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P60

  ..续本文上一页位都讲了,那么有几位,我们说大学生,你们要注意,讲得没有全。如是指十二支,前面讲的十二支,“纯”:里边都是五蕴,没有个“我”,没有补特伽罗,叫“纯”——纯粹的没有一个“我”在里边,干干净净,都是五蕴。我们说,流转生死有没有我,问题就在这里。十二支主要辨补特伽罗我是没有的,纯粹是五蕴,没有一个我在里边叫“纯”。“大”,这个生死,无始以来流转到现在,将来还要不断地流下去,无始无终,一直到什么时候。……

  (15B开始)那怎么的大,这个是无始无终的,无边无际的大,这个是特别的大。那么大苦蕴集,从果方面看,苦蕴,一切果都是苦的,叫苦蕴;从因方面看,叫集,烦恼业。我们的十二支不是三类嘛,一个是果,或者叫事;一个是业;一个是惑。惑、业是集,就是因——集,果就是苦蕴。

  这十二支,我们分析下来,如是十二支,里边一点点我的影子也找不出来,都是五蕴——“纯”。“大”——这个五蕴流转生死无始无终,什么时候开始?不晓得推上去哪个年代,都不知道,将来什么时候终了?如果你不修行的话,继续地生死延续,无边无际地可以延续下去,那么是无始无终的一个大。苦蕴集,什么东西?果方面说,苦蕴;因方面说,烦恼业,就这么个东西,所以你要把这一句话这样子解释,那就是恰当了。

  我看全部讲完的大概有三、五个人,还是有的,还是不错。但是有些人,这边讲了那边掉了,那边讲了这边掉了,不完整。我们说要希望一个字也不差地不漏地完整地把它答出来,这才是达到要求。

  那么什么叫圆成实相呢?“一切法平等真如”,就是说在依他起性上面把那些遍计执的偏见全部扫除了,当下现出来的真如相,那就是圆成实性。那么大概这个三相,今天就把《解深密经》讲了一点,下一次我们还要把这三相再补充一点,今天因为他们有些居士来了,他们可能时间很紧迫的,我们就提早一点结束。

  第十四讲

  分别自性缘起说(续)

  有人提一个问题,我们看一看。他提的是:《摄大乘论》卷一,“能分别种种自性为缘性故”,这句话,他不理解。那么里边,他们讨论的时候,有几个说法,第一个,讲第八识是缘起的——这个对的;第二个,第八识有分别种种法的自性,但这自性是由缘起的——这个也是差不多的,意义都包在里边;第三,指能分别种种自性为它所缘的特性,此中“种种”指什么?种种嘛,各式各样了。

  这个问题我们今天稍微打开一点点讲一下。我们说这个原文是这样子的,《摄大乘论》第一卷,有这么一句话:“此中依止阿赖耶识诸法生起,是名分别自性缘起”,这个就是说,分别自性缘起——因为它有这个话,它到底怎么回事,我们根据原文,《摄大乘论》的原文,把它解一下。为什么叫分别自性缘起?“以能分别种种自性为缘性故”,本身阿赖耶识就是个缘,它有这个功能——分别种种自性,那么这个里边,就是打开讲呢,稍微多讲一点了。

  阿赖耶识本身是什么个东西,我们先要认识一下。阿赖耶识,它是能藏、所藏、执藏,有三个特性。从它的能藏来说,我们所有的前面七个识,它的种,它这个熏习的种子,就是熏习在阿赖耶识上边。这个种子熏习在上边之后,将来能感果,碰到因缘成熟了,就感果,那么感的果是怎么感出来的?就是种子是一味的,我们说,七个识都有它的功能,它的功能好象是花的香味道一样,就熏在这个阿赖耶识的体上,那么这个阿赖耶识就带了种种的味道,这个味道是没有东西的,看不出——既不是花,又不是什么,但是香味道是有。那么这个种子的功能,当它因缘成熟的时候,种子变成现行的时候,那各式各样的功能就出来了。

  它论里边打个比喻,这是古代的织布、染衣服的一个技术,那么大概的,根据世亲菩萨的解释——大概是这样子的:他说古代织布的时候,有些线是可以染色的,有一些线它是不受色的,那么这两种线织的时候,织在一起,织了各种的花纹,织好了,但是你布没有染之前是看不出花纹的,都是白的,但是你泡了染缸里,一泡,那个受色的就染了颜色,不受色的那个颜色还是没有动,那么这样子染出来,花纹就现出来。

  那么这一种比喻,就是说,阿赖耶识的种子,在没有成果之前,它是看不出有什么差别,都是一样,都是种子。当种子因缘成熟了,那生出来的东西就不一样了:有的是色法,有的是心法,有的是心所法,有的是……它的各式各样的差别自性都现出来了。这一个就是阿赖耶识的有这个功能,依止阿赖耶识,它的种子熏习在上边是一味、没有差别的,但是当它因缘成熟之后,它就可以产生种种各式各样的自性。就是色的自性。色什么自性?变碍为性;受什么自性?领纳为性;想是取相为性等等,它有各式各样的不同的性。有善的、恶的、好的、坏的等等,各式各样的自性都是有。种子本来含有这个功能,但是现行的时候就能够各式各样的现出来,这个现出来的自性,各式各样不同的,叫分别。能够分别的就是种子,这个种子能够产生各式各样不同的自性,所以叫——这一句原文就是:“此中依止阿赖耶识诸法生起”,那么就是说种子,能生一切法,这么叫分别自性缘起。为什么叫分别自性缘起?因为它种子的阿赖耶识,能够分别地现出各式各样有自性的法,为它的——它就是它的缘性,这是它本身做“缘”,就有这个功能。

  你们在问题里边,就是第一句话:“八识是缘起的”——“缘起的”这个话就看你们怎么理解了。八识,第八识本身就是个因缘,能够缘起一切法,这个法缘起的时候,能产生出各式各样不同的自性,叫分别自性缘起。

  第二个回答是:“八识有分别种种法的自性”——这个是对的,但是第八识,不是第八识的见分来分别。这个就是说,它产生法的时候,由它的种子不同,能够区分出各式各样不同的自性出来。那么这个自性当然是缘起的,这个自性就是由种子跟其他的因缘成熟了,它就产生出来了。

  第三个人回答,“指能分别种种自性为它所缘的特性”——这个话有点儿好象是扯到一边去了。本身阿赖耶识就是一个缘性,就是能够产生的一个缘,这个缘能生种种的(分别的、各式各样的)自性,就是它种子有这个功能。

  我们再重复一下,阿赖耶识它是所藏,所藏就是说前七识的熏习(种子)都藏在阿赖耶识里边,这些种子有功能,将来能产生各式各样的法,这样各式各样的法,都有自性:色有色的自性,受有受的自性,想有想的自性,乃至识有识的自性;那么色里边,又是有能见的,有些是不能见的,有些又是有漏的、无漏的——各式各样自性差别很多。但是这些自性差别,都是由阿赖耶识的识,能够把它们区分出来,叫“分别种种自性为缘性”。它有这个功能,是做“缘”——阿赖耶识等等,做这个“缘”,所以这个缘起叫分别自性缘起。

  在《摄大乘论》里边,它把缘起分了两个说,一个是分别自性缘起,是从宇宙观方面说的;一个是分别爱非爱缘起,那就是十二支缘起。“爱非爱”:假使你造了业,造了业之后,十二支——无明缘行,行缘识,这样子起烦恼、造业、感果,感的果就是生到人天,到人天就是爱处——可爱的地方;假使三恶道,就是非爱处。“分别爱非爱缘起”,就是说人生流转的十二支缘起。

  所以说——这里我们书上不是说了吗,到那个时候,因为世界的交通,各方面发达了,接触也广泛了,人的思想也扩大了,从人生观扩大到宇宙观去了。那么单是从十二支缘起的,轮回生死的分位缘起,来揣测宇宙观,那有的时候就会出边去了。以前,就是有有部的执有,跟大众部、方广部的执空,执了这两个极端。龙树菩萨把它纠正,那么这个时候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时间久了,扩大的范围——龙树菩萨讲的受用缘起,这个时候又不够了,那么他们——因为不够之处凭自己想象也会出偏差,那么无着、世亲菩萨,他们有更圆满的宇宙的一个缘起,叫分别自性缘起:把阿赖耶识当作一个一切法的生因——那么这个阿赖耶识遍宇宙、遍法界,那就是真如的--不生不灭的是真如,有生灭的就是阿赖耶识,那么这个就是范围最大了。所以说分别自性缘起是适合于讲宇宙观了——也是当时的要求,思潮的要求,非要这样子的一个宇宙观,那么无着世亲菩萨就应运而出,他们就来把佛的教理组织成一个阿赖耶识的分别自性缘起。

  这个阿赖耶识并不是他们自创的,他们引经据典,在佛经里边,关于阿赖耶识的那些,他们都把它引下来,证明佛是说过阿赖耶识的。那么当时一般人因为根利,没有广说,现在的人根钝了,就需要广泛地解释,所以成了这个分别自性缘起。分别自性缘起简单的说法就是赖耶缘起,因为分别自性就是阿赖耶识种子的功能,本身来说也就是阿赖耶识的功能之一部分,阿赖耶识——能藏、所藏、执藏(能藏的、所藏的、还有我执执持的),三个功能。它是能够藏种子,这个种子本身就是能够产生各式各样的分别的自性的法,这样子的缘起,叫分别自性缘起。

  

  无着世亲的三性说(续二)

  三性说——依讲义

  这个分别自性缘起说了之后,你要解释这个问题,那就是要“三性说”来解释了。就是说,哪些法是实在有的,哪些法是虚妄的,那么这样子,以前,龙树菩萨提的是“性空幻有”这个说法,但是那个说法,过了这么几百年以后,当时人,又开始对这个法不理解了,因为人的根机钝了,这样子的说法又嫌高了,那么再要更广泛、更具体的说明,就用这个——无着世亲就创立这个三性说来解释这个问题,提出三性说。

  三性说我们再看一看,因为上一次讲的,就怕人第一次见面,恐怕不太熟悉,多见两次就熟悉了。我们这里不是讲唯识,不能全部打开讲,但是要给你们介绍一下唯识,也要知道一定的概念,那就是把一切法到底是有的、还是虚妄的,要说明这个问题,用三性来说。什么…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