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P68

  ..續本文上一頁兩種,一個是今學,一個是古學。

  重點的差異:一個是相分是沒有體的,單是識的功能,並不是另外有個體的相分,那個相分是功能,當然就不是依他起了。而這個今學裏邊,認爲相分、見分都是有體的,都是依他起,都是因緣條件而生的,那麼都屬于依他起性,那麼見分當緣相分的時候,也有行相,這個叫有相唯識說,以陳那、護法爲主要代表。這我們大概知道一下就是了,你要詳細發揮的話那就講唯識去了。

  那麼大概是瑜伽行派有這麼一點,兩個派,裏邊主要分兩個派,這個我們要知道,西藏的唯識屬于安慧系的,我們漢地的唯識屬于護法系的,裏邊必然有差別。所以說不要硬湊,你說是唯識,這個唯識跟那個唯識一樣的,怎麼說的不一樣?它那個體系不一樣,所以我們要看比較一個學說,一定要把這個根子抓到,它裏邊原來是什麼體系的,那麼它講的整個的是一個整套,那個體系的那個整套跟這個整套不能扯在一起講,扯在一起講等于說兩個部派把它合在一起了,那肯定是有矛盾的,這個是瑜伽行派的情況。

  

  中觀學派

  下邊,中觀學派。“正當瑜伽行派日漸擴大其影響的同時”,當然,你這個學派出現了,肯定其他的學派也要出現些其他的來維護他自己的,否則的話你站不住腳了,當然出一些論師他來保護他們的中觀派,他們出現了兩個大論師:一個是佛護,一個是清辨,都是很有名。但是這兩派也是不一致的,一個是應成派,一個是自續派,這個我們以後再說。他們是“標榜恢複龍樹、提婆學說”,他們認爲那個是正確的中觀宗,他們要恢複他們的學說,所以他們就建立一個中觀學派。本來沒有分派,在這個時候因爲唯識力量越來越強了,他們的學中觀的人他們也自己成立了一個中觀派。

  “佛護吸收了因明的方法,與中觀派破而不立的精神相結合”,本來中觀就是破,那麼他這個因明是什麼方式呢?叫應成派,就是跟他們的學說的方式是符合的,“構成“就敵論隨言出過”的“應成”方式”。什麼意思?你這麼說,照你這麼說這麼說,你會犯什麼過失,就是將就你的道理,把你的過失指出來,這叫應成派。就是你這個樣子說的話,應當要成就這樣子的過失,就是這一種單是破人家的,那麼這一方以破爲重,這是叫應成派的方式。

  這個應成派系,如果我們在學《廣論》特別重要,《廣論》的毗缽舍那章裏邊,就是在中觀裏邊叁派,應成派、自續派裏邊兩個,大大辯論,爲什麼辯論?因爲自續派還有一點點沒有透,應成派要把整個的中觀的空性的中道見把它拿出來的話,決定要把沒有透的那些把它駁掉,所以說這個裏邊駁得很多。

  但是這個我們要注意,中觀並不是自己沒有宗旨,沒有主張,專門破人家,這個又不是那回事。這個道理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裏講的很多,我們這裏不能講《廣論》。那麼你們可以參考,在毗缽舍那的那個部分,那個部分裏邊有講的。就是說中觀的宗旨並不是自己沒有主張,沒有所立,不立宗。但是它的方式一般以你的論點將來會産生什麼過失,用這個方式,並不是自己沒有宗。

  清辨論師的方式,相反,他認爲不管你是破人家也好,或者是立自己的主張也好,都要立叁支比量,都要因明的架式要拿出來,就是要因明的格式采取比量來說,叫“自立量派”,也叫自續派。

  我們說彌勒菩薩,一般的唯識宗是推他爲最大的祖師了,像《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講的。但是在西藏的說法呢,彌勒並不是單是講瑜伽的,他也講中觀。所以西藏的這個中觀的裏邊,像我們的《現觀莊嚴論》是彌勒菩薩造的,但是認爲是屬于中觀的一個體系的,西藏對彌勒菩薩,就不是單一瑜伽派的,漢地……

  (17B開始)唯識宗的祖師,第一代,那麼這個就是西藏跟漢地有一點點不一樣,實際上彌勒菩薩當然不是僅僅講唯識,他中觀當然也通的。

  清辨論師對彌勒菩薩非常推崇,非常恭敬,但是有一點,就是《辨中邊論》是彌勒菩薩造的——我們剛才引的就是《辯中邊論》的話了,他認爲這部書裏邊有觀點有問題,他認爲彌勒菩薩不會造這部書,可能人家是借著他的名字,所以表示懷疑。“他要取得彌勒說真相到底如何,就發願長生,等待彌勒出世”,因爲他跟人家辯論,辯論之後他就搞不清楚了,到底是不是彌勒說的,他要親自問彌勒菩薩,那怎麼辦呢?彌勒菩薩要等釋迦牟尼佛的法滅掉之後,再過好多好多億年才來這個世界上成佛,那麼時間長得不得了,他要等,怎麼等?這個色身一般是幾十年最多一百多年要毀掉的,他就是修法,大概是修觀音法。修了一個法,長生法,修好之後,就是修了這個法之後,然後一個山,一個藥叉把山開開來,他就隱在這個山裏頭,這樣子維持這個色身不壞,一直到彌勒菩薩出來,他也還要出來,就有這麼一個公案。

  “清辨對叁性說加以批判”,對瑜伽行派裏邊的叁性的這個學說,他有他的看法,他的看法跟他們不同,就是說“依他起與遍計執是一體的”,他認爲依他起、遍計執不是兩個東西,就是一個體。在世俗的方面說,世俗谛說,就是從世俗谛來說——二谛,一個是世俗谛,一個是勝義谛。

  勝義谛、世俗谛,我們這個也說一下,勝義谛就是聖者的眼光來觀察真理,“谛”就是真實、谛實的意思,以聖者的眼光來看的那個真理就是勝義谛;假使以世俗的眼光來看的,那就是世俗谛。

  他從世俗谛來說,叁性都是有的,在勝義谛來說,叁性無,這個中觀的論點出來了,圓成實也是沒有——從勝義谛來說。那麼我們這個唯識裏邊,圓成實不能說空了,是實有的,這個裏邊差別就來了(但是這個還是清辨論師的,真正的應成派的還要高一層)。在勝義谛,是叁性都是沒有的,沒有實體的,“又說世俗智的境界屬世俗谛”,般若(無分別智),“般若的境界屬于勝義谛”,他就是說無分別智觀的真如,這個是屬于勝義谛的;觀察世俗的一些境界,都屬于世俗谛。

  這個瑜伽行派認爲不是這樣說的,瑜伽行派認爲根本智觀察這個真如的時候固然是勝義谛,那麼觀察勝義之後得到的後得智也屬于聖智,也不能叫世俗谛——世俗谛這是凡夫的一個看法,聖者證了空性以後,他所觀察的東西都如幻如化了,那就是說證到勝義谛的空性以後,圓成實證到了,才能看到依他起,一切法是如幻如化的,那麼在沒有證到勝義谛之前,看到的都是遍計執,都執爲實在有的,所以說在瑜伽行派裏邊,這個後得智證到了勝義谛之後,觀察世間上一切境界如幻如化的那個智慧,也是聖智,也屬于勝義谛。

  而清辨論師認爲只有觀察空性的圓成實性的那個真如的時候,屬于勝義谛,其余的都是世俗谛,這個跟瑜伽又有不同,所以說裏邊有辯論。所以以這些說法不同,他跟瑜伽行派裏邊有辯論。

  

  唯識的體系

  講到這裏,我們把中期的大乘佛學基本上是講了。裏邊重點是一個瑜伽行派,比較是陌生,我們很多人都是沒有接觸過唯識,也有接觸唯識過的。像我們有位同學,他說他在九華山學過唯識,學的什麼?《八識規矩頌》,一本《五蘊論》,那麼這些都是初級的。《八識規矩頌》也不算最初級,它是一個概括性的東西,一些詳細的理論都沒拿出來。

  我們說要學唯識,第一,我們是無著、世親的體系。唯識的體系在無著菩薩就是《攝大乘論》,它是把整個體系完成了,在這部裏邊。那麼假使從世親菩薩的,我們從世親菩薩的——我們這裏學法,大概從世親菩薩的路子走的,就是說從世親菩薩的《俱舍》,從有部到經部,再進入唯識,世親菩薩進了唯識之後的第一部著作就是《二十唯識論》。那麼我們把《俱舍》學完了,就進入世親的《二十唯識論》,然後就是要這個無著的《攝大乘論》。那麼中間還有,當然學初級的《百法明門論》、《大乘五蘊論》等等,都要知道一些。但是學過《俱舍》,這些基本上講一下,或者自己看都能看了,沒有困難。那麼這些基本上學好之後,唯識的就是《二十唯識》、《攝大乘論》,如果要廣一點就是《顯揚聖教論》、《阿毗達磨集論》、《雜集論》。這個看樣子,全部講是時間太長了,都是大部大部的,可能是提要地講一下,或者作參考資料。那麼再上去,就是有一部是西藏翻過來的,以前我們沒有的,也是彌勒五論之一,很重要的——《辨法法性論》,不長,這個可能要講一下。

  那麼還有最高的就是《成唯識論》,瑜伽行派最高峰是《成唯識論》,一切唯識的精華都在裏邊。《成唯識論》是怎麼回事?就是說玄奘法師他到印度去求法,那時候戒賢論師的師父是護法菩薩,他是瑜伽派的大師,他作了一部《叁十唯識頌》的注解——《叁十唯識頌》是世親菩薩圓寂之前寫的一部書,開始寫的《二十唯識》,有二十個頌,後來叁十個頌,叫《叁十唯識》,但是世親菩薩寫了《叁十唯識》之後,來不及做注解,圓寂了,而《二十唯識》他是自己做了注解的。那麼這《叁十唯識》後來就是注解的人很多,總的來說,玄奘法師到印度去,有十大家,十個大論師的他都拿來了。那麼其中一個,護法菩薩的注解。

  這護法菩薩的注解,他做了這本書之後,沒有流通于民間,他就是交給一個居士,他說將來有這樣子的機的人來,就交給他,他說不合適的機就不要拿出來。結果玄奘法師去了之後,就碰到那個居士,那個居士認爲他就是護法菩薩所指的那個相應的機的人,就把這部論交給他了。那麼玄奘法師把這個論拿回來,又參考了其他九家,一共十家,做了個《成唯識論》。把所有的注解全部合攏來,寫了一部《成唯識論》,裏面有幾種主張,而主要的以護法菩薩爲主,所以說《成唯識論》的價值極高,在印度沒有流通。護法菩薩的《叁十唯識頌》的注解印度沒有,他們考證,考察梵本也沒有,西藏也沒有,就是玄奘法師從印度直接拿到中國來了,所以中國的唯識有它的特色。

  那麼中國的阿毗達磨也是比較完整的,玄奘法師翻的阿毗達磨的…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