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定品▪P8

  ..续本文上一页归依修完的有没有?恐怕很少。哪有那么多时间去充壳子?那你前面《俱舍》听了之后,今天听得懂完了,那么前面的都复习完了?我看你们时间都来不及,晚上十二点钟睡觉都差不多,那有什么时间充壳子?希望大家串寮的事情就不要弄,不要弄得大家上边干涉起来不好看。

  

  

  

  

  

  

  

  第126讲

  

  《俱舍论颂疏》,上一次我们《智品》讲了十智。其中的他心智,有人有些问题,我们要补充一下。他心智有人就说:为什么第一个,唯能取欲、色界系?为什么无色界没有?那么我们前面说过的,他心智不能知胜地,一般他心智是依四静虑是得到的,那么五通一般都是根据四静虑里来的。无色界的定是止多观少,这个未到地定跟中间定是观多止少,都是不均匀,而要起他心通要知道他心极微细的那些心王、心所法一定要止观均等的四静虑,才能练出来,所以说一般五通都是以四静虑的。那么他心通是依四静虑,那它既然是四静虑呢,胜地——上界的无色界的心他不能知道,所以不知无色。欲界的、色界的心,四地下地的能知。非所系,那就是说缘无漏的,无漏心也能知道。

  

  那么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他心智有漏的心要世俗智知,苦集智不是也能知有漏嘛?但是我们说,世俗智,苦集智的行相都能有,这个世俗智是能缘一切,而这个苦集二智是无漏的,我们说他心智是有漏的他心智知有漏的他心,无漏的他心智知无漏的心,苦集智是无漏,而他的心是有漏的,不称,所以说以世俗智知,这个就是有人提这两个问题,我们就补充一下。

  

  这里我们再补充一个6,在这一段最后一行,尽无生智十四行相,就是说阿罗汉成了无学之后,他出观的时候,要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这四句我们分析一下。“我生已尽”,这是缘集谛四个行相,它的生,集谛是因集生缘,他的生,那些因都已经尽了;“梵行已立”,道谛,四个行相,梵行是行道的;“所作已办”,那就是灭谛的,所作已办,要证的都证到了,灭谛的四个行相;“不受后有”,不受后有是苦谛二个行相,就是说非我跟空的行相没有,就是无常跟苦,这是不受后有包括的两个行相,后有,再以后的苦、无常再也不受了。那么这个四句话,实际上就是,把十四个行相都包完。再说一遍,我生已尽是集谛四行相,梵行已立是道谛的四个行相,所作已办是灭谛的四个行相,不受后有是苦谛的二个行相。空、非我没有,因为说我、梵行等等是把这两个行相是除开的,所以说尽智、无生智,它只有十四个行相。

  

  

  

  

  丙二、明行摄净尽

  

  从此第二,明行摄净尽。论云:为有无漏,越此十六,为更有余行相摄不?颂曰:

  

  净无越十六  余说有论故

  

  “从此第二,明行摄净尽。论云:为有无漏,越此十六,为更有余行相摄不”,他问:是不是无漏的行相只有这十六个,没有超过的;那么还是超过这个十六行相之外,还有其他的无漏行相,不止这十六个?

  

  “颂曰:净无越十六,余说有论故”,一般说,无漏的行相不能超过十六,就是这个四谛十六行相,因为苦集灭道四谛都包完了。但是“余说有论故”,还有其他的论师,西方的有部,他们认为还是有其它的行相。“有论故”,这不是空说的,有论的依据的。那么这两种,都提一下。

  

  

  

  

  释曰:上句述正宗,下句叙异说。净无越十六者,无漏为净,大毗婆沙诸论师言,无有无漏行相越此十六行相也。

  

  “释曰:上句述正宗,下句叙异说”,正宗是十六,不能超过十六的,另外一种说法,异说,也有超过十六。

  

  “净无越十六者,无漏为净”,净是无漏,净慧就是无漏慧。“大毗婆沙诸论师言”,这是东方论师。“无有无漏行相越此十六行相也”,凡是无漏的心,它的行相都不超出这十六种,这是大毗婆沙,东方的有部这么说的。

  

  

  

  

  余说有论故者,有余西方师说,有无漏行相,越此十六,由识身足本论说故。彼论说云:颇有不系心7,能分别欲界系法耶 彼论问也?曰:能分别,谓非故苦常故8、空故,非我故、因故、集故、生故、缘故,有如是处,有如是事,如理所引了别已上本论答前问。西方论师意,彼论既于非常等八行相外,言别有有是处、有是事二行相,故知离十六行相外,别有有是处、有是事,二无漏行相也。

  

  “余说有论故”,其余西方论师,健驮罗那边的论师,接近于经部,他们大众部也有,所以他们的思想要宽一点。他们说“有无漏行相,越此十六”,他说,无漏行相超过这十六种,还有多的。“由识身足本论说故”,这个有依据的,《识身足论》。 《识身足论》是发智六足之一。“彼论说言”,它这个论里边这么说的。“颇有不系心”,就是无漏心,“能分别欲界系法耶”,它说有没有那些无漏心能够分别欲界所系的法呢?“言能分别”,它说能分别的。怎么分别呢?“谓非常故、苦故、空故、非我故、因故、集故、生故、缘故”,这就是欲界的法的苦集二谛,是八个行相,非常、苦、空、非我,这是苦谛四行相,因故、集故、生故、缘故,集谛四个行相。“有如是处、有如是事,如理所引了别”,那么这里就是加两个,有如是处、有如是事,这样子如理所引的了别,这是有那么多行相。

  

  “西方论师意,彼论既于非常等八行相外,言别有有是处、有是事二行相,故知离十六行相外,别有有是处、有是事,二无漏行相也”,(146B)既然这个《识身足论》里边说,缘欲界的无漏心,除了这八个行相之外,还有有是处、有是事这么两个行相,那就可见得,十六行相之外,还有多两个,不了十六个。这是西方、东方的不同的见解。

  

  这个有是处、有是事,根据《光记》说,有是处,就是合道理的,有是事,就是有这个事用的。那么这十种,都是如理地所引的分别,这个十种行相,包括有是处、有是事,跟前面的非想故、空故等等,都是如理所引的了别,这是无漏的行相。那么这是西方论师,根据《识身足论》,他就是说,除了十六还有多的;那东方的毗婆沙师,他们认为无漏行相那只有十六个。

  

  

  

  

  丙三、明实体能所

  

  从此第三,明实体能所。论云十六行相,实事有几一问?何谓行相二问?能行、所行此有两问,一问能行,二问所行也?颂曰:

  

  行相实十六  此体唯是慧  能行有所缘  所行诸有法

  

  “从此第三,明实体能所”,实体,先说实际上的事情有多少。第二个问题:什么叫行相?第三个问题,能行所行,能行是心王、心所,所行的就是那个行相。那么这个行相的问题这里要辨一下。

  

  “论云:十六行相实事有几”,十六个行相,它到底有几个东西?那就是十六行相是怎么回事?什么叫行相?第二个问题。能行所行,什么叫能行?什么叫所行。行相当中,凡是一个事情两方面,能行的跟所行的。

  

  “颂曰:行相实十六”,实际上的事情,行相只有十六个,这还是根据大毗婆沙有部的说法。“此体唯是慧”,它的体就是慧心所,慧心所在各别的经里边,它有各式各样的不同的行相出现,所以说有十六种在无漏心里边。“能行有所缘,所行诸有法”,所谓能行,就是有所缘的那个心王、心所,所行的就是它所缘的那些法。

  

  

  

  

  释曰:初句答第一问,次句答第二问,次句答第三问,第四句答第四问。行相实十六者,行相名既十六,其实体亦十六也。苦谛有四:非常、苦、空、非我。待缘故非常,逼迫性故苦,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集谛有四:因、集、生、缘。如种理故因种子生芽道理,等现理故集因集果令现也,相续理故生令果相续,成办理故缘为缘令果成办也。灭谛有四:灭、静、妙、离。诸蕴尽故灭,三火息故静贪瞋痴火,无众患故妙,脱众灾故离。道谛有四:道、如、行、出。通行义故道,契正理故如,正趣向涅槃故行,能永超生死故出。

  

  “释曰:初句答第一问,次句答第二问,次句答第三问,第四句答第四问”,一共四个问题,最后,能行、所行,把它分了两个,能行是一个问题,所行一个问题,那就是成了四个问题。

  

  “行相实十六者”,这是说肯定下来,行相它的名字是十六个,那么实体也只有十六个,这是根据东方有部的说法,无漏心的行相,它的名字既然是十六,实体也是十六。

  

  “苦谛有四:非常、苦、空、非我”,这个十六行相,苦谛的有四个,非常、苦、空、非我。怎么叫非常呢?“待缘故”,一切法如果是常的,它就不要待缘的,自己可以永远不动,正因为是它要待缘的,因缘来了它就显,因缘少了它就灭,那么这就是非常了,不是常的,如果常的,就不要待缘,它自己可以独立的,正因为它待缘的,自己独立不了的,它不能常,“非常”。

  

  “逼迫性故苦”,一切苦谛里的那些法,都有逼迫性,就是苦苦、坏苦、行苦之类的,主要是行苦,有逼迫的性在里边,叫苦。

  

  “违我所见故空”,没有我所的叫空。“违我见故”,本身这我就没有的,这是非我。一个是我所,一个是我,是针对这两个,一个是空,一个是非我。那么我们说我所、我,怎么说呢?打个很简单的比喻,这个房子里边是空的,空所,房子是能藏东西的一个房间,里边所藏的东西空的,那么里边没有东西,就是说空;就是房子也没有的,那就是说非我。那么“我”也是这样子,人,主宰的那个我没有的,那是非我;我所没有的,这是我的东西、我的手、我的眼睛,乃至我的受想行识等等,我的受、我的想,这些说我所是空的,叫空。

  

  这是在苦谛里边有四个行相,非常、苦、空、非我。那么空、非我的两个行相,有部的解释就是空,只会空…

《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定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大要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