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P67

  ..续本文上一页悟他,凡是你要因明,都是使他理解这个道理。那么我们说这里它《因明入正理论》的开端就是一个颂,这个颂是大概这样子的,它说:“能立与能破,及似唯悟他”,你要使得他接受这个道理,那么要能立,自己立这个宗因喻;能破,他的主张我要破掉它,我要立个宗旨,破掉他的。这个能立也好,能破也好,自己的主张,有正确理由来成立,那么人家的主张,拿正确理由来驳掉它。所以说,这个,就用因明去有这个方法,“能立及能破”,那么是悟他的。但是还有种“似”,“相似”的“似”,就是本身这个理由不充足,相似的,我们说相似佛法就是不是真的佛法,那么这个相似的理由——相似的能立、相似的能破,那么就不能悟他,因为人家不承认。那么这是悟他来说,要用因明的三支比量,因为要这个道理使他知道,你只有用道理来说明,用因明的逻辑的方式,使他这个道理把它接受。

  (“现量与比量,及似唯自悟”——整理者注)那么自悟呢,自己要知道呢,就是现量和比量了;自己要把这个事情搞清楚,靠现量,也靠比量。“及似唯自悟”:还有一种似现量、似比量,“似”就是错误的,似现量、似比量那就是错误的现量、错误的比量,那不能自悟。那么真正的要自己道理搞清楚,使自己知道,那靠现量比量——自己要当下亲自证到的,或者是靠道理推论出来的,这都是可以使自己悟的一些条件。

  那么这里我们量好象是写了,笔记上有。我们说我们要认识事物就是自己要把这个事情搞清楚,以及认识它一个宇宙上的各式各样的东西,这个事物当然认识它的是两种方式:一种它的自相,一种它的共相。什么自相共相?这里也都说明一下。一切法它本身所具的特征就是自相,像我们说茶杯,茶杯有茶杯的自相,但是茶杯的共相什么呢?假使这个茶杯是白的,这个白却不是茶杯一个才有,有白的纸,白什么其他的东西,各式各样的,我们灯也是白的,有的人夏天穿衣服也是白的,鞋也白的,这个“白”是共相。那么最大的共相就是无常,一切法,有为法,不管你自相是怎样子的,是长的、圆的、扁的,茶杯,或者瓶、或者是日光灯等等,它的共相都是无常。

  那么共相跟自相,这个不是绝对的,我们说人是共相,但是中国人、外国人又是自相了。那么你说是中国人当中一个,一个人他是自相,跟他相同的,这是男的,那它(男)又是共相了:他跟他的同学或者朋友都是男子,这个男就是共相。这个共相自相,假使你说人,非洲人,这是非洲的他一个,对非洲来说是自相,但是他是人类,所有的人类来说,这个人都是共相。这个自相共相是相对来说的。

  那么最广泛的共相就是无常、空、无我,这是一切法都是有的。那么我们要认识事物,就是自相也要知道,共相也要知道,这才是真正了解这个东西。那么要知道一切事物的共相、自相,用什么方法呢?现量、比量。那么这个比量里边在法称论师的因明的书里边有两种,为自比量、为他比量——为自己的、为人家的。

  那么这个我们现在说一下,什么叫量?认识,正确的一个认识,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就叫量。那么离开名言概念的叫现量,带了名言概念的、来推论的,叫比量,这是最简单的说法。

  那么什么叫现量?现量就是说,这个“现”有三个现,一个是现在,时间的现在,当下看到的或者当下听到的;那么东西要现前的,不能说我心里想着个美国人,而这不现前,不能算现量,一定要这个东西摆在你面前;还要显现,不是隐藏的。茶杯里的一杯什么东西,你要把盖子打开来的,不能说把盖子盖住,这个茶杯里边一杯茶——不是现量,这是比量,我看大概是什么东西——这是比量。那么打开来了,你看去,又是现在,又是摆在你面前,又是盖子打开的,那么茶杯里的东西,现量,可以看到。那么现量有几种,一般说,五识是现量,就是眼、耳、鼻、舌、身,这五个识一般算是现量的,还有就是入定的时候,是现量的,还有就是意识也是现量(最后就是证空性的时候,这个根本智证空性也是现量),那么这是现量。

  比量就是根据现量的知识,或者根据其他比量的知识来推论,用名言、用概念等等,用因明的方式这样子来得到的,叫比量。

  那么这里还有一个,我们再说一下,就是《集量论》,就是陈那的,它在因明里边,“现与比是量,二相为所量”,我们的认识事物,有两种量,本来在古代因明里边有好多量,那么经过他们的整理,整理下来自己要正确地认识事物,一般说认识的方式只有两种:一种是现量,一种是比量。那么“诸说似现量,显非如理分”(待查?),那么还有一种叫似量的,似现量、似比量,那就是错误的量,那就表示不是合理的那个量,所以我们说量是正确认识事物的那个标准,那个认识,对事物的正确的认识,就叫量。那么这个正确的认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当下现前,显现的,直接——也叫直观、也叫亲证,那么这样的东西,就叫现量;还有一种,用名言概念来推论出来的叫比量。除了这两种方式,你要认识事物的真实相那就没有了,只有这个两个方式。那么有一种人说似量的话,就是说不是真的正确的量,就是错误的量,反正“似”就是错误的意思——它好象跟它差不多,但不是一个。那么所以说这个日常法师经常说的——相似佛法,那就是不是真正的佛法。那么这个似量,似现量也好,似比量也好,都不是真正的量。

  那么这个问题为什么要写一下呢?因为我们在广化的时候,有人就是故意说一些,他说量,有真的,也有不真的,也有错误的。实际上我们说在因明里边这个量就是指正确的,不能指错误的,错误的另外一个名字叫似量。因为当时有人故意捣蛋,提这个问题,因为量我们讲的时候都是正面讲的,都是正确的认识,他偏偏说量是一个可以量错,可以看错,错误的。但是我们说这个是法相,不能随你自己的心里安排,在因明的书里边,量就是正确的才叫量,如果错误的量就叫似量,不能叫量了,所以正确的认识才是量。这个问题在初学因明的人应当要注意,因为既然有人提出这些问题,我们还是要把它稍微说一下。这样子我们把这个瑜伽的三性的说完了,把因明的也讲完了。

  

  大乘学说的两个派系

  那么到此后,大乘的学说里边有了鲜明的分裂,分了两派:一个是瑜伽行派,一个是中观派。开始他们是讲的方式不同,内涵是没有什么矛盾,是一致的,但是到后来,人说到一边去了,就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所以成了两个派系:一个是瑜伽行派,就是讲唯识的;中观派,讲中观的,那么下边介绍两种。

  

  瑜伽行派

  瑜伽行派,这是从无着、世亲这个系统流传下来的,重要的典据,论方面是《瑜伽师地论》;那么经方面,反正我们说这个相宗,我们这个玄奘法师的传承,这个相宗是六经十一论:六部经,有《华严经》、《楞伽经》等等,有六部,主要的依据;那么还有十一部论——一本十支,根本的是《瑜伽师地论》,还有枝末的就是它的辅助的,有十部论,这样子是瑜伽行派的主要的依据。那么它里边主要讲的是唯识,一切世界上的东西,我们所接触的外界的都是识所变的,外境是没有的,识是有的。再,唯识里边(在中观里边也讲到),外境空了之后,你这个内识也空掉了,但这个空,从中观上来说:你空的是遍计执的见分,遍计执中能遍计那个东西,依他起的东西还没有空掉,所以还留有一个的尾巴,这个以后中观唯识要详细讲,我们这里没有引了很多的依据,也就不多说了。

  那么这里讲唯识,是为他主要的学说、主导的思想。这个唯识里边却是又分了两种:一种是古唯识,一种是今唯识。古唯识学,这一派主要的代表是难陀跟安慧,西藏流传的唯识学是安慧系的,那么属于古唯识系的。我们汉地的呢,玄奘法师流通的是护法菩萨的,就是那烂陀寺戒贤论师传下来的,戒贤论师(的)师父是护法菩萨,他是一个唯识宗的大师,那么这一个系统是属于新唯识系的。

  古唯识学,这一派是比较保守,比较注意保持世亲学说的原来的精神,它里边的内容主要是相分是无体的。就是说唯识里边不是有见、相二分吗?当一个识生的时候,他所缘的境,那是相分,而古唯识说,识是有体的,依他起,相分只不过是识的一个功能——当识生起的时候,就依他自己的功能为所缘缘,那么就看到好象有外境生起来,那么这样子的说法,就是见分有体,相分没有体的,那么“见分也无其行相”,称无相唯识说。既然相分没有体的,见分也没有相分的行相了,那么这一种古唯识学,叫无相唯识,因为相分是没有的,见分也没有它的行相的,那么叫无相唯识。他的代表人物是以难陀跟安慧为代表,这都是很有名的唯识家。

  那么安慧论师——我们汉地叫安慧菩萨,他有一本在我们汉地流通的,就是《杂集论》。《集论》——《阿毗达磨集论》是一本十支里边唯识宗的主要依据之一。那么安慧论师,他就是把这个《阿毗达磨集论》解释一下——《杂集论》,怎么叫《杂集论》呢?把他自己的注解也掺在原论里边,这样子,原来的文字固然保持了,但中间有难解的地方他插了自己的注解插在里边,这部论叫《杂集论》,杂,就是就把自己知见掺杂进去了。这部论在我们以前,单印本是有的,但是现在恐怕没有了,据说是同情于世亲菩萨《俱舍》的,是为《俱舍》辩护的,这是安慧为代表。西藏的唯识是安慧菩萨的体系。

  那么我们汉地是唯识今学,护法菩萨的,但这一派“比较自由进取”,就是在不丧失无着、世亲学说基本精神的范围里边,“大加发挥”,说相分是有体的。这个到今唯识学——本来是一个识,分见分、相分两个,到这个唯识今学,陈那菩萨就分成三分,见相里边加一个自证分,那么护法菩萨又加了个证自证分——四分,那么这个有发展。他而且说相分是有体的,跟前面那个不一样了。所以说,因为不一样才分…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