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新的發展和改動”。因爲《俱舍論》裏邊,攻擊《毗婆沙》的地方,你如果要以《毗婆沙》的原意來駁《俱舍》的話,沒有辦法駁倒的,這個世親菩薩早就知道了。那麼他又挖空心思地,爲了要駁倒《俱舍》,他甚至于把原來《毗婆沙》的意思改掉了,有些地方是他自己獨創的一些新的學說來了。那麼這樣子,它對《俱舍》有的加以肯定,有的加以駁斥,看起來好象是更全面、更新穎——這個是對有部來說,他對有部的原來的學說有所改變,等于說新的發展。那麼對于《俱舍》,它又有肯定的,又有駁斥的,好象不是偏在一邊的話,看起來好象是比較公正。
那麼那些東方有部的人,對他的說法就非常擁護,因爲他是站在《毗婆沙》的立場來說話的。所以到後來,這個成了新的有部。因爲有部《毗婆沙》到那個時候有些學說確實是成立不起來了,不加以改變的話,用新的補充的話,那就是給《俱舍論》一出來就駁倒了。那沒有辦法呢,新的有部他們就承認——承認衆賢論師的《順正理論》是新的有部。
這是新舊兩個有部的一些曆史發展,那麼大概我們這一段——在講《俱舍》的時候還要講到這一些問題。
乙叁、經部
經部的概況
下邊是經部。我們說,《俱舍》裏邊世親菩薩所以引來駁斥這個《毗婆沙》的,就是用經部的學說,所以這個經部在我們這裏也是一個重要的部派。當時的部派,開始我們說有四個體系:一個是上座部的體系,一個是有部的,一個是犢子部的,一個是大衆部的。後來大衆部的並到大乘去了,上座部的到斯裏蘭卡去了,印度主要留下來的就是有部,跟一個經部,還有一個正量部——犢子部的一個派。
從有部分出
那麼經部,它是個新出的學說,比較晚出的一個部派。《異部宗輪論》和《論事指南》——這是巴利文系的一個,一本書,它“都把它列爲從有部最後分出來的一派”,就是說經部本來是有部一起的,後來有一些論師,他們的思想跟有部有一些矛盾,慢慢慢慢發展發展,他們就另外一部,成了一個經部,脫離有部了。所以他們的這個部派成立地比較晚,以後發展爲一大家——開始是有部,後來慢慢分出來,最後它力量很強,它和《毗婆沙》抗衡爲二。就是說,當時的部派,一般地都站在《毗婆沙》那一邊,經部是新出的一派,這兩邊勢力是相等。而《毗婆沙》是代表了除了經部以外的所有的部派,都在《毗婆沙》的攝持下,這個新出的經部,跟他們,兩個兩邊對立起來了。
那麼據真谛法師、玄奘法師的傳,他們說的傳承:經部的前驅是譬喻論師——這是有部的。有部裏邊有一派,他們是——在曆史上叫他們譬喻論師,他們就是說,講經的時候善于用譬喻,他們原是屬于一切有部的。那麼一般,他們經部的祖宗、祖先——最初的一個祖,他們推鸠摩羅多——鸠摩羅多是印度話,翻成漢文就是童受,也有地方翻成豪童(豪就是豪傑的豪)——一般地就推他爲經部的第一個師祖,最初的倡導者(這個導寫錯了,下面加個寸,一寸兩寸的寸,導師的導,就是最初的倡導者),就是他們的初祖。
《成實論》
童受的弟子,就是鸠摩羅多的弟子——诃梨跋摩,翻成漢語是師子铠。他覺得他的師父鸠摩羅多的一些學說,還沒有脫離《大毗婆沙論》的拘束,就是說還是在這個《大毗婆沙論》的範疇裏邊。他就離開了這個師父,他就跑到阿逾陀地方。那個地方比較自由的,各色各樣的學派的講說都有。在那裏學了一個多聞部——多聞部我們前面說過,是大衆部的一部,那個大衆部的思想比較自由的。那麼學了大衆部之後,他把以前的那一些思想總結了一下,寫了一部書,叫《成實論》,那很有名。
我們說在這個部派佛學裏邊,《俱舍》跟《成實》是兩個一對,我們說就是雙璧,等于說是兩個寶玉:《俱舍》是從有方面講的,從緣起方面講的;《成實》是講性空的。這兩部書,在研究部派佛學是很重要的兩部。
那麼《成實論》的意思是什麼呢?成什麼?成就真實,這個真實就是四谛。四谛,這個“谛”就是實實在在的意思,有四個實實在在的道理,那麼它成立這個四谛的道理,叫《成實論》。他的看法,認爲各家對四谛的內容說的都不一樣,每一個部派對四谛說的方式都不一樣,因而要成立四谛的——到底四谛是指什麼?那麼他要成立這個四谛真正的意義在哪裏,所以叫《成實論》。
這一部論,首先是破人我,跟有部一樣,補特伽羅這個我執要破掉,最後,依次,破法我,最後連個“空”也破掉,這個相當徹底了。人空,法空,“空”也空,那麼這個樣子說法,跟大乘的中觀是接近了,其思想,跟大乘是比較接近的。那麼這個《成實論》,一般的說法,就是他的思想,因爲學了那個大衆部的多聞部,所以它跟真正的經部的傳統有一點偏離了,不是真正經部傳統的一個著作,這個我們要注意。
以經爲定量
在印度一個笈多王朝的時候,它所統治下的中印度的一個地方,就發現了一個《大乘阿毗達磨經》。這個經,以前流傳不多,很多人是不大知道的,這個時候廣泛地出現了。那麼,譬喻論師本來是對這個有部有一點看法,那麼他們對它這個——這一本書出來,對他們的影響極大。因爲有部是學阿毗達磨的,我們前面講過,阿毗達磨是論,就是對法,講辯論的。那麼他們以論的阿毗達磨,發智六足,爲他們所主要的依據。那麼這個譬喻論師,他們也是有部之一,也是重阿毗達磨的,但是他們要標出他們跟以前的有部不一樣,那麼他這個阿毗達磨怎麼說呢?恰好這個時候流行了一個《大乘阿毗達磨經》。這個阿毗達磨是經的阿毗達磨,就是經裏邊的對法,那麼這對他們影響極大。他們就是說:我們的這個阿毗達磨是經上的阿毗達磨,以前的有部的阿毗達磨是論的阿毗達磨,所以他們自己稱自己“經部”——以經的,以經爲量,不是以論。這樣子就把它自己跟有部兩個分開了,成了一個——正式成立經部。
因爲佛說的本來就有完整的阿毗達磨的組織。他們本來是有部,是重論的,他們跟有部不一樣,他們:你們重論我們重經,經裏面也有阿毗達磨,所以說,他們不再重視以“論”形式出現的阿毗達磨,而直接從“經”裏邊去找阿毗達磨,這就是跟他們直接從有部裏邊分裂出來了。他們既然分裂出來,他們所依據的經論不能一樣了,他們就以經的阿毗達磨爲他們的主要依據。所以說,原來有部是以論的方式來決定是非標准的,就是你符合論的宗旨的,就是對的;不符合的,就是不對的,而他們現在不以論爲衡量了,以經裏邊的阿毗達磨爲定量:以合于經阿毗達磨的就是對;不符合經的阿毗達磨的,那就不對。跟有部的方式不一樣了,標准也不一樣了,依據的經典也不一樣了,所以說他們直接獨立了,叫一個經部。
經部的學說
那麼在經部裏邊,也是相當複雜的。在《俱舍論》裏邊,有的是叫譬喻論師,是早期的,有的是上座師,也有叫是一類經爲量的師,這個裏邊這些都是指經部的話。那麼他們的主張我們下邊看一看。
細心說
經部有個細心說。經部裏邊,本來我們說,心有六個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經部裏邊就立一個細的心,有個心,就是第六意識裏邊還有一個微細的。他們有人就分成兩種:一般就是第六意識;還有一種,就是叫集起的心(集就是集會的集,起來的起)。一個是心,就是一般的六識;一個是集起心。那就是,有情,他的,相當于一個——他的業,造的業就寄托在這個地方,流轉生死就靠這個集起的心,那麼一直到他證了涅槃,這個集起心才消滅。這個第六意識的心,一期生死以後就要消滅的,你說在活的時候,第六意識固然存在,在活動,到了死亡的時候,第六意識就消滅了。那麼後來那個細的集起心,你死後是不消滅的,它可以投生,相當于這個阿賴耶識的作用,但是還沒有發展到阿賴耶識那麼完整,只能說是阿賴耶識的前驅。
在他們立這個第七個——這個集起心,他們叫第七個心。一般的六個識,他們認爲還有一個,在後頭,微細的、流轉生死的那個識,這個七識跟那個唯識的七識不一樣。唯識七識是末那識,他這個——第七個細心,這個細心,將來發展,就是阿賴耶識,在唯識裏邊,阿賴耶識。所以我們這裏看,經部跟唯識的關系是相當密切的。唯識裏邊很多的學說,從經部裏邊發展出來的。阿賴耶識就是經部先創一個微細的集起心,慢慢地再完整之後,成了阿賴耶識。
一切法體空
那麼下邊,“經部認爲五蘊由多種同類之法積聚假設,叁無爲法都無實體”。五蘊,《俱舍》裏就也講了。《俱舍》講五蘊,“蘊”,什麼意思呢?積聚的意思,很多東西,同類的,把它們合在一起,在《俱舍》裏就講這個。假使色蘊,在這個整個的宇宙裏邊,凡有屬于色的一類,就是物質的一類,管你是過去的、未來的、現在的,近的、遠的,可以看的、看不到的,有見、無見,有漏、無漏,等等,凡是屬于物質一類的都叫色蘊。所以說,蘊的本身,它就是一個積聚,堆起來的,所以既然是很多東西堆起來的叫一個蘊。那麼蘊本身就不是實在的東西,如果把它內容拿掉了,就空掉了。所以色蘊這個東西只不過是各色各樣的色合攏來,叫一個色蘊。那麼同樣,受蘊、想蘊、行蘊也是積聚的意思,都沒有實在的東西的。所以說這什麼意思呢?就是有部裏邊認爲蘊處界是實在有東西的,而經部把它空掉了:這都是假的法,堆起來的,並沒有實在的東西,你把一個一個的色法拿掉之後,你找一個色蘊出來——沒有,所以說這個蘊是假安立的。
在經部裏邊,無爲法也是沒有實體的。經部裏邊的意思,就是說一切法有作用的才是實在的東西,無爲法沒有作用,它起不了作用的,那麼它就不是實在的。那麼說,有爲法裏邊,五蘊是有爲法,有爲法它是假積聚的、假安立的,有爲法空掉了;無爲法沒有實體的…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