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P52

  ..续本文上一页新的发展和改动”。因为《俱舍论》里边,攻击《毗婆沙》的地方,你如果要以《毗婆沙》的原意来驳《俱舍》的话,没有办法驳倒的,这个世亲菩萨早就知道了。那么他又挖空心思地,为了要驳倒《俱舍》,他甚至于把原来《毗婆沙》的意思改掉了,有些地方是他自己独创的一些新的学说来了。那么这样子,它对《俱舍》有的加以肯定,有的加以驳斥,看起来好象是更全面、更新颖——这个是对有部来说,他对有部的原来的学说有所改变,等于说新的发展。那么对于《俱舍》,它又有肯定的,又有驳斥的,好象不是偏在一边的话,看起来好象是比较公正。

  那么那些东方有部的人,对他的说法就非常拥护,因为他是站在《毗婆沙》的立场来说话的。所以到后来,这个成了新的有部。因为有部《毗婆沙》到那个时候有些学说确实是成立不起来了,不加以改变的话,用新的补充的话,那就是给《俱舍论》一出来就驳倒了。那没有办法呢,新的有部他们就承认——承认众贤论师的《顺正理论》是新的有部。

  这是新旧两个有部的一些历史发展,那么大概我们这一段——在讲《俱舍》的时候还要讲到这一些问题。

  

  乙三、经部

  经部的概况

  下边是经部。我们说,《俱舍》里边世亲菩萨所以引来驳斥这个《毗婆沙》的,就是用经部的学说,所以这个经部在我们这里也是一个重要的部派。当时的部派,开始我们说有四个体系:一个是上座部的体系,一个是有部的,一个是犊子部的,一个是大众部的。后来大众部的并到大乘去了,上座部的到斯里兰卡去了,印度主要留下来的就是有部,跟一个经部,还有一个正量部——犊子部的一个派。

  

  从有部分出

  那么经部,它是个新出的学说,比较晚出的一个部派。《异部宗轮论》和《论事指南》——这是巴利文系的一个,一本书,它“都把它列为从有部最后分出来的一派”,就是说经部本来是有部一起的,后来有一些论师,他们的思想跟有部有一些矛盾,慢慢慢慢发展发展,他们就另外一部,成了一个经部,脱离有部了。所以他们的这个部派成立地比较晚,以后发展为一大家——开始是有部,后来慢慢分出来,最后它力量很强,它和《毗婆沙》抗衡为二。就是说,当时的部派,一般地都站在《毗婆沙》那一边,经部是新出的一派,这两边势力是相等。而《毗婆沙》是代表了除了经部以外的所有的部派,都在《毗婆沙》的摄持下,这个新出的经部,跟他们,两个两边对立起来了。

  那么据真谛法师、玄奘法师的传,他们说的传承:经部的前驱是譬喻论师——这是有部的。有部里边有一派,他们是——在历史上叫他们譬喻论师,他们就是说,讲经的时候善于用譬喻,他们原是属于一切有部的。那么一般,他们经部的祖宗、祖先——最初的一个祖,他们推鸠摩罗多——鸠摩罗多是印度话,翻成汉文就是童受,也有地方翻成豪童(豪就是豪杰的豪)——一般地就推他为经部的第一个师祖,最初的倡导者(这个导写错了,下面加个寸,一寸两寸的寸,导师的导,就是最初的倡导者),就是他们的初祖。

  

  《成实论》

  童受的弟子,就是鸠摩罗多的弟子——诃梨跋摩,翻成汉语是师子铠。他觉得他的师父鸠摩罗多的一些学说,还没有脱离《大毗婆沙论》的拘束,就是说还是在这个《大毗婆沙论》的范畴里边。他就离开了这个师父,他就跑到阿逾陀地方。那个地方比较自由的,各色各样的学派的讲说都有。在那里学了一个多闻部——多闻部我们前面说过,是大众部的一部,那个大众部的思想比较自由的。那么学了大众部之后,他把以前的那一些思想总结了一下,写了一部书,叫《成实论》,那很有名。

  我们说在这个部派佛学里边,《俱舍》跟《成实》是两个一对,我们说就是双璧,等于说是两个宝玉:《俱舍》是从有方面讲的,从缘起方面讲的;《成实》是讲性空的。这两部书,在研究部派佛学是很重要的两部。

  那么《成实论》的意思是什么呢?成什么?成就真实,这个真实就是四谛。四谛,这个“谛”就是实实在在的意思,有四个实实在在的道理,那么它成立这个四谛的道理,叫《成实论》。他的看法,认为各家对四谛的内容说的都不一样,每一个部派对四谛说的方式都不一样,因而要成立四谛的——到底四谛是指什么?那么他要成立这个四谛真正的意义在哪里,所以叫《成实论》。

  这一部论,首先是破人我,跟有部一样,补特伽罗这个我执要破掉,最后,依次,破法我,最后连个“空”也破掉,这个相当彻底了。人空,法空,“空”也空,那么这个样子说法,跟大乘的中观是接近了,其思想,跟大乘是比较接近的。那么这个《成实论》,一般的说法,就是他的思想,因为学了那个大众部的多闻部,所以它跟真正的经部的传统有一点偏离了,不是真正经部传统的一个著作,这个我们要注意。

  

  以经为定量

  在印度一个笈多王朝的时候,它所统治下的中印度的一个地方,就发现了一个《大乘阿毗达磨经》。这个经,以前流传不多,很多人是不大知道的,这个时候广泛地出现了。那么,譬喻论师本来是对这个有部有一点看法,那么他们对它这个——这一本书出来,对他们的影响极大。因为有部是学阿毗达磨的,我们前面讲过,阿毗达磨是论,就是对法,讲辩论的。那么他们以论的阿毗达磨,发智六足,为他们所主要的依据。那么这个譬喻论师,他们也是有部之一,也是重阿毗达磨的,但是他们要标出他们跟以前的有部不一样,那么他这个阿毗达磨怎么说呢?恰好这个时候流行了一个《大乘阿毗达磨经》。这个阿毗达磨是经的阿毗达磨,就是经里边的对法,那么这对他们影响极大。他们就是说:我们的这个阿毗达磨是经上的阿毗达磨,以前的有部的阿毗达磨是论的阿毗达磨,所以他们自己称自己“经部”——以经的,以经为量,不是以论。这样子就把它自己跟有部两个分开了,成了一个——正式成立经部。

  因为佛说的本来就有完整的阿毗达磨的组织。他们本来是有部,是重论的,他们跟有部不一样,他们:你们重论我们重经,经里面也有阿毗达磨,所以说,他们不再重视以“论”形式出现的阿毗达磨,而直接从“经”里边去找阿毗达磨,这就是跟他们直接从有部里边分裂出来了。他们既然分裂出来,他们所依据的经论不能一样了,他们就以经的阿毗达磨为他们的主要依据。所以说,原来有部是以论的方式来决定是非标准的,就是你符合论的宗旨的,就是对的;不符合的,就是不对的,而他们现在不以论为衡量了,以经里边的阿毗达磨为定量:以合于经阿毗达磨的就是对;不符合经的阿毗达磨的,那就不对。跟有部的方式不一样了,标准也不一样了,依据的经典也不一样了,所以说他们直接独立了,叫一个经部。

  

  经部的学说

  那么在经部里边,也是相当复杂的。在《俱舍论》里边,有的是叫譬喻论师,是早期的,有的是上座师,也有叫是一类经为量的师,这个里边这些都是指经部的话。那么他们的主张我们下边看一看。

  

  细心说

  经部有个细心说。经部里边,本来我们说,心有六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经部里边就立一个细的心,有个心,就是第六意识里边还有一个微细的。他们有人就分成两种:一般就是第六意识;还有一种,就是叫集起的心(集就是集会的集,起来的起)。一个是心,就是一般的六识;一个是集起心。那就是,有情,他的,相当于一个——他的业,造的业就寄托在这个地方,流转生死就靠这个集起的心,那么一直到他证了涅槃,这个集起心才消灭。这个第六意识的心,一期生死以后就要消灭的,你说在活的时候,第六意识固然存在,在活动,到了死亡的时候,第六意识就消灭了。那么后来那个细的集起心,你死后是不消灭的,它可以投生,相当于这个阿赖耶识的作用,但是还没有发展到阿赖耶识那么完整,只能说是阿赖耶识的前驱。

  在他们立这个第七个——这个集起心,他们叫第七个心。一般的六个识,他们认为还有一个,在后头,微细的、流转生死的那个识,这个七识跟那个唯识的七识不一样。唯识七识是末那识,他这个——第七个细心,这个细心,将来发展,就是阿赖耶识,在唯识里边,阿赖耶识。所以我们这里看,经部跟唯识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唯识里边很多的学说,从经部里边发展出来的。阿赖耶识就是经部先创一个微细的集起心,慢慢地再完整之后,成了阿赖耶识。

  

  一切法体空

  那么下边,“经部认为五蕴由多种同类之法积聚假设,三无为法都无实体”。五蕴,《俱舍》里就也讲了。《俱舍》讲五蕴,“蕴”,什么意思呢?积聚的意思,很多东西,同类的,把它们合在一起,在《俱舍》里就讲这个。假使色蕴,在这个整个的宇宙里边,凡有属于色的一类,就是物质的一类,管你是过去的、未来的、现在的,近的、远的,可以看的、看不到的,有见、无见,有漏、无漏,等等,凡是属于物质一类的都叫色蕴。所以说,蕴的本身,它就是一个积聚,堆起来的,所以既然是很多东西堆起来的叫一个蕴。那么蕴本身就不是实在的东西,如果把它内容拿掉了,就空掉了。所以色蕴这个东西只不过是各色各样的色合拢来,叫一个色蕴。那么同样,受蕴、想蕴、行蕴也是积聚的意思,都没有实在的东西的。所以说这什么意思呢?就是有部里边认为蕴处界是实在有东西的,而经部把它空掉了:这都是假的法,堆起来的,并没有实在的东西,你把一个一个的色法拿掉之后,你找一个色蕴出来——没有,所以说这个蕴是假安立的。

  在经部里边,无为法也是没有实体的。经部里边的意思,就是说一切法有作用的才是实在的东西,无为法没有作用,它起不了作用的,那么它就不是实在的。那么说,有为法里边,五蕴是有为法,有为法它是假积聚的、假安立的,有为法空掉了;无为法没有实体的…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