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定品▪P7

  ..续本文上一页是四个谛,十六行相。“谓法智缘欲界四谛,作苦、空等十六行相,类智缘上界四谛,亦作苦空十六行相”,这个不要讲了。

  

  “世俗此及余”,世俗智也能作十六行相,没有见道之前,缘这些四谛,作十六行相观的时候,那个时候无漏智(法智、类智)还没有出来,也能缘。

  

  “及作所余自共相行”,除了十六行相之外其他的自相、共相,一切行相都能做,“以世俗智缘一切法故”,世俗智能缘一切法,所有一切法自相、共相都能缘,除了十六行相之外,还能缘一切法的自相、共相。缘得最宽,行相也最多。

  

  “四谛智各四”,这个也不要多讲了,四个谛的智,它的每一个智行相都是四个,一个谛四个行相,“苦等四智,各有自谛四种行相也”。

  

  “他心智无漏,唯四谓缘道”,他心智两种,有漏他心智,无漏他心智。假使从无漏的他心智来说,它是缘道谛的,“此明他心智,若无漏者,唯四行相,谓缘道谛,作四行相”,他心智里有道谛,无漏的就是道谛来的。这个他心智,四个智所成的,法智、类智、道智、世俗智,那么法智也好,类智也好,都是道智的四个行相,它不能说苦集灭三个行相是有的。四个行相,这是说无漏的他心智。

  

  “有漏自相缘”,有漏的他心智,缘自相境。有漏是世俗智,这个世俗智,却不是一切都能缘,只缘自相,不缘共相。“缘心、心所自相法故”,它也不能缘其它的色法,只能心王、心所,知他心,不是知其它东西了。它只能缘心王、心所自相。“如境既自相,行相亦自相也”,因为缘的境是自相,缘的行相也是自相。

  

  缘心不缘心所,缘心所不缘心。“俱但缘一事,有漏、无漏二他心智”,只能缘一个东西,缘心的时候不能缘心所法,缘心所法时候不能缘心王,缘受的时候不能缘想,缘想的时候不能缘受,也不能缘行,也不能缘色,只是缘一个。只能缘一个东西,不能全部一下子缘。

  

  

  

  

  论云:诸他心智,有决定相,谓唯能取欲、色界系简无色界,不知上故及非所系缘无漏故也,他相续中缘他身也,现在不缘过未同类法分他心智,知法分心;类分他心智,知类分心;有漏他心智,知有漏心;无漏他心智,知无漏心也,心、心所法不缘色故,一实自相,为所缘境唯缘一事,名为一也;不缘假法,名实也;不缘共相,名自相也,空、无相不相应三解脱分别也,谓缘道谛,作四行相,与无愿解脱门相应,不作空、非我行,不与空解脱门相应,不作灭谛四行相,不与无相解脱门相应之也,尽、无生所不摄他心智是见性故,彼不摄之,不在见道无间道中修他心智,容预时修,见道速疾,非容预故;无间道中,正断惑故,亦非容预。故彼二位,无他心智,余所不遮,如应容有余修道位,加行、解脱、胜进三道,此位不遮,容有他心智也,已上论文也。

  

  “论云:诸他心智,有决定相,谓唯能取欲、色界系,及非所系,他相续中,现在同类心、心所法,一实自相,为所缘境”,就是说它有限制的,“有决定相”,决定有这么一个限制,只能够缘欲界、色界所系的,这就是三界来说要分别,无色界没有的。因为他心智不能知上面的,无色界上了,它是上界的心不能知道,欲界、色界你可以以得定的心,假使你得初禅的心,就可以知初禅,二禅心知二禅,这个欲界、色界可以知道,那么无色界不能。

  

  “及非所系”,一个是欲界、色界系的心,一个是非所系的心,就是无漏的心,缘无漏的心,一个是欲界、色界系的,一个是能缘境是无漏的也可以缘。

  

  怎么知道呢?“他相续”,决定是指的是知他相续的,自己还要用他心智干什么呢?自己看自己嘛,没有他心智也知道,所以他心智,知他相续的,他身上的心。这个心是现在的,不能过去、未来的。

  

  同类的,法智的他心智知法智心,假使类智的他心智,知类智的心,这是同类的心才能知道。有漏他心智,知有漏心,无漏他心智,知无漏心,一定要是同类,如果他的心,你用不同类的他心智知他,知不了。

  

  所知道的对象,心、心所法,只能缘心王、心所,不能缘色法。他心智知心、心所的,色法,你去用他心智干什么?那也不能缘。

  

  心王、心所里边,“一实自相”,只能缘一个,要缘实在的法,假的法不能缘,要缘自相,不缘共相,它的无常、苦、空等等这些特征缘不到的,他心里想的是这么一个想法、一个行相,你知道这么一个行相,至于说共相是没有的,只能缘自相,而且是实在的法,假的也不行。这样所缘的境,是他心智所缘的境,所以有一定限制。

  

  “空、无相不相应”,空、无相,三解脱里边的空、无相、无愿,它跟空、无相是不相应的,“谓缘道谛,作四行相与无愿解脱门相应”,道谛的四个行相,跟三解脱门里边无愿解脱门是可以相应的,空、非我的行相没有,所以它跟空解脱门不相应。“不作灭谛四相,不与无相解脱门相应”,它只有道谛,灭谛它不能缘的,所以灭谛的无相解脱门相应的也不能缘。

  

  “尽智、无生智所不摄”,他心智是见性,尽智、无生智非推度性,那么他心智,尽智、无生智是摄不进去的。

  

  “不在见道无间道中”,他心智在见道无间道,就是见道这十五剎那之中,它不能起来的,这十五剎那,正在拼命地在断八十八使,没有一个空的时间来起个他心智,所以说见道无间道里边起不了。“修他心智,容预时修”,他心智,容预就是比较那个松和的时间才能修,“见道速急”,见道是紧张得不得了的,“非容预时”,不是那个松松垮垮的时候,“无间道中,正断惑故”,又在无间道,正在断烦恼,正在跟敌人拼命的时候,你说你来个他心智干什么?没有功夫起的。“亦非容预”,也不是很充裕的时间,所以见道的时候决定没有他心智。不但是见道的无间道,就是修道的无间道,也正在搏斗,没有功夫起他心智。所以说见道里边不能起他心智,因为太快了,他心智起不了,无间道中,正在断烦恼,也没有功夫起他心智。所以说这两个时候,见道无间道不起他心智。

  

  “余所不遮”,其他的不遮的,都可以有,“如应容有”,如其所应的,都可能起来。“余修道位”,就是说见道跟无间道是不能起了,余就是指修道位、加行位、解脱道、胜进道等等,那么这个都可以起,修道的时候的加行道、解脱道、胜进道,都能起他心智。“此位不遮,容有他心智”,不是说一定要起他心智,“容”,可能起他心智的。

  

  “已上论文也”,上面的小字是圆晖法师的注解,大字就是《俱舍论》里的原文,因为这个原文不好解,他所以作了很多的小注。这把他心智就讲完了。

  

  

  

  

  尽无生十四,谓离空非我者,尽、无生智,十六行中,除空、非我,有余十四行相。由此二智,于出观时,作如是言: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我生等言,涉于世俗,故于观中,离空、非我。

  

  “尽无生十四”,尽智、无生智的行相,我们说尽智、无生智它的组成部分是苦、集、灭、道、法智、类智,应当十六行相的,怎么只有十四行相呢?“谓离空非我”,它十六行相里边,空、非我,两个行相是没有。“尽、无生智十六行中,除空、非我,有余十四行相”,其它的十四有,这两个要除掉,有余十四行相。“由此二智于出观时,作如是言”,因为这个尽智也好,无生智也好,他出观的时候,就是他出定的时候,因为阿罗汉他才证阿罗汉,这个我们在经上也看到很多,阿罗汉成就之后,他要说这个话,“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那既然说我,还有我了,还有梵行,那就不是空,也不是非我,所以说,尽、无生智在定中的时候,决定不作空、非我的行相,如果尽智、无生智在定中作空、非我相的时候,一出定就说“我”,那不会的,一定是无我。所以尽智、无生智在定中的时候,它的行相少二个,空、非我,这两个行相没有的,所以说他能出定的时候可以这样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这个几句话,我们看看《阿含经》,一些佛的根本的经典里边经常出现的,每一个阿罗汉,他成就阿罗汉,高兴得很,要说这个话。

  

  “我生等言,涉于世俗,故于观中,离空、非我”,“我生已尽,梵行已立”,这已是牵涉到世俗的法,因为也讲了我,也有所作的事情等等,不受后有了,牵涉到世俗法,所以在观里边,两个行相没有,空、非我两个行相没有;如果空、非我两个行相有的话,“我生已尽”,我也没有了,身也谈不上,梵行,我修的梵行也谈不上,那这个话不说了。那么他因为说这个话,那就证明,他在观──定中,尽智、无生智的行相就是没有空、非我两个行相的。

  

  那么这个后头可能还要提起。现在大家学了《俱舍》也可以看到,某些问题开始觉得很困难的,不好解,它再三出现,像灭道法智的问题,我们在前面,好象是《界品》或《根品》里见过面,后来《随眠品》又见过面,现在又见面,那几次三番地见面,从各方面角度来观察、来研究,把这个东西整体的,可以全面地了解,所以说前面不太了解的,学到后面,自然会更充实地、更明确地了解。

  

  那最麻烦的就是中间插班生,前面的没有听,后面的因为缺了前面一段听起来就是很不踏实,等到你再去看前头的后边又讲下去了,那就是有点来不赢的意思。但是也很奇怪,有些人说闲话的时间很多,前面的好象都补好了,这个东西,自己要考虑一下,你还没有补上呢,你怎么空口说闲话呢?

  

  还有我再说一下,串寮是什么丛林都不准的,大家不要随便串寮。串寮的话,监院、知客、维那都可以拿香板打的。大家好好用功,你自己到底学好了没有?加行修够了没有?我看看都没有。四加行我传了好几次,哪个修成功一个的?把四…

《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定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大要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