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P63

  ..續本文上一頁只有名言的假相;還有一個叫真常唯心論。真常唯心論我們介紹一下,就是《起信論》跟《楞嚴經》這一類的,就是認爲有一個如來藏性、一個真性的,那麼這一類又是一個體系。這一類體系來說,講生死涅槃是不二呢,它就是說,如來藏,本來是自性清淨的,本來就沒有生死,自性清淨的哪裏有生死呢?那麼既然沒有生死還談得上什麼涅槃呢?所以生死涅槃都是自性空。這個結論是一樣的,但是說的論點卻不一樣。這叁個說法就代表了大乘的佛學裏邊叁種觀點,叁個體系。

  我們經常說大乘的佛學裏邊叁個學說體系,就是虛妄唯識論、性空唯名論,還有真常唯心論——又執著一個,就是認爲有一個真常的心,本來是有個清淨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有這麼個東西。那麼這個就是在性空唯名論裏邊,就是中觀論裏邊,認爲一切法本來是空性,既不能說涅槃的生死法是有的,自性——就是從圓成實性這一類的,本來清淨的心也沒有自性,這個說法都有一點,大同小異的,有不同,所以基本上成叁個體系。

  那麼我們如果學佛法的話,這叁個體系都分不清楚的話,那就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聽起來都差不多,講起來都講不通,爲什麼?你體系沒有抓到。你說這個人的--我們經常說的,有的人講唯識講得很高,唯識家,但是我們不知道,唯識論的體系是虛妄唯識論,它講的真如是不生不滅的無爲法。但是在真常唯心論裏邊它也有真如,真如就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真如是隨緣的。我們想,唯識宗的無爲法,無爲法怎麼能隨緣呢?隨了緣那就不是無爲法了,無爲法是沒有作爲的,沒有造作,怎麼隨起緣來了呢?那就是根本兩碼事,事情不一樣,但是你說自己學問很大,博通佛經,把《起信論》的東西來印證唯識論,這個學問看上去很大,實際上真正的有識之士看上去是笑話——兩個真如的含義根本不同,一個隨緣的,一個不隨緣的,你把它這個引來證明它的道理,怎麼講得過去呢?所以說,我們講唯識就講唯識,講中觀就講中觀,講真常唯心論就講真常唯心論,不要一把抓,看起來你好象是博通佛典,全部都通了,實際上你是一個胡扯,東扯一把西扯一把,合不攏的東西。我們說,零件,假使一個半導體,你各式各樣的牌號的零件,最珍貴的、進口貨的零件很多,你把它一下子裝在一個機器裏邊,這個機子裝出來能不能起作用?不行!它一個機子的零件都是一個規格的,你用其他的——爲什麼進口貨的東西壞了修不來呢?因爲我們沒有這個零件,國內沒有,所以它沒有辦法修理,它不能代替。同樣的東西,差不多的你把它替代一下——不行!把它擺進去,電視機看不出來東西,錄音機就聽不出聲音來,爲什麼?它體系不一樣。那麼它體系不一樣,你把它學的時候東扯西扯地——我們說聽大座的人就最容易犯這個錯誤,聽的時候,看看差不多,生死涅槃都是空什麼什麼,但是,從什麼角度來講,那是大有差別。

  我們這裏微微地略略介紹一下,這是唯識、中觀跟真常唯心論的生死涅槃都是空的講法就不一樣。

  我們再重複一下,唯識宗的看法:依他起性來說,遍計執是生死,圓成實就是涅槃,那麼這個依他起——非生死、非涅槃,涅槃生死沒有差別。那麼在中觀方面說,生死的自性是空,涅槃的自性也是空,都是空性,沒有差別,這個說法不一樣了。那麼真常唯心論來說,在本來清淨的自性當中,本來就沒有生死,沒有生死哪有涅槃?都是空,這又是一個說法。不要看到話差不多,觀點不同,將來微細的——我們說學的法,學到後來精微的時候,這是大問題。你馬馬虎虎地學,粗學呢:這個看看差不多,一樣——不一樣!道理、它說的話結論是一樣的,觀察的觀點是不一樣的,如何入門也不一樣的。那麼最後你真正要達到這個目的,一定要一個正確的方法去達到這個。

  

  重視正知正見

  我們在《廣論》經常介紹,你怎麼理解的,將來你證的就是這個東西,如果你理解的是糊裏糊塗的,你證到的東西也是糊裏糊塗的,就是一個搞不清楚的東西,所以說學法的時候第一要把理解搞清楚。我們也重複一下禅宗的話,那次有人來問我,就是“只貴汝知見,不貴汝行持”,行持再好,知見錯了,沒有用,還是要走邪路;如果知見正了,行持決定會跟上去,正知正見的人,他說不想修行有沒有?沒有!所以我們知見就要搞正了,行持自然會跟上去的,不要從行上下手。

  那麼日常法師說的,有些人他不倒單,吃一頓,修種種苦行,這些人就是不重知見單重行持,那麼出毛病的就很多。如果你把知見先搞正確了,這個行持你不要逼它,它自己慢慢慢慢上了路之後就來。迦葉尊者十二頭陀行,他不是裝模裝樣地做的,他是達到那個水平了,自然生活就是這樣子的生活,並不是故意裝得那個樣子,要做一個特別的樣子給人家看看,他是感到這個是對的、合適,他才這樣子做,所以這是很自然的,自然會走向那個頭陀行。

  但是你沒有達到這個水平的時候,你要行頭陀行的話,那你心裏很苦惱,心一苦惱的話,那道就不能進去。我們前面一開始講中道的時候,苦、樂是兩個水,你要鑽智慧的火——智慧的火,你要鑽的時候,不能澆水,苦的水澆上去,固然火要熄了;樂的水澆上去,這個火也熄掉了,所以苦樂二水都不能來,不苦不樂才能得道。你如果認爲自己功夫還沒有到,苦行,非常辛苦的苦行去做了,自己心裏感到苦惱的話,不能入道。所以盡管有些人來勢洶洶,開始就是不倒單、吃一頓、亮膀子、赤腳、光腳板等等,什麼東西,好象是做得很嚴格,但是心、知見要是沒有跟上去的話,那是不長久的。

  所以說我們不要從外表去著眼,要從心裏上著眼,也就是這個道理。你知見搞正了,慢慢你行持上去了,自然衣服、亮膀子沒有問題,光腳板也沒有問題,那麼吃一頓、不倒單更沒有問題,爲什麼?因爲你得了禅定以後,不要說不倒單,不睡覺也沒有問題,不吃飯也沒有問題——一頓不要說了,就是叁個月不吃也沒有問題,入定好了,入定裏邊叁個月、叁年乃至,不吃不睡,一樣,出了定是還是好好的,沒有損壞。所以這些,到了自然會有,但是功夫沒有到家,勉強地做,做的目的是爲了修道固然是很好,但是方法錯誤了;如果做的目的是爲了得人的恭敬利養,或者爲了自己的名,那麼是大大地錯誤了,修行哪是爲這些呢?如果爲這些來修行,你去幹世間法好了:你要財的話,你去做生意;你要名的話,你做官去;你要權勢的話,要勢力、要權威,那也做官去,這個是有它的道路的。你借佛教的名義,裝一個裝模作樣地來求財、求名、求勢利,這個是錯誤的。

  我們佛教是爲了出生死、度衆生,這樣子才苦行、修行的。當然,我們並不是說反對苦行,就是苦行是要一定的正知正見的觸動之下,苦行是會來的,在正知正見沒有開始之前,還是求正知正見爲先,這個是重點,把正知正見求到以後,修行上路以後,那你修苦行可以。並不是苦行不對,苦行好!一般的人,我們說要有點成就,都是要有點苦行。苦行大小——但是這個苦行不是外道的苦行——無義苦行,在佛教裏邊的頭陀行!就是說。我們的苦行——在這個話,混淆的——就是說佛教裏面精進地行。頭陀是什麼東西?就是抖擻、鼓勁,把勁提起來,拼命地幹,這個頭陀行是要的。但是不是開始初學的人能行的,這一點,我們初學的重點是求正知正見。

  正知正見哪裏來?說到底,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這個正知正見才來;如果不聽聞正法,不如理思惟,你要說正知正見自己天上掉下來——無因論。你說過去,已有善根或者是可以,但是要是善根沒有,或者這個善根沒有緣來引發,也不行。所以說不要吃老本,有的人就是看到六祖大師他怎麼聽了句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開悟了,我們也來這一套好了,我們就坐在那裏好了,或者念念金剛經,那多舒服——不行哪!你沒有本錢,他有那個本錢,龍已經畫好了,眼睛一點就飛了。你龍都沒有,盡點眼睛好了,你點了沒有用,根本飛不了(笑)。

  所以我們說,根據菩提道次第的方法最好,過去有的,你現在一修,自然很快地就上去了。他善根就發現了麼,善根出現了之後,這些很快就通過了。如果過去沒有的,現在馬上下善根、種善根還來得及。你不要說,過去沒有善根,現在又不下,等在那裏,那怎麼會出來?所以學佛,這個知見一定要有。所以我們是真正的宗大師的見也好,阿底峽尊者的見也好,龍樹菩薩的見也好,乃至一直到最初釋迦牟尼佛,也是贊歎多聞、多聞弟子,經常說:“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反正多聞是我們修行的第一步,當然第一步還是親近善士,只要有正規的善士親近到了,多聞是馬上要開始了。

  我們就看這個話說呢,就是可惜很多——現在末法時期,他能夠發心,對世間的五欲能夠不執著,也能夠吃苦,也能夠出家、修行,但是沒有這個見,那麼就是要走錯路,這個錯路而且很危險。我們經常說:“甯可千生不悟,不可一旦著魔”,著了魔之後,那是千劫沈淪,那個很危險,著了魔之後要回到正法裏邊來是困難了,那是非常難的。那麼現實的,我們就是聽到很多人,以前我在廣化,一個出家人是從天臺山來的,他說天臺山上邊住茅篷的很多,但是其中就有什麼呢?住茅篷修到一段時間之後,發狂了,山上、山頭上到處跑,到處大叫大鬧地在山上跑來跑去,這就是著魔了。那麼終南山也不少這些人,反正都是在修行的知見沒有搞清楚,修行的路子沒有摸清楚之前,自己拼命地想苦行,自己修行的話,很容易走這條路。

  所以說我們再再地勸大家,也是希望大家再再地勸人家,就是修行第一要把正知正見拿到手,這個拿到手之後,基本上有所保證,不會走錯路。尤其在現在末法時期,佛魔難分,很多的人就是戴了佛的帽子、帶了佛的標簽在弘揚他的法,到底是什麼東西呢?是…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