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叫叁性?遍計所執、依他起性跟圓成實性,這個我們《解深密經》的注解已經念過了。
下邊,我們把這個原文再看一看,“遍計所執性,以名言表示執爲實有”,這樣得的認識,“是不實的分別,謂之遍計所執性”。我們說,遍計所執,在《成唯識論》裏邊講的,到底哪個來遍計?遍計的就是第六、第七兩個識,主要是第六識,第七識執著阿賴耶識爲自己,雖然也是遍計,但是作用不大,這是對內的,內緣的,而對外的一切的、內外都緣的,就是第六識。第六識,一個力量最廣泛,我們修行也靠它,造業、墮惡趣也是它,所以第六識要掌握好,把第六識掌握好之後,那就是染的、淨的,生死、解脫,關鍵都在這個裏邊,那麼真正能遍計的——第六識、第七識,實際上重點是第六識。
那麼它遍計什麼東西呢?本身第六識、第七識就是從種子生的,是依他起,各式各樣因緣和合,它原來的種子加其他的緣,生了這麼兩個識,這是轉識。我們說阿賴耶識是根本識,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再加這個末那,這是轉識,從阿賴耶識裏邊生出來的,那麼這些東西當然都是依他起——因緣和合而生的,本來是如幻如化的,依他的緣生起,衆緣和合而生起,叫依他起,這是緣生法。不論你是心法也好,山河大地色法也好,都是因緣和合而起。
在唯識裏邊就是說一個阿賴耶識,它生的轉識,它本身也好,其他的識也好,都有兩分,或者說四分。最起碼的是兩分,就是見分、相分,這個我們上次講過了。一個識,它的作用,能認識的那一方面說——見分;它所認識的那一方面說——相分,這個相分不是離開見分客觀存在的東西,就是見分的一個功能,見分裏邊附帶一個能所見的,就是相分。這個相分我們上次說過了,就像眼珠裏邊的一個像一樣,我們看到眼神經的所接觸的像,就是我們眼珠裏邊的光波的反映,並不是真正能夠直接看到外邊的東西,那麼這個相分當然還要微細,不是我們物質的東西,它是識裏邊一個功能,叫相分。
這個相分,當能見的六識跟所見的相分,它們在交織的時候,搞錯了——本來是緣生和合、生滅無常、如幻如化的,但是它執著有個實在的東西,這個叫遍計執。能遍計的、搞錯的,就是六識,裏邊有無明,依了無明那些貪瞋癡煩惱的話,把所見的本來如幻如化的、無常變幻、不實的東西執爲實在了,那麼這個東西就叫遍計執——所觀的東西本來是如幻如化的,他看成是實在的、確實有的了,這個能遍計、所遍計合攏來,就是一個遍計執性——遍計執自性。這個遍計執性,是錯誤的、不實在的、虛妄的、沒有的,沒有體的。
那麼依他起,它本身就是因緣和合而生,不能說它沒有,但是因爲因緣和合生的,又不是實在地有自性——這個佛教裏邊講緣起,不能講有自性的,所以它有是有,不是講實在的有。
那麼圓成實性什麼東西?就是在依他起上邊,把那些錯誤的概念、遍計執掃除了,所現的就是叫圓成實性。所以說圓成實性跟依他起兩個東西,不能說“一”也不能說“異”。你說它是一個:依他起是因緣和合而生,如幻如化的、有生滅的;圓成實性是真如,不生不滅的,所以不能說它是一個。但是就在依他起把遍計執掃掉之後,所現的圓成實,這個就是依他起的法性——就是依他起是現象,而它的本性就是圓成實,這個又不能說它是兩個東西。那就是說“緣起性空”了,緣起是一個現象,它的空性就是它的本來的面目,那麼說它是一個是不對,說它是異也不對。所以說,有的地方說依他起又分兩份:一個是染汙的一份,就是遍計執;清淨的那一份,就是圓成實,所以依他起跟圓成實不能拆開分兩個。
所以說,在唯識裏邊,依他起,認爲還是有的,一切法是由依他起而生的,因緣和合生,有自性——這個在中觀裏又破掉了。當然,這個自性不是說勝義谛裏邊踏踏實實有那個東西,但是圓成實在唯識裏邊認爲是有的,實在有的東西,那麼依他起跟圓成實又是不一不異的,也不能說它是假的,所以這個地方,將來就是中觀對唯識還是有它的看法,這個我們暫時不談,先把叁性的問題,把它理解了。
一個是依他起,就是在所生的——阿賴耶識裏生的六、七二識,它們觀察那些依他起的一些相分,搞錯了,執爲實在有自性的東西,以爲實在的,這個錯誤的就叫遍計執,那麼當下它本身就是依他起。六、七二識是因緣和合而生的,所見到的相分也是因緣和合而生的,只不過它們搞錯了,把遍計執除掉,這個依他起就叫做圓成實。所以依他起是一個中間的紐帶,關鍵的一個中心部分,它從錯誤方面說,就成了遍計所執;從遍計所執錯誤掃除了一方面說,當下就是圓成實,所以叁自性有它的特別的地方,這個我們把文念完了再說。
那麼一遍就是講完了,遍計執也不是憑空而來,它是有依據的,依靠什麼來的?依靠依他起來的。它依的自性叫依它起,就是由六、七二識觀察那些相分,搞錯了,只不過是搞錯了,問題是錯了。我們經常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世間就是錯誤了,世間的覺把它糾正過來了,當下還是這個東西,就是這個東西——你沒有覺就是世間,就是遍計執,一覺了之後,那就是圓成實。所以依他起本身來說,因緣和合而生,你遍計執把它執偏了,執爲實在,成遍計執;如果把這個實在的執著去掉了,那當下就是圓成實。所以說,就是依各種因緣而起,它本身是緣生法,各式各樣因緣和合而起的法,那麼遍計執就依靠了這個東西,但是遍計執就是把它如幻如化的性沒有看出來,而把它執在實在有的,那麼就是錯了這一點,就是不覺了。
“因而是“有””,這個依他起既然因緣和合而有的,不是遍計執虛妄的,是有,不過不是實在有,爲什麼?它不是有自性的,它這個“有”是幻有,是因緣和合就有了,因緣變遷了,它又消失了,但是跟遍計執不一樣,遍計執全部是虛妄的,根本無中生有的。遍計執好象是你看——遠遠看一個木樁,一棵枯樹,枝枝都沒有了,你晚上看不清楚,以爲站了個人,嚇得不得了,以爲是什麼晚上做壞事的人,經過一場虛驚,明天早上一看:“啊!是一個木頭!”——根本不是人,你白白起恐怖。那麼這個遍計執也是一樣,你把依他起裏邊,本來是緣生和合、虛妄不實的東西,你看它以爲實在有,那麼裏邊起了貪、愛、瞋,等等的煩惱起了——總的關鍵就在看錯了,看錯了就造業。那麼這個完全是假的,看錯的那個人本來是沒有的,但這個木頭畢竟還是有的,它是因緣和合而生的。所以說依他起是有,但是不是實在有,是因緣和合而起的,暫時有這個現象。
那麼圓成實,就是安立在依他起上的遍計執——是不實在的,把它去掉之後,那麼當下就看到諸法的真實性。那就是天上的雲彩,我們看起來各式各樣變的東西很多——假使你有空的話,去看天上的雲好了:一會兒看,像一匹馬;一會兒看像一條龍;一會兒像一個人;一會兒像一個阿修羅——這個各式各樣的你都可以自己想出來,但是當雲掃開了,什麼也沒有了,就是青天。圓成實就是這樣子,把遍計執的那些不實在的東西掃完了,那當下清淨就現了,那就是圓成實性(真如),這樣所認識的就是最完備的、圓滿的,就叫圓;最真實的,就是實——叫圓成實:圓滿、成就、真實的性,這個是真正的有,唯識裏邊就執著有這個東西。那麼這個中觀裏邊又有看法,中觀認爲空性不能是一個東西,只能說是個空,空也不能執著有個空,這裏邊就是有一點點小的差別。
“這樣認識叁性,非但對有、無有了正確的認識”,就是說“有”——依他、圓成實是有的,遍計所執是沒有的、是無,這個正確了,不會錯了;而且“有”的裏邊,依他是“假有”,圓成實是“實有”,也有一定的認識,這樣,我們得到的中道觀——“無偏見的認識”,這個就是唯識的中道觀,所以我們的唯識中道觀是用叁自性來說的。
所以我們學到現在,介紹的有:有部的中道觀、經部的中道觀、中觀的中道觀跟唯識的中道觀,基本上在佛教的學說裏邊重要的幾個部派的中道觀都介紹了,這個介紹有什麼好處?將來學的時候就可以分別層次高低,那麼現在你們第一次見面,當然分不出來,慢慢地學得多了就會看出來了。
叁性說的淵源與特色
這個裏邊,我們下邊念下去。“叁性說淵源于《般若經》”,它從《般若經》裏邊的意思裏邊透發出來的。“叁性”,就是叁自性,“以依他起爲中心”——這個我們前面也看出來了,依他起,起了執著,染汙的方面,就成了遍計執;那麼依他起,清淨的那一方面,把執著掃除了,那就是圓成實,所以中間的一個自性,依他起爲中心。那麼這裏的“依他起指的就是一切法,也就是說諸法皆待緣生”,這個就是緣起,依他起本身就是依各式各樣的條件,是“他”——因緣,叫依“他”,依“他”而生起來的。
“這是無著、世親學說的特點”,這是他們創立的,以前是沒有提出這叁自性,明確地提出來講中道觀是沒有的。“不過”,這也是認識論的角度來看問題的:就是這樣子認識是真,認識是不實在、虛妄的;這一切都是認識論的角度來看問題,這個“構成的唯識論”。並不是他們特長,龍樹菩薩已經指了方向,“受用緣起”就是從認識論方面來指出道路來的,再進一步地發展,就是叁自性的這個認識論。所以說,在開始,龍樹到世親、無著,他們的學說是一脈相承,是沒有矛盾的,但是到了後期的大乘佛學,中觀跟唯識成了極端的兩個對立派,裏邊辯論很厲害,尤其是清辨論師出來之後。那就是月稱論師又對唯識是批判得很多,那麼有些唯識家——在後面要講到。
在那爛陀寺,當月稱論師做主講的時候,印度有一個學問很好的——這個恐怕前面講過,叫月官論師,他是唯識宗的,他們兩個人辯論中觀唯識的道理,辯論了七年,這個辯論深透得不得了。辯論當中,旁觀的人、聽講的人,也很…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