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自己呆不住了,东跑西跑,跑了一大圈,西藏倒没有进去,青海、甘肃都去了,最后,落脚点——回家去了。参访的结果,家庭最舒服,其他学法都是很辛苦的,生活条件也不是那么舒服的,而生活最好的是家里边,这是独生子——父母最爱。那么这样子,自己耽误掉了。家里固然也可以学佛,我们说,你学佛没有善知识,自己看书,有的时候就是跟了自己偏见在走:你认为对的吸收,认为不对的排斥,这样你永远学不好,学了一个片面的,那就不完整,甚至于会错误。那么知见的重要性,真的重要。
这六部论,我们先说一下,大家可以记下来,这是很重要的六部论。
第一部就是《中观论》,不要说了,那是我们中国翻译的有。《中观论》,它主要是讲一切法,补特伽罗、一切法都没有自性,这个就是直接地从人、法没有自性当中,显出缘起性空的道理。佛主要讲的教理的核心是缘起性空,就是缘起论,所以它把人、法的自性都要破掉,就显出这个缘起性空的道理,它下手就是破人、法两个执着。这一部书,是大家都知道,非常之重要的,讲中观道理的甚深义都在这部书里边,也是龙树菩萨所有论当中最精彩的一部。这部论,当然,现在学,可能是不会学得很透,我们要学过唯识以后,慢慢就要学这些。
第二部论,那就是比较陌生的——《精研论》(精神的的精,研究的研,一部论的论,《精研论》)。他这部《精研论》,是对治外道的。当时印度流行一种学说,它有十六句义(十六句,十六,句子的句,义,意义的义,就是大义、暇满大义的义)。 “十六句义”,这是当时流行的很有名的一个学说。它用这十六句,一般公认的十六句,来证明人、法是有自性的。那么龙树菩萨在这部论里边用他的辩论的方式,就把这十六句,证明这十六句义它本身也是分别假安立,没有自性的。那么既然这十六句是没有自性的,它所证明的安立的人法两个有自性也不能成立。这是印度外道用这个逻辑来成立人法有自性,他就把你能成立的十六句本身也是假安立,也是没有自性,那么你没有自性的东西,怎么能成立有自性的人法呢?当然不可能。所以这部论重点就是,也是破人法的自性,而用的方式,却是针对那时最流行的十六句义来破的。
第三部,《回诤论》(回去的回,诤论的诤,一部论的论),这个我们中国以前有翻译,但是很不好懂。这一部论,它就是说,也是从另外一个侧面来说空无自性的道理。有的人提出,他说,你讲了那么多空无自性,一切法没有自性,他说:你说没有自性,你这个话是不是有自性?你这个话假使说也没有自性的话,你怎么能破这个人、法的自性呢?你本身就是一个空的东西,空的东西你不能破其他的东西。那么他这本书就是用他的这个辩论的逻辑来证明,虽然一切法,你说的话,本性也是自性空的,但是它的作用是有的。
它,能立所立——这是在讲因明了。因明,你要自己立个主张,叫立,这个所立的主张就是你所立的宗;那么能立就是要拿原因出来,那因要提出来。我们说什么叫因明?因明就是三:自己立个主张;一定要把一定的理由提出来;然后举个例,成立他的主张。那么最重点是讲因,要因提得正确,这个论点就会站住。所以因明这个科,这一门科学,是专门讲因的,叫因明,明就是一个学问——专门讲因的学问的那一门科,所以说叫因明。这里就是说,能立的、所立的、能破的、所破的,虽然这些都是语言,也是没有自性的。但是它能立、所立、能破、所破的作用是有的。那么你用这些话来破人自性、法自性,是能成立的。这一本书重点讲这个问题。
第四部,《七十空性论》,这个好象没有翻过——是法尊法师翻了,原文很略,也是很不好懂,但是,很重要。他这里讲的,就是文殊菩萨——他(龙树菩萨——整理者注)在《中观论》里边有一个颂,他说这个颂——你们也可以记,他说:“如幻亦如梦”,这个是《金刚经》有的,如幻如梦。“如幻亦如梦,如干达婆城”,干达婆就是海市蜃楼,“如干达婆城”,“所说生住灭,其相亦如是。”世间的一切法都是如幻、如梦、“如干达婆城”,那么你所讲的那个佛说的“生住灭”,同样也是没有自性。那么这里,这个颂的意思,就是说一切有为法,它的一个“生住灭”也是没有自性的、如幻如梦的。
那么在这里有人就反驳,他说,佛经里边说的有生住灭三有为之有为相——这个《俱舍》里也有,佛说过那些话,有“生住灭”三个有为相的,有为法就有三个相——生、住、灭。异为什么不说?反正你“生住灭”有了之后,“异”就包在里头了。有的人、地方说“生异灭”,“住”就不“住”了,因为一切法本来没有安住的时候,生出来马上就变,变了就灭,那么这个以三个来代表有为法的相。所谓有为法者,都是有生、有异、有灭,有生、有住、有灭,那么没有生住灭的,那就是无为法。那么这样子说,佛不是明明说有这三个有为相的嘛,你怎么说它是没有呢?也是如幻如化的呢?
他这部论就是反复地说明,佛说的生、住、灭三个有为相是有的,这是从世俗谛名言上说,是有的;从胜义空的方面说,没有自性,毫无违背。本来我们说缘起性空,一切缘起法,名言上、世俗谛上说,都是有的,你不能说没有。那么你说没有,那么佛也没有,什么也没有,你修行也不要修了,成了那个恶取空了;因为是有的,所以说,佛,我们要追求,修行的方法我们要去学、要去修,将来有成就——名言上是有的。但是从自性方面来说,当下是空,假使自性不空的话,那么你是众生,你永远是众生,你再修也不能成佛。为什么?你有众生的自性,有了,你怎么会成佛呢?改不了了,所以这个东西,自性是没有的。
所以说,这个地方的误会,或者说是偏见,都是在佛说的法里边,世俗谛跟胜义谛搅不清楚。我们碰到学佛的人,也有很多要搅的,这个话是从胜义谛方面上说的,他把世俗谛上去用了;世俗谛上说的话,他又放到胜义谛上去用了,搞得头昏脑胀的,自己也搞不清楚。那么狡辩的人呢,用这一套方法故意跟人家乱辩,这些都是愚蠢的表现,就是两个谛搞不清楚,某些话从胜义谛方面说的,你要知道这是自性空。有,从世俗谛上说它是有,但是有,说的时候,当下就是自性空,说它自性空,正因为空,它才能变化一切的有,这两个本来没有违背,但是你要执了一边,就会出很多偏差,也会出很多矛盾。
这本书的重点,就是佛说的一切法有生、有灭,有高的、有低的、有利的、有钝的、有生的,等等,这些都是从世俗谛名言上来说的,不要把它放在胜义谛上去看,那么这也是把二谛搞清楚,那就是缘起性空的道理才能彻底明了。
第五、第六两部,讲修行。这么前面四部重点都在讲缘起性空的道理,要除掉人、法二执,人的自性、法的自性要除掉,要破掉。那么下边,就是说,你要解脱生死,不要说是成佛,哪怕你出生死,你也必须要通达人、法二空——人无我,法无我,都没有自性。如果你说强调单要一个,不行,不要说成佛成不了,解脱生死也解脱不了,而且一个也不可能,你如果法执存在的话,人我执就破不完,破不掉,所以这两个东西是龙树菩萨的特殊的观点。一切唯识也好,其他的,我们汉地流行的法,都认为人我执是——小乘破人我执,大乘破法我执,这个在龙树菩萨的论里边的见地看起来,不是那么回事情。
第五部,就是《六十正理论》(六十,一个数字,正理,正大的正,就是正法住世那个正,道理的理,《六十正理论》)。它里边有一句话:假使“由有不解脱,由无住三有”,假使你执着有的话,你不能够解脱生死;假使你执着空的话,那你当然离不开、出不了三有。那么执着有的话还可以,至少你知道因果是有的,执着有,还可以在善趣里边;如果你执着空了,一切因果都是空的话,可能要堕恶道去。所以说执有执空都不能解脱,那么你要怎么办?一定要达到一切法都无自性,一定要空掉这个。那就是说你要想出生死也好,成佛更不要说了,一定要通达人、法都没有自性,这个道理要知道。那么这个观点,我们说是中观宗的特殊的观点,如果没有看过这部论的,就不会理解这些道理。
第六部,《宝鬘论》。《宝鬘论》,是六部的论里边——法尊法师翻的是《七十空性论》跟《六十正理论》——《七十空性论》翻了,《六十正理论》好象过去有翻译的,《回诤论》过去也有,《精研论》大概是法尊法师翻的。那么这个《宝鬘论》呢,一直没有翻。最近就是任杰——他本来是五台山的一个老上座,后来到北京去了之后,文革以后还俗了,叫任杰,他翻了一部。这一部是他在北京学法的时候,那时候观空法师讲的,他的笔记,笔记记好了之后,又经过观空法师的审核,所以说比较可靠的。这部论没有公开地流通,但是印也是印出来了。
这一部书开头好象是讲得很浅,讲人天因果。它是劝国王的一部书,劝国王要怎么治国家,自己要该怎么修行。看起来,讲人天因果,善趣的因,它就是说一切,断烦恼也好,成佛的智慧也好,你最起码的根本的基础就是要深信因果。那就是说,龙树菩萨说的先要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你要得空性智慧,要从缘起的因果的下手,这本书是强调这一点。但是不仅如此,它里边,就是说,后面又是讲到什么呢?它说,你要知道这个人空,你必定要涉及到五蕴的法空,假使法空没有空的话,人空也不会彻底,也解脱不了生死。那就是说,不要说是成佛,要成阿罗汉了生死的话,也要知道法空。
这个话也跟《六十空性论》是符合的,但是跟我们汉地的知见又是一个特殊的。那么这个是龙树菩萨亲自说的,也是他的那六部论里边的一个精辟的观点。这个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边,后边毗钵舍那里边,引了很多《宝鬘论》的话来证明这个人空、法空里边互相的关系。
那么这里我们再说一下…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