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问题,世友尊者是否西方师?那为什么由他主持的《大毗婆沙论》却为东方所辩?我们说,东方的《大毗婆沙》是迦腻色迦王他主持的。这个,我们在《俱舍论》上就讲到,他要结集的时候,就召请十方的大德,共同来结集。就是说开始的时候是很民主的,没有排斥其他的,所有的人都邀请来。但是邀请人太多,那么就是要圣者才能结集,凡夫僧就回去;结果圣者也是太多,最后就留下阿罗汉;阿罗汉还是太多,那么要三明六通的阿罗汉留下来,那么这样是四百九十九个人。那个时候证果证道的人是不会少少的。那么这一方面,都是四方召的来的,当然西方师有,那么世友尊者是后来请来的。这一点我们也看出来,开始五百阿罗汉是不同意他做为首的,正因为后来他把线丢上去——他说他要证阿罗汉很容易,只要线团没有到地,他就可以证得——那么因为天人,他对这个世友尊者这么说:“你是要补弥勒菩萨后的补处的佛,不要为了这一点小事证了阿罗汉了”。那么就这个线把它接下去了,接住了,没有掉下来。那么阿罗汉看到这个情况,他们就服了。那也从这个地方就看出,他们本来是不服世友尊者的,所以说世友尊者是西方师,根本这个没有关系。
那么东方结集《大毗婆沙》的时候,本来是各家各派的学说都一起来自由地发挥的,那么中间哪些对的、哪些不对的,经过大家的评论,不对的加以批判,对的大家一致地把它通过。所以说,开始,东方师也不是那么保守,就是后来因为这个《大毗婆沙》结集得太圆满了,他们就是要只限于自己的地方的人可以学,不准其他的人来学。这个时候开始,才慢慢地走向保守的地方去,保守的那个倾向。所以说这一些问题在开端都是没有什么大的问题的,西方师也是可以参加。那么大概这三个问题,我们就这么回答了。
今天我们还是接下去。那么《俱舍论》的问题,我们说,昨天我们讲到——世亲菩萨的历史讲了。那么他讲《俱舍论》,因为他处在那个时代,正是思想非常发达的时候,各方面的学说都有。尤其是他西方的有部出家的,在健陀罗那一带,那些新兴的经部的论师也经常去弘法,那么其他的也可以去——其他的部派也去。所以他那里接触的思想比较广泛,不像这个东方,就是比较保守,就是守了自己《大毗婆沙》,排斥其他的学说——不一样。所以世亲菩萨当他学了经部的学说以后,他就感到有部里边有一些问题是值得要考核一下。那么他为了把《大毗婆沙》真正地要学到——外边流传的可能有的失真了,他要把迦湿弥罗真正内部的《大毗婆沙》想去考核一下,他就化了名,到迦湿弥罗去学习这个《大毗婆沙》。在那里学了四年,学法,他们要辩论——跟西藏一样,学了之后就经常要辩论,在辩论的时候,他经常用经部的那些道理把有部的驳倒,那么这样子,引起了很多人的惊讶。后来,一个阿罗汉,叫悟入,他入定一观察,知道这个人原来是世亲菩萨,世亲菩萨的名气在那时本来是已经远布四方了。他很聪明——这个人,也是学问极好,在其他的印度佛教史里边说他还是修密法成就的人。那么他发现他是世亲菩萨之后,他就跟他说:“你在这里,因为我们这里的僧团里边,还有不少没有证果证道的凡夫,如果他们知道你是世亲的话,可能要对你不利。”这样子就劝他早一点离开。
那么世亲菩萨离开之后,就回到他的那个地方,就是开讲这个《俱舍》了。一天讲一个颂,那么把颂——这个根据玄奘法师的传承,每一个颂都是把《大毗婆沙》的要义集中起来,一共讲了六百零几个颂——连序颂、流通分,一共是六百零七,中间的正宗是六百个颂。这样子讲了之后,他就把他的颂刻在铜的片片上,然后用大象背起那个片片到处敲锣打鼓——就是找人家来辩论。结果没有人敢辩,就是辩不倒,反正不敢辩,那么他这样子,《俱舍颂》当下就出名了。
那么迦湿弥罗国的人,听到世亲菩萨在讲《俱舍》,讲这个《俱舍颂》,里边认为就是弘扬《大毗婆沙》的那个宗旨,所以也很高兴。但是,悟入就跟他们说,他说:“你们不要高兴得太早了,他这个颂里边有些话是含蓄的,那么这个意思看不出来。你们如果不相信,可以请他做一个注解,把它——颂是简单——里边含蓄的意思透发出来。那你们就看他,他到底是弘扬我们《毗婆沙》,还是里边有一些地方是不一样”。那么他们就是拿了很多的金子——因为古代印度对法是非常尊重,请一个论师造论,就供养了很多的金子,然后世亲菩萨就造了一个《俱舍论》。这个论就是我们现在的《俱舍论》,是八千颂,本来是六百颂,他把注解一加,成了八千个了。这个八千颂造出来之后,大家一看,果然里边很多是批驳有部的。那么这个时候,有部的里边,当然引起了有些对有部的,忠于有部教义的人不满,尤其是悟入的弟子,就是众贤论师——我们就接下去了。
《俱舍论》我们昨天讲到了,因为它出来之后,在当时的印度影响极大,大家都叫它“聪明论”——学了之后会聪明。一方面它讲的知识,各方面都有,从内明——就是讲佛教内部的,乃至天文、地理,里边都讲的有,那么是知识面的广博;另一方面,它讲得深透,一般人学了之后就是会聪明起来,所以叫“聪明论”。那么那时候就是不但是佛教内部——本部的,乃至其他部派的,甚至于一般的不信仰佛教的,乃至外道,都要学《俱舍论》。并不是他们都相信《俱舍》,因为这个《俱舍》的价值极高,如果你是一个文学里边有点声望的人,不懂《俱舍》的话,人家看了闹笑话的,所以每一个都要学一下。这个《俱舍》当时红极一时,那么所以有取代《毗婆沙》的地位,堪称是有部的代表作。《大毗婆沙》反而地位比较降低了,《俱舍》后来居上,成了它的代表作了。那么这时候当然引起他们内部毗婆沙里边的一些不满。
《顺正理论》与新有部
众贤论师与《顺正理论》
“《俱舍论》对《大毗婆沙》作了批判,引起了婆沙师们的辩护”。他们的不满,就要辩护,“最有力的一家,是悟入的弟子众贤”。悟入的弟子众贤论师,他是对自己有部的教义非常忠诚的,看到世亲菩萨批判他的有部《毗婆沙》,他就非常不满。他就是下了功夫,据说是专门把《俱舍》研究了十二年,然后就写了一部书,专门批驳《俱舍》的,叫《俱舍雹论》——等于说下冰雹,把它打得稀烂,这么一部。多少颂呢?二万五千颂,那是很大一部,这个我们翻过来,汉地有。
后来,众贤论师写了这部论之后,他就是要请世亲菩萨辩论,他就请世亲菩萨当面来辩论。那么世亲菩萨知道,他这个人,虽然他想破《俱舍》,但是他们的教义,就是《毗婆沙》里边,世亲菩萨学过了,是破不了的,《俱舍》的意思破不了的。那么世亲菩萨也不想跟他当面辩论,因为一方面世亲菩萨年纪也大了,同时他已经在弘扬他的法相宗——唯识宗了,所以对这个事情并不太重视。那么他怎么说呢?他说:“我现在年纪老了,你要做什么你去做好了。至于说,我造论的时候,我那时候造《俱舍论》,我虽然是破了《毗婆沙》,但是也没有找你来辩论,那么你现在造论,我也没有这个必要跟你辩论。”因为世亲菩萨知道,他造的论不会把《俱舍》驳倒,所以也没有把这个空的时间跟他去辩。
那么这个众贤论师,他辛辛苦苦花了十二年工夫,做了这么一部书。结果,要辩论,没有辩成功。最后他害病了,他叫他的弟子把这个书拿去给世亲菩萨看。他说:“你看,这个要得的话,就把它留下流通,要不得的,你就是毁掉它也可以”。那么世亲菩萨把他的书看了一看,看看里边虽然有些地方是攻《俱舍》的——主要什么?他就是看《俱舍》里边用经部来破《毗婆沙》的地方,他是攻击的,另外《俱舍》里边有些地方他还是同意的。那么这一部书,他看看,世亲菩萨认为,它虽然是不能破《俱舍》,但是却反面地对《俱舍》作一个补充的地方还有,因为他讲了很多,二万五千颂。……
(13B开始)补充资料,所以他就把它改了个名字,叫《顺正理论》(顺就是随顺的顺,正理也就是正理)。这一部书,它驳是驳不倒《俱舍》,但是是随顺这个《俱舍》的,也就是顺了《俱舍》跑的,就是说,它很多地方同意《俱舍》观点的,而要破《俱舍》的地方根本又破不了,所以说叫《顺正理论》。这样子也就是把它流通了,这部书我们现在汉地大藏经里也有。
《显宗论》
那么另外,他着了一个《顺正理》之后,又写了一部——就是众贤论师,另外还写一部——《显宗论》(明显的显,宗,宗派的宗,论),就是《顺正理论》的略本,跟一些广论、略论一样的。那么《顺正理论》,本来是《雹论》,改了名字——《顺正理论》,那么这个《显宗论》的名字没有什么特殊,《雹论》这个就是不好听了,改了《顺正理论》——这个“雹”起不了作用,只是顺就完了,那么《显宗论》的名字没有什么可以改的,还是保留原来的名字。
那么这样子,这两部书,现在我们研究《俱舍》的都当一个参考资料来看,因为它有些地方把《俱舍》的没有讲到的,它还反而深透地,更讲得多了一点,可以作参考。世亲认为这个书“理虽不足,辞乃有余”,就是说,他的理要驳倒《俱舍》的理是不足的,驳不倒的,但是讲得很多,有的地方可以参考,理固不足以驳倒《俱舍》,然而对于有部的正宗发挥了很多,总算也做了一些工作,不妨并存,不妨也把它流通,可以作一个补充的资料——改了个名字叫《顺正理论》。
新有部
那么《顺正理论》的立场,它基本是驳斥经部的,凡是《俱舍》里边引经部的学说来反驳有部的《毗婆沙》的,他都要驳斥,尽量地把它驳倒,那么其他的《俱舍》的观点他还赞成的,也很多。他主要目的是要维护他的有宗,纯洁《婆沙》的正宗有部。那么越辩,“道理越辩越深,因而它对《婆沙》原说有了…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