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业之能招果报,乃由于它熏习积聚的力量”,业,我们说,人是要到一期生死的时候,六识都灭掉了,那么你这个业寄托在哪里呢?讲轮回,一定要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他们认为,这个业是招果报的,它寄托在哪里?他们说它这个业的力量——它的业本身就是行动、语言、思想,但是它的业的力量熏习在哪里呢,就是它的力量保存在哪里呢?这个力量保存在一个法,叫不失法,这个不失法是心不相应行。这个,我们说无为里边,心法、心所法、色法、无为法,还有个心不相应行——既不是心法,又不是色法,是心不相应的一个有为法,行——就是有为法,有生灭的法。那么这个法,名字叫不失法——就是下边第三行,它把这个力量积聚在哪里?这个不相应行,它跟心是一起生灭的,但是跟心不相应行——不相应的。这个业力的力量,就存在在那个地方。这个不失法,它不是人死了,就没有了,不是一期生死就了了,一直要跟你跑,跟你去流转生死。到修道或者到涅槃,这个不失法才没有,那么业到那个时候也就不起作用了。
这里我们说,我们修行,到见道的时候,断的是见惑,断掉了。但是这个不失法,你造的业,一定要到修道,或者到涅槃的时候才能消完。修道断什么呢?我们一般的修道,叫断修惑,古代也翻成思惑,思,思想的思,惑就是烦恼,古代以前旧翻叫思惑,为什么叫思惑呢?中观论有一句话:见道所不断的,在思惟所断,就是见道断的八十八使,断掉了,还有些断不了的,要靠平时思惟之后,修道的时候靠思惟来断掉,所以也叫思惑,也叫修惑,修惑是新的翻译,在修道的时候断的惑。那么思惑就是这些烦恼要靠修道的时候,再再地思惟四谛的道理来把它断掉的——也叫思惑。那么这些业就是要靠修道,把它断一部分,最后到涅槃的时候全部断完。我们在修行——我们说四加行,四加行的时候,在到忍的时候,恶道是不会去了。虽然恶道的种子没有断掉,但是成了一个不会发芽的种子;那么到了阿罗汉、不还果的时候,一切欲界的业是没有了、断完了,要生,生在色界、无色界;那么成了阿罗汉或者成佛之后,三界的业都没有了,这个不失法到那个时候全部失去它的作用。但是你没有证果证道之前,不失法是存在的,你虽然人死掉了,这个不失法,它一个不相应行,是跟了你的流转生死一起跑,不会丢掉的。经上说不失法这个东西,就打个比喻,就是说等于一个债券一样,它给你写了你欠了多少债,就凭这个债券可以还债,那么不失法就把业的力量熏在里边,将来这个力量生出来就受报,这个叫不失法。这个不失法,经上有。
正量部,就把佛经上说的不失法以这个来解释,这是把他们业果的体系就寄托在不失法里边,这是正量部的一个特殊的说法。他们认为经上佛说的不失法就是指这个东西,是业,熏的力量,积聚在一个不相应行里边,这个法就叫做不失法。这个不失法看起来好象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和后来唯识里边的果报识、异熟识,就是阿赖耶识直接有关系。所以说尽管正量部他们跟唯识有大辩论,但是唯识学说里边,毕竟有一部分还是采取了正量部的学说,来补充经部的第七心、细心,完整了它的真正的阿赖耶识。所以说唯识里边,各个部派的长处都是采取了,即使跟他们直接辩论的正量部,也采取了他们的一定的可取的地方。所以说跟后来大乘的果报识也好,异熟识也好,阿赖耶识也好,都是有直接关系。
心直接缘境说
此外——这个跟经部是反其道而行之的,正量部认为心缘境是直接的。眼睛看东西,就是看到外边那个东西。那么打个比喻,好象手拿东西一样的,手到了,东西就拿到手里,不是拿了个空的影子,是拿了的实在东西。后来,正量部,他们就是反对唯识。他们认为,心缘境不要带相的——这个,我们前面说,经部是带相的,跟唯识一样——他说不要带相的。不要带相呢,他就认为,你说要带相的话,那么佛的——成了佛之后,他的无分别智,佛的智慧,这个无分别智缘境是直接缘的,就是心境合在一起的,中间没有隔开的——现量境。那么这个缘的时候你是带什么相?他用这样子驳唯识。
据说那烂陀寺那个时候主讲是唯识,他以这个问题跟唯识辩论,唯识里边十二年没有人敢回答,就是低头,受了十二年的气。所以正量部那时候势力很大。一直到玄奘法师去了,他后来学好了之后,他跟他们辩论,虽然不是直接辩论,他着了一部书,把他们辩倒了。
玄奘法师的辩论
玄奘法师的意思——这个比较深一点,学唯识之后才能懂,现在我们大概讲一下。我们说带相缘境,这个“带”,他说有两种,一种是变带,一种是挟带。平时,我们缘境的时候,心变了外面那个相,我们缘那个变的相,来缘,这叫变带;那么在无分别智缘境的时候,这个时候并不是变带了,是挟带,这个见分——这个智慧的见分,它本身有行相,就是那个无分别的真如的行相。正智要证真如的时候,它正智里边的决定有真如的行相,这不是变个相来缘,是它本身的见分里边就有那个行相。所以说它的“带”、带相,一个是带行相,一个是带相分,二个都是“带”;而正量部攻击的是变带——带那个相分,而行相那一部分他们不知道,这是玄奘法师从陈那的学说里边找出来的。这个“带”,可以两种带法,一种是带相分,外面的境,变个相,缘它;一个是带行相,本身见分里边就有那个行相,这个带可以带的,那么唯识还是站住了。所以这个影响极大,当时玄奘法师把这个问题——那烂陀寺那么大一个学府里边的人都回答不了的问题,他把它解决了。所以玄法师在印度声誉极高——“大乘天”,封得很高,正量部一向的嚣张的气馅到这个时候才息下去。
另外,玄奘法师在印度对中观学说也有辩论。那时候在那烂陀寺,主讲是讲唯识的,是戒贤论师(玄奘法师的师父)。另外一个论师讲中观的,他来辩论,那么玄奘法师去跟他辩。玄奘法师着了本书,叫《会中论》。那个人也着了本书,是攻击唯识的,那么玄奘法师着了部《会中论》,就把它驳倒了。后来这个论师,他驳倒之后——他是讲中观的主讲,戒贤论师是讲唯识的主讲,戒贤论师的座下出了个玄奘法师,把那个中观的那部著名的论驳倒之后,这个论师感到很难为情,他就不好意思,就回去了,那烂陀寺不住了。不住回去,心还不甘,他有个同学,学得很好,叫他来跟玄奘法师辩论。那个人,开始,他学中观的,辩输了当然心里不服,他也就是来了,来了之后,对玄奘法师观察了一下,话也不说,走了。就有点象我们昨天摆的那个北京毕业的学生,跑到南普陀来了解了一下之后,一句话也不敢辩,走了。他这个论师也是,他看这个样子,辩不过的,他看不会辩赢,胜利的把握是没有的,看了看就走了。
这样子,玄奘法师在印度的声誉就是高得不得了,不但是把正量部的辩倒了,甚至于把中观的也驳倒了。那么可惜的就是说,这两部书都没有翻过来,到现在藏经里面都没有,我们藏经里没有翻过来。印度的梵文的书,当然是都没有了,因为印度佛教消灭之后——这个外道是很残酷的,不但是把寺庙烧掉,经书烧了,甚至于出家人你要是信他的教,就可以,改他的教,不然的话,杀头。他们外道教规——据说书上这么说,反正异教徒,就是不信他教的人,杀得越多,将来生天的把握越大。所以他们这一点是——一个手拿宝剑,一个手拿他们外道经书,经书显示他的信仰,宝剑就是消灭异教徒。这个手腕是蛮野蛮的,那么佛教摧残得很厉害。
所以说可能是玄奘法师本人因为谦虚——他自己的作品翻过来,这个好象是抬高自己了,没有翻,那么印度后来又没有保存下去,结果这两部书没有了。假使有的话,中观唯识的问题,里面绝对是讲得很多。
这些就是说——正量部,为什么这里谈正量部呢?第一是正量部当时的势力很大;第二,正量部后来跟玄奘法师的辩论也是在中外都很出名的。
到这里为止,我们把小乘佛学大概的几个重要的派系讲完了,再下边是中期的大乘佛教。这个我们想,就暂时地今天就不要讲。
学习《俱舍》的参考资料
那么在这个小乘佛学里边,我们大家是把有部要注意,多看一点,把它搞得深透一点;经部也是很重要的,这一点点资料是不够的,希望大家有其他的书的,多看一点。昨天我们介绍了一部《龙树六论》,你们可能看了,那在法尊法师论文集是讲得比较仔细,有那本书的就可以拿出来参考一下。龙树菩萨他的思想体系,主要就是在这六部论里边,都发挥得很完整了。西藏对这六部论非常崇拜,叫《龙树六论》,当然龙树的论很多,这六部论是代表作。
《宝鬘论》现在也有了,四川有,四川有那个书。(整理者注:以下是关于资料的对话。现在能不能请到(下面人回答……)现在能不能请?我们想这里人也不多,你是不是写个信去(下面回答……)那最好了,你或者去写个信去要它个二十本左右,这里人不太多,这个拿来可以参考,当然现在参考是还早一点,不过我们说手头参考书多一点更好,《宝鬘论》里边,就是龙树六论也略略讲一下,那比法尊法师讲得那个论文集讲得要略得多了。(众对话,有关宝光寺有印的问题)你写信,你说要一本也好,要一本我们再翻好了。(下面人讲,我那本只有手抄)手抄的话就怕有错字,他那个校对好不好也不知道。我看那个好象是宝光寺的《宝鬘论》的错字也不少,这次印的晓得错字有不有也知不知道。(下面回答……)就是我们没有底稿,不好校对。(下面回答:我有一本。)底稿有啊,就是他们印好的,印好的他们有错的没有不知道哎,他们勘误表也没有吧,没有噢。反正我总感到现在印的书,错是不可避免的,像台湾他们,那么仔细的书,《广论》里边,他说没有错字了,还是有几个错字边,个别还有,一个两个还是找得出来。那么我们内地,大陆…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