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己呆不住了,東跑西跑,跑了一大圈,西藏倒沒有進去,青海、甘肅都去了,最後,落腳點——回家去了。參訪的結果,家庭最舒服,其他學法都是很辛苦的,生活條件也不是那麼舒服的,而生活最好的是家裏邊,這是獨生子——父母最愛。那麼這樣子,自己耽誤掉了。家裏固然也可以學佛,我們說,你學佛沒有善知識,自己看書,有的時候就是跟了自己偏見在走:你認爲對的吸收,認爲不對的排斥,這樣你永遠學不好,學了一個片面的,那就不完整,甚至于會錯誤。那麼知見的重要性,真的重要。
這六部論,我們先說一下,大家可以記下來,這是很重要的六部論。
第一部就是《中觀論》,不要說了,那是我們中國翻譯的有。《中觀論》,它主要是講一切法,補特伽羅、一切法都沒有自性,這個就是直接地從人、法沒有自性當中,顯出緣起性空的道理。佛主要講的教理的核心是緣起性空,就是緣起論,所以它把人、法的自性都要破掉,就顯出這個緣起性空的道理,它下手就是破人、法兩個執著。這一部書,是大家都知道,非常之重要的,講中觀道理的甚深義都在這部書裏邊,也是龍樹菩薩所有論當中最精彩的一部。這部論,當然,現在學,可能是不會學得很透,我們要學過唯識以後,慢慢就要學這些。
第二部論,那就是比較陌生的——《精研論》(精神的的精,研究的研,一部論的論,《精研論》)。他這部《精研論》,是對治外道的。當時印度流行一種學說,它有十六句義(十六句,十六,句子的句,義,意義的義,就是大義、暇滿大義的義)。 “十六句義”,這是當時流行的很有名的一個學說。它用這十六句,一般公認的十六句,來證明人、法是有自性的。那麼龍樹菩薩在這部論裏邊用他的辯論的方式,就把這十六句,證明這十六句義它本身也是分別假安立,沒有自性的。那麼既然這十六句是沒有自性的,它所證明的安立的人法兩個有自性也不能成立。這是印度外道用這個邏輯來成立人法有自性,他就把你能成立的十六句本身也是假安立,也是沒有自性,那麼你沒有自性的東西,怎麼能成立有自性的人法呢?當然不可能。所以這部論重點就是,也是破人法的自性,而用的方式,卻是針對那時最流行的十六句義來破的。
第叁部,《回诤論》(回去的回,诤論的诤,一部論的論),這個我們中國以前有翻譯,但是很不好懂。這一部論,它就是說,也是從另外一個側面來說空無自性的道理。有的人提出,他說,你講了那麼多空無自性,一切法沒有自性,他說:你說沒有自性,你這個話是不是有自性?你這個話假使說也沒有自性的話,你怎麼能破這個人、法的自性呢?你本身就是一個空的東西,空的東西你不能破其他的東西。那麼他這本書就是用他的這個辯論的邏輯來證明,雖然一切法,你說的話,本性也是自性空的,但是它的作用是有的。
它,能立所立——這是在講因明了。因明,你要自己立個主張,叫立,這個所立的主張就是你所立的宗;那麼能立就是要拿原因出來,那因要提出來。我們說什麼叫因明?因明就是叁:自己立個主張;一定要把一定的理由提出來;然後舉個例,成立他的主張。那麼最重點是講因,要因提得正確,這個論點就會站住。所以因明這個科,這一門科學,是專門講因的,叫因明,明就是一個學問——專門講因的學問的那一門科,所以說叫因明。這裏就是說,能立的、所立的、能破的、所破的,雖然這些都是語言,也是沒有自性的。但是它能立、所立、能破、所破的作用是有的。那麼你用這些話來破人自性、法自性,是能成立的。這一本書重點講這個問題。
第四部,《七十空性論》,這個好象沒有翻過——是法尊法師翻了,原文很略,也是很不好懂,但是,很重要。他這裏講的,就是文殊菩薩——他(龍樹菩薩——整理者注)在《中觀論》裏邊有一個頌,他說這個頌——你們也可以記,他說:“如幻亦如夢”,這個是《金剛經》有的,如幻如夢。“如幻亦如夢,如幹達婆城”,幹達婆就是海市蜃樓,“如幹達婆城”,“所說生住滅,其相亦如是。”世間的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夢、“如幹達婆城”,那麼你所講的那個佛說的“生住滅”,同樣也是沒有自性。那麼這裏,這個頌的意思,就是說一切有爲法,它的一個“生住滅”也是沒有自性的、如幻如夢的。
那麼在這裏有人就反駁,他說,佛經裏邊說的有生住滅叁有爲之有爲相——這個《俱舍》裏也有,佛說過那些話,有“生住滅”叁個有爲相的,有爲法就有叁個相——生、住、滅。異爲什麼不說?反正你“生住滅”有了之後,“異”就包在裏頭了。有的人、地方說“生異滅”,“住”就不“住”了,因爲一切法本來沒有安住的時候,生出來馬上就變,變了就滅,那麼這個以叁個來代表有爲法的相。所謂有爲法者,都是有生、有異、有滅,有生、有住、有滅,那麼沒有生住滅的,那就是無爲法。那麼這樣子說,佛不是明明說有這叁個有爲相的嘛,你怎麼說它是沒有呢?也是如幻如化的呢?
他這部論就是反複地說明,佛說的生、住、滅叁個有爲相是有的,這是從世俗谛名言上說,是有的;從勝義空的方面說,沒有自性,毫無違背。本來我們說緣起性空,一切緣起法,名言上、世俗谛上說,都是有的,你不能說沒有。那麼你說沒有,那麼佛也沒有,什麼也沒有,你修行也不要修了,成了那個惡取空了;因爲是有的,所以說,佛,我們要追求,修行的方法我們要去學、要去修,將來有成就——名言上是有的。但是從自性方面來說,當下是空,假使自性不空的話,那麼你是衆生,你永遠是衆生,你再修也不能成佛。爲什麼?你有衆生的自性,有了,你怎麼會成佛呢?改不了了,所以這個東西,自性是沒有的。
所以說,這個地方的誤會,或者說是偏見,都是在佛說的法裏邊,世俗谛跟勝義谛攪不清楚。我們碰到學佛的人,也有很多要攪的,這個話是從勝義谛方面上說的,他把世俗谛上去用了;世俗谛上說的話,他又放到勝義谛上去用了,搞得頭昏腦脹的,自己也搞不清楚。那麼狡辯的人呢,用這一套方法故意跟人家亂辯,這些都是愚蠢的表現,就是兩個谛搞不清楚,某些話從勝義谛方面說的,你要知道這是自性空。有,從世俗谛上說它是有,但是有,說的時候,當下就是自性空,說它自性空,正因爲空,它才能變化一切的有,這兩個本來沒有違背,但是你要執了一邊,就會出很多偏差,也會出很多矛盾。
這本書的重點,就是佛說的一切法有生、有滅,有高的、有低的、有利的、有鈍的、有生的,等等,這些都是從世俗谛名言上來說的,不要把它放在勝義谛上去看,那麼這也是把二谛搞清楚,那就是緣起性空的道理才能徹底明了。
第五、第六兩部,講修行。這麼前面四部重點都在講緣起性空的道理,要除掉人、法二執,人的自性、法的自性要除掉,要破掉。那麼下邊,就是說,你要解脫生死,不要說是成佛,哪怕你出生死,你也必須要通達人、法二空——人無我,法無我,都沒有自性。如果你說強調單要一個,不行,不要說成佛成不了,解脫生死也解脫不了,而且一個也不可能,你如果法執存在的話,人我執就破不完,破不掉,所以這兩個東西是龍樹菩薩的特殊的觀點。一切唯識也好,其他的,我們漢地流行的法,都認爲人我執是——小乘破人我執,大乘破法我執,這個在龍樹菩薩的論裏邊的見地看起來,不是那麼回事情。
第五部,就是《六十正理論》(六十,一個數字,正理,正大的正,就是正法住世那個正,道理的理,《六十正理論》)。它裏邊有一句話:假使“由有不解脫,由無住叁有”,假使你執著有的話,你不能夠解脫生死;假使你執著空的話,那你當然離不開、出不了叁有。那麼執著有的話還可以,至少你知道因果是有的,執著有,還可以在善趣裏邊;如果你執著空了,一切因果都是空的話,可能要墮惡道去。所以說執有執空都不能解脫,那麼你要怎麼辦?一定要達到一切法都無自性,一定要空掉這個。那就是說你要想出生死也好,成佛更不要說了,一定要通達人、法都沒有自性,這個道理要知道。那麼這個觀點,我們說是中觀宗的特殊的觀點,如果沒有看過這部論的,就不會理解這些道理。
第六部,《寶鬘論》。《寶鬘論》,是六部的論裏邊——法尊法師翻的是《七十空性論》跟《六十正理論》——《七十空性論》翻了,《六十正理論》好象過去有翻譯的,《回诤論》過去也有,《精研論》大概是法尊法師翻的。那麼這個《寶鬘論》呢,一直沒有翻。最近就是任傑——他本來是五臺山的一個老上座,後來到北京去了之後,文革以後還俗了,叫任傑,他翻了一部。這一部是他在北京學法的時候,那時候觀空法師講的,他的筆記,筆記記好了之後,又經過觀空法師的審核,所以說比較可靠的。這部論沒有公開地流通,但是印也是印出來了。
這一部書開頭好象是講得很淺,講人天因果。它是勸國王的一部書,勸國王要怎麼治國家,自己要該怎麼修行。看起來,講人天因果,善趣的因,它就是說一切,斷煩惱也好,成佛的智慧也好,你最起碼的根本的基礎就是要深信因果。那就是說,龍樹菩薩說的先要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你要得空性智慧,要從緣起的因果的下手,這本書是強調這一點。但是不僅如此,它裏邊,就是說,後面又是講到什麼呢?它說,你要知道這個人空,你必定要涉及到五蘊的法空,假使法空沒有空的話,人空也不會徹底,也解脫不了生死。那就是說,不要說是成佛,要成阿羅漢了生死的話,也要知道法空。
這個話也跟《六十空性論》是符合的,但是跟我們漢地的知見又是一個特殊的。那麼這個是龍樹菩薩親自說的,也是他的那六部論裏邊的一個精辟的觀點。這個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裏邊,後邊毗缽舍那裏邊,引了很多《寶鬘論》的話來證明這個人空、法空裏邊互相的關系。
那麼這裏我們再說一下…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