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既然聲聞緣覺也要證到法空,那麼跟成佛的有什麼差別?那就是證法空的範圍有大小,聲聞緣覺他要出離叁界,他除了證到補特伽羅空之外,法空——涉及到的法空要證到,再遠的法空,與他出生死無關的,就不一定要證到,所以說他的法空是有限的;而成佛,他的法空要遍一切,宇宙閑所有的法,都要知道它們都無自性,那麼這個法空的範圍是圓滿的。所以說,從發心上,當然聲聞緣覺是沒有發菩提心,沒有修菩薩行;那麼從理解空性的深淺上說,一個就是法空的智慧沒有徹底圓滿,一個是法空的智慧徹底圓滿了,所以徹底圓滿,也就是因爲發菩提心度衆生,才能徹底圓滿。要度一切衆生,那你要用的空就要多。
這個,我們說,跟佛在世的比喻也是符合的。佛在世的時候,經常打這個說法:“叁獸渡河”。一個生死大河,叁個獸都能渡過去,兔、馬、象。兔子在水面上過去,那表示聲聞,他的法空的道理知道得很少,過去了,也度生死了;馬,在水的一半,它法空的道理深一層,但是還沒有踏到底;而象的過河,卻是從底上踏過去的,那是徹底圓滿的法空。這個跟佛的說法就是符合的,沒有什麼奇怪。
而我們漢地,卻是因爲這個成見:就是聲聞緣覺是證人空,不證法空的——這個見根深蒂固,好象聽了這些,反而成了奇怪。實際上一點不奇怪,《金剛經》裏邊也有這個說法。我是記不清楚了,大概是這樣子說:若有法相,則有我人衆生壽者。你還執著法相——就是法執還沒有完全去掉,還有法執的話,那麼——“我人衆生壽者相”也去不掉。那就是也說明人空、法空不能截然分割,只能是說圓滿不圓滿。聲聞緣覺對人空、法空是不夠圓滿,那麼佛、菩薩,就是要徹底圓滿這個法空的道理,最後成佛。這一點呢,《菩提道次第廣論》也講了很多。
現在我們介紹這六部論,就是西藏非常重視的。現在我們中國的漢地來說,基本上翻譯過來的也都有了,而我們,一般這個學的——必學的。那麼《寶鬘論》,也不多,而《六十正理論》、《七十空性論》、《精研論》,一般人名字都沒聽到過。那麼這個呢,真正要研究龍樹菩薩的思想的人,那是必讀之一。
好,我們今天就把初期大乘的補充了一下。因爲初期大乘主要的思想,就是龍樹菩薩的思想。提婆是能夠繼承龍樹菩薩的思想的一個大弟子,他們兩個稱父子。那麼你龍樹菩薩的思想知道了,提婆的思想基本上一樣。
甲五、小乘佛學時期
乙一、引言
小乘佛學及其與大乘的判別標准
下邊我們要進入第四個單元。這個“小乘佛學時期”,開頭就有一個解釋,什麼叫“小乘”。在大乘學說流行之後,就是我們初期大乘,它這個學說出來之後,部派佛學並不是沒有了,並沒有消滅,他們還存在。但是,因爲這個大乘的般若思想出來之後,多少他們也受到一些影響,對原來的主張,因爲有些對人的機不合了,他們有所改變,所以他們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這個時間,大概地說來,從部派佛學開始,從部派佛學的時間接下來,一直到——大概是到,西元一百五十年到五百年的末,大概是這麼多年中間。這個五百年末,是印度的政治上,一個其他的外地民族,叫白匈奴,侵入到印度北部破壞佛教這一個階段爲止。
這個裏邊的部派佛學就改了個名字,叫小乘佛學。怎麼改的?“小乘”這個名字,是大乘佛學成立、盛行以後——本來部派佛學還在繼續地傳承下去,他們因爲大乘出來之後,當然有所辯論——對部派佛學的貶稱,就是對他們的一個不好的稱,就是他們在辯論的時候,對部派佛學的一個好象是貶低他們的稱號——“你們是小乘!”。當然,對部派佛學用小乘這個名字套上去,我們說是不合適的。不過因爲我們的文獻上,就是古代的書、那些曆史,都用慣了這個字,經常講小乘小乘,大家都用慣了,經上也有這個事——因爲大乘出來之後,跟他們辯論的時候,就說:你們是小乘,怎麼怎麼,那麼大家用慣了呢,習以爲常。照嚴格地說,這是一個貶稱,是他們辯論的時候,互相貶低對方的一個稱號。
我們說根據《菩提道次第》的觀點,真正大小乘的標准怎麼判斷?並不是從教派的學說上看,應該從行者(修行的人)是不是發菩提心,是不是修菩薩行,這個地方來做個標准,不能單從法上來看。所以說“小乘佛教”這個名字本身就有問題。我們說十六大阿羅漢,我們每天早上念的《羅漢儀軌》,都是佛再來的,都是大菩薩現的,度衆生的,哪是小乘呢?所以說這樣子片面地用小乘套上去,那是不大合適的。
現在有些人把這個部派佛學,就是所謂的小乘佛學,改過來,稱“根本佛教”。這個比較合適,我們現在也是用“根本教”。《俱舍》就是根本教,我們也用這個名字。因爲我們過去,在中國的,尤其是漢傳佛學——西藏要好一點,對《俱舍》很重視。漢地的《俱舍》呢,在藏經裏邊它分的類,就是小乘論裏邊的,這是小乘裏的論。那麼小乘經、四阿含經、大乘論、大乘經等等,從目錄裏就把它分好了,這是小乘的。那麼一般發大乘心的:“我們修菩薩行,小乘不要學的!”所以說這麼多年來,《俱舍》也好,一些阿毗達磨也好,在漢地不重視,就是這個帽子戴錯了,戴了個小乘帽子。那麼這個基礎沒有,你上面的東西也學不踏實。所以我們漢地的流弊就是學空,盡管你學了很多空,因爲你下邊的基礎不堅固,所以說,古代有一句話:“鼠唧鳥空”,它就是說,你“空空空”,好象鳥一樣,叫了半天,實際上什麼東西,不知道,那麼你這就是根機不踏實的關系。
學法的次第
那麼這裏我們要把學法的次第跟大家說一下。現在的人基本上也看出這個道理來了,歐陽竟無曾經說一個話:你如果學唯識,沒有學過《俱舍》的話,你們等于說你是個造房子沒有地基,一棵樹沒有根,是不會繁榮的,也不會長久的。那就是《俱舍》的重要,對學法相的人是必學的。不學的話,“無根之木,無基之屋”,決定是不行的,不長久,也不踏實的。
那麼西藏的學法,它就是四宗。它把根本乘裏邊學二部,一部是有部,那是講一切有,把有的法講得很仔細。然後學經部,經部是將來我們要介紹,經部是從有部裏分出來的,因爲不滿意有部的保守思想,它就是講一部分的空。有部是叁世有,它說現在是有,過去未來是空;其他的方面,有部說叁科都是有,蘊處界都是有,經部就是說,五蘊十二處都是假法,只有十八界才是真的,那麼就是空了很多。所以說第一個學一切有部的有,把一切法學得清清楚楚,然後一部分把它空掉,學經部的空。然後學唯識的空,唯識的空就把外界全部空掉了,只留下一個識,還留下一個主觀的識沒有空掉。再上去就是學中觀,把那個識也空掉。學法的次第必定如此,如果你從一步登天,直接學中觀,決定學不好,因爲你沒有次第,你學法都是籠籠統統的,就是“鼠唧鳥空”,跟鳥一樣,“啊,空空空空……”,空了半天,到底什麼叫空也不知道。這個空大家都會說:“一切法空!”
我們昨天好象是——我們昨天就是口試的時候也講了一下。你要知道空,你知道什麼空嘛——你要消滅敵人,你說敵人,什麼樣子叫敵人,或者你要抓一個逃犯,這個逃犯的樣子特征要知道:他是大概幾歲的樣子,他的眼睛是怎麼樣子的,眉毛怎麼樣子的,人多少高,大概是臉型怎麼樣,身形怎麼樣,這個特征知道了——或者說走路樣子怎麼樣——才好抓這個人。那麼你這個法的法相,緣起的法相都不知道,你說要空空,空什麼東西啊?所以說,你要知道空,先要知道有,有了之後不要執著就對了,那麼知道空,就是空這個東西:緣起,緣起知道它自性空,當下就空掉了。如果緣起都不知道,因果都不知道,糊裏糊塗,你怎麼空得了?
宗大師的《廣論》再叁強調,你要得一切法空的智慧,一定要從緣起下手,先要持戒、依止善知識、聽聞正法、聞思修,這樣下去,慢慢慢慢才可以得到空的理解,然後通過定的修持,得到空的證驗。如果你沒有經過這個緣起的次第,你直接要空,空不了的。所以許多人想走捷徑,把眼睛閉起來,腿收起來,把一切法空,什麼都不要想,以爲是空了——這個不是空,這是無想,或者說是一個愚癡,就是什麼都沒有了,智慧就蓋掉了。智慧——我們說空,就是說知道這個東西,把它觀察,深入觀察,本身是緣起,緣起就是性空,從緣起的現象透入進去,知道它都是依靠其他的緣來的,沒有獨立存在的自性,當下就是空,這個要用智慧的。你說什麼都不想,單是把心靜下去,怎麼會達到這個空的智慧呢?
阿毗達磨是對法,對法學了之後,能夠生起無漏慧,這個無漏慧就是解空的慧;如果你阿毗達磨不學,佛法,聽聞正法、如理思惟,這些階段沒有,那麼最後那個無漏的智慧、般若,憑空生出來,那就是無因論了。我們說佛教是緣起論,一切法生出來都是有因緣的,那麼你過去的因緣,無漏慧、般若的因緣種子沒有下去,憑空怎麼會出來呢?單是你修定,腿收起來,眼睛閉起來,般若就出現了,那才是個奇迹了。這樣子你倒很便宜,叁藏十二部,一下都通了,人家學了一輩子還沒有學通一、兩部,你就是眼睛一閉,全部都通完了?那是太便宜了!可是這個做不到,那是沒有辦法的。
這個《廣論》裏邊,廣辯這一方面的偏見,大家可以去參照。那麼現在,總之,現在通用的,不是同(講義上爲“同”),這個裏邊也有很多錯字,改一下。現在通用的“小乘”這個話,我們是一個習慣的用法,不是說這是真正的含義是它是小乘人修的法,不要有這樣子的偏見。如果這個注意了,那麼人家說小乘,你知道是怎麼回事就對了,也不要一定面紅耳赤地跟人家大辯論:這個小乘不對,什麼什麼——跟人家吵,也不要吵。他們說小乘,你知道是一個習慣的名稱,就是當時大小乘辯論的時候,對對方的一種貶低的稱號,並不是說真正他們是決定:修這個法…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