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P63

  ..续本文上一页只有名言的假相;还有一个叫真常唯心论。真常唯心论我们介绍一下,就是《起信论》跟《楞严经》这一类的,就是认为有一个如来藏性、一个真性的,那么这一类又是一个体系。这一类体系来说,讲生死涅槃是不二呢,它就是说,如来藏,本来是自性清净的,本来就没有生死,自性清净的哪里有生死呢?那么既然没有生死还谈得上什么涅槃呢?所以生死涅槃都是自性空。这个结论是一样的,但是说的论点却不一样。这三个说法就代表了大乘的佛学里边三种观点,三个体系。

  我们经常说大乘的佛学里边三个学说体系,就是虚妄唯识论、性空唯名论,还有真常唯心论——又执着一个,就是认为有一个真常的心,本来是有个清净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有这么个东西。那么这个就是在性空唯名论里边,就是中观论里边,认为一切法本来是空性,既不能说涅槃的生死法是有的,自性——就是从圆成实性这一类的,本来清净的心也没有自性,这个说法都有一点,大同小异的,有不同,所以基本上成三个体系。

  那么我们如果学佛法的话,这三个体系都分不清楚的话,那就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听起来都差不多,讲起来都讲不通,为什么?你体系没有抓到。你说这个人的--我们经常说的,有的人讲唯识讲得很高,唯识家,但是我们不知道,唯识论的体系是虚妄唯识论,它讲的真如是不生不灭的无为法。但是在真常唯心论里边它也有真如,真如就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真如是随缘的。我们想,唯识宗的无为法,无为法怎么能随缘呢?随了缘那就不是无为法了,无为法是没有作为的,没有造作,怎么随起缘来了呢?那就是根本两码事,事情不一样,但是你说自己学问很大,博通佛经,把《起信论》的东西来印证唯识论,这个学问看上去很大,实际上真正的有识之士看上去是笑话——两个真如的含义根本不同,一个随缘的,一个不随缘的,你把它这个引来证明它的道理,怎么讲得过去呢?所以说,我们讲唯识就讲唯识,讲中观就讲中观,讲真常唯心论就讲真常唯心论,不要一把抓,看起来你好象是博通佛典,全部都通了,实际上你是一个胡扯,东扯一把西扯一把,合不拢的东西。我们说,零件,假使一个半导体,你各式各样的牌号的零件,最珍贵的、进口货的零件很多,你把它一下子装在一个机器里边,这个机子装出来能不能起作用?不行!它一个机子的零件都是一个规格的,你用其他的——为什么进口货的东西坏了修不来呢?因为我们没有这个零件,国内没有,所以它没有办法修理,它不能代替。同样的东西,差不多的你把它替代一下——不行!把它摆进去,电视机看不出来东西,录音机就听不出声音来,为什么?它体系不一样。那么它体系不一样,你把它学的时候东扯西扯地——我们说听大座的人就最容易犯这个错误,听的时候,看看差不多,生死涅槃都是空什么什么,但是,从什么角度来讲,那是大有差别。

  我们这里微微地略略介绍一下,这是唯识、中观跟真常唯心论的生死涅槃都是空的讲法就不一样。

  我们再重复一下,唯识宗的看法:依他起性来说,遍计执是生死,圆成实就是涅槃,那么这个依他起——非生死、非涅槃,涅槃生死没有差别。那么在中观方面说,生死的自性是空,涅槃的自性也是空,都是空性,没有差别,这个说法不一样了。那么真常唯心论来说,在本来清净的自性当中,本来就没有生死,没有生死哪有涅槃?都是空,这又是一个说法。不要看到话差不多,观点不同,将来微细的——我们说学的法,学到后来精微的时候,这是大问题。你马马虎虎地学,粗学呢:这个看看差不多,一样——不一样!道理、它说的话结论是一样的,观察的观点是不一样的,如何入门也不一样的。那么最后你真正要达到这个目的,一定要一个正确的方法去达到这个。

  

  重视正知正见

  我们在《广论》经常介绍,你怎么理解的,将来你证的就是这个东西,如果你理解的是糊里糊涂的,你证到的东西也是糊里糊涂的,就是一个搞不清楚的东西,所以说学法的时候第一要把理解搞清楚。我们也重复一下禅宗的话,那次有人来问我,就是“只贵汝知见,不贵汝行持”,行持再好,知见错了,没有用,还是要走邪路;如果知见正了,行持决定会跟上去,正知正见的人,他说不想修行有没有?没有!所以我们知见就要搞正了,行持自然会跟上去的,不要从行上下手。

  那么日常法师说的,有些人他不倒单,吃一顿,修种种苦行,这些人就是不重知见单重行持,那么出毛病的就很多。如果你把知见先搞正确了,这个行持你不要逼它,它自己慢慢慢慢上了路之后就来。迦叶尊者十二头陀行,他不是装模装样地做的,他是达到那个水平了,自然生活就是这样子的生活,并不是故意装得那个样子,要做一个特别的样子给人家看看,他是感到这个是对的、合适,他才这样子做,所以这是很自然的,自然会走向那个头陀行。

  但是你没有达到这个水平的时候,你要行头陀行的话,那你心里很苦恼,心一苦恼的话,那道就不能进去。我们前面一开始讲中道的时候,苦、乐是两个水,你要钻智慧的火——智慧的火,你要钻的时候,不能浇水,苦的水浇上去,固然火要熄了;乐的水浇上去,这个火也熄掉了,所以苦乐二水都不能来,不苦不乐才能得道。你如果认为自己功夫还没有到,苦行,非常辛苦的苦行去做了,自己心里感到苦恼的话,不能入道。所以尽管有些人来势汹汹,开始就是不倒单、吃一顿、亮膀子、赤脚、光脚板等等,什么东西,好象是做得很严格,但是心、知见要是没有跟上去的话,那是不长久的。

  所以说我们不要从外表去着眼,要从心里上着眼,也就是这个道理。你知见搞正了,慢慢你行持上去了,自然衣服、亮膀子没有问题,光脚板也没有问题,那么吃一顿、不倒单更没有问题,为什么?因为你得了禅定以后,不要说不倒单,不睡觉也没有问题,不吃饭也没有问题——一顿不要说了,就是三个月不吃也没有问题,入定好了,入定里边三个月、三年乃至,不吃不睡,一样,出了定是还是好好的,没有损坏。所以这些,到了自然会有,但是功夫没有到家,勉强地做,做的目的是为了修道固然是很好,但是方法错误了;如果做的目的是为了得人的恭敬利养,或者为了自己的名,那么是大大地错误了,修行哪是为这些呢?如果为这些来修行,你去干世间法好了:你要财的话,你去做生意;你要名的话,你做官去;你要权势的话,要势力、要权威,那也做官去,这个是有它的道路的。你借佛教的名义,装一个装模作样地来求财、求名、求势利,这个是错误的。

  我们佛教是为了出生死、度众生,这样子才苦行、修行的。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反对苦行,就是苦行是要一定的正知正见的触动之下,苦行是会来的,在正知正见没有开始之前,还是求正知正见为先,这个是重点,把正知正见求到以后,修行上路以后,那你修苦行可以。并不是苦行不对,苦行好!一般的人,我们说要有点成就,都是要有点苦行。苦行大小——但是这个苦行不是外道的苦行——无义苦行,在佛教里边的头陀行!就是说。我们的苦行——在这个话,混淆的——就是说佛教里面精进地行。头陀是什么东西?就是抖擞、鼓劲,把劲提起来,拼命地干,这个头陀行是要的。但是不是开始初学的人能行的,这一点,我们初学的重点是求正知正见。

  正知正见哪里来?说到底,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这个正知正见才来;如果不听闻正法,不如理思惟,你要说正知正见自己天上掉下来——无因论。你说过去,已有善根或者是可以,但是要是善根没有,或者这个善根没有缘来引发,也不行。所以说不要吃老本,有的人就是看到六祖大师他怎么听了句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开悟了,我们也来这一套好了,我们就坐在那里好了,或者念念金刚经,那多舒服——不行哪!你没有本钱,他有那个本钱,龙已经画好了,眼睛一点就飞了。你龙都没有,尽点眼睛好了,你点了没有用,根本飞不了(笑)。

  所以我们说,根据菩提道次第的方法最好,过去有的,你现在一修,自然很快地就上去了。他善根就发现了么,善根出现了之后,这些很快就通过了。如果过去没有的,现在马上下善根、种善根还来得及。你不要说,过去没有善根,现在又不下,等在那里,那怎么会出来?所以学佛,这个知见一定要有。所以我们是真正的宗大师的见也好,阿底峡尊者的见也好,龙树菩萨的见也好,乃至一直到最初释迦牟尼佛,也是赞叹多闻、多闻弟子,经常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反正多闻是我们修行的第一步,当然第一步还是亲近善士,只要有正规的善士亲近到了,多闻是马上要开始了。

  我们就看这个话说呢,就是可惜很多——现在末法时期,他能够发心,对世间的五欲能够不执着,也能够吃苦,也能够出家、修行,但是没有这个见,那么就是要走错路,这个错路而且很危险。我们经常说:“宁可千生不悟,不可一旦着魔”,着了魔之后,那是千劫沉沦,那个很危险,着了魔之后要回到正法里边来是困难了,那是非常难的。那么现实的,我们就是听到很多人,以前我在广化,一个出家人是从天台山来的,他说天台山上边住茅篷的很多,但是其中就有什么呢?住茅篷修到一段时间之后,发狂了,山上、山头上到处跑,到处大叫大闹地在山上跑来跑去,这就是着魔了。那么终南山也不少这些人,反正都是在修行的知见没有搞清楚,修行的路子没有摸清楚之前,自己拼命地想苦行,自己修行的话,很容易走这条路。

  所以说我们再再地劝大家,也是希望大家再再地劝人家,就是修行第一要把正知正见拿到手,这个拿到手之后,基本上有所保证,不会走错路。尤其在现在末法时期,佛魔难分,很多的人就是戴了佛的帽子、带了佛的标签在弘扬他的法,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是…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