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定品▪P7

  ..續本文上一頁是四個谛,十六行相。“謂法智緣欲界四谛,作苦、空等十六行相,類智緣上界四谛,亦作苦空十六行相”,這個不要講了。

  

  “世俗此及余”,世俗智也能作十六行相,沒有見道之前,緣這些四谛,作十六行相觀的時候,那個時候無漏智(法智、類智)還沒有出來,也能緣。

  

  “及作所余自共相行”,除了十六行相之外其他的自相、共相,一切行相都能做,“以世俗智緣一切法故”,世俗智能緣一切法,所有一切法自相、共相都能緣,除了十六行相之外,還能緣一切法的自相、共相。緣得最寬,行相也最多。

  

  “四谛智各四”,這個也不要多講了,四個谛的智,它的每一個智行相都是四個,一個谛四個行相,“苦等四智,各有自谛四種行相也”。

  

  “他心智無漏,唯四謂緣道”,他心智兩種,有漏他心智,無漏他心智。假使從無漏的他心智來說,它是緣道谛的,“此明他心智,若無漏者,唯四行相,謂緣道谛,作四行相”,他心智裏有道谛,無漏的就是道谛來的。這個他心智,四個智所成的,法智、類智、道智、世俗智,那麼法智也好,類智也好,都是道智的四個行相,它不能說苦集滅叁個行相是有的。四個行相,這是說無漏的他心智。

  

  “有漏自相緣”,有漏的他心智,緣自相境。有漏是世俗智,這個世俗智,卻不是一切都能緣,只緣自相,不緣共相。“緣心、心所自相法故”,它也不能緣其它的色法,只能心王、心所,知他心,不是知其它東西了。它只能緣心王、心所自相。“如境既自相,行相亦自相也”,因爲緣的境是自相,緣的行相也是自相。

  

  緣心不緣心所,緣心所不緣心。“俱但緣一事,有漏、無漏二他心智”,只能緣一個東西,緣心的時候不能緣心所法,緣心所法時候不能緣心王,緣受的時候不能緣想,緣想的時候不能緣受,也不能緣行,也不能緣色,只是緣一個。只能緣一個東西,不能全部一下子緣。

  

  

  

  

  論雲:諸他心智,有決定相,謂唯能取欲、色界系簡無色界,不知上故及非所系緣無漏故也,他相續中緣他身也,現在不緣過未同類法分他心智,知法分心;類分他心智,知類分心;有漏他心智,知有漏心;無漏他心智,知無漏心也,心、心所法不緣色故,一實自相,爲所緣境唯緣一事,名爲一也;不緣假法,名實也;不緣共相,名自相也,空、無相不相應叁解脫分別也,謂緣道谛,作四行相,與無願解脫門相應,不作空、非我行,不與空解脫門相應,不作滅谛四行相,不與無相解脫門相應之也,盡、無生所不攝他心智是見性故,彼不攝之,不在見道無間道中修他心智,容預時修,見道速疾,非容預故;無間道中,正斷惑故,亦非容預。故彼二位,無他心智,余所不遮,如應容有余修道位,加行、解脫、勝進叁道,此位不遮,容有他心智也,已上論文也。

  

  “論雲:諸他心智,有決定相,謂唯能取欲、色界系,及非所系,他相續中,現在同類心、心所法,一實自相,爲所緣境”,就是說它有限製的,“有決定相”,決定有這麼一個限製,只能夠緣欲界、色界所系的,這就是叁界來說要分別,無色界沒有的。因爲他心智不能知上面的,無色界上了,它是上界的心不能知道,欲界、色界你可以以得定的心,假使你得初禅的心,就可以知初禅,二禅心知二禅,這個欲界、色界可以知道,那麼無色界不能。

  

  “及非所系”,一個是欲界、色界系的心,一個是非所系的心,就是無漏的心,緣無漏的心,一個是欲界、色界系的,一個是能緣境是無漏的也可以緣。

  

  怎麼知道呢?“他相續”,決定是指的是知他相續的,自己還要用他心智幹什麼呢?自己看自己嘛,沒有他心智也知道,所以他心智,知他相續的,他身上的心。這個心是現在的,不能過去、未來的。

  

  同類的,法智的他心智知法智心,假使類智的他心智,知類智的心,這是同類的心才能知道。有漏他心智,知有漏心,無漏他心智,知無漏心,一定要是同類,如果他的心,你用不同類的他心智知他,知不了。

  

  所知道的對象,心、心所法,只能緣心王、心所,不能緣色法。他心智知心、心所的,色法,你去用他心智幹什麼?那也不能緣。

  

  心王、心所裏邊,“一實自相”,只能緣一個,要緣實在的法,假的法不能緣,要緣自相,不緣共相,它的無常、苦、空等等這些特征緣不到的,他心裏想的是這麼一個想法、一個行相,你知道這麼一個行相,至于說共相是沒有的,只能緣自相,而且是實在的法,假的也不行。這樣所緣的境,是他心智所緣的境,所以有一定限製。

  

  “空、無相不相應”,空、無相,叁解脫裏邊的空、無相、無願,它跟空、無相是不相應的,“謂緣道谛,作四行相與無願解脫門相應”,道谛的四個行相,跟叁解脫門裏邊無願解脫門是可以相應的,空、非我的行相沒有,所以它跟空解脫門不相應。“不作滅谛四相,不與無相解脫門相應”,它只有道谛,滅谛它不能緣的,所以滅谛的無相解脫門相應的也不能緣。

  

  “盡智、無生智所不攝”,他心智是見性,盡智、無生智非推度性,那麼他心智,盡智、無生智是攝不進去的。

  

  “不在見道無間道中”,他心智在見道無間道,就是見道這十五剎那之中,它不能起來的,這十五剎那,正在拼命地在斷八十八使,沒有一個空的時間來起個他心智,所以說見道無間道裏邊起不了。“修他心智,容預時修”,他心智,容預就是比較那個松和的時間才能修,“見道速急”,見道是緊張得不得了的,“非容預時”,不是那個松松垮垮的時候,“無間道中,正斷惑故”,又在無間道,正在斷煩惱,正在跟敵人拼命的時候,你說你來個他心智幹什麼?沒有功夫起的。“亦非容預”,也不是很充裕的時間,所以見道的時候決定沒有他心智。不但是見道的無間道,就是修道的無間道,也正在搏鬥,沒有功夫起他心智。所以說見道裏邊不能起他心智,因爲太快了,他心智起不了,無間道中,正在斷煩惱,也沒有功夫起他心智。所以說這兩個時候,見道無間道不起他心智。

  

  “余所不遮”,其他的不遮的,都可以有,“如應容有”,如其所應的,都可能起來。“余修道位”,就是說見道跟無間道是不能起了,余就是指修道位、加行位、解脫道、勝進道等等,那麼這個都可以起,修道的時候的加行道、解脫道、勝進道,都能起他心智。“此位不遮,容有他心智”,不是說一定要起他心智,“容”,可能起他心智的。

  

  “已上論文也”,上面的小字是圓晖法師的注解,大字就是《俱舍論》裏的原文,因爲這個原文不好解,他所以作了很多的小注。這把他心智就講完了。

  

  

  

  

  盡無生十四,謂離空非我者,盡、無生智,十六行中,除空、非我,有余十四行相。由此二智,于出觀時,作如是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我生等言,涉于世俗,故于觀中,離空、非我。

  

  “盡無生十四”,盡智、無生智的行相,我們說盡智、無生智它的組成部分是苦、集、滅、道、法智、類智,應當十六行相的,怎麼只有十四行相呢?“謂離空非我”,它十六行相裏邊,空、非我,兩個行相是沒有。“盡、無生智十六行中,除空、非我,有余十四行相”,其它的十四有,這兩個要除掉,有余十四行相。“由此二智于出觀時,作如是言”,因爲這個盡智也好,無生智也好,他出觀的時候,就是他出定的時候,因爲阿羅漢他才證阿羅漢,這個我們在經上也看到很多,阿羅漢成就之後,他要說這個話,“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那既然說我,還有我了,還有梵行,那就不是空,也不是非我,所以說,盡、無生智在定中的時候,決定不作空、非我的行相,如果盡智、無生智在定中作空、非我相的時候,一出定就說“我”,那不會的,一定是無我。所以盡智、無生智在定中的時候,它的行相少二個,空、非我,這兩個行相沒有的,所以說他能出定的時候可以這樣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這個幾句話,我們看看《阿含經》,一些佛的根本的經典裏邊經常出現的,每一個阿羅漢,他成就阿羅漢,高興得很,要說這個話。

  

  “我生等言,涉于世俗,故于觀中,離空、非我”,“我生已盡,梵行已立”,這已是牽涉到世俗的法,因爲也講了我,也有所作的事情等等,不受後有了,牽涉到世俗法,所以在觀裏邊,兩個行相沒有,空、非我兩個行相沒有;如果空、非我兩個行相有的話,“我生已盡”,我也沒有了,身也談不上,梵行,我修的梵行也談不上,那這個話不說了。那麼他因爲說這個話,那就證明,他在觀──定中,盡智、無生智的行相就是沒有空、非我兩個行相的。

  

  那麼這個後頭可能還要提起。現在大家學了《俱舍》也可以看到,某些問題開始覺得很困難的,不好解,它再叁出現,像滅道法智的問題,我們在前面,好象是《界品》或《根品》裏見過面,後來《隨眠品》又見過面,現在又見面,那幾次叁番地見面,從各方面角度來觀察、來研究,把這個東西整體的,可以全面地了解,所以說前面不太了解的,學到後面,自然會更充實地、更明確地了解。

  

  那最麻煩的就是中間插班生,前面的沒有聽,後面的因爲缺了前面一段聽起來就是很不踏實,等到你再去看前頭的後邊又講下去了,那就是有點來不贏的意思。但是也很奇怪,有些人說閑話的時間很多,前面的好象都補好了,這個東西,自己要考慮一下,你還沒有補上呢,你怎麼空口說閑話呢?

  

  還有我再說一下,串寮是什麼叢林都不准的,大家不要隨便串寮。串寮的話,監院、知客、維那都可以拿香板打的。大家好好用功,你自己到底學好了沒有?加行修夠了沒有?我看看都沒有。四加行我傳了好幾次,哪個修成功一個的?把四…

《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定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大要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