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P70

  ..續本文上一頁揚大乘。在這兩個國家裏邊建了佛塔,有一百多,建了寺院的殿,二十五個殿,每一個地方都建了大乘道場。在摩揭陀國——這個大家知道的——摩揭陀國裏邊也建了一百個塔,那麼道場二十五所——二十五個廟,這個就是功德大得不得了。

  在過去大乘法最盛的時候,大乘比丘總數不滿一萬個人。在龍樹菩薩的時候,那些出家人多數是聲聞弟子,菩薩僧也不太多,但是到無著菩薩的時候,有很多萬的大乘比丘,那個就是無著菩薩的功德是大得不得了,弘揚的廣也是特別超過以前的。那當然是機的關系,不是論主的關系,這個時候大乘機比較宏,比較打得開,就是那些機成熟了。所以他一弘揚,比丘多了很多萬。無著菩薩晚年在那爛陀寺住了十二年,做主講,後來在王舍城圓寂。

  

  世親菩薩

  第二個,他的弟弟世親菩薩,這個我們是假使要學瑜伽派,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物。世親菩薩的曆史我們大概講一下。他就是無著菩薩的親弟弟,第叁個叫比鄰持跋婆,是第叁個弟弟。世親菩薩——這個當然,各人的依據有些不同的,這個地方就是說世親菩薩是那爛陀寺跟了薩婆多部出家的,那麼有的地方說犍陀羅出家的,這個當然說法有不同的——博學多聞遍通墳籍,就是讀了很多——從小就是非常之聰明的,他持戒也是非常清高,難以相匹——就是很少人跟他相比的。那麼所有的部派佛學全部研通之後,他也到迦濕彌羅國去研究了他們保守的、封閉的、不外傳的《大毗婆娑》,學了四年,把《大毗婆娑》精通了之後,然後——同時他不但是內學,就是內明學得好,當時六師外道的那些學問,也都學得精通,他也善巧因明辯論的學問。

  等他從迦濕彌羅回來之後,到中印度,給大衆弘揚正法,就造了知名的《俱舍論》,就是這樣子造的。我們不是有個題嗎,世親菩薩造《俱舍論》是什麼情況之下造的?當時的部派佛學,那時經部、有部的說法很不同,爲了要考證有部到底是怎麼回事,他就親自跑到迦濕彌羅又學了四年,然後,依經部、有部的,哪個合理的,哪個不合理的,有所取舍,就造了個《俱舍論》。《俱舍論》雖然是有部的,但是取了經部的長處,來彌補有部的不夠的地方,而且它自成體系的,是阿毗達磨的結晶,在佛教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崇高的地位。這個論而且還是世親菩薩從部派佛學進入瑜伽行派過程當中最後的代表作,所以說有特別的價值。

  那麼進了瑜伽行派之後,世親菩薩第一個著作就是《二十唯識論》,所以說我們將來《俱舍》講完了,講瑜伽的時候也是從世親菩薩的思想體系下手,准備先講《二十唯識》。那麼這兩者——《俱舍》跟《二十唯識》對照地學習的話,對世親論主的思想體系的發展有特別重大的意義,這個我們研究的時候將來可以看出來,有很多地方就是思想上有聯系的。

  這是講世親菩薩的弘揚的時候降伏外道的情況。當時有個外道,他從龍王那裏得到了一本《僧佉論》(數論),這部論是很深奧的。那麼他得到那本書之後,心裏很高慢,以爲他這個法所向無敵,決定哪個都不能勝他了,既然他有這麼大的法,……

  (18A開始)世親菩薩看了他那部論,就另外造了一部《七十真實論》,把他的《僧佉論》駁得體無完膚,首尾瓦解,簡直沒有一句站得住腳了。因此阿緰阇王很高興,賞了他叁洛沙黃金——叁個洛沙不曉得多少數位,這是印度的名字,大概是幾百兩金子。這樣子世親菩薩把這個金子分了叁份,造了叁個寺院。這是世親菩薩的偉大處,他拿來的賞金就是造寺廟。

  那麼《俱舍》——好象其他書裏說的,好象是造《僧佉論》的那個外道,他已經圓寂,已經死掉了,那麼他造了碑,上面把他的東西刻在那裏——他因爲在生的時候是沒有人跟他比得過,所向無敵,而世親菩薩造了這個論之後,就叫他回答,他答不下來,淨不開腔,結果最後“嘣”一下子倒掉了。這個好象是陳那菩薩,哪個記不清楚了,反正總是破外道有這麼個情況。世親菩薩這裏沒有說那個公案,就是說他把那個《僧佉論》駁掉了。

  另外,世親菩薩從哲理的方面——就是說內明方面,人家破不了——有個新日王的妹夫,是個婆羅門,也是外道頭子,他懂一種聲明論,叫《毗伽羅論》——因爲外道都不服,既然從內明、哲學的方面破不了他,那麼用聲明、用文學的觀點來破他,那麼世親論師,他也是精通聲明,他又造了部論,把那個外道所學的《毗伽羅論》叁十二品全部首尾破壞——全部把它破掉了。新日王,他也是對世親菩薩非常推崇,就皈依他了,並且叫他的太子,在天親菩薩下邊受戒,而他的王妃,出家,爲法師的弟子,世親論主弟子——那就是對天親菩薩是推崇得不得了。他妃子跟世親菩薩出家去了;太子受戒,大概是五戒之類的;他自己(國王)呢,也皈依。

  這個時候世親菩薩的哥哥無著菩薩造了部《瑜伽師地論》,那是很大一部。這個世親菩薩當時也沒有接受大乘的教理,他很不理解——他聽到無著菩薩造了那麼大的書,傳說他聽到這些情況,他歎口氣,他說:哎呀,無著無著(無著就是他的哥哥),在森林裏邊修了十二年的禅定,定倒沒有修成,卻造了那麼多的書,就是想背都背不動的書造了那麼多——就是說他沒有成就,造了那麼多書幹啥呢。無著菩薩這個時候也看到他的機緣成熟了,該度他了,就派兩個比丘去調伏他。最後世親菩薩聽到《十地經》,聽了之後他也信大乘了。那麼他又造了很多的論,來弘揚大乘——以前造了五百部聲聞乘的,現在又造了五百部的大乘論,叫千部論師。

  那麼這是從顯教方面說,在密法方面,他也從一個阿阇黎修了密法,得了成就,他修的是《尊勝陀羅尼》。他每天的功課——《般若經》的《八千頌》(《小品般若》)每天要念,他也修他的陀羅尼。他的比丘弟子有六萬多人,造的論也非常精妙,大家看了之後都心服。最後他圓寂的時候,據說他可以把這個《尊勝陀羅尼》從最後一個字倒背,很快地倒背過去——這個我們想想很難了,我們阿(上日下阿)巴雜那的……,倒背過來你倒要想一想,《尊勝陀羅尼》那麼長一個咒,他圓寂的時候從最後一個字到第一個字地背,正面背過去,反面背過來,他這樣子,那就是表示他是大成就的人。圓寂的時候,有的人說是八十歲,有的說他快一百歲,那麼這是世親菩薩的曆史。

  

  陳那菩薩

  下邊就是,我們說,法稱論師,這個我們等一下要講一下。現在把書上講義看了,這個時期瑜伽行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一個是法稱,一個是月官。法稱論師大家知道,六莊嚴之一。這個六莊嚴我們現在該明確了:中觀的龍樹、提婆,這個是我們初期佛學大乘裏邊代表人物;中期的就是瑜伽行派的無著、世親;在因明方面的,陳那、法稱,這是六莊嚴。

  這個法稱論師,他是陳那的再傳弟子,他大大地發展了陳那的因明學。陳那是已經發展了因明學說了,把它總結,把它是集大成造了一部《量論》——《集量論》。法稱論師把陳那的學說更發展並且更推進一步,他著的有“七支論”——有七部論,都是講因明的。其中《量釋評論》(《釋量論》),還有《量抉擇論》、《正理一滴論》,這叁部爲中心。

  在《釋量論》裏邊,他有一個《成量品》,把量論貫徹到佛教全部裏面去,實現了陳那的理想,這是他發展量論的最大成就。怎麼成就?就是說:陳那他集大成,把以前的因明,做一部《量論》。他的開頭有個皈敬頌,他裏邊說,佛是最能夠體現量的唯量者,量就是什麼呢?就是正確的認識,佛,他說是最能夠體現量的唯量的人,就是能夠真正得到正確量的人,那就是佛,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解的。那麼從這一點,法稱論師大大地發揮,另外做了一品——專門出了一品,來講這個量論,從一般的認識一直到最後成佛,這個整個的佛教全部包到因明裏去了,這是法稱論師的最大成就。

  以前的因明只不過是個論理學,是辯論的一個方式,不是成佛之道。現在陳那開了個端,寫了這個皈敬頌,有這個意思,但自己沒有發揮。而法稱論師卻特別把它弄了一品,專門講這個道理,把因明、把成佛的一切道理都包進去了。這就是把因明擴展到最高了——最高峰,以後的人,再也沒有超過法稱的。所以說我們講因明,法稱論師的一些因明的論著是必學的。

  他的所謂“七支論”裏邊,最重要的是這叁部:《釋量論》、《量抉擇論》、《正理一滴論》。《釋量論》,法尊法師翻了,但是沒有講,其他兩部還沒有翻過來,這是有待于我們後一代的人學了藏文,把這些學好了,最好是翻到漢文來,這樣因明學可以介紹到我們漢地,也可以再轉影響到國際上,再翻成英語。國內現在英語的譯本可能是有一點了,因爲現在海外的翻譯,大概是英語的多。那麼這就是說因明的最高峰,是由法稱論師完成了。

  我們說什麼叫量?《集量論》也好,《釋量論》也好——量,量什麼東西?我們大概地講一下:一般的說,我們的行動要達到目的,必須要有正確的知識,正確的認識;就是我們要達到目的,我們所要達到那個目的呢,一定要對我們所研究的對象正確地理解,一定要有正確的知識。所以釋迦牟尼佛是究竟的體現量的人,是對一切法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人。他這樣子的人,做到這樣子——做到圓滿的境界,他是把量完全地圓滿了,成就一個量,唯量的人。這樣子,我們說要研究量,就跟釋迦牟尼佛的知識相聯系起來了,那就是整個的佛教都包起來了——這就是法稱論師的最大的成就。

  那麼這裏,我們要稍微介紹一下,陳那、法稱的一些曆史。

  先說陳那,陳那菩薩。阿阇黎陳那,是印度南方的一個地方,一個婆羅門族裏邊出生的。他開始的時候,因爲生在婆羅門族家裏,對外道的教理全部精通,後來從犢子部的一個法師出家,精通了聲聞的叁藏(部派的叁藏),最後又到阿阇黎世親座下學法。這樣子,大乘的也全部精通了。他住在山洞裏邊修禅定…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