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西方,后来又出了一位法救尊者——这个法救尊者不是四大评家之一的法救,这个西方还有个法救,跟那个东方法救不一样,名字是都是法救。那么因为这个时候东方的《大毗婆沙》的势力很大,他就采取了东方《大毗婆沙》里边可以取的,他们也认为比较好的一些说法,把它加到以前的西方的《阿毗昙心论》里边去。那么《阿毗昙心论》本来很略,只有二百五十颂,他把《大毗婆沙》里边有些好的说法加进去,“作了补充整理”——补充一下,再重新整理一下,他着了一部书,叫《杂阿毗昙心论》——《杂心论》。杂就是说把自己的释,他的说法,加在这个《心论》里边。那么这一次一补充,本来二百五十颂成了六百零六颂,扩大了三倍左右——不到三倍,那就是内容是更广泛了。
那么再进一步的发展——这个地方,跟我们古代的说法不一样。近代的人,尤其是日本人,他们从各方面的考证,发现这个《俱舍论》有很多的话直接从《杂心论》里边引来的。所以他们认为,世亲菩萨既然是西方有部出家的,他同时对东方的《大毗婆沙》有一定的批判,所以他们认为他是根据《杂心论》造的《俱舍论》,不是根据《大毗婆沙》造的。这是现在的考证,这个我们不去管它。反正这个西方有部,以前有《心论》——《阿毗昙心论》,后来东方出了《大毗婆沙》之后,他们也受了影响,就补充了一个杂的《阿毗昙心论》,也叫《杂心论》。那么再后来,又出现了世亲菩萨的《俱舍论》。
世亲菩萨及其《俱舍论》
那么这里我们要说一下,既然阿毗达磨的这个《大毗婆沙》,它在迦湿弥罗是不准出口的,怎么西方又采取了它们的一些说法呢?这里边,在过去的一个——好象是世亲菩萨的传里边有这么个记载。他说,有一位尊者——名字忘记了,他也是西方的有部的,他为了要知道东方有部的《大毗婆沙论》——他们是封闭的,外边不传的,相当保守,那么他要学那个阿毗达磨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就跑到这个迦湿弥罗去学。学了之后,学好了,他就是要回国了,准备回去,把这个学说带到他们那边西方去。但是有药叉守门,当他偷偷地跑出去的时候,药叉就大叫,结果很多人就把他抓回来。抓回来之后,问他,他就装疯,疯疯颠颠的样子,人家看他是个疯子,就算了,不去管他。第二次,他又偷跑,又给药叉叫了之后,大家把他抓住,抓住后,他又装疯,人家看这个疯子:哎呀,抓两次是个疯子,没有意思——好,也把他放掉了。第三次他偷跑的时候,药叉不叫了,它说:我叫了两次,你们抓住了,又放掉了,那就不管了,随他跑——跑掉了。跑掉之后,他回到西方之后,他就跟他弟子说:“你们赶快拿笔来!”——他年纪已经大了,他说:“我把我所学到的背下来,你们赶快写!”。这样子写,所以西方也有这个《大毗婆沙》的一些资料。
那是从这个世亲菩萨的一个论里边,好象有这么一段。但是这个又跟世亲菩萨本人很相近,世亲菩萨也是冒了名到迦湿弥罗,去学了四年。学了四年,他也是,他在四年里边——因为他在西方出家的,他就是学过经部,在辩论时——印度西藏学法都是要辩论的,那么他辩论的时候,经常用经部的话,把有部的《大毗婆沙》驳倒。那么这时候,他们有部的人很奇怪这个人——他也冒名,他不说他是世亲。世亲菩萨很有名,大家、东方也知道。
那么后来,一个阿罗汉——悟入(开悟的悟),这个书上恐怕有,悟入尊者他入定一观察,看到是世亲菩萨,他说:“好”,就劝他,说:“你赶快走吧,我们这里有很多没有离欲(没有证果证道,还有烦恼)的,如果知道你是世亲的话,你经常用经部来破他们有部,恐怕要害你”。那么世亲菩萨就回去了。回去之后,就是讲《俱舍》去了。
那么这里介绍世亲的历史。世亲菩萨,“世亲是北印度富娄沙富罗人”,富娄沙富罗是一个地方,印度话,(我看看,富搂沙富罗人,这个错是没有错,但是原来的娄,不是米字,上面楼上的楼,不是还有个写法,就是一个,…… 啊,北因——北印度,噢,写错了,北因写错了——北印度,北印,是那个印,印度的印,北印富楼沙富罗人,这个楼也有问题,因为那个娄他写不来,恐怕铅字没有,是不是通用也不知道,反正是原来是那个娄)。那么他就是那个国家,这个国家——富娄沙富罗,是印度一个,就是丈夫国——就是叫丈夫国,印度话翻汉语叫丈夫国。他们那里的人,以前有一个公案的,是丈夫,有丈夫气概的。这个不讲了。
“先在西方一切有部出家”,他开始是西方的有部出家的,“后来到东方阿逾陀一带”,学了《毗婆沙论》。那么这个就在我们玄奘法师的传承里边,就说他是冒了名,偷偷地到这个迦湿弥罗去学的。在阿逾陀一带学,它就是根据原来那个说法:因为过去有一个人装疯,把那个迦湿弥罗的《大毗婆沙》已经带出来了,就在这个地方已经流行了,那么他去那里,《大毗婆沙》学了一下。这两个说法,我们说,佛教的历史的考证很困难,因为佛教一向不重视历史的。那么有的地方这么说,有的地方那么说,但是我们学佛教不是考证历史,这些有些地方就不要去太执着了。那么这两个说法,随便哪个说法都可以,你说是世亲菩萨亲自到迦湿弥罗去学的,也可以。
学了《大毗婆沙》之后,他因为经部的学说也学过的,那么他以《杂心论》为基础——这也是现在的人的说法。我们的玄奘法师的说法,就是他本来是学过经部的,也学过西方有部。后来到了迦湿弥罗学了《大毗婆沙》之后,他又根据他的看法——学过的经部的观点,西方有部的观点,再对东方有部的《大毗婆沙》来了一个批判性的总结,写了一个《俱舍论》。有的说法,他同意他们的——大部分同意他们的观点的;但是小部分他认为不对的,采取经部的或者是其他部的来纠正他们的,也有。所以说《俱舍论》里边就是比较全面一点的一本论书。那么他接触了——因为他在西方有部,他本来接触过一些经部的学说,所以他对《大毗婆沙》,就写了一部——“以《杂心论》为基础”,参考了当时各式各样的学说,对有部,特别是《大毗婆沙》,写了一个批判性的——这个批判性我们也不要说了,反正他有些认为不对头的,他就把它改掉了,那么着了一部《俱舍论》。
“论中对当时流行的”,(这个加三个字:“学说如”),“当时流行的学说如西方有部、毗婆娑(这个“娑”又没有印出来)、经部等,也作了统一的工作”。不但是对有部有些批判,把那个时候各式各样的学说统一起来,在《俱舍论》里边,把它着成一部整个的《俱舍论》。反正他采取——哪一方面说的有理,就采取哪一方面的观点,这样子成了一个系统的说法,叫《俱舍论》。里边有西方有部的说法,也有《大毗婆沙》的说法,也有少许经部的说法,作了统一的工作,那么这样子成了个整个的体系,把它们组织起来了。
“《俱舍论》后来盛行一时,简直有取代《婆沙》的地位”。这个《俱舍论》出来之后,大家,就是印度,就称为“聪明论”。那时候就是凡是有学问的人必学的,不管你是佛教徒也好,外道也好,不学《俱舍论》就不能说话。跟人家辩论的时候,《俱舍论》是个最好象基础的学说,你如果《俱舍》不懂的话,人家拿《俱舍》的东西来跟你辩论的话,你就没有开口的余地。所以说,那个时候凡是研究学问的,不管你是佛教内部的,或者是外道,或者是世间上的,都要学一点《俱舍论》。那么它的内容也非常好,叫“聪明论”,它的范围就包括的很多——天文、地理等等,什么都包完了,那么所以说,都称为聪明论——学了会聪明的,这个聪明怎么来的?就是你知识广了,就聪明了。所以说《俱舍论》盛行一时,简直《大毗婆沙》的地位给它代取了,已看作有部的代表作了。这是《俱舍》在当时的名望很高。
那么《俱舍论》出来之后,对《大毗婆沙》有所批判,就是说有些地方改掉了,认为不对,批掉了,那么引起了婆沙师们的辩护。就是东方的《大毗婆沙》的那些论师,他们说:你《俱舍》——这个我们在《俱舍论》里边有,开始世亲菩萨回来之后就讲《俱舍论》,一天讲一个颂,讲好了就把它写下来,后来讲了六百个颂,全部讲完。讲完之后,就把那些颂,写在一个铜的牌上,刻在上边,用大象背起到处游行:哪个能破它一个字的,他就谢他——谢他就是砍头,以前辩论就是要砍头的——那么这样子到处巡逻,没有人敢辩他一个字。那么,世亲菩萨,我们说,不但是在内明学得好,声明也好——文学也好,《俱舍论》这部书,在印度的那个时候,文学的价值也极高。因为当时,《俱舍论》出来之后,东方有部对它很有看法了,他们要批判它。用佛教的教理跟他辩,是辩不过,那么他们就是用一个方式——用声明的道理,就是说用文学的角度,来破它。结果当时有人通一个外道的声明论——最高的一部声明,精通的人,他从这个方面来批判世亲菩萨。结果世亲菩萨给他回击,使他那本批判的东西体无完肤。就从这一点看,世亲菩萨的《俱舍论》,文学的价值也极高。时间到了,回向。
第十二讲
有部的、新有部两个,那么还没有讲完。他们有一组提一些问题,我们先把问题解答一下。第一个,关于东方师和西方师根本上有什么差别。那个书上,我们讲义上讲得有,东方师他们是以迦旃延尼子的《发智论》为依据,西方师主要研究的《阿毗昙心论》。这两个书着重的论点有所不同,学说当然也有不同。
第二个问题,东西方的分派,指在第四次结集以前还是以后?这个我们说,真正的两个方面突出的分别,在第四次结集以后。在此以前,学说——东西方的,就有一点不一样,那么人才方面、地方,都有不同的地方。那么,在东方的,在西方的,本来地区就不一样,流传的学说也不一样。但是,主要的对立还在第四次结集以后。
第三个…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