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们一切思想行动的,那么这个现象,叫“受用缘起”。“受用缘起”的大概意思就是这么一回事情。而它的实际,就是根、境相对之后,产生一些受的作用,然后我们认识外境,认识的外境是好的,就起乐受,认识的外境是不好的,就起苦受。
那么到底认识的正不正确?这个乐受、苦受是不是真的?问题就在这里产生了。我们说的,现在我们一般认识到的,所谓世间上乐受,是不是真的乐受?我们以前都分析过了,这就是深一层去观它的性空。
无着世亲——分别自性缘起说
那么无着世亲的缘起更扩大了——那个时候还在初级大乘时期,讲的是受用缘起,跟十二支的分位缘起已不同,范围扩大了。那么到了无着世亲——那个时候也正是世间上唯识主义最抬头的时候,这不可避免会影响到印度的思想,所以他们研究宇宙的学说越来越丰富,他们也就把整个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对整个宇宙一切现象的宇宙观,那么要解释这个问题,就提出阿赖耶识来解释这个问题。
他们的缘起,叫“分别自性缘起”,这是又一个缘起。我们不是开始讲缘起时候讲了很多样子么,有分位缘起、刹那缘起、远续缘起、连缚缘起,还有受用缘起,那么还有分别自性缘起,就是阿赖耶缘起,那么到中国来,还有法界缘起等等,各式各样的。那都是以佛的缘起论的核心,各方面来发挥出来的样子,其实都没有脱离这个缘起论的范围。
那么什么叫分别自性缘起呢?这个在《摄大乘论》里有这一句话,它说:“此中依止阿赖耶识”,一切法都是从阿赖耶识的种子里产生的,“诸法生起”——这个就叫做“分别自性缘起”,就是阿赖耶缘起。为什么叫分别自性缘起呢?它就是能够分别种种的自性,为它的缘,所以这个原因,这个我们在《摄大乘论》再仔细讲,反正现在我们知道分别自性缘起就是阿赖耶缘起,以阿赖耶识为一切法的总的根源。“它认为阿赖耶识是一切所知法的所依”。所知,这个问题我们要解释一下。凡是宇宙上的东西存在,都是我们知识的范围,都是我们所知的法,那么这一切法,就叫所知法。所知法,所有的一切法,它生起来,都是从阿赖耶识里边生的,所以认为阿赖耶识是一切所知法的总的依靠,都在它那里,阿赖耶识的种子能够生一切万法,所以叫“分别自性缘起”——这是到中期大乘佛学的时候,无着世亲提出的缘起论。
无着世亲的三性说
那么要解释一切法的实相,无着世亲又提出一个学说,叫“三性说”, 这是唯识里边很重要的一个。三性就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还有圆成实性,这三个性,这三个性我们后边有个注解,等一下看,先把原文看了。
什么叫遍计所执性?用名言——名言就是我们的概念,名言就是说:这个话,不在嘴里说的话,在肚子里边思想的话,那就是概念了。“(以)名言表示(而)执为实有”,本来一切法都是名言——这是唯识的学说,我们不懂嘛,将来会懂,现在把它大概地知道一下就行了,不能全部把唯识这本书打开来讲,也不行。一切法都是名言表示的,而你当它是实在的,那就错了,这一个执它为实在的,就是遍计所执性。我们这个识里边,遍计所执:本来是不实在的东西,是名言的东西,你说它是实在有的,那么这个就是遍计所执,“这样所谓的认识,是不实的分别”,是错误的分别,这种分别,取个名字,叫遍计所执,执——有所执着的。“因为它出于遍计执着,所以是“无””。遍计执着——周遍地计度,执着那个是实的。所以它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遍计所执的法,是没有的,所以这是空的,没有的,没有自性的。
第二种,依他起性,依他起性是什么?是遍计所执的依据。遍计所执不是凭空来的,“是有所依的,它所依的自性”——它怎么来呢?它依靠的那个东西就叫依他起,就是依了各式各样的因缘来的,这个遍计执就靠它来的。这依他起本身是有的,不过它不是实在的有,是假有,因缘和合而有,假有。这个里边比较有点麻烦,讲唯识,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说,我们的识生出来的时候,八个识,都是依他起,因缘条件和合而生的,本身识来说是依他起,是有那个东西——当然因缘和合是假有,但是有是有的。而在识里边,一种错识的认识,认为它是实在的了,那个遍计执——依这个分别的。依他起起的遍计,这是假的,是空的,没有的。
那么这个你们现在能不能领会?我们在学唯识的时候,一下子领会不了的,经过自己再三地思惟,白天也在想,晚上睡觉也在想,后来就慢慢想通了。这是要经过一段过程的,你们现在把它吞下去再说,跟牛一样的。吞下去之后,以后再吐出来,再嚼一下,你要不吞下去,这东西不是你的,你跑开了,这个草不是你吃不到了?先吞下去,吞下去到一定的时间,把它再消化。就是说从依他起里边产生一种虚妄的错误的分别,把一切不实在的东西认为实在了,这种分别是错的。而依他起本身是依靠因缘来的,“他”就是因缘,依靠其他的因缘和合而产生这个东西,这本身是有的,就是“依各种因缘而起”,这叫依他起,它自己没有个自性,但是各种因缘和合了,这个假有的现象是有的,不能说它没有。因缘生的法是没有的,那跟一个无中生有的“龟毛兔角”一样了,那不是颠倒了吗?什么东西都是成了个糊里糊涂了——这是有的,因缘起来的东西是有的,跟“龟毛兔角”不一样,不过它不是真正的有,是假有,和合而有,自己没有一个实在的,独立的本性没有。
最后,圆成实性——圆满、成就、真实,这个性(真如)是实在的。这个依他起上的遍计执——我们说,“遍计执”依靠“依他起”来的,在“依他起”起了“遍计执”,就把各式各样的本来不实在的名言当作实在的东西看了,错了。假使你把这个不真实的遍计执去掉了,那么你所得到的就是圆成实。所以说,依他起等于是中间的一个媒介的东西,它从错误的发展,产生了遍计执;如果把错误的遍计执去掉了,云雾拨开了,那当下圆成实就显出来了,所以说,那依他起本身也就是圆成实。所以能够得到诸法的实性,真实性,这样子是认得到的,就是最完备、圆满,也是最真实,就是实——圆、成、实:圆满、成就、真实,这才是我们真正最高的真理(实相),它是实实在在有。
我们记住,唯识还有个“有”,还有个东西,而到中观却一切法没有自性,不能谈到实有,所以这是他们的区别。但是我们讲要达到中观的高度,非要经过唯识不可,所以先要知道唯识。那么唯识的圆成实是实有的。这样子来认识这个三性,对一切法以三性来分别,这样子不但是哪些是有、哪些是无,正正确确的认识有了,而且对“有”里边的真有(实有)、假有也有正确的认识,这一种毫无偏见的认识——中道观,就是唯识的中道观。
经部的中道观
我这里忘掉了,我们有部的中道观讲过了,唯识的中道观这里也讲了,经部的中道观漏掉了(笑),昨天没有念。昨天有人提起,今天我们回过去把它再念一下——讲的时候,带过去了,没有看到文,自由发挥的时候就把文都忘掉了。
那么这里我们翻到二十七页。经部的中道观:“诸有为法相续转故,远离断边”,一切有为法,它不断的生起,相续——虽然不是常的,不是不变的,但是它在变化之中不断地连续地生起来:像我们一条河,河里的水不断地在变,今天的水不是昨天的水,不但今天的不是昨天的,上午的水不是下午的水,下午的水一小时以前的跟现在的水也不是一个,不断地往前面流,乃至一刹那一刹那都在变。但是这个变,前面的消失了,后面又来了,不断地连续下去,这个不是断——虽然不是常,却不是断,那么这是“远离断边”。它是有为法不断相续生起——“转”就是生起,所以它不是断。
那么,“刹那灭故”,又不是像外道一样,常因,它永远存在的——不是,一刹那生了就灭的。经部跟有部一样,有部是刹那灭者,刹那灭的论者,经部这一个是继承下来的。经部从有部分出来的,他们也承认刹那灭,正量部、大众部才有一期灭。那么既然是刹那灭的,不是常——这是经部的中道观。这个我们现在是知道一下,将来仔细分析的,《四宗要义》的时候那是重点,这些都是研究的重点,现在知道一下就完了。
无着世亲的三性说(续一)
三性说——依《解深密经》
下边,我们就是接下去。三性,三性中道观,看注解(后面翻过来)。《解深密经》里边——什么叫三相?这个三相是根据《解深密经》来的,我们把《解深密经》的原文引了一下。
《解深密经》第四品,就是《一切法相品》。什么叫诸法的遍计执相?——“性”和“相”在法相里边差不多的,“谓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一切法它是名言安立的,假安立的,它的自性也好、差别也好,自性——假使说我们这个桌子,它的差别:木头的、铁的、长的、圆的、高的、低的,各种各样差别都有,它一切法的自性差别安立好之后,才可以起言说,有了这个概念话才好说出来,这都是属于遍计执的范围的。
第二个,什么叫依他起相?“一切法缘生自性”,因缘和合而生的一个法,叫依他起,那么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跟我们以前的缘起论一样。所以说,三性里边依他起是重点,依他起为核心,它发展到错误一边——遍计执;它发展达到真正实相那一边——圆成实。那么跟我们的十二支缘起一样,“此生则彼生,此灭故彼灭”,那么你从发展到流转生死那一边,就是轮回六道,受苦;你还灭那一边,就是涅槃寂静。实际上还是差不多的,都是属于佛的缘起论,它的意思都有这一类,相同的。
“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招集纯大苦蕴”——“纯大苦蕴集”,前面讲过。“纯大苦蕴集”,我们考试有这个题目,有些人是圆满地讲了,有些人就是讲了一半——你们几…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