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P62

  ..续本文上一页多很多,那么经过他们这样子七年的辩论,那些旁边听的人,不要说有学问的,就是放牛娃对唯识中观也能懂一点了,所以说七年下来等于上了七年课,那当然是弄得——辩来辩去、辩来辩去,里边微细的,旁听的人都懂一点了。所以这个在历史上很有名。但是正是世亲、无着提出这个三性的唯识中道观的时候,实际上那个时候跟龙树菩萨是没有矛盾的,后来慢慢发展、发展,各向一端地发展呢,就显出不同的地方来了。

  “这学说的最后一个特点,是方法论上运用了因明”,这个因明我们等一下介绍,我们把三性再来讲一下。

  那么,再发展,“此后,大乘学说内部有了鲜明的分立”,主要是两派:一个是瑜伽行派,一个是中观派,就是因为他们提倡了这个东西,两边慢慢慢慢分歧,就成了两个派系。本来在无着、世亲并没有另立一派,只不过是把龙树菩萨的中道观用另一个方式来解释,内容是一脉相承的,没有矛盾的,但是因为这个方式不一样,两边的人,时间久了,就产生分歧,那么就成了两派:一个叫瑜伽行派,讲唯识的;一个是中观派,讲中观的道理的。

  瑜伽行派,我们说“瑜伽”,这是什么意思?这个瑜伽行派,为什么叫“瑜伽”?我们讲一下。“瑜伽”是我们佛教的一个法相名词,“瑜伽”本来的意思是相应,有五个相应——五义相应:第一个,境的相应;第二个行的相应;第三个理的相应,道理的理;第四个果相应,第五个机相应。我们说相应,……

  (16A开始)果也是相应的,最后所对的机也要相应。这个相应,本来有五个方面讲,有五义相应。那么这里取的相应,重点是取第二个——行相应,所以叫瑜伽行派,行瑜伽。什么叫行呢?就是修行、观行,修观、修定要相应。所以说后来把修行的人叫瑜伽师,我们在听《广论》的时候,不是什么大瑜伽师等等,就是修禅定的人,叫瑜伽师。跟行相应的,重点在行,在修定的行,那么这里瑜伽行派也是这个意思,从行瑜伽里边出来的,叫瑜伽行派。我们这里要注意,瑜伽派——外道有瑜伽派,所以说我们一定要加个“行”,瑜伽“行”派,来鉴别于外道。

  

  用三自性解释《般若经》

  这个三性的问题,我们再根据书上,我们可以看一些。为什么要这么讲三性?我们说这些,无着也好,世亲也好,他们解释佛经,主要是解释《般若经》,《般若经》里边有些文用三自性来解释,它的意思就可以很容易透发出来。我们说,经上讲,经上说的,它说佛在有的时候,讲经的时候,说一切法是常的,有的时候说一切法是无常的,也有的地方说一切法非常非无常,这个密意在哪里?

  我们经常就是说,所以有些欧洲人研究佛经,研究了很多时间,资料弄了一大堆,最后说了一个结论:佛经是个大杂烩,是矛盾百出,没有办法统一起来的——认为佛经是东凑西凑的东西。实际上他没有研究好,把里边的路线没有透。那么我们这个三自性就是把里边的理路分清楚了,它怎么分清楚的呢?他先举个例,佛在有的时候说一切法是常的,有的时候说一切法是无常的,有的时候又说一切法是非常非无常的,到底怎么一回事?

  这也很简单,假使你学过三自性,那就可以完全用这个来解释。因为三自性里边,从圆成实性来说——常,圆成实是不变的,是自性——一切法的自性,真实的东西,不会改变的,它是无为法,怎么会无常呢?那么从圆成实性来说话的话,一切法是常的。假使从遍计所执的性来说的话,都是虚妄的,都是无常的,那就都是无常的。那么从依他起来说,依他起从遍计执那一方来说,不是常的,遍计执是无常的,是变化的,完全是假的、虚妄的、无常、也不实在的;但是从圆成实性来说,不是无常的,它是真实的,所以非无常。所以说非常非无常的时候,那个时候指的是依他起性来说的,说它是常,从圆成实的角度来说的;说它是无常,从遍计执性来说的。所以说都有一定道理的,并不是乱说,自相矛盾的——一会儿说常一会儿说无常。

  这个,佛,根本他说的时候你没有知道他的密意,他从什么角度来说话的。从遍计执的角度来说,那当然一切法是无常、如幻的、假的、虚妄不实的;从圆成实性的角度来说,常的、无为法、不动、不异的、真实的;从依他起性来说,既不是常,为什么?遍计所执不是常的;也不是无常,圆成实性不是无常:那么,也可以说非常非无常。

  所以这样子解释,《般若经》里边所说的非大非小、非一非异、非常非无常、非实非虚,这些话都能解释了。那么这就是一个钥匙,把般若经里边很多难解的意思,你把三自性配上去,全部解了。那么它便举了很多例,照这么说的——常、无常——是这样子说,可以用三性来解说。苦乐,无二,就是佛有的时候说世间是苦,有的时候说是乐——常乐我净,有的说非乐非苦,这个怎么说?从遍计所执性来说,是苦;从圆成实性来说,常乐我净——乐;从依他起性来说,这个是非苦。为什么?圆成实不是苦的,也非乐——遍计执不是乐的,所以说依他起有两个边,既不是遍计执,又不是圆成实的乐,所以说非苦非乐。那么这一套,你用这个去解释,全部解释了。但是我们要知道,这是唯识家的解释,中观家是不这么解的。

  唯识家的非常非无常、非苦非乐乃至非净非不净——圆成实性来说是净,从遍计所执来说是不净,从依他起性来说非净非不净。从遍计所执来说它是空、虚妄的、当下是空的;从圆成实性来说它又是实在的,是成就的,是有东西的,那么就是不空;从依他起性来说非空非不空——也解释了。所以这个东西拿到呢,你对这一类的问题,全部解释了。

  那么这是空不空的问题,有我、没有我也是一样:从圆成实性说,常乐我净,有我;从遍计执说,没有我,你这个是虚妄的;从依他起性说,非我、非无我,这是有两个。那么寂静不寂静一样,这是常乐我净的意思。从净不净、空不空,我、没有,寂静不寂静——这个是什么?这个就是三法印或者四法印——三法印加一个有苦皆苦就是四法印了,世间是苦,就是有漏的法加进去。那么是有我无我……。寂静不寂静:从圆成实性来说是寂静,从遍计所执来说是不寂静,从依他起性来说非寂静非不寂静。有自性无自性一样的:从圆成实性来说是有自性的,从遍计执来说一切法没有自性,从依他起性来说既不是有自性又不是无自性,又是一套。生灭来说一样:从遍计所执来说是有生灭的;从圆成实来说没有生的;从依他起性来说非生非不生;生如此,灭一样,从遍计所执来说它是有灭的,从圆成实来说是不灭的,从依他起性来说,非灭非不灭。那么寂静不寂静一样:从圆成实性来说本来寂静;从遍计所执来说本来不寂静,不是本来寂静的;从依他起性来说非寂静非不寂静。那么是不是自性涅槃,也可以说的:从圆成实性来说一切法本来自性涅槃,从遍计所执来说不是自性涅槃,从依他起性来说,非自性涅槃亦非非自性涅槃,两个都否定了。那么生死涅槃是一是二也一样的:生死涅槃在遍计所执来说是生死,圆成实性来说是涅槃,在依他起性来说既不是生死又不是涅槃。

  那么这些说法都可以用这个三自性来解说,所以三自性的这个论断、这个说法,对我们解经的意思大有帮助,所以是非常重要,学唯识的一定要把它学透,现在我们只能够讲一个概念,真正内部的关键问题还得要真正学唯识的时候慢慢再思惟。

  这里我们再介绍一个观点的不同,我们说刚才提了,假使生死涅槃来说,非生死非涅槃——既不是生死又不是涅槃,生死涅槃是无二的,从唯识的观点来说,就是我们刚才说的:从遍计所执来说,这世间是生死,一切法都是生灭的——生死;从圆成实性来说,当下是涅槃,生死当下是涅槃;从依他起性来说,非生死非涅槃。那就是生死涅槃从依他起来看,从依他起的遍计执来看,是生死;从依他起把遍计执去掉的圆成实来看,是涅槃——生死涅槃就是一个,两个东西不能说有差别,那么这是唯识宗的看法。

  那么中观的看法,我们学过中观的缘起性空的道理了,该怎么说?哪个能说?中观不是这么三自性解释的。中观怎么说?一切法没有自性,既没有生死——生死没有,涅槃的自性也没有,都是空性,所以说没有差别——空性里边,一切法都没有自性,生死自性也没有,涅槃的自性也没有,生死涅槃是没有差别的。依他起性从它的遍计执来说,就是生死,从圆成实的方面来说,就是涅槃,那么从依他起那边来说,生死涅槃就是没有差别的——既不是生死又不是涅槃,没有差别。那么在中观的道理来说,就是生死的自性是没有的,没有自性,涅槃也是没有自性,同一空性,都是没有差别。我们不是在五字真言有嘛,有为法无为法,“有为无为空”,无为怎么空呢?“有为相待故”。本身它也是空性——无为法、涅槃也是空性,它是有为法的对立面,有了有为法,才有无为法,有了生死,才有涅槃,没有生死——生死也没有自性,涅槃当然也没有自性,这是中观宗的讲法。

  

  大乘佛学的三个体系

  另外一个我们也介绍一下,这个,研究佛教的人,应当知道。我们说,根本乘——原始佛教是一味的,那么是因为当时利根,佛的话都能够彻底理解,根本不要分派。到了部派佛学的时候,因为根差一点了,各人的领会不同、对的机不同等等原因,开始分两部,后来分十八部,最后连了根本的,二十部。大乘,就是有唯识、中观,唯识里边有古唯识、今唯识,中观里边有应成、自续——这是两派,总的来说唯识、中观。但还有一派,叫真常唯心论。

  我们说,唯识是太虚大师、印顺法师,他们研究的结论,就是说大乘佛学,大概可以分三个体系,这个很有道理,我们介绍一下。一种是唯识,它叫虚妄唯识论,虚妄的,就是只有识才是真的——虚妄唯识论;那么中观论,它叫一个什么名字?叫性空唯名论——大概是,一切法自性空,…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