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P48

  ..续本文上一页,既然声闻缘觉也要证到法空,那么跟成佛的有什么差别?那就是证法空的范围有大小,声闻缘觉他要出离三界,他除了证到补特伽罗空之外,法空——涉及到的法空要证到,再远的法空,与他出生死无关的,就不一定要证到,所以说他的法空是有限的;而成佛,他的法空要遍一切,宇宙闲所有的法,都要知道它们都无自性,那么这个法空的范围是圆满的。所以说,从发心上,当然声闻缘觉是没有发菩提心,没有修菩萨行;那么从理解空性的深浅上说,一个就是法空的智慧没有彻底圆满,一个是法空的智慧彻底圆满了,所以彻底圆满,也就是因为发菩提心度众生,才能彻底圆满。要度一切众生,那你要用的空就要多。

  这个,我们说,跟佛在世的比喻也是符合的。佛在世的时候,经常打这个说法:“三兽渡河”。一个生死大河,三个兽都能渡过去,兔、马、象。兔子在水面上过去,那表示声闻,他的法空的道理知道得很少,过去了,也度生死了;马,在水的一半,它法空的道理深一层,但是还没有踏到底;而象的过河,却是从底上踏过去的,那是彻底圆满的法空。这个跟佛的说法就是符合的,没有什么奇怪。

  而我们汉地,却是因为这个成见:就是声闻缘觉是证人空,不证法空的——这个见根深蒂固,好象听了这些,反而成了奇怪。实际上一点不奇怪,《金刚经》里边也有这个说法。我是记不清楚了,大概是这样子说:若有法相,则有我人众生寿者。你还执着法相——就是法执还没有完全去掉,还有法执的话,那么——“我人众生寿者相”也去不掉。那就是也说明人空、法空不能截然分割,只能是说圆满不圆满。声闻缘觉对人空、法空是不够圆满,那么佛、菩萨,就是要彻底圆满这个法空的道理,最后成佛。这一点呢,《菩提道次第广论》也讲了很多。

  现在我们介绍这六部论,就是西藏非常重视的。现在我们中国的汉地来说,基本上翻译过来的也都有了,而我们,一般这个学的——必学的。那么《宝鬘论》,也不多,而《六十正理论》、《七十空性论》、《精研论》,一般人名字都没听到过。那么这个呢,真正要研究龙树菩萨的思想的人,那是必读之一。

  好,我们今天就把初期大乘的补充了一下。因为初期大乘主要的思想,就是龙树菩萨的思想。提婆是能够继承龙树菩萨的思想的一个大弟子,他们两个称父子。那么你龙树菩萨的思想知道了,提婆的思想基本上一样。

  甲五、小乘佛学时期

  乙一、引言

  小乘佛学及其与大乘的判别标准

  下边我们要进入第四个单元。这个“小乘佛学时期”,开头就有一个解释,什么叫“小乘”。在大乘学说流行之后,就是我们初期大乘,它这个学说出来之后,部派佛学并不是没有了,并没有消灭,他们还存在。但是,因为这个大乘的般若思想出来之后,多少他们也受到一些影响,对原来的主张,因为有些对人的机不合了,他们有所改变,所以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时间,大概地说来,从部派佛学开始,从部派佛学的时间接下来,一直到——大概是到,西元一百五十年到五百年的末,大概是这么多年中间。这个五百年末,是印度的政治上,一个其他的外地民族,叫白匈奴,侵入到印度北部破坏佛教这一个阶段为止。

  这个里边的部派佛学就改了个名字,叫小乘佛学。怎么改的?“小乘”这个名字,是大乘佛学成立、盛行以后——本来部派佛学还在继续地传承下去,他们因为大乘出来之后,当然有所辩论——对部派佛学的贬称,就是对他们的一个不好的称,就是他们在辩论的时候,对部派佛学的一个好象是贬低他们的称号——“你们是小乘!”。当然,对部派佛学用小乘这个名字套上去,我们说是不合适的。不过因为我们的文献上,就是古代的书、那些历史,都用惯了这个字,经常讲小乘小乘,大家都用惯了,经上也有这个事——因为大乘出来之后,跟他们辩论的时候,就说:你们是小乘,怎么怎么,那么大家用惯了呢,习以为常。照严格地说,这是一个贬称,是他们辩论的时候,互相贬低对方的一个称号。

  我们说根据《菩提道次第》的观点,真正大小乘的标准怎么判断?并不是从教派的学说上看,应该从行者(修行的人)是不是发菩提心,是不是修菩萨行,这个地方来做个标准,不能单从法上来看。所以说“小乘佛教”这个名字本身就有问题。我们说十六大阿罗汉,我们每天早上念的《罗汉仪轨》,都是佛再来的,都是大菩萨现的,度众生的,哪是小乘呢?所以说这样子片面地用小乘套上去,那是不大合适的。

  现在有些人把这个部派佛学,就是所谓的小乘佛学,改过来,称“根本佛教”。这个比较合适,我们现在也是用“根本教”。《俱舍》就是根本教,我们也用这个名字。因为我们过去,在中国的,尤其是汉传佛学——西藏要好一点,对《俱舍》很重视。汉地的《俱舍》呢,在藏经里边它分的类,就是小乘论里边的,这是小乘里的论。那么小乘经、四阿含经、大乘论、大乘经等等,从目录里就把它分好了,这是小乘的。那么一般发大乘心的:“我们修菩萨行,小乘不要学的!”所以说这么多年来,《俱舍》也好,一些阿毗达磨也好,在汉地不重视,就是这个帽子戴错了,戴了个小乘帽子。那么这个基础没有,你上面的东西也学不踏实。所以我们汉地的流弊就是学空,尽管你学了很多空,因为你下边的基础不坚固,所以说,古代有一句话:“鼠唧鸟空”,它就是说,你“空空空”,好象鸟一样,叫了半天,实际上什么东西,不知道,那么你这就是根机不踏实的关系。

  

  学法的次第

  那么这里我们要把学法的次第跟大家说一下。现在的人基本上也看出这个道理来了,欧阳竟无曾经说一个话:你如果学唯识,没有学过《俱舍》的话,你们等于说你是个造房子没有地基,一棵树没有根,是不会繁荣的,也不会长久的。那就是《俱舍》的重要,对学法相的人是必学的。不学的话,“无根之木,无基之屋”,决定是不行的,不长久,也不踏实的。

  那么西藏的学法,它就是四宗。它把根本乘里边学二部,一部是有部,那是讲一切有,把有的法讲得很仔细。然后学经部,经部是将来我们要介绍,经部是从有部里分出来的,因为不满意有部的保守思想,它就是讲一部分的空。有部是三世有,它说现在是有,过去未来是空;其他的方面,有部说三科都是有,蕴处界都是有,经部就是说,五蕴十二处都是假法,只有十八界才是真的,那么就是空了很多。所以说第一个学一切有部的有,把一切法学得清清楚楚,然后一部分把它空掉,学经部的空。然后学唯识的空,唯识的空就把外界全部空掉了,只留下一个识,还留下一个主观的识没有空掉。再上去就是学中观,把那个识也空掉。学法的次第必定如此,如果你从一步登天,直接学中观,决定学不好,因为你没有次第,你学法都是笼笼统统的,就是“鼠唧鸟空”,跟鸟一样,“啊,空空空空……”,空了半天,到底什么叫空也不知道。这个空大家都会说:“一切法空!”

  我们昨天好象是——我们昨天就是口试的时候也讲了一下。你要知道空,你知道什么空嘛——你要消灭敌人,你说敌人,什么样子叫敌人,或者你要抓一个逃犯,这个逃犯的样子特征要知道:他是大概几岁的样子,他的眼睛是怎么样子的,眉毛怎么样子的,人多少高,大概是脸型怎么样,身形怎么样,这个特征知道了——或者说走路样子怎么样——才好抓这个人。那么你这个法的法相,缘起的法相都不知道,你说要空空,空什么东西啊?所以说,你要知道空,先要知道有,有了之后不要执着就对了,那么知道空,就是空这个东西:缘起,缘起知道它自性空,当下就空掉了。如果缘起都不知道,因果都不知道,糊里糊涂,你怎么空得了?

  宗大师的《广论》再三强调,你要得一切法空的智慧,一定要从缘起下手,先要持戒、依止善知识、听闻正法、闻思修,这样下去,慢慢慢慢才可以得到空的理解,然后通过定的修持,得到空的证验。如果你没有经过这个缘起的次第,你直接要空,空不了的。所以许多人想走捷径,把眼睛闭起来,腿收起来,把一切法空,什么都不要想,以为是空了——这个不是空,这是无想,或者说是一个愚痴,就是什么都没有了,智慧就盖掉了。智慧——我们说空,就是说知道这个东西,把它观察,深入观察,本身是缘起,缘起就是性空,从缘起的现象透入进去,知道它都是依靠其他的缘来的,没有独立存在的自性,当下就是空,这个要用智慧的。你说什么都不想,单是把心静下去,怎么会达到这个空的智慧呢?

  阿毗达磨是对法,对法学了之后,能够生起无漏慧,这个无漏慧就是解空的慧;如果你阿毗达磨不学,佛法,听闻正法、如理思惟,这些阶段没有,那么最后那个无漏的智慧、般若,凭空生出来,那就是无因论了。我们说佛教是缘起论,一切法生出来都是有因缘的,那么你过去的因缘,无漏慧、般若的因缘种子没有下去,凭空怎么会出来呢?单是你修定,腿收起来,眼睛闭起来,般若就出现了,那才是个奇迹了。这样子你倒很便宜,三藏十二部,一下都通了,人家学了一辈子还没有学通一、两部,你就是眼睛一闭,全部都通完了?那是太便宜了!可是这个做不到,那是没有办法的。

  这个《广论》里边,广辩这一方面的偏见,大家可以去参照。那么现在,总之,现在通用的,不是同(讲义上为“同”),这个里边也有很多错字,改一下。现在通用的“小乘”这个话,我们是一个习惯的用法,不是说这是真正的含义是它是小乘人修的法,不要有这样子的偏见。如果这个注意了,那么人家说小乘,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就对了,也不要一定面红耳赤地跟人家大辩论:这个小乘不对,什么什么——跟人家吵,也不要吵。他们说小乘,你知道是一个习惯的名称,就是当时大小乘辩论的时候,对对方的一种贬低的称号,并不是说真正他们是决定:修这个法…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