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漏道的,所以说它同一个事情,事现观,做同样的事情是做不到的,世俗智没有这个堪能。道类智是修无漏道的,那么世俗智无始以来是有漏道,它没有这个事现观的。(147B)这是说第一个原因,世俗智不起来,不修世俗智。
第二个原因,“又必无于道,遍事现观故”,这个修道的时候不能遍。前面那个知苦可以遍知,断集遍断,证灭遍证,而道现观,却是遍不了了的。“谓于三谛可遍知苦,可遍断集,可遍证灭,当谛事周”,当谛,它苦谛他知完了,集谛断完了,灭谛证完了,叫当谛事周,当然见道还没有完了,到修道、无学道会完的,所以这个事情可以修世俗智。“必无于道,可能遍修”,道是遍不了的,“种性多故”,种性不同,你这类种性的,修他的道,那类种性的,修那个道,没有一个人把一切种性的道修完的,没有的,所以说道类智的时候,不能这个得修那个现观边世俗智。
这个原因是两个,一是无始以来没有见过无漏道,事现观的事情没有做过;第二个,道是无边,没有办法遍的,搞不完的。“故道类智,不修世俗智”,所以道类智的时候,没有修现观边世俗智。
问:何故于三谛,有遍声,非道谛耶?答:以其能知一切苦,断一切集,证一切灭,而无能修一切道谛,佛亦于道得修习修,俱不尽故,故无遍声。
“问:何故于三谛有遍声,非道谛耶”,这个是追根到底:三谛可以遍,遍知苦、遍断集、遍证灭,为什么道谛遍不了?道理还得要讲一下。
“答:以其能知一切苦,断一切集,证一切灭,而无能修一切道谛”,我们说到无学的时候,一切苦知的完的,一切集是断的了的,一切灭是证的了的,“而无能修一切道谛”,但是一切道谛修完的人是没有的。“佛亦于道,得修习修俱不尽故”,就是说佛,最高的佛,他对道,得修也好(得修就是它的种子的修,就是不是现行的修,习修就是现行的修),不管你习修、得修加起来,俱不能尽故,都不能修完,“故无遍声”,连佛都不能遍,其他怎么遍得了?既然遍不了的话,道类智后,现观边世俗智不能修。
那这里的意思,就是说道有很多,声闻道、缘觉道等等,还有钝根、利根,各式各样的,你哪一个人把它修完呢?你是利根的,不修钝根的,你钝根当然可以练利根了,但是里边有差别,声闻的、缘觉的,各式各样的,每一个人根性不同,他修的法又不同,什么都不同,你说一个人把它修完了,这个当然做不到。所以说道没有遍的。
那么这个就讲完了。现观边世俗智,前面我们讲过的,在现观的时候,他要得修一个现观边世俗智,到底怎么回事?这里就交待清楚了,把前后一对照,这个事情该是没有怀疑了。
不生自下地者,此世俗智,三类智边,得非择灭,故名不生。此不生法,于一切时,无容起故,以见道是无漏,俗智是有漏,故于见道,此无容起,以不起故,得非择灭。自下地者,修世俗智,唯自、下地,谓依未至,见道现前,能修未来二地俗智,谓修未至及欲界也。修未至者,是修自地;修欲界者,是修下地。如是乃至依第四禅,见道现前,能修未来七地俗智,谓色界六,欲界一地。修第四禅,是修自地,修余六地,名修下地。
“不生自下地者,此世俗智,三类智边,得非择灭”,这个世俗智,它能够修,它起来了,该生起来吧?生不出来,“得非择灭”,缘缺不生,就在三类智边的时候,它本来已经得到了,可以生,但是不能生,它得到一个非择灭。为什么?缘缺了。见道的时候这十五剎那,一个剎那一个剎那挨着来,生的时间没有,缘缺不生。
“此不生法,于一切时,无容起故”,既然这个时候机会错过了,以后也生不来了,因为不是那个机缘了,它也生不起来,一切时候无容起故。
“以见道是无漏,俗智是有漏,故于见道,此无容起,以不起故,得非择灭”,见道是无漏的,世俗智是有漏的,它两个不能同时生起,见道里边有漏心起不了的。本来见道的时候该起的,见道起不了,那当然说以后永远生不起来了。那么这个见道固然是有漏智生不出来,就其它的无漏智也插不进去的了,它是一剎那一剎那连着连着来的,这十五剎那是快得不得了,没有一个缝缝眼眼可以钻的,所以说一切智都在中间插不进去的,何况有漏的世俗智呢?这是不生的,这个不生就是说,这个世俗智是属于不生法,非择灭。
“自下地”,修世俗智只有自地、下地好修,“谓依未至,见道现前,能修未来二地俗智,谓修未至及欲界也”,那就是说,这个世俗智属于哪一地的?那只有自地跟下地的。下边举例,假使见道的时候,依未到地定见道,那么得修的世俗智有两个,一个是未到地定的,自地的,一个是下地的,欲界的。“修未至者,是修自地”,未到地定的,就是自地的,修欲界的是下地的。“如是乃至依第四禅,见道现前,能修未来七地俗智,谓色界六,欲界一地”,那么假使你推上去,依此类推,到第四禅,见道,那么未来的七地的世俗智能修。哪个七地呢?色界有六个,未至、中间、四静虑,六个,六个地了。四静虑是最高的了,它下边有五个,就是未到地、中间定、初禅、二禅、三禅,那么都是它的下地了,欲界也是它的下地了,那么都能修这个七地。色界六个,欲界一个。修四静虑本身就是自地,那就是这七个地里边,自地一个,下边有六个地,一共是七个地。
苦集四灭后者,此世俗智,苦集边修,四念住摄,灭边修者,唯法念住。自谛行相境者,此世俗智,随于何谛,现观边修,即以此行相,缘此谛为境。唯加行所得者,此世俗智,见道力得故,唯加行得。
“苦集四灭后”,这个世俗智,在苦集边修,“四念住摄”,是属于哪一个四念住摄?苦集的时候,“四念住摄”,在灭谛旁边的那个世俗智,它当然是法念住,灭谛是无为法,只有法念住有。这都是辨现观边世俗智的一些差别。
“自谛行相境”,这个世俗智,随便在哪一个谛的边边上修,就是那个行相。“缘此地为境”,那就是说,你在苦类智旁边产生的世俗智,那就是修苦谛的四个行相;在集类智旁边生起的世俗智,那就是集谛四个行相;假使说你是灭类智边上所生起的世俗智,那么它修的行相,就是灭谛的灭静妙离四个行相。这就是说四个谛的行相,它世俗智是属于那个行相。
“唯加行所得”,现观旁边世俗智,见道的力量得到的,加行得,没有离系得。它所以能够产生,就是见道的能力把它带出来的,不是断了烦恼,它自己就显出来的,所以说我们前面讲过的,加行得、离系得,这两个里边,这个智是属于加行得,是见道的力量而得到的,没有见道是得不到的,不是烦恼离掉了就得到的。那么这里边讲了很多,广辨这个现观边世俗智的,那就是补充我们前面界品里边谈起过的这个现观边世俗智。那时候谈了之后,依稀恍惚的,不太清楚,你前后一对照,这个问题,基本上所有问题都在里边讲完了。
明天我们要讲“约修道辨”——修道的时候约能修多少?这个是比较麻烦的。我们说《智品》里边是容易的,容易也不说老太婆也听得懂,那不见得,容易里边,还是有些比较要动动脑筋的;如果不动脑筋,《俱舍》是一门难学的功课,那这个话也不成立了,“聪明论”也称不上了。为什么聪明论?就是不好懂的才聪明起来,你说大家好懂的事情,一般的老太婆也知道的,你什么聪明?你跟老太婆一样,聪明啥东西呢?正是因为这些学问,这些修道的境界,一般人知不了的,你知道了,你才是聪明者,所以聪明论也不是很简单就能得到的,要达到一个聪明的人,你不下功夫是不行的。 《俱舍论》是聪明论,学了会聪明,这个是肯定的,但是你要做个聪明的人,那你下功夫。今天讲到这里。
第127讲
《俱舍论颂疏》,昨天讲了四谛十六行相,《俱舍论》是带来准备参考的,昨天忘掉了,今天补一下。四谛十六行相,在《俱舍论》里边讲了很多样子,有的讲得很好,我们还是把它念一道。第一个样子,跟书上一样的,他是采了一个。
又非究竟故非常,如荷重担故苦,内离士夫故空,不自在故非我。牵引义故因,出现义故集,滋产义故生,为依义故缘。不续相续断故灭,离三有为相故静,胜义善故妙,极安隐故离。治邪道故道,治不如故如,趣入涅槃宫故行,弃舍一切有故出。如是古释,既非一门,故随所乐,更为别释。12
第二个讲法,“又非究竟故非常”,不是涅槃,不是究竟的东西,所以无常的。“如荷重担故苦”,在苦谛里边,好象背了重担子一样,所以是苦。“内离士夫故空”,五蕴里边没有补特伽罗这个士夫,这是空的。“不自在故非我”,它本身随业牵的、不自在的,这是非我。我是自在的意思了。这是另外一个讲苦谛四相。“非究竟故”,所以非常,“如荷重担故苦,内离士夫故空”,这个空就是说,空这个补特伽罗,“不自在故非我”。
集谛,“牵引义故”,它能够引出果来的,叫因。“出现义故”,能够显出果来的叫集。“滋产义故”,能够把它生出来的,叫生。“为依义故缘”,为这个果做依靠的那些因缘的,叫缘。那么这是集谛的四相。
灭谛四相,“不续相续断故灭”,不相连续了,相续断掉了叫灭,就是那些有漏的相续断掉了,叫灭。“离三有为相故静”,离开三有为相,就是生、异、灭,离开三有为的相,所以寂静。“胜义善故妙”,胜义的善所以说妙,妙就是无漏的善法。“极安稳故离”,这个地方离一切灾患的,极安稳的,所以叫离。这是灭谛的四相。
道谛,“治邪道故道”,这个道能够对治邪道的是正道。“治…
《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定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