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书是翻了很多,南方的就是巴利文系的,他们是根本教,上座部,他们当然阿毗达磨有。但是我们北传的阿毗达磨呢,西藏没有那么完整,而中国的阿毗达磨,玄奘法师翻的《发智》《六足》——《六足论》好象是少一部么怎么——反正是《俱舍》,还有什么《顺正理论》,《显宗论》,还有什么《大毗婆娑论》,基本上阿毗达磨的东西都翻了,所以中国,我们的财富相当可贵。
我们希望就是说将来培养的人材,就是通藏语的,要把汉地的我们中文的阿毗达磨翻到藏地,再翻到英语,流通世界。那么法尊法师已经把《大毗婆沙》翻成藏文,这个功德大得不得了,二百卷,一大堆的书,已经翻成藏文,但是藏文他们还没有公开流通,据说以前放在一位大德那里,现在在哪里不知道,可能是还在。那么其他的阿毗达磨,《俱舍论》海外没有,藏地据说是世亲菩萨的《俱舍》的解释好象没有,它其他注解很多。还有这个《六足论》、《发智论》等等都是我们汉地特有的,这些都可以翻到藏地、藏文,也可以翻到英语。那么这个东西工作量是很大的,不但是原文翻过来的,还有注解,我们的《俱舍》就是《光记》跟《宝疏》——普光的记跟法宝的疏,这两个里边有辩论,都是大部。那么还有一个神泰的书,这是三大部,神泰的书不全。反正这一些,我们汉地的资料是相当丰富。日本就根据汉地资料,他们对《俱舍》发挥得研究得很透、很多。这些都是我们的财富,将来希望有通达外语的、藏语的都能够翻出去,今天时间到了。
第十六讲
昨天我们有一个题:“比较清辨论师跟瑜伽行派他们不同的地方有几点。”那么根据我们讲义上说的,可以;自己看了参考资料的,也可以,只要有依据——但是不要乱依据,有些不可靠的书不要随便依据,如果说引经据典的,可以。(对话:那么昨天你们做了,哪个答一下?大概几点,就是根据这个讲义也可以,简单一点也可以。那么讲义上说的有几点?哪个做的,说一下)。我们说,根据这里的,主要有三点,不晓得你们几点?也是三点,你把三点讲一下。(以下师弟间对答)好,我们说三点,基本上这里是三点。
第一个,这个清辨论师他说“依他起”跟“遍计执”一体的。那么瑜伽派就认为不能一体,这是非异非不异,因为依他起它是非染非不染,它从圆成实性讲是不染污的,但是从遍计执来说是染污的,那么它本身既不是染又不是不染。但是清辨论师认为它们两个是一样的,那就是都是染污的,这个就是不一样,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清辨论师认为世俗谛是有,三性都有,胜义谛三性都没有。这个瑜伽行派说得更不一样了。瑜伽行派说:世俗谛是没有的,是假的;胜义谛是有的,圣者所看到的,真实,那是有的。而再分析一下,就是说依他起性里边,遍计所执是没有的,依他起是假有,胜义谛是实有,这是瑜伽的看法。而这个清辨论师的看法,把三性——同样的,胜义谛没有,在世俗谛都有,这个当然是不同。
第三个,清辨论师认为世俗谛是世俗智的观察的境界,所以世俗智缘世俗谛的;那么般若的智(无分别智)缘的胜义(真如)呢,那是胜义谛。这个在瑜伽行派里边又有不同,世俗智固然缘的世俗谛,但是后得智,就是见了真如以后,再去看这个缘起的依他起,这个时候看到的如幻如化的,也是分别那些缘起的东西,不是观空,但是是属于胜义谛,也是圣智。这个后得智也是圣者的智慧,凡夫是没有后得智的,凡夫看的这个依他起就是遍计执,都是执着实在有的,错误的东西——把绳子当蛇,把树当人,这是没有的,虚妄的;但是圣者他看到是个绳,看到是树,这个也不是属于世俗谛,这个在瑜伽行派也属于胜义谛的,因为看到正确的,都是如幻如化的,那么不是错误的,不是执着实在的,这不是凡夫的境界,是胜义谛——圣者的境界。
所以至少有这三个不同。那么我们回答问题把这三点捡出来之后,内部的差异要把他比较清楚地讲一下。我们说现在我们改作业的时间实在没有,那么多作业每一个人要改,确实时间是没有。那你们就是在讨论的时候不一定提问题,没有问题提的时候,就把这些作业大家来,由一个人拿出来念一念,看大家说的意思是不是一样,不一样就有辩论了,那么一样的,那么大家可以统一一下——错的,对的,有一个标准。
甲七、晚期大乘佛学
今天我们开始下边的,第六个——晚期的大乘佛学。这个时间大概在公元第七世纪到第十世纪的四百年左右,在印度的政治呢,“在戒日王的支持下”——戒日王大家知道就是玄奘法师进印度的时候,碰到那个王在统治。他是一个支持佛教的很能干的王,在他的支持之下,“大乘佛学有所振兴”。那时候婆罗门教已经很厉害了,很多地方都是给婆罗门教所占据了,这个我们等一下儿要讲一下。“那么大乘佛学有所振兴”,有所回兴了,“那烂陀寺还是能够维持以前那样的规模”,就没有衰败下去。那么那烂陀寺一直到那个时候都是印度的最高学府,一切的大学问家都在那里主讲,那么很多的人都到那里去学法。
波罗王朝的时候,大概西元八世纪的时候,对佛教,他也很推崇,他第二代的国王达摩波罗,在恒河的南岸一个小山上,另外建立一个新的寺院,这个规模更大,叫超行寺,有的地方翻成超岩寺(灵岩山的岩),也叫超戒寺(戒律的戒)——这个都是翻译的不同。这个超行寺比那烂陀寺的规模还要大,那么后来,佛教的中心就集中在这个地方,那烂陀寺到这个时候居第二位了。
那么这时候的学派,瑜伽行派里边,最重要的就是法称论师、月官论师为主要代表。那么法称论师——我们这里就要讲一下,关于印度的当时情况,那么我们先把前面的瑜伽行派的开创的祖师,他们的历史大概地讲一下。
瑜伽行派
无著菩萨
第一个是无著菩萨。他无着,他是——这个当然是各个传记不同,最好的是看藏经里边。现在我们藏经没有,只好随便拿一本,这个传记各个书上多多少少地都讲一点,这一本书讲得也不是太广的。他说无著菩萨他是跟世亲还有一位是三兄弟,那么无着是老大,他出家之后,五年里边很精进地念诵,后来鸡足山里边闭关,修弥勒菩萨的观行。这个修行呢,亲见弥勒菩萨。
那么这个中间有一段公案,口传的,是海公上师口传的,书上还没看到,这是西藏的一个传说。无著菩萨在修慈心观,要见弥勒菩萨,观行的时候,学了几年,毫无影响,那么他退心了,想下山了。下山之后,就看到一个人,路上看到一个人,拿一个铁棒子在磨,他就问他:“你拿个铁棒子磨它干啥?”他说:“我做衣服没有针,我要把这个铁棒子磨一个针好缝衣服。”无著菩萨笑,“你这么粗一个棒棒要磨一个针,你要磨到好久去了。”“哎,”他说,“你不磨,针哪里来啊?这个磨嘛磨嘛、天天磨、天天磨,就会变针的,慢慢会小下去的。”无著菩萨开悟了,他想:“我修行修了这么两、三年就退心了,他连一个世俗法,磨个针他舍得时间去不断地去磨,我修行怎么舍不得去搞呢?”他又回山再修,修了好几年,大概两、三年,还是没有效果,又下山了。又下山,路上又看到一个人,拿着个——就是我们这个鸡毛掸子,在石头上一刷一刷地刷。“你这个刷它干啥?”,他说:“这个石头不平,我要把它刷平。”,他说:“你要刷嘛,拿个这个鸡毛掸子一样地轻轻地刷,怎么刷得平呢?”,他说:“你怎么刷不平?我刷一下,它至少要少一点,刷一下,少一点……,不断地刷嘛,它会平的。”无著菩萨又想:“他们这么精进,舍得干,我怎么修行舍不得干?”又回山去了,回上山再修了几年,还是没得影响。最后他这一次下来,看见个狗,是一个癞狗,身上疮生得很多,那么他是修弥勒菩萨的行,就是慈心——弥勒菩萨是慈氏菩萨,是慈悲心,那么他当然了,虽然没有成就,慈悲心是有了,多少有一点,看到这个狗长了个疮,脓疮,很痛苦的样子,他就帮它治疮——这个印度治疮就是不能挤的,两手挤,疮的毒要往四边散出去,只有什么办法?——吸,把嘴吸出来。那么无著菩萨他因为修了慈心定了,他虽然没有成就,慈心多少有一点,他就闭了眼睛就——想着这个狗苦恼——就闭了眼睛给他吸脓水,开始吸了两口。这个臭得不得了!这个没有办法,他想:既然要行菩萨道还是要吸,慢慢吸,慢慢吸,越吸越吸,这个臭气没有了,最后甜的,成了甘露;再一看,这个狗不是狗,就是弥勒菩萨。他才知道,你真正要见弥勒菩萨就是慈悲心要充分才行。
那么这样子见了弥勒菩萨很高兴,后来他就是见了菩萨之后,弥勒菩萨问了:“你现在要见我干啥?你将来有什么志愿?”,无著菩萨说:“我将来要弘扬大乘的教。”,弥勒菩萨说:“你把我的衣服的衣角拉着。”他拉着之后,弥勒菩萨就以神通升到兜率天了,他拉了个衣角就升上兜率天。那么他就在弥勒菩萨的地方听很多的教,《瑜伽师地论》等等听了很多。他听讲的时候,听一部就得一个不同的三摩地,得一个定。
那么听完了,他就到人间来弘扬正法。那么这个时候他在一个森林里边建了个僧伽蓝,那么里边住了跟他一起的持戒的弟子,八个人,来显示大乘的圣法。这八个人给他教化之后都得到无生法忍,他们都证得神通,能够弘扬佛法,这是第一次他弘法的大弟子,有八个。后来在其他的迦湿弥罗城,一个僧伽里边,一个国王做他的檀越(施主),四方的比丘都请得来,那么给他弘法利生。那么讲大乘的,一共讲了五百部。那么这个里边很多人出现了很多有智慧的——大概一千多人,是得到了他的教化,成了一个弘法的人材。那么这个时候,大乘的法,龙树以后慢慢衰退了,经过他这么一弘扬,又重新兴起来了。
另外,他又在乌仗那国,其他几个国——反正印度的国家,我们也搞不清楚,他另外一些国家里边住了很长时间,也是弘…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