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P44

  ..续本文上一页不敢砍了,一砍把国王砍到了,不得了。所以说他就逃避了,结果他就逃掉了。

  经过这一次,他也感到这个东西是害人的事情,几乎命都丧掉了,他就改悔了。后来就是他知道一切法,身体是苦,贪欲是苦的根本,他就开始信佛了。那么这样子呢,他就出家,出家之后,后来弘扬《般若经》。那是很有名的,密宗也主要是他弘扬的。他还到龙宫里把很多的《华严经》等,本来世界上没有的,把它背下来,传到世界上。

  

  提婆菩萨

  龙树菩萨大家都知道,提婆是他的弟子,他也是一个高贵的婆罗门家里出生的,他本来也是外道。那个时候有个外道庙,大自在天,这个天的眼睛呢,活生生的,大家不敢看的,不能够直接看他的。这个提婆就不相信,他说你怎么不好看,就跑去偏偏把那个布拉开来,对着那个眼睛看。这个大自在天对他就不高兴,两个眼睛,就是愤怒的眼睛看他。他也不买账,就爬上去,拿个梯子爬上去,把大自在天的眼睛挖了一个下来——这个东西毕竟是恼害众生的事情。后来,某些传记上说,他把自己眼睛也挖了一个补上去,反正他自己也少了一个眼睛,这可能也是因果的关系。提婆菩萨,他后来也是,信了佛之后,把龙树的那些般若的空的道理全部继承下来了。

  到晚年的时候,他隐居了,不弘法了,隐居在山林里边,准备写东西、写书。那个时候,因为他弘法的时候,很多外道被他辩输了,心里很不服,知道他隐居了之后,要报复。当他有一天正在林子里的时候,一个外道就冲上来,他说:“你用空的刀破我们的论,我现在用真的刀来破你的肚子!”,就把他的肚子刺死了。这个外道把提婆刺了之后,他(提婆)的弟子发觉了,那是非同小可,赶紧要抓那个外道。结果提婆用他的定力,把身体暂时维持一下,对他们说:你们不要去抓他,这是因果,你们一抓他之后呢,你们学的般若就白白学了,这个是应当要明白一切法是空,等等。跟他们说了法之后才圆寂。

  这就是说,真正能够达到空性的人,对生命是不执着的,即使冤家把他杀死了,他还不报复。假使你嘴里说得很好,人家骂你一两句话,你就发脾气了,那个这样子你空啥东西?所以说我们现在的人呢,很惭愧,讲空讲空,你要实际上做到空才行,你讲了半天你还是不着边的。我们说有些人做文章做得很多,一本一本书写出来,可是你要批判他这本书哪里错了,他就气得不得了,赶紧要拼命地吵起来了。那就是实际上空不了,这样子功夫还差得远。

  

  龙树菩萨的中道观

  八不中道

  我们这里就是说现在要把龙树的中道观——他最出名的就是“八不中道”观,这个略略地讲一下。龙树菩萨的六部论——他做了六部讲空性的论,其中一部是大家都知道的,《中论》,这个《中论》的第一个颂,一开端那个偈,也就是它的序,也可以说是全论的核心,就是有这么八个“不”,那这八个不我们就把它说一说,一个是“不生不灭”,一个是“不常不断”,一个是“不一不异”,一个是“不来不出”,这个代表了世间的一切的戏论的中心。我们来分析,这个是——他们说生灭,我们说世间有一个法,假使存在一个法,它决定要生起来,生灭就是现起来;常断,那是从时间上看,既然有个法,它有着时间性,或者是常的或者是断的;一异,是空间性,既然一个法存在于宇宙间,决定有它的空间的性,要么是一个,要么是异——异就是另外一个;来出,或者叫来去,那是运动,既然有法的话,决定有运动。这八个东西可以把一切法都包在里边,把这八个破掉了,那么一切法的自性也就破掉了。

  我们先看生灭,什么叫生灭?生灭就是有几种:一种是一期的生灭,我们人或者是一个动物生下来到它最后命终,这一期生灭,这叫“一期生灭”,这是很显然的,哪个都看得出来;那么世间来说,我们的地球,, 什么时候成的,将来什么时候坏,这个也是器世间的生灭,也是容易观察到的。第二种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刹那生灭,这是比较微细了,不经过我们思想的考虑、推究,表面现象是不一定看得很透彻的。我们说刹那生灭,心的刹那生灭是可以感觉到,声音、火焰这些刹那生灭也感觉到,但是山河大地,一切物质都有刹那生灭,这个比较要推论,才能够深入地观察,才能看到。最后一个,究竟的生灭,我们无始以来轮回生死,一直到最后出三界,生死断了,这个究竟的生灭,是最长的。无始以来的生灭,一直到你成阿罗汉或者成了佛,那个把生灭断掉了,这个是究竟生灭。不管你一期生灭也好,刹那生灭也好,究竟生灭也好,凡是一个法生起来,一个法存在于宇宙间,决定要生起来,生起来之后,它必定要灭掉,那么这是生灭。

  常断,一段时间的相续叫常,假如说我们这个山,今天看如此,明天看也是如此,这个看起来像常的,如果一旦把它炸掉了,坏了,就是断掉了,那么这是一期的常断;还有究竟的常断,跟前面一样,生死轮回,总在轮回里转——常,一旦你把烦恼断掉了,出生死了,跳出来了——断,这是究竟的常断。

  一异,我们说一个东西,它能够独立存在,跟其他东西不相干,那么它是“一”,其他的是“异”,跟它两个不相干的;另外一个,一个东西本身,它自己的和合相,叫“一”,它里边存在——假如说这个杯子存在,有塑胶、有瓷等等,那是“异”,它的和合相叫“一”,它里边的各式各样的成份叫“异”,那么这也是一个意义。

  来出,从那里到这里叫“来”,从这里到那边叫“去”。这都是过去的一些执着,他们说人从自在天来的,这叫“来”,大梵天他又从天到人间——“去”,这个都是过去婆罗门他们的执着。

  我们说世间上的事情,“生灭、常断、一异、来出”,这些都是——执着它有自性的话,那就永远认不到诸法实相。要把这些东西的自性全部破掉,那么实相也就看到了,所以说“灭诸戏论”才能够得到诸法的实相。

  我们这里可以举一个例,我们在解放初期很流行一本哲学书——《大众哲学》,艾思奇的。它里边引了一个故事,它就是说一个很会跑的运动员,他从这里跑到那里——他们的哲学推论呢,说他永远跑不到,为什么跑不到?他说他假使从甲跑到乙,那么他必定经过那个中点,甲乙之中点;那么从甲到丙,必定要经过甲到丙的中点,那么这个距离是无限的,每一个距离都有一个中点,那么他跑的话要跑过那么多、无数的中点,这个中点是无数的,是没有数位的,那么时间也就没有数位了,你什么时候跑到终点呢?不可能了。所以执着有这个自性呢,把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成了一个达不到的问题——本来我们说跑到这里,跑到那里,是很简单的,你跑过去就跑到了,很简单。但是他从哲学观点来看,永远跑不到,为啥?这里到这里要经过那个中点,那么那个中点到这里要经过它的中点,这个中点有无穷——无穷,你就要无穷的时间去跑,那么你从这里跑到那里永远跑不到,这么一个荒谬的结论出来了。

  这个问题在哪里呢?问题就是执着有个自性,一切法你把它执着自性之后,就矛盾百出,你不要说这个是比较显著的矛盾,一看,人家小孩子也看得出来:这里跑到那里,一下就跑过去了,怎么会跑不到呢?但是从学问的角度来看,如果你执着有自性的话,就是跑不到,你没有办法说他跑得到;但是有一个办法说他跑得到——没有自性,只要来一个没有自性呢,马上把它推翻。所以辩证法说世界是矛盾,这个话,一点儿也不错,你把世界看作是有自性的话,到处是矛盾,没有办法妥协的,矛盾是搞不完的,层出不穷的,但是你把自性破掉了——一味,整个是和合,就是生灭——自性三宝的僧宝,完全是和合的,没有一点点矛盾——那么这些,就是要靠我们破除自性了。

  

  以般若智慧断烦恼

  这些问题,是比较深一点。将来学中观,就是专门讲这些问题,现在我们是介绍一下,大概地知道一下。有自性,什么事情也行不通,没有自性,就是解放、自在,所以说我们要——生死,就是因为执着一切法有自性,执着补特伽罗是有的,执着这个世界是有的,五蕴是实在的,那么生死流转。如果你把它这个自性破掉了,当下涅槃,清凉自在。所以说这个最大的问题,是看有没有般若的问题,有了般若,一切圆融,一切都是行得通的,无不自在的;那么没有般若的话,到处碰壁,到处受折磨,受苦。

  所以我们说,作为一个佛教徒,既然知道了佛教之后,应当积极地,应当是刻不待缓地,要去追求那个最高的智慧——般若的智慧,得到这个才能够解放。你说这个没有的话,你谈解放,解放不了,你这个自己把自己捆住了。我们说到底——人家捆住,还是你自己捆住;环境捆住你,还是你自己捆自己——这是自己捆自己。我们说一个阿罗汉,假使对五欲的环境——这个颂,很多经里都引这个颂(欲我知汝根,意以思想生,我不思惟汝,则汝欲不有),那么这个好象也不起作用了。这么一个颂——就是说五欲,对人来说,有吸引力,可以把人系缚到这个环境。但是说真正系缚人的东西,并不是那个外境,实在是自己的贪心。假使自己贪心灭掉了,你再好的五欲境摆在面前,不贪。

  这个东西我们想也想得到的,真正能够对五欲产生贪心的就是我们的贪心。你说一个最好看的女人,老虎看起来,它根本不欢喜她,一口把她吃掉了;你说一个鸡,看到一个女人,害怕,为什么?她要把它杀了煮起吃的,它根本不会爱她,它看到她,吓也吓死了,她是刽子手。所以说只有人的一个错觉,就看到她,认为:哎呀,这是不可少的,没有了这样子的东西,甚至天下一片灰色,活也不活不了——这都是自己的烦恼心产生的。如果你没有烦恼心的话,根本就对你毫不相干。如果你不净观修成了——一堆的屎尿、大小便、脓、血、骨头、脑膜……这些东西你有什么好可爱的呢?

  总的来说都是烦恼在作怪,我们真正要断的…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