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定品▪P10

  ..續本文上一頁麼他心智有限製,欲界、色界的身,而法智,決定欲界身。

  

  

  

  

  丙二、明念住攝智

  

  從此第二,明念住攝智。論雲:已辨性、地、身,當辨念住攝。頌曰:

  

  諸智念住攝  滅智唯最後  他心智後叁  余八智通四

  

  

  “從此第二,明念住攝智”,這十個智屬于哪幾個念住?“論雲:已辨性、地、身”,性、地、身都辨過了,那麼要分辨一下屬于哪個念住。

  

  “頌曰:諸智念住攝”,這是標題,十個智,哪個念住攝它呢?“滅智唯最後”,滅智只有一個法念住所攝。“他心智後叁”,他心智後叁個。他心,心法嘛,四念住是身、受、心、法,受、心、法可以是他心智所知的,色法,他心智不能知,所以他心智只能攝叁個念住。“余八智通四”,其余八個智,通四念住都可以通。

  

  

  

  

  釋曰:滅智攝在法念住中,以緣擇滅唯是法故。若他心智,後叁念住攝,以能知他受心法故,不知色故,除身念住。所余八智,通四念住。

  

  “釋曰:滅智攝在法念住中,以緣擇滅,唯是法故”,滅智只能是屬于法念住,因爲滅智它緣擇滅的,緣無爲法的,無爲法就是法念住裏所包的,所以說只是法念住。他心智,它只能緣心王、心所,那麼四念住裏邊,觀身不淨,身它是不能緣的,後面的受、心、法,它都能緣。“以能知他受、心、法故,不知色故”,他的受、他的心、他的法,那麼就是心、心所法之類的,可以知道,而色法不能知,他心智不知色法的,所以四念住裏邊,把身念住除掉。其余八個智,四個念住都能夠攝。這是攝四念住。

  

  

  

  

  丙叁、明十智相緣

  

  從此第叁,明十智相緣。論雲:如是十智,展轉相望,一一當言,幾智爲境?頌曰:

  

  諸智互相緣  法類道各九  苦集智各二  四皆十滅非

  

  “從此第叁,明十智相緣”,這十個智是不是互相可以緣呢?可以。“論雲:如是十智,展轉相望,一一當言幾智爲境”,這十個智互相來看,每一個智緣幾個智爲境,就是說十個智互相緣的時候,哪一個智能緣其它的幾個智?

  

  “頌曰:諸智互相緣”,回答這個問題的一個頌,“諸智”,就是十個智互相緣的話,“法類道各九”,法智、類智、道智各能緣九個智,“苦集智各二”,苦集智只能緣兩個,“四皆十滅非”,還有其他留下四個,十個智都能緣;而滅智不能緣,一個也不能緣,因爲滅智只能緣擇滅的無爲法,這十個智都是有爲法,所以說,滅智,一個智也不能緣。

  

  

  

  

  釋曰:法類道各九者,法智能緣九智,除類智;類智能緣九智,除法智;道智能緣九智,除世俗智。苦集智各二者,苦集二智,一一能緣二智爲境,謂世俗智,及有漏攝他心智也。四皆十滅非者,四謂世俗、他心、盡、無生智,此四皆緣十智爲境。滅智不緣十智爲境,故言滅非,滅智唯緣擇滅境故。

  

  “釋曰:法類道各九者,法智能緣九智”,先說法智,法智能緣九個智,把類智除開。法智它十個智裏邊,九個智都能緣,但是類智不能緣,因爲類智跟法智兩個分開的,法智是治欲界,類智是治上界的,這兩個東西,放在一起也不見面的。這個注解裏邊9,打了這個比喻,它說在一個房間裏邊,一個人頭是朝上的,一個人是頭朝下看的,那麼這兩個人雖然在一起,互不相見,他看的是上邊,他看的是下邊,中間大家都不看,那麼他也不見他,他也不見他。這個比喻,就是法智專門緣欲界的,下邊的,類智是專門管上邊的,那麼它們兩個是互不相緣。所以說,其它九個智都能緣,類智要除開,反過來同樣,類智,其它九個智都能緣,而要除掉法智,這兩個是上下有別。

  

  “道智能緣九智,除世俗智”,道智,九個智都能緣,世俗智是有漏法,它不緣。

  

  “苦集智各二”,苦集智只緣兩個,各二個,“苦集二智,一一能緣,二智爲境,謂世俗智,及有漏攝他心智也”,世俗智,苦、集智能緣,苦、集智緣苦、集二谛的,苦、集智,就是那些有漏法它能都緣,世俗智當然能緣;有漏的他心智,他心智裏邊有兩種,一種有漏的,一種無漏的,那麼有漏他心智也是有漏法,也是苦、集二智都能緣的。

  

  “四皆十滅非”,其余四個智,世俗智、他心智、盡智、無生智,余下這四個智,十個智都能緣,因爲它緣得比較寬一些。世俗智前面講過,一切都能緣;他心智有漏無漏都能緣,十個智;那麼盡智、無生智,也能緣。

  

  滅智,就是最後一個滅智,“不緣十智爲境”,這十個智,滅智一個也緣不到,爲什麼?滅智是緣無爲法的,擇滅的,十個智都是有爲法,所以不能緣。“故言滅非,滅智唯緣,擇滅境故”,滅智是專門緣擇滅的,當然不能緣有爲的那些智。那麼這個十個智互緣,看起來很麻煩,實際上也並不太麻煩。

  

  

  

  

  丙四、明十智緣境

  

  丁一、正明十智緣境

  

  從此第四,明十智緣境。就中有二:一、正明十智緣境,二、明俗智緣境。且正明十智緣境者,論雲:十智所緣,總有幾法一問?何智幾法,爲所緣境第二問也?頌曰:

  

  所緣總有十  謂叁界無漏  無爲各有二  俗緣十法五

  

  類七苦集六  滅緣一道二  他心智緣叁  盡無生各九

  

  “從此第四,明十智緣境”,十個智對外緣什麼境,不是十個智內部的事情,那這個裏邊還要說一下。“就中有二”,分兩科,“一、正明十智緣境,二、明俗智緣境”,世俗智緣的境,特別分一科。“且正明十智緣境者,論雲:十智所緣,總有幾法”,十智所緣的境,一共有多少?第一個問題。“何智幾法,爲所緣境”,那麼每一個智,它有幾個法是它的境?這是兩個問題,一個是總的,一個是分別的問。

  

  (147A)“頌曰:所緣總有十,謂叁界無漏,無爲各有二,俗緣十法五,類七苦集六,滅緣一道二,他心智緣叁,盡無生各九”,這是算帳,我們看下去就知道了。

  

  

  

  

  釋曰:初叁句答第一問,余五句答第二問。所緣總有十,謂叁界無漏者,標所緣法也。十智所緣,總有十法。謂有爲法分爲八種:叁界所系,及無漏有爲,此四各有相應、不相應二,故成八種。無爲有二:一者是善,謂擇滅也,二者無記,謂虛空、非擇滅也。

  

  “釋曰:初叁句答第一問”,就是說十個智總地緣多少。“余五句”,第二個問,各別地說什麼智什麼智緣多少。

  

  “所緣總有十”,十, 智所緣的境,總地說起來有十種。“謂叁界無漏”,那麼哪十個呢?“標所緣法也”,就是所緣的法,十智所緣境,共有十個法。“謂有爲法分八種”,無爲法還有兩種,一共十個。“叁界所系及無漏有爲”,這個四種,欲界系、色界系、無色界系叁個,加非所系(無漏的),這是有爲法,無爲的不在裏邊。無爲的下邊要說,這裏單說有爲的,就是叁界所系的,無漏的有爲的。這個四種,每一種有相應、不相應,相應的心王、心所,不相應的,就是心王、心所以外的。那麼每一種有兩種,相應的、不相應的,那麼一共是二四,八,“故成八種”,有爲裏邊有八種。

  

  無爲的,有兩種,一個是善的,一個是無記的。什麼叫善的?擇滅無爲是善的,是勝義善。什麼是無記的?虛空無爲、非擇滅無爲──無記法,這個我們前面都講過的。

  

  那麼一共是加起十個法,這十個法,十個智總地來說能緣這十個境界。

  

  

  

  

  俗緣十法五者,俗智緣十,法智緣五,謂欲界二,無漏道二,及善無爲,故爲五也。類七苦集六者,類智緣七,謂色、無色界、無漏道各二,爲六,及善無爲,爲七;苦集六者,苦集二智,各緣六法,謂叁界所系,各二法也。滅緣一道二者,滅智緣一,謂善無爲,道智緣二,謂無漏道二也。他心智緣叁者,謂他心智緣欲界、色界、無漏叁相應法也。盡無生各九者,盡、無生智,能緣九法,除無記無爲也。

  

  哪一個智緣哪些?這算細帳。總帳是十個,那明細帳的,什麼智幾個呢?那下邊要說。“俗緣十法五”,世俗智緣十個,法智緣五個。世俗智緣十個,哪十個?“俗智緣十,法智緣五”,這是總地說一下,下邊分開說。“謂欲界二,無漏道二,及善無爲,故爲五也”。俗智緣十個,那不要說了,世俗智是一切都能緣了,十個都能緣。那麼法智緣五個,哪五個呢?欲界二個,那麼無漏道二,無漏道有兩個,就是相應、不相應。欲界攝的相應、不相應,也是兩個,無漏道裏邊,也是兩個,善的無爲一個,一共是五個。那麼欲界的兩個,相應、不相應,就是法智(苦法智、集法智)緣這個欲界的相應、不相應法,因爲色、無色界的它不能緣,法智不能緣上界的;那麼無漏法,是道法智,道法智緣無漏的,它緣無漏道;那麼滅法智緣的是擇滅,善的無爲法;非擇滅,它不緣。所以說,法智能緣的五個法。

  

  “類七”,類智緣七個,“苦集六”,苦集智緣六個。

  

  “類智緣七,謂色、無色界、無漏道各二,爲六”,類智,不緣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加上無漏的,各兩個,就是相應、不相應,色界兩個,無色界兩個,無漏的也是兩個,二叁六。再加一個善無爲法,就是擇滅,一共七個。那麼就是說類智比法智多兩個,多兩個什麼呢?法智只緣欲界,類智緣色界、無色界,每一個界都是二個,那多了兩個,所以七個。

  

  “苦集六者,苦集二智,各緣六法,謂叁界所系各二法也”,這個很簡單,苦集二智緣叁界的法,叁界法裏邊有相應、不相應,一共六種。所以有六個法。

  

  “滅緣一”,滅智只緣一個,就是擇滅,“善無爲”,就是擇滅。

  

  道只緣兩個,道是緣無漏法、無漏道的,那麼它所緣的境是兩種,一種是相應的,一種是不相應的。

  

  “他心智緣叁者,謂他心智緣欲…

《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定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大要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