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下。那麼這兩天就是大家複習了,好,今天我們就早一點休息。
第十一講
昨天我們考試過了。考試呢,考卷還沒有改,大概的情況,就是一般說,能夠接受的是占大部分,有少部分——當然是各方面的條件,有的是才進佛門的,有的是文化基礎差一點,那麼只要肯趕上去,我們說都有希望,就是怕自己畏難情緒來了,害怕了,那麼就沒有辦法了。
但是我們說,還有一點要強調的,有的人他就是說,學法感到有點困難,就是有些不好理解,有些就是記不住。那麼我們說,這個,如果你要想一個自己力量不夠,要希望得到加持的話,那就是念誦。所以說,有的人他不歡喜念誦,他以爲念誦耽擱時間。實際上,你念誦——我們念的是文殊法,就是開智慧的法,你念誦的時候好好地念,得了加持之後,學法修行都會快,而且會踏實。所以說念誦不是耽擱時間的事情,都是配合好的,整個的念誦跟我們的教理也是合起來的,所以這一點,希望大家重視。現在我們知道,有的人才進來,顯教的習氣還有,一下子拿密宗的念誦的儀軌,是拿不起來。這個是習慣問題,但是時間久了,慢慢習慣了,也就成了自然了。假使說你堅持這個習慣,不願去拿的話,一方面是加持得不到,另一方面,永遠這個習慣養不成。所以說希望有些對密宗的儀軌不太習慣的,就是要慢慢習慣起來,自己加以努力,這個沒有什麼困難的。我們說,顯教的儀軌——早晚課,楞嚴咒是夠麻煩的,但是老太婆現在很多也背得下來,有什麼麻煩呢?只要肯下功夫,什麼難都可以解除。那麼我們這裏都是年輕人,一般都是,文化也一般都是還可以的,所以不要害怕。
八不中道(續)
昨天我們出個題裏邊,關于八不中道的,因爲這個題是才講過,有的人認爲好象這不是一個重點,沒有去複習,那麼答得圓滿的恐怕不太多。那麼我們今天,把這個“八不”再重複一下。我們說,龍樹菩薩,他的中觀道,主要就是說,因爲部派佛學——經過原始佛教時期,慢慢地進入部派佛學,時間久了,出了一點偏差。因爲我們說,講緣起,緣起——我們在部派佛學的時候,主要的根本乘的,是講十二支緣起。這個緣起,又是重點講人的流轉生死跟還滅這兩方面的,從人生方面講,在宇宙方面講得不多。那麼時間久了,世間的其他的外道、哲學,跟其他世間上的世間的哲學,也慢慢發展了,都談到宇宙觀的問題了。那麼佛教徒當然要受一定影響,單是人生問題也必須要觸及到宇宙問題,那麼從原來的這個模式——十二支緣起,推論到宇宙問題,中間就會有一些走極端路線。
所以我們說,十二支緣起,本來中道是緣起性空,兩個範疇,是統一的,互相不違背、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但是在凡夫的腦筋裏邊,緣起總是有,性空就是空,總是兩個,不太和諧。那麼在發展的這個道路上,就是在緣起從——這個十二支、緣起論的中道觀,從緣起方面發展過去,慢慢慢慢走向極端,就成了一個——執著一個有。本來緣起是有,但是是幻有,是因緣和合而出生的一個如幻的現象,本性是空的,但是過分強調緣起,慢慢慢慢時間久了,就執著一個有,那麼這個執著最厲害的、極端的,就是有部——一切有,叁世一切法都是有實體的。那麼還有一方面,從性空方面發展的,它把性空方面過分強調了,又空得太過分了,超過了範圍,把緣起現象的因果也空掉了,那就是方廣道人的惡取空。
那麼龍樹菩薩出世的時候,正是碰在這個時候,就是這兩個極端的時候:一個就是執著太有了,過分的有;一個執著過分的空,那麼離開了、偏離了這個中道的正見。龍樹菩薩爲了挽救這個偏差,他就強調突出這個中道觀。實際上,中道觀,我們說在原始佛教裏邊本來是有的,但是因爲那個時候發展得沒有那麼多,那時候人的根利,稍微說兩句就懂了;那麼後來的人鈍了,不能理解,就執了兩邊。那麼龍樹菩薩出世,必須要把這個中道觀要詳細地闡明,可以糾正這兩個偏差,所以他就講他的般若的中道觀,特別強調這一個中道。這個中道就是我們這個講義上說的,《般若經》裏邊的“性空幻有”這個思想。
龍樹菩薩的中心思想,也就是破人、法二空,把人、法的自性破掉之後,就顯出自性空的這個緣起的原來的樣子(實相)。那麼怎樣子不出偏差呢?本來佛已講了完整的,但是因爲講得簡單,所以就慢慢地發展了偏差,龍樹菩薩又糾正。這時出現龍樹菩薩的思想體系,並不是他自己獨創一幟,不是說他自己另外創一個,就是佛原來的。
龍樹菩薩的中道思想最突出的就是他的《中觀論》。《中觀論》裏邊廣破人法的自性,顯出中道的緣起義。在中觀裏邊最重要的一個偈,就是開頭的一個頌,就是“八不”的頌,它就是說:“不生也不滅,不常也不斷,不一也不異,不來也不出。”這個生滅、常斷、一異、來出,都是在講因果緣起體系裏邊容易出偏差的四個方面。在上一次我們也講了,爲什麼這四個要容易出偏差?講緣起的時候,你說外道也好,凡夫也好,乃至部派裏邊有些執著,大概都在這八個字裏邊。
這八個字,從我們一般地來看,一切法,它必定有——存在的法,它決定有生起,就有“生滅”;它既然存在在世界上,一定有占時間性,從時間上看,就有“斷常”的兩個執著;那麼它當然要占一定的空間,它空間裏邊就有“一異”的執著;那麼這些空間時間,占的一個東西決定有運動,運動就是它有“來出”的執著。凡是你這個裏邊只要執著一個有自性的生、自性的滅、有自性的常、有自性的斷……這樣地去看問題,永遠得不到中道。中道就是要超出這些自性執著,而能夠透視出無自性的緣起性空的道理。所以一定要把自性空掉,你執著一個有自性的生、有自性的滅,這樣子去觀察宇宙的真理的話,永遠得不到它原來的那個實相,所以他要廣泛地破掉一切執著,就從這八個字下手。這八個字,假使你執著一個,決定得不到實相。那麼在真正《入中論》裏邊,重點還是破生滅,破生滅裏邊又是重點在破生,就是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這個破掉了之後,一切法的自性也就破掉了。所以龍樹菩薩的這八個“不”,重點也就是要糾正那個偏差,而顯出真正的無自性的中道的緣起性空的道理,所以講這八個中道。
龍樹六論
那麼這裏,我們再介紹一下龍樹菩薩的一些思想,從他的著作裏邊我們可以看到一些,這個我們有點資料,我們可以把它大概地講一下。龍樹菩薩著的論也很多,一般地說,他也有個名號——“千部論主”,世親法師也是千部論主,他也是千部論主。他著的論非常多,現在現有的,我們說,在講世間的五明方面的和醫方明方面的,也有很多的書,那麼贊歎叁寶的也有很多,《出世贊》、《法界贊》等等,也有不少。解釋經文的,《大智度論》就是一個——解釋《摩诃般若》的,按文解的;還有《十住毗婆沙論》,解釋《華嚴經》的;還有《稻稈經》的解釋,也是按著經文解釋的,那麼這是釋經論。
另外還有通經論,不按著經文的解釋,自己發揮的,也有很多。這個裏邊最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我們說叫龍樹的六論。這六部論在西藏很有名望,宗大師他的評價——他怎麼說?他說,這六部論是求解脫成佛的人,指明道路的一個明燈。也就是說要辨清楚哪是正道、哪是歧途的一個智慧的眼睛,那麼這六部論的重要性就看到了。
我們說,我們修行,第一個重在知見。不但是西藏如此,中國也同樣,我們中國禅宗有句話:“不貴汝行持,只貴汝知見”。你行持再深,這個也不是頂可貴,而你知見的正不正,這才是真正可貴的。什麼原因?知見正了,行持決定會上去,如果行持很好,知見不正,總有一天會著魔,走邪道,所以說這個重點還在知見。我們西藏的學法,黃教爲什麼一定要學二十年的顯教才能進入密法呢?也就是知見問題,如果你知見沒有搞清楚,一下子密法弄起來了,那麼就是會出偏差。
我們不是講過嘛,昂旺堪布就說的,他說,當阿底峽尊者到西藏來弘法的時候,他因爲關心他印度的一些家鄉的事情,經常有印度人來的時候,就要問起印度的新聞。那個時候沒有報紙,只有人來了才能通點信。有一次,有一個人從印度來,他就問他:“印度最近有什麼其他的新聞呢?”他說:“有,最近有一個人,他大威德修成就了,結果後來是入惡道了”。什麼原因?他就是大威德成就了,他用他的息增懷伏的降伏法去降伏他的仇人去了,那就是這個知見沒有搞正,結果以這麼大的大法去降伏仇人,自己反而墮了惡道。所以說,這個就是你瞋心起來了,那就是自己——受害的還是自己。當然,對方也給你——受到一定的損失,但是自己反而——本來可以成就的,墮了個惡道去了,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所以說,知見不正的話,你修行再好,也不會達到真正的成就,所以說知見是第一要緊的。我們一開始沒有講正課之前,爲什麼請大家先聽學《廣論》?也就是把正知見的眼睛開開來。眼睛開了之後,那你真正把《廣論》聽懂了——也不是說全部掌握了,就是把它的路子、方向辨明了,不叫你修行,你自己會修行。不教你,正路、直路、邪路不指給你看,你自己會知道,因爲你學過《廣論》了,基本上的方向明確了。如果你《廣論》沒有學好,或者學了——斷章取義地學,那就是得不到這個效果。
《廣論》的最突出的還是一句老話——斷煩惱,那麼你假使學了很多的法,自己的煩惱不對治,專門看人家,那是日常法師說的——照妖鏡照外邊!那麼看到人家一個都不如法,自己依止的師父也不如法,其他的更不要說了。那麼世界上就你是特別的,最高超的就是你了,那麼你學什麼呢?學自己,那不是學佛了,這樣子,你學法就沒有希望了。我們這裏就出現不少的人,他就是《廣論》也聽了,也是很用功。但是,越聽得多,知道得越多,就看人家過失看得越多。最後…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