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它个我所;非我,是对治那个我见的。那么这个呢,其他的地方讲得有些不一样,我们先把有部的学了,以后再旁通其他的。
集谛里边四个行相,因、集、生、缘。“如种理故因”,它对生起的一切法,好象种子一样,能够生起芽一样,这个叫因,等于种子能生芽,那么这是种,以种子的比喻来说,就叫因。
“等现理故集,因集果令现也”,这个集就是说,不是一个,很多的几个东西一起现出来,这个道理叫集。
“相续理故生”,能够使那个果相续地生起来叫生。
“成办理故缘”,因缘和合,把它成办,一个事情把它搞成功。那个“集”是说不是一个因;那么成办以后,要成就一个东西,必定要很多的缘。那么因集生缘是集谛的。
灭谛是灭、静、妙、离。“诸蕴尽故灭”,一切五蕴,就是苦蕴,所谓生死的那个苦集二谛,都消灭完,所以叫灭。
“三火息故静”,贪瞋痴这个烦恼火静下来了,熄灭了,静,所以说涅槃是最清净的,没有烦恼的。
“无众患故妙”,一切过患都没有的,既然没有贪瞋痴,当然其它的过患就不会产生了,叫妙。
“脱众灾故离”,灾,一切的灾,我们说大三灾也好 ,小三灾也好,等等的灾,那些灾患都没有的,这是在那个寂静的涅槃里边,这些都没有的,反正不好的东西都没有的。那么反过来说,好的东西是有的,不要说不好的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难道世间上只有不好的东西吗?好的没有了?从消极方面说,我们说看到苦集,那些坏、不好的东西都消灭;那么从积极方面说,那些积极的东西,好的还是有的,不要说涅槃什么都没有了。
那么道谛也有四个,道、如、行、出。“通行义故道”,它能够通行的,就是这个道行得通的,叫道。
“契正理故如”,这个道是跟真理相合的,叫如。
“趣向涅槃故行”,一个道是走向涅槃的叫行,就是行向涅槃的。
“能永超生死故出”,能够永离,永远地超出生死的叫出,出离三界的超生死。这是道的四个行相。
此体唯是慧者,此十六行相,体唯是慧,慧观四谛,作此行相。
“此体唯是慧”,这十六行相的体都是无漏慧。“慧观四谛,作此行相”,这个慧观四谛时候,就作这么样子的行相。行相是什么呢?当你慧在境界上分别的时候、简别的时候,它有这样子的心里的一个看法。
能行有所缘者,心心所法,名有所缘,此是能行,能行境故。所行诸有法者,一切诸法,皆名所行,所缘境故。
“能行有所缘”,那么行相里边,当然能行、所行。能行的是什么?有所缘,心王、心所,能行的这个东西。行相,那个能来能行呢?那就是心王、心所。能所缘,就是能够有所缘,就是心王、心所。这是能行,“能行境故”,所谓行相能行的是心王、心所,它能够在境上行的。
所行的什么呢?“诸有法”,一切法所分别的,这是所行,“所缘境故”,这是我们所缘的境。但是我们不要说行相就是境,那不是的,行相就是把境的东西,放在我们的心里边来分别它,以这样子的样子,心里做这样子的相貌来分别它,这就是十六行相。那就是说无漏心,看苦集二谛,就是苦、空、无常、非我,但是有漏的心、凡夫的贪心,看看一样的境,它的行相就不一样了,它是常乐我净,好得不得了,贪得不得了,那就是行相不同。那么就是说境跟行相不是一个东西,行相是对境的了解的样子,那么你一样一个境,各人各人的了解都不一样。这我们经常看到小说里边,中秋的月亮,有的人看了很欢喜,有的人看了很愁忧,有人的看了就作起诗来了,那就是各人各人的行相不同,所以不要把行相,所缘的就是境。它固然是,所缘的就是诸法,一切法,但是它又在我们心里上的状态,不是说客观的那个法。那么这是行相。那么能行的当然心王、心所,所行的什么东西?那么是所缘的境,那就是那个法,但是到了我们心里来之后,那个法,就是各人各人的行相就不同的,这个要知道。
乙四、诸门分别
丙一、明性依地身
从此第四,诸门分别。于中六:一、明性依地身,二、明念住摄智,三、明十智相缘,四、明十智缘境,五、明人成智,六、约位辨修。且初明性依地身者,论云:已辨十智行相差别,当辨性摄、依地、依身。颂曰:
性俗三九善 依地俗一切 他心智唯四 法六余七九
现起所依身 他心依欲色 法智但依欲 余八通三界
“从此第四,诸门分别”,那么把这些,要各式各样地来分别它。“一、明性依地身”,它的性,三性,它依的地,身,依的身体。“明念住摄智”,就是对于十个智,要分别它了,“明十智相缘”,十智也互相可以缘。“明十智缘境”,十智缘什么境?“明人成智”,哪一些人成就什么智?“六、约位辨修”,根据部位来辨这个修,就是习修、得修要来了。
“且初明性依地身”,明它的三性,明它依什么地,依什么身,这是先分别这一个。“论云:已辨十智行相差别”,十智的行相不同都讲完了,那么要辨它的性摄,它三性里边属于哪一个所摄,它依什么地,哪一个智依什么地起的,依什么身。
“颂曰:性俗三九善”,这个三性来说呢,世俗智通三性,世俗智当然是通善、不善、无记。其余的九个智一般是无漏的,无漏的智当然是善的。
“依地俗一切,他心智唯四”,依什么地得到这个智的,这个智依什么地的?世俗智依一切,九地,欲界到非想非非想天都有,一切凡夫都有世俗智,那么圣者也有世俗智。“他心智唯四”,他心智只有四静虑,前面我们讲过的,他心智是依四静虑能够起的,它只能靠四静虑,五通所依。“法六余七九”,法智六个地那就是未到、中间、四静虑,“余七九”,其他的七个智,依九地,就是加个三无色,这是依的地。
“现起所依身”,现起智的时候,依什么身现起来呢?“他心依欲色”,他心智的身体,决定是欲界的或者色界的。“法智但依欲”,法智是观欲界的境的,一定依欲界身。“余八通三界”,其余八个智,三界都有。
释曰:性俗三九善者,性谓三性门,俗智通三性,余九智唯善也。
“释曰:性俗三九善者”,性,三性门,“性谓三性门”,那么性是它的标题,下边是分别。“俗三”,世俗智通三性。世俗智,是一般的世间的智慧,它当然三性都有,所以说世俗智是通三性。
“余九智唯善也”,其余九个智,无漏智当然是善的,所以说余九智唯善也。这个十个智都分别完了,三性门,很简单。
依地俗一切者,依地门中,世俗依九地,谓从欲界,乃至有顶,故言一切。他心智唯四者,他心唯依四静虑,起五通所依,止观等故,由此余地无他心智。法六余七九者,法智依六地,谓未至、中间、四静虑也;所余七智,通依九地,谓四谛智、类智、尽智、无生智,此七智,通依未至、中间、四静虑、下三无色,名九地也。
依什么地?“俗一切”,依地门中,世俗智九个地都有,一切就是三界九地都在里边,一切都可以。“谓从欲界,乃至有顶,故言一切”,这是三界已经包完了,世俗智从欲界一直到有顶,都有它。
“他心智唯四”,他心智要起的时候,只有靠四静虑能起。“起五通所依,止观等故”,所以说,我们前面讲过的,因为止观均等只能靠四静虑,五通也一样的,要练五通这些特殊的功能,其他的定没有那么深细。不那么深细的定就起不了这个作用,不管你定多观少,或者观多定少,都不行,一定要止观均等的,那么就要靠四静虑。“由此余地无他心智”,所以说其它的地方,没有他心智,就是你要起他心智的话,一定要依四静虑。那么欲界的人,一定要得到四静虑之后,才能修他心智;色界的当然根据它的所得的静虑也能修他心智。
“法六余七九”,法智决定依六地。“谓未至、中间、四静虑”,这是观欲界的,无色界跟欲界是太远了,四种远,它不能观的,所以说不能依三无色。
“所余七智通依九地”,其它的七个智九个地都可以有,哪七个智呢?谓四谛智苦集灭道,那当然了,苦集灭道上下地都有,都可以起。类智,观上界的,尽智、无生智,它就是苦集灭道,跟那个法智、类智合拢来的,那当然也可以通九地。“此七智通依未到、中间、四静虑、下三无色”,这九个地,都可以有。这个我们要记住,六地,未至、中间、四静虑,那么九地,无漏的九地,就是再加一个三无色。三无色是下边三个,不能把有顶加进去,把有顶的除开之后,这三个无色定都能够起无漏的法,无漏的智慧都可以起。那么依哪一个地讲完了。
现起所依身,他心依欲色者,依身门中,他心智依欲、色界身,俱可起故,不依无色,彼无通故。法智但依欲者,法智唯依欲界身起,以缘欲界四谛境故。余八通三界者,除他心智及法智外,诸余八智,通三界身,皆得起也。
依什么身起来的?“现起所依身,他心依欲色”,依什么身起什么智慧呢?他心智,欲界的身、色界的身都可以起。“欲、色界身俱可起故,不依无色,彼无通故”,不能依无色界的身,无色界里没有通的,我们说通只有四静虑才能起。
“法智但依欲”,法智是观察欲界的,那当然是只有依欲界的身来起,“法智唯依欲界身起,以缘欲界四谛境故”,上边对下边的不一定要观察,无色界的更观不到了,“以缘欲界四谛境故”,因为要缘欲界的四谛境,只有欲界本身那个身体来缘。
“余八通三界”,其余八个智,除了他心智、法智以外,其余八个智,三界的身都可以起。那…
《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定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