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P53

  ..续本文上一页,无为法也空掉了,这样子就把有部很执着的三世有的法,很多都空掉了。所以这样总说一切法的体空,那比《成实论》更进一步,它理论根据还要充实。“因此和大乘佛学更加靠拢”。那也没有什么奇怪,经部,我们一般说,就是从有部走向唯识的一个……

  唯识很多学说都是经部里边发展出来的,加以完整、加以组织体系,给它完整之后,成了唯识的。再我们重看一看,从世亲菩萨本身来说,他从有部学了经部之后,又进了唯识。这个体系也是很明显地摆在那里,从有部要到唯识,当然有点距离,但是经部——通过经部之后,进唯识是很自然的。虽然我们说无著菩萨劝世亲菩萨是有一段公案的,但世亲菩萨经过经部的学习,要进入这个唯识,也是很自然的,无著菩萨也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把他劝过来,如果他没有这一些思想准备的话,恐怕也劝不过来。那么这就是说经部跟唯识的关系了。

  

  心法缘境的带相说

  经部的学说还有两个要点。一个是心法缘境的带相说,这个学过唯识的知道了,没学过唯识的,说起来很费劲。我们说,我们的心,不管是眼睛也好,眼睛看东西也好,耳朵听声音也好,我们是不是眼睛直接看到外面的东西?一般人:“我们看东西嘛,直接看到了”,在经部说,你看到的东西,并不是外边那个,是你眼睛里边有一个相——眼睛的眼识,它变一个相分,这个相分跟外边东西一样的,然后你看到的就是眼睛变的那个相分。这个我们也用现在的生理学来讲,也很简单,眼睛要看东西,它眼珠里边,焦距里边,先把那面外面的东西——光,收集过来,在眼睛里就有个反映,映射在眼睛里边,然后你眼睛的神经就看到里边自己眼睛的影子,并不是神经直接看到外边,这个经部就这么说。我们的眼睛要看东西,都是眼识里边先把外相变好了,然后你看那个相,并不是直接看外边的色法,这个当时跟有部是不一样的。那么耳朵听声音也一样,鼻子闻香味也一样。

  “他们认为心法生的时候,必定变带所缘境界的表像,成为心法的相分”,他们认为心法要生起来的时候,它要缘境。假使眼睛看,眼识,看色法,耳朵听声音,乃至身体碰到一些硬的、软的,都使它变了一个相,外边的相在其识里边有个相分,这个相分就是一个照片一样的,把外边东西一模一样地变了之后,然后见分就缘那个相分,不是直接缘外境。那我们这个想想也想得通的,你手碰到东西,是硬的,那么你决定是神经感到的,是你手里边的一个感觉,不是直接碰到那个桌子上的感觉,你手上有个桌子的硬的反应,那它神经就碰到那个反应,所以我们感到的还是自己内部的感觉,并不是外边的东西。

  这是经部突出的一个学说,这是一点,这个唯识里边就是直接采进去了。心有两分,最初的是两分——见分、相分,后来是三分——一个自证分,最后到护法菩萨的时候就成了四分,还有证自证分。这样子把这个心的作用完整地说了四个分。那么这个经部已经发展到心有两个分:一个是见分,一个是相分,看东西是看它的相分,不是看到的直接外边的东西。

  

  心法自缘的自证说

  那么第二个是心法自缘的自证说,就是心它可以缘自己,不但是缘外境,也可以缘自己。打个比喻说,一个火点着的时候,一方面照了外边的东西,但是自己也照了,把自己也照亮了。那么它以这个样子的比喻来证明:心固然可以缘外境,但是也可以缘它自己,那就是自证分的前驱。这个唯识里边有个自证分,心能够缘自己的,那么这个学说也是经部发展出来的。意识也一样,意识生起的时候,不但是对外了别境界,也可以了别自己,也可以知道自己。

  这两个学说都是由后来陈那——陈那大家知道,讲因明的一个。印度,我们佛教里边讲因明最有名的是陈那、法称,陈那在前,法称——他的再传弟子。那么它是由陈那把它引入瑜伽学说体系里边——瑜伽就是唯识那个学说。所以这一些经部的学说,在陈那菩萨的时候,他都把它归入这个唯识的体系里去了。

  所以“经部学说可为了解大乘瑜珈的开导”,所以说经部就是初期的瑜伽。所以在后世有一本书,密宗的书——《上师相承次第论议》。这一些书里边,他们判断经部是初期大乘,这个不是无所见的,就是有见地的。因为经部的学说很多已经接近于瑜伽了,就是说它初期的大乘,也可以说。那么这是经部的情况,我们先介绍一下。

  

  乙四、正量部

  正量部的概况

  下边是正量部。正量部在当时势力也很大,玄奘法师进印度的时候,那时正量部正是极盛的时候。后来义净法师到印度去留学的时候,正量部的势力还很盛,那就是说在这一段时间,正量部在印度,它的力量还是相当大的,所以这里要介绍一下。同时正量部里边跟玄奘法师还有关系。

  “印度的部派佛学,势力足以和大乘佛学抗衡的,开始是说一切有部”,因为有部在上座部里边力量很强,开始有部的势力很大,《俱舍论》出来之后,有部势力就小下去了。所以说开始有部势力很大,可以跟大乘佛学两个并肩抗衡,后来属于正量部了。那么经部怎么?经部后来并入大乘的唯识去了。所以说真正站在部派佛学的立场,还可以跟大乘辩论的,就是正量部了。这一部从犊子部分出来的——这个我们已经看过,犊子部里边分了几部,是分了四部,其中一部就是正量部。

  

  正量部的学说

  补特伽罗胜义有

  “犊子部主张补特伽罗胜义有”,是实在有的,是实在的,就是说胜义谛也是有补特伽罗的。“正量部仍循其说,但加了许多补充”,正量部是犊子部的分支,而且是后来成了犊子部的代表了,所以它很多学说是继承犊子部的。

  那么正量部它说这个补特伽罗怎么有的呢?它就引了很多的书,就是引了很多的依据,证明佛在世的时候也是说有我的。这个我们可以大概地说一下。它说,为什么说补特伽罗是我,这个我是有的呢?它说,佛在世的时候他也说“我”,这个“我”可以分三类,那么这三类名字我们不去管它了。它就是说,有的人就是执着现在的自己的身体、或者是精神是我,这是依托了这个五蕴来说的我;那么另外一种,它说,假使有宿命通的,他说:以前的那个什么人,什么人,以前就是我,那么佛自己也说的,他过去世——一个公案,顶生王,就是佛的以前的过去的事情,他说就是我,这样子,就是说通三世的这一个另外一种我;那么另外,还有,它说这个——我们说证阿罗汉,得到涅槃了,有的时候是暂时地舍了这个身体,有的时候证了无余涅槃,永远不受了,这一个,甚至于到佛这个我还是有的。它说:佛他也说,说话的时候也有我,这个我。

  那么为什么佛说的没有我呢?它说:佛说的没有我,就是指那些外道,或者凡夫,执着五蕴是我,或者离开五蕴还有个我,这个我是没有的,佛说的无我是这个。而我们假设的,就是非蕴,也不是离蕴、也不是即蕴,那个假安立的我是有的,佛也经常说这个。实际上这个就是世俗谛的我,假的我。但是这个犊子部——正量部,它就是说这个我胜义有,在胜义谛也有,这个就是他们执过分了。那么这一点,正量部同样,跟犊子部一样,它认为补特伽罗是有的,实在的。

  

  色法在心法之外各自独立

  那么正量部,他们对犊子部的学说,许多地方更扩充了一些。“他们认为色法在心法之外,各自独立”,这个跟瑜伽不一样了。我们说,唯识的那个说法——一切色都是我们心里的反映,真正的色,外界是不存在的,都是我们的心的相分。那么他们(正量部)认为色在心之外,可以独立存在的,那是有点唯物的观点。

  

  色非刹那灭

  “又说色非刹那灭”,既然色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它跟心不一样,心就刹那刹那要生灭,色法固然前面讲过的,像那些灯焰、声音,这些是刹那灭的,但是还有一些东西,就是不刹那灭的。这个我们以前讲这个犊子部的时候讲过。它说,色不但是可以继续一段时间,甚至于跟心法不联系的、独立存在的,当然可以维持一段时间。

  那么既然它不是刹那灭的,这个问题就是说,那它怎么样子灭呢?“这又牵涉到灭法待因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佛教里边那个问题。刹那灭的,就是一个东西,一个法,不管你哪个东西,生出来之后,不要靠其他的力量,它自己就是要灭的,就是刹那灭。那么它这个既然能存在一段时间,它灭,决定要外边的力量加上去,那么才它灭得了;如果没有其他的因素加上去,它就不灭。所以这个里边的说法也不一样了,“灭法待因”:这个东西你要把它灭掉,一定要其他的因缘加进去——牵涉到这个问题了。那么这里,就是说“形动表色不像灯焰、琴声自然歇灭”,就是说不是刹那灭的,这就是要待因缘,那就是它要灭掉,要其他的因缘把它摆上去,它才灭得掉。

  

  对业力说的发挥——不失法

  “由此出发”,从这个论点出发,“他们把业力说作了特别的发挥”。凡是佛教里边主要讲的一些理论,都是说,我们造了业,后边感果,但是人是无常的,一期生死了了之后,没有了,这个业存在哪里?这个问题就是一个最重要的,每一个部都要把这个问题解决,他们怎么样子想一套理论——当然不是编一套,根据他们的修证,要做一个完整的一个学说,来解释这个问题。那么唯识就是用阿赖耶识来解释了,它的业就存在阿赖耶识里边,阿赖耶识不灭的,所以说业可以下一辈子受报,不会灭掉,那么他们那里……

  (14A开始)我们说业有三种,身业、语业跟意业,这个跟有部差不多,表色就是我们的行动:假使你拜佛,拜佛的样子,这个动作,就是好的事情;你假使杀生,你拿了刀杀过去,这些行动就是杀业;所以,说话也一样,你说的这个话——好的话,讲经,劝人家好,那就是好的业;假使你骂人,或者是挑拨是非,打妄语,那就是口业,所以语言、行动就是色,就是身、语二业,那么它是看作是业的一类。

  …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