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P49

  ..续本文上一页一定是罗汉,不能成佛——不是那个意思就可以了。

  

  小乘佛学的代表

  在这个三百五十年中——就是说从部派佛学进入大乘佛学之后,两个有辩论之后,这一段时间,部派佛学的名称也改成小乘佛学了,因为大、小对立起来了。主要的部派有有部、经部、正量部,就是那个时候比较有力的,基本这么三部。上座部跑到斯里兰卡去了,“上座部本宗在斯里兰卡”,这个“期”要改一下(讲义中“斯”为“期”——整理者注),不是期里兰卡,这是印的时候印错了。跑到斯里兰卡去了之后,印度的本土,上座部的势力就几乎没有什么了。所以说我们讲的印度佛学,上座部就不讲,这个时候,它势力已经差不多没有了——那么这个上座部,跑到斯里兰卡去了,对印度本土没有什么代表性了,那就不再提了。大众部,我们上一次部派佛学里边不是说还有个大众部了,它等到大乘的学说一流行之后,它有的是并到大乘里去了;有的,还留下一点点,就是力量不大了,所以也不受注意,没有很大的势力,所以这里也不谈。所以留下重要的就是有部、经部、正量部,这三部在当时还有一定的势力。

  尤其是正量部,在玄奘法师到印度去那一段时间,正量部的势力大得不得了,甚至于那烂陀寺来辩论,这个,辩不过他,就是说——这个在正量部的时候,我们大概要提起,现在先说一下——正量部提了个问题,到那烂陀寺辩论,那烂陀寺十二年不敢开腔,辩不了,没有人敢出去跟它对辩。一直到玄奘法师去了之后,才把这个问题解决。那么这个,所以玄奘法师在印度人家对他尊重也可想而知——十二年里边,那烂陀寺,那么大一个寺院,没有人敢对正量部的问题对面去辩论,那就是正量部在当时的势力是相当大的。

  所以,在部派佛学里边,上座部跑到斯里兰卡去了,那么这里这个时期,就不注意了,在印度本部没有了,就不说了;有部还是有;经部是有部分出来的,因为经部在那个时候力量很大,所以有一定的价值,也要把它说一下;正量部就是当时的犊子部,犊子部分了四部,真正完全继承犊子部原来的本宗的意思的是正量部,在那时候力量也很大,所以主要说这三部。大众部,它有的是并入大乘去了,留下的力量也不大,也不谈了。

  

  乙二、有部及新有部

  那么第一个,有部。还有新有部,有部里边,因为《俱舍》出来之后,有为有部辩论的,成了一个新的有部,这个后边我们要讲。在部派佛学时期,有部分成东西两派,这个我们以前讲过。

  

  东方师及其论着

  迦旃延尼子与《发智论》

  东方是迦湿弥罗的,东方师当中最主要的代表——迦旃延尼子。他的著作《发智论》,这个我们大家可能都知道,在学《俱舍》的时候就是经常提起这个《发智》、《六足》,经常提起的。这个迦旃延尼子,他出世的时候,大概是佛涅槃了三百年的,三百年末,这个时候,大概离开佛涅槃有整整三百年的时候,他出来的。出来造了一部论——《发智论》,这个是有部他们推崇为他们的根本论。有部就是以重论为主的,所以他们非常理智,重智慧的,不是墨守陈法,讲辩论的,讲智慧的,所以他们里边,三藏里边,特别推崇这个论——论藏。《发智论》出来之后,因为比较全面,所以他们认为是一个根本的论。

  

  《六足论》

  那么这个根本论里边,他用六部论来作它的补充。因为这个根本论里边全是全了,但是某些地方还没有详细地发挥的,那么用其他六部来补充它,称为《六足论》——等于说一个《发智》是身体,它有六个足,六个是来作补充的。那么哪六足呢?这个我们大家一般都知道,说也说一下。

  《六足论》,第一部是《集异门论》。这个我们在五台山,每个人都有一部,但是现在一部也没有了,不晓得哪里去了。可能五台山的人还有,那时候至少有几十部,文革的时候搜了,搜去了。《集异门论》(集是开会、集会的集;异嘛,差异的异;门嘛,一扇门的门;论),舍利子造的,舍利弗在佛在世的时候造的。(集异门论,集——异——门——论,集会的集,异就是差异的异,一异的异,就是不同的那个异,这个门,一扇门的门)《集异门论》是佛在世的时候舍利弗造的。

  第二部是《法蕴足论》,这个大家都知道,目犍连尊者造的,也是佛在世时造的(《法蕴足论》,法相的法,五蕴的蕴,足就是一个脚,走路的那个脚的足,足论),目犍连尊者造,前面是舍利弗尊者造。

  下边第三部,《施设足论》——都是足论,反正它六足论,都有个“足”在里边,(施设,施就是布施的施,设就是建设的设,假设的设,言旁一个没有的没那么半个边,布施的施,设嘛,假设的设、设计的设,足嘛,还是那个足,六足论的足,论)。迦多衍那造,就是论议第一,佛在世的大弟子之一。这三部论都是佛在世的时候造的论,迦多衍那造,就是论议第一的那个。

  第四部,《识身足论》(唯识的识,就是六个识,眼识耳识鼻识那个识,身体的身,足还是那个足,《识身足论》)。这个是佛涅槃以后,一百年里边,一个叫提婆设磨造(提婆,提婆达多那个提婆,设就是设计师那个设,就是前面那个设,言旁,一个设,假设的设,磨就是磨豆腐那个磨,用石的磨子那个磨,磨豆腐的那个磨子那个“磨”——麻字下面一个石头,造,提婆设磨造),是佛涅槃以后一百年间一位,出一个尊者,提婆设磨,提婆设磨造。

  第五部,《品类足论》,(上品、下品、中品那个品,三个口,类嘛,种类的类,足还是那个足,《品类足论》),世友尊者造。世友尊者我们见到过面的,世友尊者,佛涅槃以后三百年初这个时候出现的。

  第六部,《界身足论》,(十八界的界,身体的身,界身足论,足也是那个一个脚的足),也是世友尊者造的,这两部都是他造的,(对话:……世友尊者就是他一个人嘛,他造了两部论。……就是一样的,世友尊者在佛涅槃后三百年初那个时候,那个时候出现的,就是他造的,就是那个年代,假使说哪一年,具体哪一年造哪一部论,这个历史上也没有考证那么多,反正他出现是在佛涅槃后三百年初的时候,出世的,那么他出世之后,后来他就造了这两部论)。

  这六部论是补充——这个《发智论》里边,意义还不够的,用这六部来补充它。那么成了有部的最根本的论典,就是“一身六足”——《发智》是身体,六个足,就是六部论。《俱舍》里边就广泛地要经常提起这六部论,这是东方师……

  

  《大毗婆沙》

  (13A开始)那么《六足论》的补充,后来《大毗婆沙》就是广解释《发智论》的。《发智论》是他们根本论典,那么大家学习了很多的解释,那时候汇集拢来——第四次结集,就在迦湿弥罗,把所有对《发智论》的解释完全集中起来,然后由四个评家——法救、世友,还有什么,反正四个人——妙音,还有一个什么(觉天)——他们来评论哪一些法对,哪一个说法不对。那么这样子总括一部就是《大毗婆沙论》。这是东方师的情况。

  

  西方代表及其论着

  法胜论师与《阿毗昙心论》

  西方在健陀罗那边,那边的代表人物也出了不少的论师。第一代的是法胜,他是把西方的有部的那些人的精华,把它集拢来,着了一部书,叫《阿毗昙心论》。这部《阿毗昙心论》,也是西方有部的一个很重要的论典,那么注解也很多,里边有广的注解、略的注解等等,各式各样的说法也不一样。但是有个特色, 迦湿弥罗里边比较保守,都是根据以前的说法,墨守陈规,自己传承是怎么说就怎么说。迦湿弥罗为什么保守?我们以前好象提过,他们把《毗婆沙》造了之后,就是他们那个地方三面环山,只有一个城门,它就是用药叉守门,不准人家拿出去,是相当保守的。而西方,在健陀罗那个地方,比较开放,其他的部派,尤其是经部,经常有论师在那里说法。那么他们那里,思想也比较进取,哪个话说得对,就采取哪个的,不一定重传承。所以说《阿毗昙心论》的注解很多,里边都是以理为宗,哪个理——道理说得强的就以它为宗,不一定墨守过去的传承,那么这是西方的特色。

  后来《俱舍论》也是以理为宗,有部也好,经部也好,你只要哪个说得对,《俱舍论》就采取哪个的说法。虽然世亲菩萨是有部出家,但是他不一定有部说的就对了,其他的讲得对的,他还是认为这个是可取的,有部说错的,他还是批掉的。

  那么以后,“有胁尊者、世友、法救、妙音,觉天等”,都是西方的论师——这是我们后来的人研究出来的,认为这样子。而在古代,认为这些世友尊者、法救尊者、妙音尊者都是东方的,他们是四大评家之一。“他们的主要势力在健陀罗一带。双方人数都多,议论各不相同”,两方面势力相当:一个是以迦湿弥罗为中心,一个是犍陀罗为中心,那么它们的说法,虽然都是有部,有不同的论点很多。

  

  法救尊者与《杂阿毗昙心论》

  那么后来“东派得势,曾总结其学说,编为《大毗婆沙论》,形成毗婆沙论一派,很得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的支援”。这个我们前面提过,迦腻色迦他因为在王宫里边供养了一些僧人,就看到那些僧人,高僧大德,去问他们的时候,说的话回答得不一样。他就很奇怪,他就问相当于他的国师的那个胁尊者,他说:那么多部派中间哪个最可靠、最好,说得最好?那时候有部势力很大,胁尊者也是西方有部的,他就说有部最好。那么迦腻色迦王,就要结集有部的三藏。结果就选了在迦湿弥罗那个地方,编了《大毗婆沙》——三部:一个是经,一个是律,一个是论。那么经、律的已经失去了,论藏还在,就是《大毗婆沙论》。那么这是东方的毗婆沙师,那个时候力量很大,因为政治上的支援,“遂取得了代表整个有部的地位”。他们就是因为各方面的——学说也完整,政治上,也有迦腻色迦这个王的支援,几乎把整个有部就是以他们为代表了。

  …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