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多很多,那麼經過他們這樣子七年的辯論,那些旁邊聽的人,不要說有學問的,就是放牛娃對唯識中觀也能懂一點了,所以說七年下來等于上了七年課,那當然是弄得——辯來辯去、辯來辯去,裏邊微細的,旁聽的人都懂一點了。所以這個在曆史上很有名。但是正是世親、無著提出這個叁性的唯識中道觀的時候,實際上那個時候跟龍樹菩薩是沒有矛盾的,後來慢慢發展、發展,各向一端地發展呢,就顯出不同的地方來了。
“這學說的最後一個特點,是方法論上運用了因明”,這個因明我們等一下介紹,我們把叁性再來講一下。
那麼,再發展,“此後,大乘學說內部有了鮮明的分立”,主要是兩派:一個是瑜伽行派,一個是中觀派,就是因爲他們提倡了這個東西,兩邊慢慢慢慢分歧,就成了兩個派系。本來在無著、世親並沒有另立一派,只不過是把龍樹菩薩的中道觀用另一個方式來解釋,內容是一脈相承的,沒有矛盾的,但是因爲這個方式不一樣,兩邊的人,時間久了,就産生分歧,那麼就成了兩派:一個叫瑜伽行派,講唯識的;一個是中觀派,講中觀的道理的。
瑜伽行派,我們說“瑜伽”,這是什麼意思?這個瑜伽行派,爲什麼叫“瑜伽”?我們講一下。“瑜伽”是我們佛教的一個法相名詞,“瑜伽”本來的意思是相應,有五個相應——五義相應:第一個,境的相應;第二個行的相應;第叁個理的相應,道理的理;第四個果相應,第五個機相應。我們說相應,……
(16A開始)果也是相應的,最後所對的機也要相應。這個相應,本來有五個方面講,有五義相應。那麼這裏取的相應,重點是取第二個——行相應,所以叫瑜伽行派,行瑜伽。什麼叫行呢?就是修行、觀行,修觀、修定要相應。所以說後來把修行的人叫瑜伽師,我們在聽《廣論》的時候,不是什麼大瑜伽師等等,就是修禅定的人,叫瑜伽師。跟行相應的,重點在行,在修定的行,那麼這裏瑜伽行派也是這個意思,從行瑜伽裏邊出來的,叫瑜伽行派。我們這裏要注意,瑜伽派——外道有瑜伽派,所以說我們一定要加個“行”,瑜伽“行”派,來鑒別于外道。
用叁自性解釋《般若經》
這個叁性的問題,我們再根據書上,我們可以看一些。爲什麼要這麼講叁性?我們說這些,無著也好,世親也好,他們解釋佛經,主要是解釋《般若經》,《般若經》裏邊有些文用叁自性來解釋,它的意思就可以很容易透發出來。我們說,經上講,經上說的,它說佛在有的時候,講經的時候,說一切法是常的,有的時候說一切法是無常的,也有的地方說一切法非常非無常,這個密意在哪裏?
我們經常就是說,所以有些歐洲人研究佛經,研究了很多時間,資料弄了一大堆,最後說了一個結論:佛經是個大雜燴,是矛盾百出,沒有辦法統一起來的——認爲佛經是東湊西湊的東西。實際上他沒有研究好,把裏邊的路線沒有透。那麼我們這個叁自性就是把裏邊的理路分清楚了,它怎麼分清楚的呢?他先舉個例,佛在有的時候說一切法是常的,有的時候說一切法是無常的,有的時候又說一切法是非常非無常的,到底怎麼一回事?
這也很簡單,假使你學過叁自性,那就可以完全用這個來解釋。因爲叁自性裏邊,從圓成實性來說——常,圓成實是不變的,是自性——一切法的自性,真實的東西,不會改變的,它是無爲法,怎麼會無常呢?那麼從圓成實性來說話的話,一切法是常的。假使從遍計所執的性來說的話,都是虛妄的,都是無常的,那就都是無常的。那麼從依他起來說,依他起從遍計執那一方來說,不是常的,遍計執是無常的,是變化的,完全是假的、虛妄的、無常、也不實在的;但是從圓成實性來說,不是無常的,它是真實的,所以非無常。所以說非常非無常的時候,那個時候指的是依他起性來說的,說它是常,從圓成實的角度來說的;說它是無常,從遍計執性來說的。所以說都有一定道理的,並不是亂說,自相矛盾的——一會兒說常一會兒說無常。
這個,佛,根本他說的時候你沒有知道他的密意,他從什麼角度來說話的。從遍計執的角度來說,那當然一切法是無常、如幻的、假的、虛妄不實的;從圓成實性的角度來說,常的、無爲法、不動、不異的、真實的;從依他起性來說,既不是常,爲什麼?遍計所執不是常的;也不是無常,圓成實性不是無常:那麼,也可以說非常非無常。
所以這樣子解釋,《般若經》裏邊所說的非大非小、非一非異、非常非無常、非實非虛,這些話都能解釋了。那麼這就是一個鑰匙,把般若經裏邊很多難解的意思,你把叁自性配上去,全部解了。那麼它便舉了很多例,照這麼說的——常、無常——是這樣子說,可以用叁性來解說。苦樂,無二,就是佛有的時候說世間是苦,有的時候說是樂——常樂我淨,有的說非樂非苦,這個怎麼說?從遍計所執性來說,是苦;從圓成實性來說,常樂我淨——樂;從依他起性來說,這個是非苦。爲什麼?圓成實不是苦的,也非樂——遍計執不是樂的,所以說依他起有兩個邊,既不是遍計執,又不是圓成實的樂,所以說非苦非樂。那麼這一套,你用這個去解釋,全部解釋了。但是我們要知道,這是唯識家的解釋,中觀家是不這麼解的。
唯識家的非常非無常、非苦非樂乃至非淨非不淨——圓成實性來說是淨,從遍計所執來說是不淨,從依他起性來說非淨非不淨。從遍計所執來說它是空、虛妄的、當下是空的;從圓成實性來說它又是實在的,是成就的,是有東西的,那麼就是不空;從依他起性來說非空非不空——也解釋了。所以這個東西拿到呢,你對這一類的問題,全部解釋了。
那麼這是空不空的問題,有我、沒有我也是一樣:從圓成實性說,常樂我淨,有我;從遍計執說,沒有我,你這個是虛妄的;從依他起性說,非我、非無我,這是有兩個。那麼寂靜不寂靜一樣,這是常樂我淨的意思。從淨不淨、空不空,我、沒有,寂靜不寂靜——這個是什麼?這個就是叁法印或者四法印——叁法印加一個有苦皆苦就是四法印了,世間是苦,就是有漏的法加進去。那麼是有我無我……。寂靜不寂靜:從圓成實性來說是寂靜,從遍計所執來說是不寂靜,從依他起性來說非寂靜非不寂靜。有自性無自性一樣的:從圓成實性來說是有自性的,從遍計執來說一切法沒有自性,從依他起性來說既不是有自性又不是無自性,又是一套。生滅來說一樣:從遍計所執來說是有生滅的;從圓成實來說沒有生的;從依他起性來說非生非不生;生如此,滅一樣,從遍計所執來說它是有滅的,從圓成實來說是不滅的,從依他起性來說,非滅非不滅。那麼寂靜不寂靜一樣:從圓成實性來說本來寂靜;從遍計所執來說本來不寂靜,不是本來寂靜的;從依他起性來說非寂靜非不寂靜。那麼是不是自性涅槃,也可以說的:從圓成實性來說一切法本來自性涅槃,從遍計所執來說不是自性涅槃,從依他起性來說,非自性涅槃亦非非自性涅槃,兩個都否定了。那麼生死涅槃是一是二也一樣的:生死涅槃在遍計所執來說是生死,圓成實性來說是涅槃,在依他起性來說既不是生死又不是涅槃。
那麼這些說法都可以用這個叁自性來解說,所以叁自性的這個論斷、這個說法,對我們解經的意思大有幫助,所以是非常重要,學唯識的一定要把它學透,現在我們只能夠講一個概念,真正內部的關鍵問題還得要真正學唯識的時候慢慢再思惟。
這裏我們再介紹一個觀點的不同,我們說剛才提了,假使生死涅槃來說,非生死非涅槃——既不是生死又不是涅槃,生死涅槃是無二的,從唯識的觀點來說,就是我們剛才說的:從遍計所執來說,這世間是生死,一切法都是生滅的——生死;從圓成實性來說,當下是涅槃,生死當下是涅槃;從依他起性來說,非生死非涅槃。那就是生死涅槃從依他起來看,從依他起的遍計執來看,是生死;從依他起把遍計執去掉的圓成實來看,是涅槃——生死涅槃就是一個,兩個東西不能說有差別,那麼這是唯識宗的看法。
那麼中觀的看法,我們學過中觀的緣起性空的道理了,該怎麼說?哪個能說?中觀不是這麼叁自性解釋的。中觀怎麼說?一切法沒有自性,既沒有生死——生死沒有,涅槃的自性也沒有,都是空性,所以說沒有差別——空性裏邊,一切法都沒有自性,生死自性也沒有,涅槃的自性也沒有,生死涅槃是沒有差別的。依他起性從它的遍計執來說,就是生死,從圓成實的方面來說,就是涅槃,那麼從依他起那邊來說,生死涅槃就是沒有差別的——既不是生死又不是涅槃,沒有差別。那麼在中觀的道理來說,就是生死的自性是沒有的,沒有自性,涅槃也是沒有自性,同一空性,都是沒有差別。我們不是在五字真言有嘛,有爲法無爲法,“有爲無爲空”,無爲怎麼空呢?“有爲相待故”。本身它也是空性——無爲法、涅槃也是空性,它是有爲法的對立面,有了有爲法,才有無爲法,有了生死,才有涅槃,沒有生死——生死也沒有自性,涅槃當然也沒有自性,這是中觀宗的講法。
大乘佛學的叁個體系
另外一個我們也介紹一下,這個,研究佛教的人,應當知道。我們說,根本乘——原始佛教是一味的,那麼是因爲當時利根,佛的話都能夠徹底理解,根本不要分派。到了部派佛學的時候,因爲根差一點了,各人的領會不同、對的機不同等等原因,開始分兩部,後來分十八部,最後連了根本的,二十部。大乘,就是有唯識、中觀,唯識裏邊有古唯識、今唯識,中觀裏邊有應成、自續——這是兩派,總的來說唯識、中觀。但還有一派,叫真常唯心論。
我們說,唯識是太虛大師、印順法師,他們研究的結論,就是說大乘佛學,大概可以分叁個體系,這個很有道理,我們介紹一下。一種是唯識,它叫虛妄唯識論,虛妄的,就是只有識才是真的——虛妄唯識論;那麼中觀論,它叫一個什麼名字?叫性空唯名論——大概是,一切法自性空,…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