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扬大乘。在这两个国家里边建了佛塔,有一百多,建了寺院的殿,二十五个殿,每一个地方都建了大乘道场。在摩揭陀国——这个大家知道的——摩揭陀国里边也建了一百个塔,那么道场二十五所——二十五个庙,这个就是功德大得不得了。
在过去大乘法最盛的时候,大乘比丘总数不满一万个人。在龙树菩萨的时候,那些出家人多数是声闻弟子,菩萨僧也不太多,但是到无著菩萨的时候,有很多万的大乘比丘,那个就是无著菩萨的功德是大得不得了,弘扬的广也是特别超过以前的。那当然是机的关系,不是论主的关系,这个时候大乘机比较宏,比较打得开,就是那些机成熟了。所以他一弘扬,比丘多了很多万。无著菩萨晚年在那烂陀寺住了十二年,做主讲,后来在王舍城圆寂。
世亲菩萨
第二个,他的弟弟世亲菩萨,这个我们是假使要学瑜伽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世亲菩萨的历史我们大概讲一下。他就是无著菩萨的亲弟弟,第三个叫比邻持跋婆,是第三个弟弟。世亲菩萨——这个当然,各人的依据有些不同的,这个地方就是说世亲菩萨是那烂陀寺跟了萨婆多部出家的,那么有的地方说犍陀罗出家的,这个当然说法有不同的——博学多闻遍通坟籍,就是读了很多——从小就是非常之聪明的,他持戒也是非常清高,难以相匹——就是很少人跟他相比的。那么所有的部派佛学全部研通之后,他也到迦湿弥罗国去研究了他们保守的、封闭的、不外传的《大毗婆娑》,学了四年,把《大毗婆娑》精通了之后,然后——同时他不但是内学,就是内明学得好,当时六师外道的那些学问,也都学得精通,他也善巧因明辩论的学问。
等他从迦湿弥罗回来之后,到中印度,给大众弘扬正法,就造了知名的《俱舍论》,就是这样子造的。我们不是有个题吗,世亲菩萨造《俱舍论》是什么情况之下造的?当时的部派佛学,那时经部、有部的说法很不同,为了要考证有部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就亲自跑到迦湿弥罗又学了四年,然后,依经部、有部的,哪个合理的,哪个不合理的,有所取舍,就造了个《俱舍论》。《俱舍论》虽然是有部的,但是取了经部的长处,来弥补有部的不够的地方,而且它自成体系的,是阿毗达磨的结晶,在佛教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崇高的地位。这个论而且还是世亲菩萨从部派佛学进入瑜伽行派过程当中最后的代表作,所以说有特别的价值。
那么进了瑜伽行派之后,世亲菩萨第一个著作就是《二十唯识论》,所以说我们将来《俱舍》讲完了,讲瑜伽的时候也是从世亲菩萨的思想体系下手,准备先讲《二十唯识》。那么这两者——《俱舍》跟《二十唯识》对照地学习的话,对世亲论主的思想体系的发展有特别重大的意义,这个我们研究的时候将来可以看出来,有很多地方就是思想上有联系的。
这是讲世亲菩萨的弘扬的时候降伏外道的情况。当时有个外道,他从龙王那里得到了一本《僧佉论》(数论),这部论是很深奥的。那么他得到那本书之后,心里很高慢,以为他这个法所向无敌,决定哪个都不能胜他了,既然他有这么大的法,……
(18A开始)世亲菩萨看了他那部论,就另外造了一部《七十真实论》,把他的《僧佉论》驳得体无完肤,首尾瓦解,简直没有一句站得住脚了。因此阿緰阇王很高兴,赏了他三洛沙黄金——三个洛沙不晓得多少数位,这是印度的名字,大概是几百两金子。这样子世亲菩萨把这个金子分了三份,造了三个寺院。这是世亲菩萨的伟大处,他拿来的赏金就是造寺庙。
那么《俱舍》——好象其他书里说的,好象是造《僧佉论》的那个外道,他已经圆寂,已经死掉了,那么他造了碑,上面把他的东西刻在那里——他因为在生的时候是没有人跟他比得过,所向无敌,而世亲菩萨造了这个论之后,就叫他回答,他答不下来,净不开腔,结果最后“嘣”一下子倒掉了。这个好象是陈那菩萨,哪个记不清楚了,反正总是破外道有这么个情况。世亲菩萨这里没有说那个公案,就是说他把那个《僧佉论》驳掉了。
另外,世亲菩萨从哲理的方面——就是说内明方面,人家破不了——有个新日王的妹夫,是个婆罗门,也是外道头子,他懂一种声明论,叫《毗伽罗论》——因为外道都不服,既然从内明、哲学的方面破不了他,那么用声明、用文学的观点来破他,那么世亲论师,他也是精通声明,他又造了部论,把那个外道所学的《毗伽罗论》三十二品全部首尾破坏——全部把它破掉了。新日王,他也是对世亲菩萨非常推崇,就皈依他了,并且叫他的太子,在天亲菩萨下边受戒,而他的王妃,出家,为法师的弟子,世亲论主弟子——那就是对天亲菩萨是推崇得不得了。他妃子跟世亲菩萨出家去了;太子受戒,大概是五戒之类的;他自己(国王)呢,也皈依。
这个时候世亲菩萨的哥哥无著菩萨造了部《瑜伽师地论》,那是很大一部。这个世亲菩萨当时也没有接受大乘的教理,他很不理解——他听到无著菩萨造了那么大的书,传说他听到这些情况,他叹口气,他说:哎呀,无着无着(无着就是他的哥哥),在森林里边修了十二年的禅定,定倒没有修成,却造了那么多的书,就是想背都背不动的书造了那么多——就是说他没有成就,造了那么多书干啥呢。无著菩萨这个时候也看到他的机缘成熟了,该度他了,就派两个比丘去调伏他。最后世亲菩萨听到《十地经》,听了之后他也信大乘了。那么他又造了很多的论,来弘扬大乘——以前造了五百部声闻乘的,现在又造了五百部的大乘论,叫千部论师。
那么这是从显教方面说,在密法方面,他也从一个阿阇黎修了密法,得了成就,他修的是《尊胜陀罗尼》。他每天的功课——《般若经》的《八千颂》(《小品般若》)每天要念,他也修他的陀罗尼。他的比丘弟子有六万多人,造的论也非常精妙,大家看了之后都心服。最后他圆寂的时候,据说他可以把这个《尊胜陀罗尼》从最后一个字倒背,很快地倒背过去——这个我们想想很难了,我们阿(上日下阿)巴杂那的……,倒背过来你倒要想一想,《尊胜陀罗尼》那么长一个咒,他圆寂的时候从最后一个字到第一个字地背,正面背过去,反面背过来,他这样子,那就是表示他是大成就的人。圆寂的时候,有的人说是八十岁,有的说他快一百岁,那么这是世亲菩萨的历史。
陈那菩萨
下边就是,我们说,法称论师,这个我们等一下要讲一下。现在把书上讲义看了,这个时期瑜伽行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一个是法称,一个是月官。法称论师大家知道,六庄严之一。这个六庄严我们现在该明确了:中观的龙树、提婆,这个是我们初期佛学大乘里边代表人物;中期的就是瑜伽行派的无着、世亲;在因明方面的,陈那、法称,这是六庄严。
这个法称论师,他是陈那的再传弟子,他大大地发展了陈那的因明学。陈那是已经发展了因明学说了,把它总结,把它是集大成造了一部《量论》——《集量论》。法称论师把陈那的学说更发展并且更推进一步,他着的有“七支论”——有七部论,都是讲因明的。其中《量释评论》(《释量论》),还有《量抉择论》、《正理一滴论》,这三部为中心。
在《释量论》里边,他有一个《成量品》,把量论贯彻到佛教全部里面去,实现了陈那的理想,这是他发展量论的最大成就。怎么成就?就是说:陈那他集大成,把以前的因明,做一部《量论》。他的开头有个皈敬颂,他里边说,佛是最能够体现量的唯量者,量就是什么呢?就是正确的认识,佛,他说是最能够体现量的唯量的人,就是能够真正得到正确量的人,那就是佛,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解的。那么从这一点,法称论师大大地发挥,另外做了一品——专门出了一品,来讲这个量论,从一般的认识一直到最后成佛,这个整个的佛教全部包到因明里去了,这是法称论师的最大成就。
以前的因明只不过是个论理学,是辩论的一个方式,不是成佛之道。现在陈那开了个端,写了这个皈敬颂,有这个意思,但自己没有发挥。而法称论师却特别把它弄了一品,专门讲这个道理,把因明、把成佛的一切道理都包进去了。这就是把因明扩展到最高了——最高峰,以后的人,再也没有超过法称的。所以说我们讲因明,法称论师的一些因明的论着是必学的。
他的所谓“七支论”里边,最重要的是这三部:《释量论》、《量抉择论》、《正理一滴论》。《释量论》,法尊法师翻了,但是没有讲,其他两部还没有翻过来,这是有待于我们后一代的人学了藏文,把这些学好了,最好是翻到汉文来,这样因明学可以介绍到我们汉地,也可以再转影响到国际上,再翻成英语。国内现在英语的译本可能是有一点了,因为现在海外的翻译,大概是英语的多。那么这就是说因明的最高峰,是由法称论师完成了。
我们说什么叫量?《集量论》也好,《释量论》也好——量,量什么东西?我们大概地讲一下:一般的说,我们的行动要达到目的,必须要有正确的知识,正确的认识;就是我们要达到目的,我们所要达到那个目的呢,一定要对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正确地理解,一定要有正确的知识。所以释迦牟尼佛是究竟的体现量的人,是对一切法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人。他这样子的人,做到这样子——做到圆满的境界,他是把量完全地圆满了,成就一个量,唯量的人。这样子,我们说要研究量,就跟释迦牟尼佛的知识相联系起来了,那就是整个的佛教都包起来了——这就是法称论师的最大的成就。
那么这里,我们要稍微介绍一下,陈那、法称的一些历史。
先说陈那,陈那菩萨。阿阇黎陈那,是印度南方的一个地方,一个婆罗门族里边出生的。他开始的时候,因为生在婆罗门族家里,对外道的教理全部精通,后来从犊子部的一个法师出家,精通了声闻的三藏(部派的三藏),最后又到阿阇黎世亲座下学法。这样子,大乘的也全部精通了。他住在山洞里边修禅定…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