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P54

  ..續本文上一頁“業之能招果報,乃由于它熏習積聚的力量”,業,我們說,人是要到一期生死的時候,六識都滅掉了,那麼你這個業寄托在哪裏呢?講輪回,一定要把這個問題解決了。他們認爲,這個業是招果報的,它寄托在哪裏?他們說它這個業的力量——它的業本身就是行動、語言、思想,但是它的業的力量熏習在哪裏呢,就是它的力量保存在哪裏呢?這個力量保存在一個法,叫不失法,這個不失法是心不相應行。這個,我們說無爲裏邊,心法、心所法、色法、無爲法,還有個心不相應行——既不是心法,又不是色法,是心不相應的一個有爲法,行——就是有爲法,有生滅的法。那麼這個法,名字叫不失法——就是下邊第叁行,它把這個力量積聚在哪裏?這個不相應行,它跟心是一起生滅的,但是跟心不相應行——不相應的。這個業力的力量,就存在在那個地方。這個不失法,它不是人死了,就沒有了,不是一期生死就了了,一直要跟你跑,跟你去流轉生死。到修道或者到涅槃,這個不失法才沒有,那麼業到那個時候也就不起作用了。

  這裏我們說,我們修行,到見道的時候,斷的是見惑,斷掉了。但是這個不失法,你造的業,一定要到修道,或者到涅槃的時候才能消完。修道斷什麼呢?我們一般的修道,叫斷修惑,古代也翻成思惑,思,思想的思,惑就是煩惱,古代以前舊翻叫思惑,爲什麼叫思惑呢?中觀論有一句話:見道所不斷的,在思惟所斷,就是見道斷的八十八使,斷掉了,還有些斷不了的,要靠平時思惟之後,修道的時候靠思惟來斷掉,所以也叫思惑,也叫修惑,修惑是新的翻譯,在修道的時候斷的惑。那麼思惑就是這些煩惱要靠修道的時候,再再地思惟四谛的道理來把它斷掉的——也叫思惑。那麼這些業就是要靠修道,把它斷一部分,最後到涅槃的時候全部斷完。我們在修行——我們說四加行,四加行的時候,在到忍的時候,惡道是不會去了。雖然惡道的種子沒有斷掉,但是成了一個不會發芽的種子;那麼到了阿羅漢、不還果的時候,一切欲界的業是沒有了、斷完了,要生,生在色界、無色界;那麼成了阿羅漢或者成佛之後,叁界的業都沒有了,這個不失法到那個時候全部失去它的作用。但是你沒有證果證道之前,不失法是存在的,你雖然人死掉了,這個不失法,它一個不相應行,是跟了你的流轉生死一起跑,不會丟掉的。經上說不失法這個東西,就打個比喻,就是說等于一個債券一樣,它給你寫了你欠了多少債,就憑這個債券可以還債,那麼不失法就把業的力量熏在裏邊,將來這個力量生出來就受報,這個叫不失法。這個不失法,經上有。

  正量部,就把佛經上說的不失法以這個來解釋,這是把他們業果的體系就寄托在不失法裏邊,這是正量部的一個特殊的說法。他們認爲經上佛說的不失法就是指這個東西,是業,熏的力量,積聚在一個不相應行裏邊,這個法就叫做不失法。這個不失法看起來好象沒有什麼關系,但是和後來唯識裏邊的果報識、異熟識,就是阿賴耶識直接有關系。所以說盡管正量部他們跟唯識有大辯論,但是唯識學說裏邊,畢竟有一部分還是采取了正量部的學說,來補充經部的第七心、細心,完整了它的真正的阿賴耶識。所以說唯識裏邊,各個部派的長處都是采取了,即使跟他們直接辯論的正量部,也采取了他們的一定的可取的地方。所以說跟後來大乘的果報識也好,異熟識也好,阿賴耶識也好,都是有直接關系。

  

  心直接緣境說

  此外——這個跟經部是反其道而行之的,正量部認爲心緣境是直接的。眼睛看東西,就是看到外邊那個東西。那麼打個比喻,好象手拿東西一樣的,手到了,東西就拿到手裏,不是拿了個空的影子,是拿了的實在東西。後來,正量部,他們就是反對唯識。他們認爲,心緣境不要帶相的——這個,我們前面說,經部是帶相的,跟唯識一樣——他說不要帶相的。不要帶相呢,他就認爲,你說要帶相的話,那麼佛的——成了佛之後,他的無分別智,佛的智慧,這個無分別智緣境是直接緣的,就是心境合在一起的,中間沒有隔開的——現量境。那麼這個緣的時候你是帶什麼相?他用這樣子駁唯識。

  據說那爛陀寺那個時候主講是唯識,他以這個問題跟唯識辯論,唯識裏邊十二年沒有人敢回答,就是低頭,受了十二年的氣。所以正量部那時候勢力很大。一直到玄奘法師去了,他後來學好了之後,他跟他們辯論,雖然不是直接辯論,他著了一部書,把他們辯倒了。

  

  玄奘法師的辯論

  玄奘法師的意思——這個比較深一點,學唯識之後才能懂,現在我們大概講一下。我們說帶相緣境,這個“帶”,他說有兩種,一種是變帶,一種是挾帶。平時,我們緣境的時候,心變了外面那個相,我們緣那個變的相,來緣,這叫變帶;那麼在無分別智緣境的時候,這個時候並不是變帶了,是挾帶,這個見分——這個智慧的見分,它本身有行相,就是那個無分別的真如的行相。正智要證真如的時候,它正智裏邊的決定有真如的行相,這不是變個相來緣,是它本身的見分裏邊就有那個行相。所以說它的“帶”、帶相,一個是帶行相,一個是帶相分,二個都是“帶”;而正量部攻擊的是變帶——帶那個相分,而行相那一部分他們不知道,這是玄奘法師從陳那的學說裏邊找出來的。這個“帶”,可以兩種帶法,一種是帶相分,外面的境,變個相,緣它;一個是帶行相,本身見分裏邊就有那個行相,這個帶可以帶的,那麼唯識還是站住了。所以這個影響極大,當時玄奘法師把這個問題——那爛陀寺那麼大一個學府裏邊的人都回答不了的問題,他把它解決了。所以玄法師在印度聲譽極高——“大乘天”,封得很高,正量部一向的囂張的氣餡到這個時候才息下去。

  另外,玄奘法師在印度對中觀學說也有辯論。那時候在那爛陀寺,主講是講唯識的,是戒賢論師(玄奘法師的師父)。另外一個論師講中觀的,他來辯論,那麼玄奘法師去跟他辯。玄奘法師著了本書,叫《會中論》。那個人也著了本書,是攻擊唯識的,那麼玄奘法師著了部《會中論》,就把它駁倒了。後來這個論師,他駁倒之後——他是講中觀的主講,戒賢論師是講唯識的主講,戒賢論師的座下出了個玄奘法師,把那個中觀的那部著名的論駁倒之後,這個論師感到很難爲情,他就不好意思,就回去了,那爛陀寺不住了。不住回去,心還不甘,他有個同學,學得很好,叫他來跟玄奘法師辯論。那個人,開始,他學中觀的,辯輸了當然心裏不服,他也就是來了,來了之後,對玄奘法師觀察了一下,話也不說,走了。就有點象我們昨天擺的那個北京畢業的學生,跑到南普陀來了解了一下之後,一句話也不敢辯,走了。他這個論師也是,他看這個樣子,辯不過的,他看不會辯贏,勝利的把握是沒有的,看了看就走了。

  這樣子,玄奘法師在印度的聲譽就是高得不得了,不但是把正量部的辯倒了,甚至于把中觀的也駁倒了。那麼可惜的就是說,這兩部書都沒有翻過來,到現在藏經裏面都沒有,我們藏經裏沒有翻過來。印度的梵文的書,當然是都沒有了,因爲印度佛教消滅之後——這個外道是很殘酷的,不但是把寺廟燒掉,經書燒了,甚至于出家人你要是信他的教,就可以,改他的教,不然的話,殺頭。他們外道教規——據說書上這麼說,反正異教徒,就是不信他教的人,殺得越多,將來生天的把握越大。所以他們這一點是——一個手拿寶劍,一個手拿他們外道經書,經書顯示他的信仰,寶劍就是消滅異教徒。這個手腕是蠻野蠻的,那麼佛教摧殘得很厲害。

  所以說可能是玄奘法師本人因爲謙虛——他自己的作品翻過來,這個好象是擡高自己了,沒有翻,那麼印度後來又沒有保存下去,結果這兩部書沒有了。假使有的話,中觀唯識的問題,裏面絕對是講得很多。

  這些就是說——正量部,爲什麼這裏談正量部呢?第一是正量部當時的勢力很大;第二,正量部後來跟玄奘法師的辯論也是在中外都很出名的。

  到這裏爲止,我們把小乘佛學大概的幾個重要的派系講完了,再下邊是中期的大乘佛教。這個我們想,就暫時地今天就不要講。

  

  學習《俱舍》的參考資料

  那麼在這個小乘佛學裏邊,我們大家是把有部要注意,多看一點,把它搞得深透一點;經部也是很重要的,這一點點資料是不夠的,希望大家有其他的書的,多看一點。昨天我們介紹了一部《龍樹六論》,你們可能看了,那在法尊法師論文集是講得比較仔細,有那本書的就可以拿出來參考一下。龍樹菩薩他的思想體系,主要就是在這六部論裏邊,都發揮得很完整了。西藏對這六部論非常崇拜,叫《龍樹六論》,當然龍樹的論很多,這六部論是代表作。

  《寶鬘論》現在也有了,四川有,四川有那個書。(整理者注:以下是關于資料的對話。現在能不能請到(下面人回答……)現在能不能請?我們想這裏人也不多,你是不是寫個信去(下面回答……)那最好了,你或者去寫個信去要它個二十本左右,這裏人不太多,這個拿來可以參考,當然現在參考是還早一點,不過我們說手頭參考書多一點更好,《寶鬘論》裏邊,就是龍樹六論也略略講一下,那比法尊法師講得那個論文集講得要略得多了。(衆對話,有關寶光寺有印的問題)你寫信,你說要一本也好,要一本我們再翻好了。(下面人講,我那本只有手抄)手抄的話就怕有錯字,他那個校對好不好也不知道。我看那個好象是寶光寺的《寶鬘論》的錯字也不少,這次印的曉得錯字有不有也知不知道。(下面回答……)就是我們沒有底稿,不好校對。(下面回答:我有一本。)底稿有啊,就是他們印好的,印好的他們有錯的沒有不知道哎,他們勘誤表也沒有吧,沒有噢。反正我總感到現在印的書,錯是不可避免的,像臺灣他們,那麼仔細的書,《廣論》裏邊,他說沒有錯字了,還是有幾個錯字邊,個別還有,一個兩個還是找得出來。那麼我們內地,大陸…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