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两种,一个是今学,一个是古学。
重点的差异:一个是相分是没有体的,单是识的功能,并不是另外有个体的相分,那个相分是功能,当然就不是依他起了。而这个今学里边,认为相分、见分都是有体的,都是依他起,都是因缘条件而生的,那么都属于依他起性,那么见分当缘相分的时候,也有行相,这个叫有相唯识说,以陈那、护法为主要代表。这我们大概知道一下就是了,你要详细发挥的话那就讲唯识去了。
那么大概是瑜伽行派有这么一点,两个派,里边主要分两个派,这个我们要知道,西藏的唯识属于安慧系的,我们汉地的唯识属于护法系的,里边必然有差别。所以说不要硬凑,你说是唯识,这个唯识跟那个唯识一样的,怎么说的不一样?它那个体系不一样,所以我们要看比较一个学说,一定要把这个根子抓到,它里边原来是什么体系的,那么它讲的整个的是一个整套,那个体系的那个整套跟这个整套不能扯在一起讲,扯在一起讲等于说两个部派把它合在一起了,那肯定是有矛盾的,这个是瑜伽行派的情况。
中观学派
下边,中观学派。“正当瑜伽行派日渐扩大其影响的同时”,当然,你这个学派出现了,肯定其他的学派也要出现些其他的来维护他自己的,否则的话你站不住脚了,当然出一些论师他来保护他们的中观派,他们出现了两个大论师:一个是佛护,一个是清辨,都是很有名。但是这两派也是不一致的,一个是应成派,一个是自续派,这个我们以后再说。他们是“标榜恢复龙树、提婆学说”,他们认为那个是正确的中观宗,他们要恢复他们的学说,所以他们就建立一个中观学派。本来没有分派,在这个时候因为唯识力量越来越强了,他们的学中观的人他们也自己成立了一个中观派。
“佛护吸收了因明的方法,与中观派破而不立的精神相结合”,本来中观就是破,那么他这个因明是什么方式呢?叫应成派,就是跟他们的学说的方式是符合的,“构成“就敌论随言出过”的“应成”方式”。什么意思?你这么说,照你这么说这么说,你会犯什么过失,就是将就你的道理,把你的过失指出来,这叫应成派。就是你这个样子说的话,应当要成就这样子的过失,就是这一种单是破人家的,那么这一方以破为重,这是叫应成派的方式。
这个应成派系,如果我们在学《广论》特别重要,《广论》的毗钵舍那章里边,就是在中观里边三派,应成派、自续派里边两个,大大辩论,为什么辩论?因为自续派还有一点点没有透,应成派要把整个的中观的空性的中道见把它拿出来的话,决定要把没有透的那些把它驳掉,所以说这个里边驳得很多。
但是这个我们要注意,中观并不是自己没有宗旨,没有主张,专门破人家,这个又不是那回事。这个道理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讲的很多,我们这里不能讲《广论》。那么你们可以参考,在毗钵舍那的那个部分,那个部分里边有讲的。就是说中观的宗旨并不是自己没有主张,没有所立,不立宗。但是它的方式一般以你的论点将来会产生什么过失,用这个方式,并不是自己没有宗。
清辨论师的方式,相反,他认为不管你是破人家也好,或者是立自己的主张也好,都要立三支比量,都要因明的架式要拿出来,就是要因明的格式采取比量来说,叫“自立量派”,也叫自续派。
我们说弥勒菩萨,一般的唯识宗是推他为最大的祖师了,像《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讲的。但是在西藏的说法呢,弥勒并不是单是讲瑜伽的,他也讲中观。所以西藏的这个中观的里边,像我们的《现观庄严论》是弥勒菩萨造的,但是认为是属于中观的一个体系的,西藏对弥勒菩萨,就不是单一瑜伽派的,汉地……
(17B开始)唯识宗的祖师,第一代,那么这个就是西藏跟汉地有一点点不一样,实际上弥勒菩萨当然不是仅仅讲唯识,他中观当然也通的。
清辨论师对弥勒菩萨非常推崇,非常恭敬,但是有一点,就是《辨中边论》是弥勒菩萨造的——我们刚才引的就是《辩中边论》的话了,他认为这部书里边有观点有问题,他认为弥勒菩萨不会造这部书,可能人家是借着他的名字,所以表示怀疑。“他要取得弥勒说真相到底如何,就发愿长生,等待弥勒出世”,因为他跟人家辩论,辩论之后他就搞不清楚了,到底是不是弥勒说的,他要亲自问弥勒菩萨,那怎么办呢?弥勒菩萨要等释迦牟尼佛的法灭掉之后,再过好多好多亿年才来这个世界上成佛,那么时间长得不得了,他要等,怎么等?这个色身一般是几十年最多一百多年要毁掉的,他就是修法,大概是修观音法。修了一个法,长生法,修好之后,就是修了这个法之后,然后一个山,一个药叉把山开开来,他就隐在这个山里头,这样子维持这个色身不坏,一直到弥勒菩萨出来,他也还要出来,就有这么一个公案。
“清辨对三性说加以批判”,对瑜伽行派里边的三性的这个学说,他有他的看法,他的看法跟他们不同,就是说“依他起与遍计执是一体的”,他认为依他起、遍计执不是两个东西,就是一个体。在世俗的方面说,世俗谛说,就是从世俗谛来说——二谛,一个是世俗谛,一个是胜义谛。
胜义谛、世俗谛,我们这个也说一下,胜义谛就是圣者的眼光来观察真理,“谛”就是真实、谛实的意思,以圣者的眼光来看的那个真理就是胜义谛;假使以世俗的眼光来看的,那就是世俗谛。
他从世俗谛来说,三性都是有的,在胜义谛来说,三性无,这个中观的论点出来了,圆成实也是没有——从胜义谛来说。那么我们这个唯识里边,圆成实不能说空了,是实有的,这个里边差别就来了(但是这个还是清辨论师的,真正的应成派的还要高一层)。在胜义谛,是三性都是没有的,没有实体的,“又说世俗智的境界属世俗谛”,般若(无分别智),“般若的境界属于胜义谛”,他就是说无分别智观的真如,这个是属于胜义谛的;观察世俗的一些境界,都属于世俗谛。
这个瑜伽行派认为不是这样说的,瑜伽行派认为根本智观察这个真如的时候固然是胜义谛,那么观察胜义之后得到的后得智也属于圣智,也不能叫世俗谛——世俗谛这是凡夫的一个看法,圣者证了空性以后,他所观察的东西都如幻如化了,那就是说证到胜义谛的空性以后,圆成实证到了,才能看到依他起,一切法是如幻如化的,那么在没有证到胜义谛之前,看到的都是遍计执,都执为实在有的,所以说在瑜伽行派里边,这个后得智证到了胜义谛之后,观察世间上一切境界如幻如化的那个智慧,也是圣智,也属于胜义谛。
而清辨论师认为只有观察空性的圆成实性的那个真如的时候,属于胜义谛,其余的都是世俗谛,这个跟瑜伽又有不同,所以说里边有辩论。所以以这些说法不同,他跟瑜伽行派里边有辩论。
唯识的体系
讲到这里,我们把中期的大乘佛学基本上是讲了。里边重点是一个瑜伽行派,比较是陌生,我们很多人都是没有接触过唯识,也有接触唯识过的。像我们有位同学,他说他在九华山学过唯识,学的什么?《八识规矩颂》,一本《五蕴论》,那么这些都是初级的。《八识规矩颂》也不算最初级,它是一个概括性的东西,一些详细的理论都没拿出来。
我们说要学唯识,第一,我们是无着、世亲的体系。唯识的体系在无著菩萨就是《摄大乘论》,它是把整个体系完成了,在这部里边。那么假使从世亲菩萨的,我们从世亲菩萨的——我们这里学法,大概从世亲菩萨的路子走的,就是说从世亲菩萨的《俱舍》,从有部到经部,再进入唯识,世亲菩萨进了唯识之后的第一部著作就是《二十唯识论》。那么我们把《俱舍》学完了,就进入世亲的《二十唯识论》,然后就是要这个无着的《摄大乘论》。那么中间还有,当然学初级的《百法明门论》、《大乘五蕴论》等等,都要知道一些。但是学过《俱舍》,这些基本上讲一下,或者自己看都能看了,没有困难。那么这些基本上学好之后,唯识的就是《二十唯识》、《摄大乘论》,如果要广一点就是《显扬圣教论》、《阿毗达磨集论》、《杂集论》。这个看样子,全部讲是时间太长了,都是大部大部的,可能是提要地讲一下,或者作参考资料。那么再上去,就是有一部是西藏翻过来的,以前我们没有的,也是弥勒五论之一,很重要的——《辨法法性论》,不长,这个可能要讲一下。
那么还有最高的就是《成唯识论》,瑜伽行派最高峰是《成唯识论》,一切唯识的精华都在里边。《成唯识论》是怎么回事?就是说玄奘法师他到印度去求法,那时候戒贤论师的师父是护法菩萨,他是瑜伽派的大师,他作了一部《三十唯识颂》的注解——《三十唯识颂》是世亲菩萨圆寂之前写的一部书,开始写的《二十唯识》,有二十个颂,后来三十个颂,叫《三十唯识》,但是世亲菩萨写了《三十唯识》之后,来不及做注解,圆寂了,而《二十唯识》他是自己做了注解的。那么这《三十唯识》后来就是注解的人很多,总的来说,玄奘法师到印度去,有十大家,十个大论师的他都拿来了。那么其中一个,护法菩萨的注解。
这护法菩萨的注解,他做了这本书之后,没有流通于民间,他就是交给一个居士,他说将来有这样子的机的人来,就交给他,他说不合适的机就不要拿出来。结果玄奘法师去了之后,就碰到那个居士,那个居士认为他就是护法菩萨所指的那个相应的机的人,就把这部论交给他了。那么玄奘法师把这个论拿回来,又参考了其他九家,一共十家,做了个《成唯识论》。把所有的注解全部合拢来,写了一部《成唯识论》,里面有几种主张,而主要的以护法菩萨为主,所以说《成唯识论》的价值极高,在印度没有流通。护法菩萨的《三十唯识颂》的注解印度没有,他们考证,考察梵本也没有,西藏也没有,就是玄奘法师从印度直接拿到中国来了,所以中国的唯识有它的特色。
那么中国的阿毗达磨也是比较完整的,玄奘法师翻的阿毗达磨的…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