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書是翻了很多,南方的就是巴利文系的,他們是根本教,上座部,他們當然阿毗達磨有。但是我們北傳的阿毗達磨呢,西藏沒有那麼完整,而中國的阿毗達磨,玄奘法師翻的《發智》《六足》——《六足論》好象是少一部麼怎麼——反正是《俱舍》,還有什麼《順正理論》,《顯宗論》,還有什麼《大毗婆娑論》,基本上阿毗達磨的東西都翻了,所以中國,我們的財富相當可貴。
我們希望就是說將來培養的人材,就是通藏語的,要把漢地的我們中文的阿毗達磨翻到藏地,再翻到英語,流通世界。那麼法尊法師已經把《大毗婆沙》翻成藏文,這個功德大得不得了,二百卷,一大堆的書,已經翻成藏文,但是藏文他們還沒有公開流通,據說以前放在一位大德那裏,現在在哪裏不知道,可能是還在。那麼其他的阿毗達磨,《俱舍論》海外沒有,藏地據說是世親菩薩的《俱舍》的解釋好象沒有,它其他注解很多。還有這個《六足論》、《發智論》等等都是我們漢地特有的,這些都可以翻到藏地、藏文,也可以翻到英語。那麼這個東西工作量是很大的,不但是原文翻過來的,還有注解,我們的《俱舍》就是《光記》跟《寶疏》——普光的記跟法寶的疏,這兩個裏邊有辯論,都是大部。那麼還有一個神泰的書,這是叁大部,神泰的書不全。反正這一些,我們漢地的資料是相當豐富。日本就根據漢地資料,他們對《俱舍》發揮得研究得很透、很多。這些都是我們的財富,將來希望有通達外語的、藏語的都能夠翻出去,今天時間到了。
第十六講
昨天我們有一個題:“比較清辨論師跟瑜伽行派他們不同的地方有幾點。”那麼根據我們講義上說的,可以;自己看了參考資料的,也可以,只要有依據——但是不要亂依據,有些不可靠的書不要隨便依據,如果說引經據典的,可以。(對話:那麼昨天你們做了,哪個答一下?大概幾點,就是根據這個講義也可以,簡單一點也可以。那麼講義上說的有幾點?哪個做的,說一下)。我們說,根據這裏的,主要有叁點,不曉得你們幾點?也是叁點,你把叁點講一下。(以下師弟間對答)好,我們說叁點,基本上這裏是叁點。
第一個,這個清辨論師他說“依他起”跟“遍計執”一體的。那麼瑜伽派就認爲不能一體,這是非異非不異,因爲依他起它是非染非不染,它從圓成實性講是不染汙的,但是從遍計執來說是染汙的,那麼它本身既不是染又不是不染。但是清辨論師認爲它們兩個是一樣的,那就是都是染汙的,這個就是不一樣,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清辨論師認爲世俗谛是有,叁性都有,勝義谛叁性都沒有。這個瑜伽行派說得更不一樣了。瑜伽行派說:世俗谛是沒有的,是假的;勝義谛是有的,聖者所看到的,真實,那是有的。而再分析一下,就是說依他起性裏邊,遍計所執是沒有的,依他起是假有,勝義谛是實有,這是瑜伽的看法。而這個清辨論師的看法,把叁性——同樣的,勝義谛沒有,在世俗谛都有,這個當然是不同。
第叁個,清辨論師認爲世俗谛是世俗智的觀察的境界,所以世俗智緣世俗谛的;那麼般若的智(無分別智)緣的勝義(真如)呢,那是勝義谛。這個在瑜伽行派裏邊又有不同,世俗智固然緣的世俗谛,但是後得智,就是見了真如以後,再去看這個緣起的依他起,這個時候看到的如幻如化的,也是分別那些緣起的東西,不是觀空,但是是屬于勝義谛,也是聖智。這個後得智也是聖者的智慧,凡夫是沒有後得智的,凡夫看的這個依他起就是遍計執,都是執著實在有的,錯誤的東西——把繩子當蛇,把樹當人,這是沒有的,虛妄的;但是聖者他看到是個繩,看到是樹,這個也不是屬于世俗谛,這個在瑜伽行派也屬于勝義谛的,因爲看到正確的,都是如幻如化的,那麼不是錯誤的,不是執著實在的,這不是凡夫的境界,是勝義谛——聖者的境界。
所以至少有這叁個不同。那麼我們回答問題把這叁點撿出來之後,內部的差異要把他比較清楚地講一下。我們說現在我們改作業的時間實在沒有,那麼多作業每一個人要改,確實時間是沒有。那你們就是在討論的時候不一定提問題,沒有問題提的時候,就把這些作業大家來,由一個人拿出來念一念,看大家說的意思是不是一樣,不一樣就有辯論了,那麼一樣的,那麼大家可以統一一下——錯的,對的,有一個標准。
甲七、晚期大乘佛學
今天我們開始下邊的,第六個——晚期的大乘佛學。這個時間大概在公元第七世紀到第十世紀的四百年左右,在印度的政治呢,“在戒日王的支持下”——戒日王大家知道就是玄奘法師進印度的時候,碰到那個王在統治。他是一個支持佛教的很能幹的王,在他的支持之下,“大乘佛學有所振興”。那時候婆羅門教已經很厲害了,很多地方都是給婆羅門教所占據了,這個我們等一下兒要講一下。“那麼大乘佛學有所振興”,有所回興了,“那爛陀寺還是能夠維持以前那樣的規模”,就沒有衰敗下去。那麼那爛陀寺一直到那個時候都是印度的最高學府,一切的大學問家都在那裏主講,那麼很多的人都到那裏去學法。
波羅王朝的時候,大概西元八世紀的時候,對佛教,他也很推崇,他第二代的國王達摩波羅,在恒河的南岸一個小山上,另外建立一個新的寺院,這個規模更大,叫超行寺,有的地方翻成超岩寺(靈岩山的岩),也叫超戒寺(戒律的戒)——這個都是翻譯的不同。這個超行寺比那爛陀寺的規模還要大,那麼後來,佛教的中心就集中在這個地方,那爛陀寺到這個時候居第二位了。
那麼這時候的學派,瑜伽行派裏邊,最重要的就是法稱論師、月官論師爲主要代表。那麼法稱論師——我們這裏就要講一下,關于印度的當時情況,那麼我們先把前面的瑜伽行派的開創的祖師,他們的曆史大概地講一下。
瑜伽行派
無著菩薩
第一個是無著菩薩。他無著,他是——這個當然是各個傳記不同,最好的是看藏經裏邊。現在我們藏經沒有,只好隨便拿一本,這個傳記各個書上多多少少地都講一點,這一本書講得也不是太廣的。他說無著菩薩他是跟世親還有一位是叁兄弟,那麼無著是老大,他出家之後,五年裏邊很精進地念誦,後來雞足山裏邊閉關,修彌勒菩薩的觀行。這個修行呢,親見彌勒菩薩。
那麼這個中間有一段公案,口傳的,是海公上師口傳的,書上還沒看到,這是西藏的一個傳說。無著菩薩在修慈心觀,要見彌勒菩薩,觀行的時候,學了幾年,毫無影響,那麼他退心了,想下山了。下山之後,就看到一個人,路上看到一個人,拿一個鐵棒子在磨,他就問他:“你拿個鐵棒子磨它幹啥?”他說:“我做衣服沒有針,我要把這個鐵棒子磨一個針好縫衣服。”無著菩薩笑,“你這麼粗一個棒棒要磨一個針,你要磨到好久去了。”“哎,”他說,“你不磨,針哪裏來啊?這個磨嘛磨嘛、天天磨、天天磨,就會變針的,慢慢會小下去的。”無著菩薩開悟了,他想:“我修行修了這麼兩、叁年就退心了,他連一個世俗法,磨個針他舍得時間去不斷地去磨,我修行怎麼舍不得去搞呢?”他又回山再修,修了好幾年,大概兩、叁年,還是沒有效果,又下山了。又下山,路上又看到一個人,拿著個——就是我們這個雞毛撣子,在石頭上一刷一刷地刷。“你這個刷它幹啥?”,他說:“這個石頭不平,我要把它刷平。”,他說:“你要刷嘛,拿個這個雞毛撣子一樣地輕輕地刷,怎麼刷得平呢?”,他說:“你怎麼刷不平?我刷一下,它至少要少一點,刷一下,少一點……,不斷地刷嘛,它會平的。”無著菩薩又想:“他們這麼精進,舍得幹,我怎麼修行舍不得幹?”又回山去了,回上山再修了幾年,還是沒得影響。最後他這一次下來,看見個狗,是一個癞狗,身上瘡生得很多,那麼他是修彌勒菩薩的行,就是慈心——彌勒菩薩是慈氏菩薩,是慈悲心,那麼他當然了,雖然沒有成就,慈悲心是有了,多少有一點,看到這個狗長了個瘡,膿瘡,很痛苦的樣子,他就幫它治瘡——這個印度治瘡就是不能擠的,兩手擠,瘡的毒要往四邊散出去,只有什麼辦法?——吸,把嘴吸出來。那麼無著菩薩他因爲修了慈心定了,他雖然沒有成就,慈心多少有一點,他就閉了眼睛就——想著這個狗苦惱——就閉了眼睛給他吸膿水,開始吸了兩口。這個臭得不得了!這個沒有辦法,他想:既然要行菩薩道還是要吸,慢慢吸,慢慢吸,越吸越吸,這個臭氣沒有了,最後甜的,成了甘露;再一看,這個狗不是狗,就是彌勒菩薩。他才知道,你真正要見彌勒菩薩就是慈悲心要充分才行。
那麼這樣子見了彌勒菩薩很高興,後來他就是見了菩薩之後,彌勒菩薩問了:“你現在要見我幹啥?你將來有什麼志願?”,無著菩薩說:“我將來要弘揚大乘的教。”,彌勒菩薩說:“你把我的衣服的衣角拉著。”他拉著之後,彌勒菩薩就以神通升到兜率天了,他拉了個衣角就升上兜率天。那麼他就在彌勒菩薩的地方聽很多的教,《瑜伽師地論》等等聽了很多。他聽講的時候,聽一部就得一個不同的叁摩地,得一個定。
那麼聽完了,他就到人間來弘揚正法。那麼這個時候他在一個森林裏邊建了個僧伽藍,那麼裏邊住了跟他一起的持戒的弟子,八個人,來顯示大乘的聖法。這八個人給他教化之後都得到無生法忍,他們都證得神通,能夠弘揚佛法,這是第一次他弘法的大弟子,有八個。後來在其他的迦濕彌羅城,一個僧伽裏邊,一個國王做他的檀越(施主),四方的比丘都請得來,那麼給他弘法利生。那麼講大乘的,一共講了五百部。那麼這個裏邊很多人出現了很多有智慧的——大概一千多人,是得到了他的教化,成了一個弘法的人材。那麼這個時候,大乘的法,龍樹以後慢慢衰退了,經過他這麼一弘揚,又重新興起來了。
另外,他又在烏仗那國,其他幾個國——反正印度的國家,我們也搞不清楚,他另外一些國家裏邊住了很長時間,也是弘…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