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定品▪P13

  ..續本文上一頁漏道的,所以說它同一個事情,事現觀,做同樣的事情是做不到的,世俗智沒有這個堪能。道類智是修無漏道的,那麼世俗智無始以來是有漏道,它沒有這個事現觀的。(147B)這是說第一個原因,世俗智不起來,不修世俗智。

  

  第二個原因,“又必無于道,遍事現觀故”,這個修道的時候不能遍。前面那個知苦可以遍知,斷集遍斷,證滅遍證,而道現觀,卻是遍不了了的。“謂于叁谛可遍知苦,可遍斷集,可遍證滅,當谛事周”,當谛,它苦谛他知完了,集谛斷完了,滅谛證完了,叫當谛事周,當然見道還沒有完了,到修道、無學道會完的,所以這個事情可以修世俗智。“必無于道,可能遍修”,道是遍不了的,“種性多故”,種性不同,你這類種性的,修他的道,那類種性的,修那個道,沒有一個人把一切種性的道修完的,沒有的,所以說道類智的時候,不能這個得修那個現觀邊世俗智。

  

  這個原因是兩個,一是無始以來沒有見過無漏道,事現觀的事情沒有做過;第二個,道是無邊,沒有辦法遍的,搞不完的。“故道類智,不修世俗智”,所以道類智的時候,沒有修現觀邊世俗智。

  

  

  

  

  問:何故于叁谛,有遍聲,非道谛耶?答:以其能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而無能修一切道谛,佛亦于道得修習修,俱不盡故,故無遍聲。

  

  “問:何故于叁谛有遍聲,非道谛耶”,這個是追根到底:叁谛可以遍,遍知苦、遍斷集、遍證滅,爲什麼道谛遍不了?道理還得要講一下。

  

  “答:以其能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而無能修一切道谛”,我們說到無學的時候,一切苦知的完的,一切集是斷的了的,一切滅是證的了的,“而無能修一切道谛”,但是一切道谛修完的人是沒有的。“佛亦于道,得修習修俱不盡故”,就是說佛,最高的佛,他對道,得修也好(得修就是它的種子的修,就是不是現行的修,習修就是現行的修),不管你習修、得修加起來,俱不能盡故,都不能修完,“故無遍聲”,連佛都不能遍,其他怎麼遍得了?既然遍不了的話,道類智後,現觀邊世俗智不能修。

  

  那這裏的意思,就是說道有很多,聲聞道、緣覺道等等,還有鈍根、利根,各式各樣的,你哪一個人把它修完呢?你是利根的,不修鈍根的,你鈍根當然可以練利根了,但是裏邊有差別,聲聞的、緣覺的,各式各樣的,每一個人根性不同,他修的法又不同,什麼都不同,你說一個人把它修完了,這個當然做不到。所以說道沒有遍的。

  

  那麼這個就講完了。現觀邊世俗智,前面我們講過的,在現觀的時候,他要得修一個現觀邊世俗智,到底怎麼回事?這裏就交待清楚了,把前後一對照,這個事情該是沒有懷疑了。

  

  

  

  

  不生自下地者,此世俗智,叁類智邊,得非擇滅,故名不生。此不生法,于一切時,無容起故,以見道是無漏,俗智是有漏,故于見道,此無容起,以不起故,得非擇滅。自下地者,修世俗智,唯自、下地,謂依未至,見道現前,能修未來二地俗智,謂修未至及欲界也。修未至者,是修自地;修欲界者,是修下地。如是乃至依第四禅,見道現前,能修未來七地俗智,謂色界六,欲界一地。修第四禅,是修自地,修余六地,名修下地。

  

  “不生自下地者,此世俗智,叁類智邊,得非擇滅”,這個世俗智,它能夠修,它起來了,該生起來吧?生不出來,“得非擇滅”,緣缺不生,就在叁類智邊的時候,它本來已經得到了,可以生,但是不能生,它得到一個非擇滅。爲什麼?緣缺了。見道的時候這十五剎那,一個剎那一個剎那挨著來,生的時間沒有,緣缺不生。

  

  “此不生法,于一切時,無容起故”,既然這個時候機會錯過了,以後也生不來了,因爲不是那個機緣了,它也生不起來,一切時候無容起故。

  

  “以見道是無漏,俗智是有漏,故于見道,此無容起,以不起故,得非擇滅”,見道是無漏的,世俗智是有漏的,它兩個不能同時生起,見道裏邊有漏心起不了的。本來見道的時候該起的,見道起不了,那當然說以後永遠生不起來了。那麼這個見道固然是有漏智生不出來,就其它的無漏智也插不進去的了,它是一剎那一剎那連著連著來的,這十五剎那是快得不得了,沒有一個縫縫眼眼可以鑽的,所以說一切智都在中間插不進去的,何況有漏的世俗智呢?這是不生的,這個不生就是說,這個世俗智是屬于不生法,非擇滅。

  

  “自下地”,修世俗智只有自地、下地好修,“謂依未至,見道現前,能修未來二地俗智,謂修未至及欲界也”,那就是說,這個世俗智屬于哪一地的?那只有自地跟下地的。下邊舉例,假使見道的時候,依未到地定見道,那麼得修的世俗智有兩個,一個是未到地定的,自地的,一個是下地的,欲界的。“修未至者,是修自地”,未到地定的,就是自地的,修欲界的是下地的。“如是乃至依第四禅,見道現前,能修未來七地俗智,謂色界六,欲界一地”,那麼假使你推上去,依此類推,到第四禅,見道,那麼未來的七地的世俗智能修。哪個七地呢?色界有六個,未至、中間、四靜慮,六個,六個地了。四靜慮是最高的了,它下邊有五個,就是未到地、中間定、初禅、二禅、叁禅,那麼都是它的下地了,欲界也是它的下地了,那麼都能修這個七地。色界六個,欲界一個。修四靜慮本身就是自地,那就是這七個地裏邊,自地一個,下邊有六個地,一共是七個地。

  

  

  

  

  苦集四滅後者,此世俗智,苦集邊修,四念住攝,滅邊修者,唯法念住。自谛行相境者,此世俗智,隨于何谛,現觀邊修,即以此行相,緣此谛爲境。唯加行所得者,此世俗智,見道力得故,唯加行得。

  

  “苦集四滅後”,這個世俗智,在苦集邊修,“四念住攝”,是屬于哪一個四念住攝?苦集的時候,“四念住攝”,在滅谛旁邊的那個世俗智,它當然是法念住,滅谛是無爲法,只有法念住有。這都是辨現觀邊世俗智的一些差別。

  

  “自谛行相境”,這個世俗智,隨便在哪一個谛的邊邊上修,就是那個行相。“緣此地爲境”,那就是說,你在苦類智旁邊産生的世俗智,那就是修苦谛的四個行相;在集類智旁邊生起的世俗智,那就是集谛四個行相;假使說你是滅類智邊上所生起的世俗智,那麼它修的行相,就是滅谛的滅靜妙離四個行相。這就是說四個谛的行相,它世俗智是屬于那個行相。

  

  “唯加行所得”,現觀旁邊世俗智,見道的力量得到的,加行得,沒有離系得。它所以能夠産生,就是見道的能力把它帶出來的,不是斷了煩惱,它自己就顯出來的,所以說我們前面講過的,加行得、離系得,這兩個裏邊,這個智是屬于加行得,是見道的力量而得到的,沒有見道是得不到的,不是煩惱離掉了就得到的。那麼這裏邊講了很多,廣辨這個現觀邊世俗智的,那就是補充我們前面界品裏邊談起過的這個現觀邊世俗智。那時候談了之後,依稀恍惚的,不太清楚,你前後一對照,這個問題,基本上所有問題都在裏邊講完了。

  

  明天我們要講“約修道辨”——修道的時候約能修多少?這個是比較麻煩的。我們說《智品》裏邊是容易的,容易也不說老太婆也聽得懂,那不見得,容易裏邊,還是有些比較要動動腦筋的;如果不動腦筋,《俱舍》是一門難學的功課,那這個話也不成立了,“聰明論”也稱不上了。爲什麼聰明論?就是不好懂的才聰明起來,你說大家好懂的事情,一般的老太婆也知道的,你什麼聰明?你跟老太婆一樣,聰明啥東西呢?正是因爲這些學問,這些修道的境界,一般人知不了的,你知道了,你才是聰明者,所以聰明論也不是很簡單就能得到的,要達到一個聰明的人,你不下功夫是不行的。 《俱舍論》是聰明論,學了會聰明,這個是肯定的,但是你要做個聰明的人,那你下功夫。今天講到這裏。

  

  

  

  

  

  

  

  第127講

  

  《俱舍論頌疏》,昨天講了四谛十六行相,《俱舍論》是帶來准備參考的,昨天忘掉了,今天補一下。四谛十六行相,在《俱舍論》裏邊講了很多樣子,有的講得很好,我們還是把它念一道。第一個樣子,跟書上一樣的,他是采了一個。

  

  

  

  

  又非究竟故非常,如荷重擔故苦,內離士夫故空,不自在故非我。牽引義故因,出現義故集,滋産義故生,爲依義故緣。不續相續斷故滅,離叁有爲相故靜,勝義善故妙,極安隱故離。治邪道故道,治不如故如,趣入涅槃宮故行,棄舍一切有故出。如是古釋,既非一門,故隨所樂,更爲別釋。12

  

  第二個講法,“又非究竟故非常”,不是涅槃,不是究竟的東西,所以無常的。“如荷重擔故苦”,在苦谛裏邊,好象背了重擔子一樣,所以是苦。“內離士夫故空”,五蘊裏邊沒有補特伽羅這個士夫,這是空的。“不自在故非我”,它本身隨業牽的、不自在的,這是非我。我是自在的意思了。這是另外一個講苦谛四相。“非究竟故”,所以非常,“如荷重擔故苦,內離士夫故空”,這個空就是說,空這個補特伽羅,“不自在故非我”。

  

  集谛,“牽引義故”,它能夠引出果來的,叫因。“出現義故”,能夠顯出果來的叫集。“滋産義故”,能夠把它生出來的,叫生。“爲依義故緣”,爲這個果做依靠的那些因緣的,叫緣。那麼這是集谛的四相。

  

  滅谛四相,“不續相續斷故滅”,不相連續了,相續斷掉了叫滅,就是那些有漏的相續斷掉了,叫滅。“離叁有爲相故靜”,離開叁有爲相,就是生、異、滅,離開叁有爲的相,所以寂靜。“勝義善故妙”,勝義的善所以說妙,妙就是無漏的善法。“極安穩故離”,這個地方離一切災患的,極安穩的,所以叫離。這是滅谛的四相。

  

  道谛,“治邪道故道”,這個道能夠對治邪道的是正道。“治…

《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定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大要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