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P59

  ..續本文上一頁我們一切思想行動的,那麼這個現象,叫“受用緣起”。“受用緣起”的大概意思就是這麼一回事情。而它的實際,就是根、境相對之後,産生一些受的作用,然後我們認識外境,認識的外境是好的,就起樂受,認識的外境是不好的,就起苦受。

  那麼到底認識的正不正確?這個樂受、苦受是不是真的?問題就在這裏産生了。我們說的,現在我們一般認識到的,所謂世間上樂受,是不是真的樂受?我們以前都分析過了,這就是深一層去觀它的性空。

  

  無著世親——分別自性緣起說

  那麼無著世親的緣起更擴大了——那個時候還在初級大乘時期,講的是受用緣起,跟十二支的分位緣起已不同,範圍擴大了。那麼到了無著世親——那個時候也正是世間上唯識主義最擡頭的時候,這不可避免會影響到印度的思想,所以他們研究宇宙的學說越來越豐富,他們也就把整個的研究範圍擴大到對整個宇宙一切現象的宇宙觀,那麼要解釋這個問題,就提出阿賴耶識來解釋這個問題。

  他們的緣起,叫“分別自性緣起”,這是又一個緣起。我們不是開始講緣起時候講了很多樣子麼,有分位緣起、刹那緣起、遠續緣起、連縛緣起,還有受用緣起,那麼還有分別自性緣起,就是阿賴耶緣起,那麼到中國來,還有法界緣起等等,各式各樣的。那都是以佛的緣起論的核心,各方面來發揮出來的樣子,其實都沒有脫離這個緣起論的範圍。

  那麼什麼叫分別自性緣起呢?這個在《攝大乘論》裏有這一句話,它說:“此中依止阿賴耶識”,一切法都是從阿賴耶識的種子裏産生的,“諸法生起”——這個就叫做“分別自性緣起”,就是阿賴耶緣起。爲什麼叫分別自性緣起呢?它就是能夠分別種種的自性,爲它的緣,所以這個原因,這個我們在《攝大乘論》再仔細講,反正現在我們知道分別自性緣起就是阿賴耶緣起,以阿賴耶識爲一切法的總的根源。“它認爲阿賴耶識是一切所知法的所依”。所知,這個問題我們要解釋一下。凡是宇宙上的東西存在,都是我們知識的範圍,都是我們所知的法,那麼這一切法,就叫所知法。所知法,所有的一切法,它生起來,都是從阿賴耶識裏邊生的,所以認爲阿賴耶識是一切所知法的總的依靠,都在它那裏,阿賴耶識的種子能夠生一切萬法,所以叫“分別自性緣起”——這是到中期大乘佛學的時候,無著世親提出的緣起論。

  

  無著世親的叁性說

  那麼要解釋一切法的實相,無著世親又提出一個學說,叫“叁性說”, 這是唯識裏邊很重要的一個。叁性就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還有圓成實性,這叁個性,這叁個性我們後邊有個注解,等一下看,先把原文看了。

  什麼叫遍計所執性?用名言——名言就是我們的概念,名言就是說:這個話,不在嘴裏說的話,在肚子裏邊思想的話,那就是概念了。“(以)名言表示(而)執爲實有”,本來一切法都是名言——這是唯識的學說,我們不懂嘛,將來會懂,現在把它大概地知道一下就行了,不能全部把唯識這本書打開來講,也不行。一切法都是名言表示的,而你當它是實在的,那就錯了,這一個執它爲實在的,就是遍計所執性。我們這個識裏邊,遍計所執:本來是不實在的東西,是名言的東西,你說它是實在有的,那麼這個就是遍計所執,“這樣所謂的認識,是不實的分別”,是錯誤的分別,這種分別,取個名字,叫遍計所執,執——有所執著的。“因爲它出于遍計執著,所以是“無””。遍計執著——周遍地計度,執著那個是實的。所以它本身就是錯誤的,這樣的遍計所執的法,是沒有的,所以這是空的,沒有的,沒有自性的。

  第二種,依他起性,依他起性是什麼?是遍計所執的依據。遍計所執不是憑空來的,“是有所依的,它所依的自性”——它怎麼來呢?它依靠的那個東西就叫依他起,就是依了各式各樣的因緣來的,這個遍計執就靠它來的。這依他起本身是有的,不過它不是實在的有,是假有,因緣和合而有,假有。這個裏邊比較有點麻煩,講唯識,這是一個關鍵問題,就是說,我們的識生出來的時候,八個識,都是依他起,因緣條件和合而生的,本身識來說是依他起,是有那個東西——當然因緣和合是假有,但是有是有的。而在識裏邊,一種錯識的認識,認爲它是實在的了,那個遍計執——依這個分別的。依他起起的遍計,這是假的,是空的,沒有的。

  那麼這個你們現在能不能領會?我們在學唯識的時候,一下子領會不了的,經過自己再叁地思惟,白天也在想,晚上睡覺也在想,後來就慢慢想通了。這是要經過一段過程的,你們現在把它吞下去再說,跟牛一樣的。吞下去之後,以後再吐出來,再嚼一下,你要不吞下去,這東西不是你的,你跑開了,這個草不是你吃不到了?先吞下去,吞下去到一定的時間,把它再消化。就是說從依他起裏邊産生一種虛妄的錯誤的分別,把一切不實在的東西認爲實在了,這種分別是錯的。而依他起本身是依靠因緣來的,“他”就是因緣,依靠其他的因緣和合而産生這個東西,這本身是有的,就是“依各種因緣而起”,這叫依他起,它自己沒有個自性,但是各種因緣和合了,這個假有的現象是有的,不能說它沒有。因緣生的法是沒有的,那跟一個無中生有的“龜毛兔角”一樣了,那不是顛倒了嗎?什麼東西都是成了個糊裏糊塗了——這是有的,因緣起來的東西是有的,跟“龜毛兔角”不一樣,不過它不是真正的有,是假有,和合而有,自己沒有一個實在的,獨立的本性沒有。

  最後,圓成實性——圓滿、成就、真實,這個性(真如)是實在的。這個依他起上的遍計執——我們說,“遍計執”依靠“依他起”來的,在“依他起”起了“遍計執”,就把各式各樣的本來不實在的名言當作實在的東西看了,錯了。假使你把這個不真實的遍計執去掉了,那麼你所得到的就是圓成實。所以說,依他起等于是中間的一個媒介的東西,它從錯誤的發展,産生了遍計執;如果把錯誤的遍計執去掉了,雲霧撥開了,那當下圓成實就顯出來了,所以說,那依他起本身也就是圓成實。所以能夠得到諸法的實性,真實性,這樣子是認得到的,就是最完備、圓滿,也是最真實,就是實——圓、成、實:圓滿、成就、真實,這才是我們真正最高的真理(實相),它是實實在在有。

  我們記住,唯識還有個“有”,還有個東西,而到中觀卻一切法沒有自性,不能談到實有,所以這是他們的區別。但是我們講要達到中觀的高度,非要經過唯識不可,所以先要知道唯識。那麼唯識的圓成實是實有的。這樣子來認識這個叁性,對一切法以叁性來分別,這樣子不但是哪些是有、哪些是無,正正確確的認識有了,而且對“有”裏邊的真有(實有)、假有也有正確的認識,這一種毫無偏見的認識——中道觀,就是唯識的中道觀。

  

  經部的中道觀

  我這裏忘掉了,我們有部的中道觀講過了,唯識的中道觀這裏也講了,經部的中道觀漏掉了(笑),昨天沒有念。昨天有人提起,今天我們回過去把它再念一下——講的時候,帶過去了,沒有看到文,自由發揮的時候就把文都忘掉了。

  那麼這裏我們翻到二十七頁。經部的中道觀:“諸有爲法相續轉故,遠離斷邊”,一切有爲法,它不斷的生起,相續——雖然不是常的,不是不變的,但是它在變化之中不斷地連續地生起來:像我們一條河,河裏的水不斷地在變,今天的水不是昨天的水,不但今天的不是昨天的,上午的水不是下午的水,下午的水一小時以前的跟現在的水也不是一個,不斷地往前面流,乃至一刹那一刹那都在變。但是這個變,前面的消失了,後面又來了,不斷地連續下去,這個不是斷——雖然不是常,卻不是斷,那麼這是“遠離斷邊”。它是有爲法不斷相續生起——“轉”就是生起,所以它不是斷。

  那麼,“刹那滅故”,又不是像外道一樣,常因,它永遠存在的——不是,一刹那生了就滅的。經部跟有部一樣,有部是刹那滅者,刹那滅的論者,經部這一個是繼承下來的。經部從有部分出來的,他們也承認刹那滅,正量部、大衆部才有一期滅。那麼既然是刹那滅的,不是常——這是經部的中道觀。這個我們現在是知道一下,將來仔細分析的,《四宗要義》的時候那是重點,這些都是研究的重點,現在知道一下就完了。

  

  無著世親的叁性說(續一)

  叁性說——依《解深密經》

  下邊,我們就是接下去。叁性,叁性中道觀,看注解(後面翻過來)。《解深密經》裏邊——什麼叫叁相?這個叁相是根據《解深密經》來的,我們把《解深密經》的原文引了一下。

  《解深密經》第四品,就是《一切法相品》。什麼叫諸法的遍計執相?——“性”和“相”在法相裏邊差不多的,“謂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別。乃至爲令隨起言說。”,一切法它是名言安立的,假安立的,它的自性也好、差別也好,自性——假使說我們這個桌子,它的差別:木頭的、鐵的、長的、圓的、高的、低的,各種各樣差別都有,它一切法的自性差別安立好之後,才可以起言說,有了這個概念話才好說出來,這都是屬于遍計執的範圍的。

  第二個,什麼叫依他起相?“一切法緣生自性”,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個法,叫依他起,那麼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跟我們以前的緣起論一樣。所以說,叁性裏邊依他起是重點,依他起爲核心,它發展到錯誤一邊——遍計執;它發展達到真正實相那一邊——圓成實。那麼跟我們的十二支緣起一樣,“此生則彼生,此滅故彼滅”,那麼你從發展到流轉生死那一邊,就是輪回六道,受苦;你還滅那一邊,就是涅槃寂靜。實際上還是差不多的,都是屬于佛的緣起論,它的意思都有這一類,相同的。

   “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乃至招集純大苦蘊”——“純大苦蘊集”,前面講過。“純大苦蘊集”,我們考試有這個題目,有些人是圓滿地講了,有些人就是講了一半——你們幾…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