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P49

  ..續本文上一頁一定是羅漢,不能成佛——不是那個意思就可以了。

  

  小乘佛學的代表

  在這個叁百五十年中——就是說從部派佛學進入大乘佛學之後,兩個有辯論之後,這一段時間,部派佛學的名稱也改成小乘佛學了,因爲大、小對立起來了。主要的部派有有部、經部、正量部,就是那個時候比較有力的,基本這麼叁部。上座部跑到斯裏蘭卡去了,“上座部本宗在斯裏蘭卡”,這個“期”要改一下(講義中“斯”爲“期”——整理者注),不是期裏蘭卡,這是印的時候印錯了。跑到斯裏蘭卡去了之後,印度的本土,上座部的勢力就幾乎沒有什麼了。所以說我們講的印度佛學,上座部就不講,這個時候,它勢力已經差不多沒有了——那麼這個上座部,跑到斯裏蘭卡去了,對印度本土沒有什麼代表性了,那就不再提了。大衆部,我們上一次部派佛學裏邊不是說還有個大衆部了,它等到大乘的學說一流行之後,它有的是並到大乘裏去了;有的,還留下一點點,就是力量不大了,所以也不受注意,沒有很大的勢力,所以這裏也不談。所以留下重要的就是有部、經部、正量部,這叁部在當時還有一定的勢力。

  尤其是正量部,在玄奘法師到印度去那一段時間,正量部的勢力大得不得了,甚至于那爛陀寺來辯論,這個,辯不過他,就是說——這個在正量部的時候,我們大概要提起,現在先說一下——正量部提了個問題,到那爛陀寺辯論,那爛陀寺十二年不敢開腔,辯不了,沒有人敢出去跟它對辯。一直到玄奘法師去了之後,才把這個問題解決。那麼這個,所以玄奘法師在印度人家對他尊重也可想而知——十二年裏邊,那爛陀寺,那麼大一個寺院,沒有人敢對正量部的問題對面去辯論,那就是正量部在當時的勢力是相當大的。

  所以,在部派佛學裏邊,上座部跑到斯裏蘭卡去了,那麼這裏這個時期,就不注意了,在印度本部沒有了,就不說了;有部還是有;經部是有部分出來的,因爲經部在那個時候力量很大,所以有一定的價值,也要把它說一下;正量部就是當時的犢子部,犢子部分了四部,真正完全繼承犢子部原來的本宗的意思的是正量部,在那時候力量也很大,所以主要說這叁部。大衆部,它有的是並入大乘去了,留下的力量也不大,也不談了。

  

  乙二、有部及新有部

  那麼第一個,有部。還有新有部,有部裏邊,因爲《俱舍》出來之後,有爲有部辯論的,成了一個新的有部,這個後邊我們要講。在部派佛學時期,有部分成東西兩派,這個我們以前講過。

  

  東方師及其論著

  迦旃延尼子與《發智論》

  東方是迦濕彌羅的,東方師當中最主要的代表——迦旃延尼子。他的著作《發智論》,這個我們大家可能都知道,在學《俱舍》的時候就是經常提起這個《發智》、《六足》,經常提起的。這個迦旃延尼子,他出世的時候,大概是佛涅槃了叁百年的,叁百年末,這個時候,大概離開佛涅槃有整整叁百年的時候,他出來的。出來造了一部論——《發智論》,這個是有部他們推崇爲他們的根本論。有部就是以重論爲主的,所以他們非常理智,重智慧的,不是墨守陳法,講辯論的,講智慧的,所以他們裏邊,叁藏裏邊,特別推崇這個論——論藏。《發智論》出來之後,因爲比較全面,所以他們認爲是一個根本的論。

  

  《六足論》

  那麼這個根本論裏邊,他用六部論來作它的補充。因爲這個根本論裏邊全是全了,但是某些地方還沒有詳細地發揮的,那麼用其他六部來補充它,稱爲《六足論》——等于說一個《發智》是身體,它有六個足,六個是來作補充的。那麼哪六足呢?這個我們大家一般都知道,說也說一下。

  《六足論》,第一部是《集異門論》。這個我們在五臺山,每個人都有一部,但是現在一部也沒有了,不曉得哪裏去了。可能五臺山的人還有,那時候至少有幾十部,文革的時候搜了,搜去了。《集異門論》(集是開會、集會的集;異嘛,差異的異;門嘛,一扇門的門;論),舍利子造的,舍利弗在佛在世的時候造的。(集異門論,集——異——門——論,集會的集,異就是差異的異,一異的異,就是不同的那個異,這個門,一扇門的門)《集異門論》是佛在世的時候舍利弗造的。

  第二部是《法蘊足論》,這個大家都知道,目犍連尊者造的,也是佛在世時造的(《法蘊足論》,法相的法,五蘊的蘊,足就是一個腳,走路的那個腳的足,足論),目犍連尊者造,前面是舍利弗尊者造。

  下邊第叁部,《施設足論》——都是足論,反正它六足論,都有個“足”在裏邊,(施設,施就是布施的施,設就是建設的設,假設的設,言旁一個沒有的沒那麼半個邊,布施的施,設嘛,假設的設、設計的設,足嘛,還是那個足,六足論的足,論)。迦多衍那造,就是論議第一,佛在世的大弟子之一。這叁部論都是佛在世的時候造的論,迦多衍那造,就是論議第一的那個。

  第四部,《識身足論》(唯識的識,就是六個識,眼識耳識鼻識那個識,身體的身,足還是那個足,《識身足論》)。這個是佛涅槃以後,一百年裏邊,一個叫提婆設磨造(提婆,提婆達多那個提婆,設就是設計師那個設,就是前面那個設,言旁,一個設,假設的設,磨就是磨豆腐那個磨,用石的磨子那個磨,磨豆腐的那個磨子那個“磨”——麻字下面一個石頭,造,提婆設磨造),是佛涅槃以後一百年間一位,出一個尊者,提婆設磨,提婆設磨造。

  第五部,《品類足論》,(上品、下品、中品那個品,叁個口,類嘛,種類的類,足還是那個足,《品類足論》),世友尊者造。世友尊者我們見到過面的,世友尊者,佛涅槃以後叁百年初這個時候出現的。

  第六部,《界身足論》,(十八界的界,身體的身,界身足論,足也是那個一個腳的足),也是世友尊者造的,這兩部都是他造的,(對話:……世友尊者就是他一個人嘛,他造了兩部論。……就是一樣的,世友尊者在佛涅槃後叁百年初那個時候,那個時候出現的,就是他造的,就是那個年代,假使說哪一年,具體哪一年造哪一部論,這個曆史上也沒有考證那麼多,反正他出現是在佛涅槃後叁百年初的時候,出世的,那麼他出世之後,後來他就造了這兩部論)。

  這六部論是補充——這個《發智論》裏邊,意義還不夠的,用這六部來補充它。那麼成了有部的最根本的論典,就是“一身六足”——《發智》是身體,六個足,就是六部論。《俱舍》裏邊就廣泛地要經常提起這六部論,這是東方師……

  

  《大毗婆沙》

  (13A開始)那麼《六足論》的補充,後來《大毗婆沙》就是廣解釋《發智論》的。《發智論》是他們根本論典,那麼大家學習了很多的解釋,那時候彙集攏來——第四次結集,就在迦濕彌羅,把所有對《發智論》的解釋完全集中起來,然後由四個評家——法救、世友,還有什麼,反正四個人——妙音,還有一個什麼(覺天)——他們來評論哪一些法對,哪一個說法不對。那麼這樣子總括一部就是《大毗婆沙論》。這是東方師的情況。

  

  西方代表及其論著

  法勝論師與《阿毗昙心論》

  西方在健陀羅那邊,那邊的代表人物也出了不少的論師。第一代的是法勝,他是把西方的有部的那些人的精華,把它集攏來,著了一部書,叫《阿毗昙心論》。這部《阿毗昙心論》,也是西方有部的一個很重要的論典,那麼注解也很多,裏邊有廣的注解、略的注解等等,各式各樣的說法也不一樣。但是有個特色, 迦濕彌羅裏邊比較保守,都是根據以前的說法,墨守陳規,自己傳承是怎麼說就怎麼說。迦濕彌羅爲什麼保守?我們以前好象提過,他們把《毗婆沙》造了之後,就是他們那個地方叁面環山,只有一個城門,它就是用藥叉守門,不准人家拿出去,是相當保守的。而西方,在健陀羅那個地方,比較開放,其他的部派,尤其是經部,經常有論師在那裏說法。那麼他們那裏,思想也比較進取,哪個話說得對,就采取哪個的,不一定重傳承。所以說《阿毗昙心論》的注解很多,裏邊都是以理爲宗,哪個理——道理說得強的就以它爲宗,不一定墨守過去的傳承,那麼這是西方的特色。

  後來《俱舍論》也是以理爲宗,有部也好,經部也好,你只要哪個說得對,《俱舍論》就采取哪個的說法。雖然世親菩薩是有部出家,但是他不一定有部說的就對了,其他的講得對的,他還是認爲這個是可取的,有部說錯的,他還是批掉的。

  那麼以後,“有脅尊者、世友、法救、妙音,覺天等”,都是西方的論師——這是我們後來的人研究出來的,認爲這樣子。而在古代,認爲這些世友尊者、法救尊者、妙音尊者都是東方的,他們是四大評家之一。“他們的主要勢力在健陀羅一帶。雙方人數都多,議論各不相同”,兩方面勢力相當:一個是以迦濕彌羅爲中心,一個是犍陀羅爲中心,那麼它們的說法,雖然都是有部,有不同的論點很多。

  

  法救尊者與《雜阿毗昙心論》

  那麼後來“東派得勢,曾總結其學說,編爲《大毗婆沙論》,形成毗婆沙論一派,很得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王的支援”。這個我們前面提過,迦膩色迦他因爲在王宮裏邊供養了一些僧人,就看到那些僧人,高僧大德,去問他們的時候,說的話回答得不一樣。他就很奇怪,他就問相當于他的國師的那個脅尊者,他說:那麼多部派中間哪個最可靠、最好,說得最好?那時候有部勢力很大,脅尊者也是西方有部的,他就說有部最好。那麼迦膩色迦王,就要結集有部的叁藏。結果就選了在迦濕彌羅那個地方,編了《大毗婆沙》——叁部:一個是經,一個是律,一個是論。那麼經、律的已經失去了,論藏還在,就是《大毗婆沙論》。那麼這是東方的毗婆沙師,那個時候力量很大,因爲政治上的支援,“遂取得了代表整個有部的地位”。他們就是因爲各方面的——學說也完整,政治上,也有迦膩色迦這個王的支援,幾乎把整個有部就是以他們爲代表了。

  …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