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P61

  ..续本文上一页叫三性?遍计所执、依他起性跟圆成实性,这个我们《解深密经》的注解已经念过了。

  下边,我们把这个原文再看一看,“遍计所执性,以名言表示执为实有”,这样得的认识,“是不实的分别,谓之遍计所执性”。我们说,遍计所执,在《成唯识论》里边讲的,到底哪个来遍计?遍计的就是第六、第七两个识,主要是第六识,第七识执着阿赖耶识为自己,虽然也是遍计,但是作用不大,这是对内的,内缘的,而对外的一切的、内外都缘的,就是第六识。第六识,一个力量最广泛,我们修行也靠它,造业、堕恶趣也是它,所以第六识要掌握好,把第六识掌握好之后,那就是染的、净的,生死、解脱,关键都在这个里边,那么真正能遍计的——第六识、第七识,实际上重点是第六识。

  那么它遍计什么东西呢?本身第六识、第七识就是从种子生的,是依他起,各式各样因缘和合,它原来的种子加其他的缘,生了这么两个识,这是转识。我们说阿赖耶识是根本识,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再加这个末那,这是转识,从阿赖耶识里边生出来的,那么这些东西当然都是依他起——因缘和合而生的,本来是如幻如化的,依他的缘生起,众缘和合而生起,叫依他起,这是缘生法。不论你是心法也好,山河大地色法也好,都是因缘和合而起。

  在唯识里边就是说一个阿赖耶识,它生的转识,它本身也好,其他的识也好,都有两分,或者说四分。最起码的是两分,就是见分、相分,这个我们上次讲过了。一个识,它的作用,能认识的那一方面说——见分;它所认识的那一方面说——相分,这个相分不是离开见分客观存在的东西,就是见分的一个功能,见分里边附带一个能所见的,就是相分。这个相分我们上次说过了,就像眼珠里边的一个像一样,我们看到眼神经的所接触的像,就是我们眼珠里边的光波的反映,并不是真正能够直接看到外边的东西,那么这个相分当然还要微细,不是我们物质的东西,它是识里边一个功能,叫相分。

  这个相分,当能见的六识跟所见的相分,它们在交织的时候,搞错了——本来是缘生和合、生灭无常、如幻如化的,但是它执着有个实在的东西,这个叫遍计执。能遍计的、搞错的,就是六识,里边有无明,依了无明那些贪瞋痴烦恼的话,把所见的本来如幻如化的、无常变幻、不实的东西执为实在了,那么这个东西就叫遍计执——所观的东西本来是如幻如化的,他看成是实在的、确实有的了,这个能遍计、所遍计合拢来,就是一个遍计执性——遍计执自性。这个遍计执性,是错误的、不实在的、虚妄的、没有的,没有体的。

  那么依他起,它本身就是因缘和合而生,不能说它没有,但是因为因缘和合生的,又不是实在地有自性——这个佛教里边讲缘起,不能讲有自性的,所以它有是有,不是讲实在的有。

  那么圆成实性什么东西?就是在依他起上边,把那些错误的概念、遍计执扫除了,所现的就是叫圆成实性。所以说圆成实性跟依他起两个东西,不能说“一”也不能说“异”。你说它是一个:依他起是因缘和合而生,如幻如化的、有生灭的;圆成实性是真如,不生不灭的,所以不能说它是一个。但是就在依他起把遍计执扫掉之后,所现的圆成实,这个就是依他起的法性——就是依他起是现象,而它的本性就是圆成实,这个又不能说它是两个东西。那就是说“缘起性空”了,缘起是一个现象,它的空性就是它的本来的面目,那么说它是一个是不对,说它是异也不对。所以说,有的地方说依他起又分两份:一个是染污的一份,就是遍计执;清净的那一份,就是圆成实,所以依他起跟圆成实不能拆开分两个。

  所以说,在唯识里边,依他起,认为还是有的,一切法是由依他起而生的,因缘和合生,有自性——这个在中观里又破掉了。当然,这个自性不是说胜义谛里边踏踏实实有那个东西,但是圆成实在唯识里边认为是有的,实在有的东西,那么依他起跟圆成实又是不一不异的,也不能说它是假的,所以这个地方,将来就是中观对唯识还是有它的看法,这个我们暂时不谈,先把三性的问题,把它理解了。

  一个是依他起,就是在所生的——阿赖耶识里生的六、七二识,它们观察那些依他起的一些相分,搞错了,执为实在有自性的东西,以为实在的,这个错误的就叫遍计执,那么当下它本身就是依他起。六、七二识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所见到的相分也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只不过它们搞错了,把遍计执除掉,这个依他起就叫做圆成实。所以依他起是一个中间的纽带,关键的一个中心部分,它从错误方面说,就成了遍计所执;从遍计所执错误扫除了一方面说,当下就是圆成实,所以三自性有它的特别的地方,这个我们把文念完了再说。

  那么一遍就是讲完了,遍计执也不是凭空而来,它是有依据的,依靠什么来的?依靠依他起来的。它依的自性叫依它起,就是由六、七二识观察那些相分,搞错了,只不过是搞错了,问题是错了。我们经常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世间就是错误了,世间的觉把它纠正过来了,当下还是这个东西,就是这个东西——你没有觉就是世间,就是遍计执,一觉了之后,那就是圆成实。所以依他起本身来说,因缘和合而生,你遍计执把它执偏了,执为实在,成遍计执;如果把这个实在的执着去掉了,那当下就是圆成实。所以说,就是依各种因缘而起,它本身是缘生法,各式各样因缘和合而起的法,那么遍计执就依靠了这个东西,但是遍计执就是把它如幻如化的性没有看出来,而把它执在实在有的,那么就是错了这一点,就是不觉了。

  “因而是“有””,这个依他起既然因缘和合而有的,不是遍计执虚妄的,是有,不过不是实在有,为什么?它不是有自性的,它这个“有”是幻有,是因缘和合就有了,因缘变迁了,它又消失了,但是跟遍计执不一样,遍计执全部是虚妄的,根本无中生有的。遍计执好象是你看——远远看一个木桩,一棵枯树,枝枝都没有了,你晚上看不清楚,以为站了个人,吓得不得了,以为是什么晚上做坏事的人,经过一场虚惊,明天早上一看:“啊!是一个木头!”——根本不是人,你白白起恐怖。那么这个遍计执也是一样,你把依他起里边,本来是缘生和合、虚妄不实的东西,你看它以为实在有,那么里边起了贪、爱、瞋,等等的烦恼起了——总的关键就在看错了,看错了就造业。那么这个完全是假的,看错的那个人本来是没有的,但这个木头毕竟还是有的,它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所以说依他起是有,但是不是实在有,是因缘和合而起的,暂时有这个现象。

  那么圆成实,就是安立在依他起上的遍计执——是不实在的,把它去掉之后,那么当下就看到诸法的真实性。那就是天上的云彩,我们看起来各式各样变的东西很多——假使你有空的话,去看天上的云好了:一会儿看,像一匹马;一会儿看像一条龙;一会儿像一个人;一会儿像一个阿修罗——这个各式各样的你都可以自己想出来,但是当云扫开了,什么也没有了,就是青天。圆成实就是这样子,把遍计执的那些不实在的东西扫完了,那当下清净就现了,那就是圆成实性(真如),这样所认识的就是最完备的、圆满的,就叫圆;最真实的,就是实——叫圆成实:圆满、成就、真实的性,这个是真正的有,唯识里边就执着有这个东西。那么这个中观里边又有看法,中观认为空性不能是一个东西,只能说是个空,空也不能执着有个空,这里边就是有一点点小的差别。

  “这样认识三性,非但对有、无有了正确的认识”,就是说“有”——依他、圆成实是有的,遍计所执是没有的、是无,这个正确了,不会错了;而且“有”的里边,依他是“假有”,圆成实是“实有”,也有一定的认识,这样,我们得到的中道观——“无偏见的认识”,这个就是唯识的中道观,所以我们的唯识中道观是用三自性来说的。

  所以我们学到现在,介绍的有:有部的中道观、经部的中道观、中观的中道观跟唯识的中道观,基本上在佛教的学说里边重要的几个部派的中道观都介绍了,这个介绍有什么好处?将来学的时候就可以分别层次高低,那么现在你们第一次见面,当然分不出来,慢慢地学得多了就会看出来了。

  

  三性说的渊源与特色

  这个里边,我们下边念下去。“三性说渊源于《般若经》”,它从《般若经》里边的意思里边透发出来的。“三性”,就是三自性,“以依他起为中心”——这个我们前面也看出来了,依他起,起了执着,染污的方面,就成了遍计执;那么依他起,清净的那一方面,把执着扫除了,那就是圆成实,所以中间的一个自性,依他起为中心。那么这里的“依他起指的就是一切法,也就是说诸法皆待缘生”,这个就是缘起,依他起本身就是依各式各样的条件,是“他”——因缘,叫依“他”,依“他”而生起来的。

  “这是无着、世亲学说的特点”,这是他们创立的,以前是没有提出这三自性,明确地提出来讲中道观是没有的。“不过”,这也是认识论的角度来看问题的:就是这样子认识是真,认识是不实在、虚妄的;这一切都是认识论的角度来看问题,这个“构成的唯识论”。并不是他们特长,龙树菩萨已经指了方向,“受用缘起”就是从认识论方面来指出道路来的,再进一步地发展,就是三自性的这个认识论。所以说,在开始,龙树到世亲、无着,他们的学说是一脉相承,是没有矛盾的,但是到了后期的大乘佛学,中观跟唯识成了极端的两个对立派,里边辩论很厉害,尤其是清辨论师出来之后。那就是月称论师又对唯识是批判得很多,那么有些唯识家——在后面要讲到。

  在那烂陀寺,当月称论师做主讲的时候,印度有一个学问很好的——这个恐怕前面讲过,叫月官论师,他是唯识宗的,他们两个人辩论中观唯识的道理,辩论了七年,这个辩论深透得不得了。辩论当中,旁观的人、听讲的人,也很…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