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如故如”,对一些不如,就是不契合如如的道理的,这个叫如,对治那些不如的那些道理的叫如。“趣入涅槃宫故行”,它能够通入这个涅槃的宫廷的,叫行。“弃舍一切有故出”,能够离开、舍弃一切三有的叫出,离开三有。
“如是古释,既非一门,故随所乐,更为别释”,这些古代的解释很多,不止一门,那么随你自己欢喜的,讲了很多。这里还有一个《光记》里边的第四番的。一共讲了四番,第三番的比较繁琐一点点,没有念。
为治常见故,修非常行相;为治乐见故,修苦行相;为治我所见故,修空行相;为治我见故,修非我行相。13
第四番,我们引光记的文来看。“为治常见故,修非常行相”,那个为了要对治常见,我们一般人都以为世界是常的了,那么就修非常的行相。“为治乐故,修苦行相”,对治常乐我净那个乐,才修苦的行相。“为治我所见故,修空行相”,修空的行相来对治我所的。“为治我见故,修非我行相”,正是针对我见这个的,“修非我行相”。这个跟前面的第一个解释差不多的。
为治外道无因见故,修因行相。为治梵王、自在天等一因见故,修集行相,多法聚集为因生果。为治数论转变常因等见故,修生行相,彼宗体常,前后转变能生诸法,如金转变成环玔等。为治以知为先能生因见故,修缘行相,遇缘即起,何须以知为先?言知先因者,如自在天将变境时,先起欲知彼境,起欲知已,然后方变,大自在天以知为先,故名知先因也。或数论自性,名知先因,欲变境时,要我先思欲知境界,起欲知已,自性方变,此之自性以知为先,方能变境故,名知先因也。
集谛,这些都是对治的方面来说的。“为治外道无因见故,修因行相”,外道有些执一切法没有因的,自然生出来的,自然外道,那么修因,这是一切集谛是因,因的行相。
“为治梵王、大自在天等一因见故,修集行相”,集就是众多的意思,要对治大梵天王、大自在天,或者是上帝,一个因它能够生一切万物的。那么修集行相,这个因并不是一个,很多的,这个集谛是很多的东西集起来才有的,“多法聚集为因生果”,很多的法集起来才生出果来的,所以修集的行相。
“为治数论”,数论有转变,前面觉天尊者他说一切法它有转变的,可以现在相转成过去相的,世亲菩萨说他是数论外道,它有转变的。那么数论讲转变的“常因等见”,一切因是常的,但是可以改变的,所以修生行相。大概数论宗它认为一切法的体是常的,但是前面能转变,这个转变生出许多法来,好象金子,它能够打成指环、金镯子等等。那么他就是说这个是错误的,生就是说它有新生出东西来的,不是转变。转变就是没有什么新的生出来,体是常的,无所谓生的。因集生缘这个生,就是对治数论外道的常见,它认为是一切法是常的,体是常的,前后转变,但是我们说是有生的。
“为治以知为先能生因见故,修缘行相。遇缘即起,何须以知为先”,什么叫知先因?一些外道,印度外道,大自在天要它变化一切世界的时候,他先起一个念头,要知道那些境,然后知道之后,才变出来。就是说他先有个规划了,那么就叫知先因,以知为先的这个因,它就变出来了。他说他要变这样的境界,他这样子起了这个知以后,自性就变那些东西。那么现在我们说,因缘和合之后自然有东西变出来的,不需要你先规划一下,什么有东西,不需要知先的。那就是说,我们说因集生缘,一切法是缘起的,并不是你先要想一想要起什么东西,就变什么东西出来了。
为治解脱是无见,修灭行相。谓诸外道起大邪见拨无解脱,为对治彼修灭行相,生缘灭故,明知有灭。为治解脱是苦见故,修静行相。谓诸外道作如是执,我见世间,无一眼者尚以为苦,况复涅槃,诸根总灭,而不苦哉;为治此见修静行相,以涅槃中,苦皆寂静。为治外道执四静虑及四无色等至乐是妙见故,修妙行相,此有漏定非真妙法,唯有涅槃是真妙法。为治解脱是数退堕非永见故,修离行相。谓诸外道执无想天等为真解脱,后时观见数退堕落,便作是执,解脱涅槃是数退堕,非永出离;为治彼见,修离行相,以证涅槃必不退故。
“为治解脱是无见,修灭行相”,有的外道说解脱是没有的,你修徒劳的,你修了那么行,为的是求解脱了,有的外道他修了半天,他自己解脱不了,他认为解脱是不可能的,那么对治这个,就说灭,现在我们那些东西是灭得掉的,就是可以解脱的。有些外道他是起邪见的,以为没有解脱的。
“为治解脱是苦见故,修静行相”,有的外道倒不否定解脱是有,但是他说解脱是个苦事情,他怎么说呢?外道说的,看到世间上,少一个眼睛或者少一个手、少一个脚的,那就苦得不得了,你入了涅槃之后,六根都没有了,那你不是苦透了吗?为了对治这些解脱是苦的那个邪见,他就修静,灭静妙离的静,静就是清静的,一点也没有苦的。所有的苦都寂静了,那就是彻底的,一点苦也没有的。这是对治那些外道的邪见。
“为治外道执四静虑,及四无色等至乐是妙见故,修妙行相,此有漏定非真妙法”,有些外道他修到四禅,或者四无色定,这个定里边有种乐,他说这个是最殊妙的。那么我们修这个灭静妙离这个妙,就说你这个有漏定,并不是真的妙,真正的妙就在涅槃。就是他不究竟,你个有漏定妙的啥东西?妙不了多少,只不过是比欲界好一点就完了。
“为治解脱是数退堕,非永(出离)见故,修离行相”,有的外道他自己修行,以为无想天或者是非想非非想天是解脱。这个无想定修得了,生了无想天,无想天是五百大劫,五百大劫过了之后又堕下来轮回了,他认为解脱靠不住的,要退的。那么对治这些外道的邪见,就是说这个离。这个涅槃,这个灭谛,是真正能够离一切的那些苦的,不会再轮回的,不会退的,是真正能出离的。
为治拨无圣道邪见故,修道行相,以道行相缘实道故。为治外道执苦行等邪道见故,修如行相,契正理故名之为如。为治计余法为道是真见故,修行行相,故正理云:为治世间离染是真道故,修行行相。为治退道数见故,修出行相,故正理云:为治尝遭不永离染道所诳惑,于真圣道亦不敬故,修出行相。
下边是道谛四个行相。“为治拨无圣道邪见故,修道行相”,有的人说,你修圣道,圣道不可能的,没有的,修不到的;那么对治这些邪见,就是道,这个道是真能通达菩提的那个道。
“为治外道执苦行等邪道见故,修如行相”,有些外道执那些无益的苦行,他说这个是道,他们倒承认有道,但是以苦行为道,那么就修道如行出这个如。你修的苦行,你要看契不契合那个如,就是正理,如果契合正理的才是有益的,你不契合正理的,单是受一些苦,那没有用,不是道。所以说不但是能够通达这个实在有道,而且这个道要契合真如的,契合我们正理的,要契合正理的才能叫如。外道的苦行不如,虽然你修了很多辛苦,但是不如,不符合正理的,没有用。
“为治计余法为道是真见故,修行行相”,有些外道执着那些不如法的道,好象气功等等之类的,他说这个是真道,修了能够出离的,那么我们就修行的行相,你这个东西不能行向涅槃。
“为治退道数见故,修出行相”,他们有的外道,也是跟前面那个一样,他修了他们所谓的出离的道,结果还是轮回,他们就认为道是不能够永远出离的。你一会儿修了道,好象是出离了,一会儿又退回来了。那么我们就说修“出”,这个真的圣道修了之后,决定能出离。
那么这里,这个第四番是对治一切外道见的,也是有这个四谛十六行相。反正四谛十六行相的样子很多,总的意思、原则是同的,那么因为应用起来,对治外道、对内道的,对内里边各式各样宗派的,那就分了很多的样子。我们现在念了三个样子,那么参考,可以给大家参考的,就不一定死在这个地方,只要是讲得通都可以用。那么就是说我们见要打得开一点,不要看到我们讲了这个样子,其他地方稍微变动一点,就认为不对,那要看只要契理的都是对的。
好!现在我们还是接下去,今天讲修道的。
丁二、约修道辨
从此第二,约修道辨。论云:次于修道离染位中,颂曰:
修道初剎那 修六或七智 断八地无间 及有欲余道
有顶八解脱 各修于七智 上无间余道 如次修六八
“从此第二,约修道辨”,“论云:次于修道,离染位中”,在修道位的时候,他得修是什么?我们这里讲的修都是得修,现在直接修,论里边讲的,这里没有讲。那么就是说他可能修的,就是说虽然不生起来,但是得有了,等于那个法是自在了,那么就叫得修,那得修就多一些了。
“修道初剎那,修六或七智,断八地无间,及有欲余道,有顶八解脱,各修于七智,上无间余道,如次修六八”,修道里边各式各样的道都讲完了。
释曰:修道初剎那,修六或七智者,修道初剎那者,道类智是也。此智现前,修未来智,或六或七。未离欲者,未来修六,谓四谛智、法智、类智;已离欲者七,更加他心。
“修道初剎那,修六或七智”,修道的第一剎那,十六心,就是道类智,这是进入修道的第一步。“此智现前,修未来智或六或七”,这个智现前的时候,就是第十六剎那生出来时候,他得修,未来智,就是还没有生出来的那个智,或者六个,或者七个。那么这个跟见道一样,没有离欲的六个,四谛智、法智、类智,见道的时候,这些智都出现的,那么修道第一位,这些都成就了,也能够修的。那么已经离欲,加个他心智,这个跟前…
《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定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