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如故如”,對一些不如,就是不契合如如的道理的,這個叫如,對治那些不如的那些道理的叫如。“趣入涅槃宮故行”,它能夠通入這個涅槃的宮廷的,叫行。“棄舍一切有故出”,能夠離開、舍棄一切叁有的叫出,離開叁有。
“如是古釋,既非一門,故隨所樂,更爲別釋”,這些古代的解釋很多,不止一門,那麼隨你自己歡喜的,講了很多。這裏還有一個《光記》裏邊的第四番的。一共講了四番,第叁番的比較繁瑣一點點,沒有念。
爲治常見故,修非常行相;爲治樂見故,修苦行相;爲治我所見故,修空行相;爲治我見故,修非我行相。13
第四番,我們引光記的文來看。“爲治常見故,修非常行相”,那個爲了要對治常見,我們一般人都以爲世界是常的了,那麼就修非常的行相。“爲治樂故,修苦行相”,對治常樂我淨那個樂,才修苦的行相。“爲治我所見故,修空行相”,修空的行相來對治我所的。“爲治我見故,修非我行相”,正是針對我見這個的,“修非我行相”。這個跟前面的第一個解釋差不多的。
爲治外道無因見故,修因行相。爲治梵王、自在天等一因見故,修集行相,多法聚集爲因生果。爲治數論轉變常因等見故,修生行相,彼宗體常,前後轉變能生諸法,如金轉變成環玔等。爲治以知爲先能生因見故,修緣行相,遇緣即起,何須以知爲先?言知先因者,如自在天將變境時,先起欲知彼境,起欲知已,然後方變,大自在天以知爲先,故名知先因也。或數論自性,名知先因,欲變境時,要我先思欲知境界,起欲知已,自性方變,此之自性以知爲先,方能變境故,名知先因也。
集谛,這些都是對治的方面來說的。“爲治外道無因見故,修因行相”,外道有些執一切法沒有因的,自然生出來的,自然外道,那麼修因,這是一切集谛是因,因的行相。
“爲治梵王、大自在天等一因見故,修集行相”,集就是衆多的意思,要對治大梵天王、大自在天,或者是上帝,一個因它能夠生一切萬物的。那麼修集行相,這個因並不是一個,很多的,這個集谛是很多的東西集起來才有的,“多法聚集爲因生果”,很多的法集起來才生出果來的,所以修集的行相。
“爲治數論”,數論有轉變,前面覺天尊者他說一切法它有轉變的,可以現在相轉成過去相的,世親菩薩說他是數論外道,它有轉變的。那麼數論講轉變的“常因等見”,一切因是常的,但是可以改變的,所以修生行相。大概數論宗它認爲一切法的體是常的,但是前面能轉變,這個轉變生出許多法來,好象金子,它能夠打成指環、金镯子等等。那麼他就是說這個是錯誤的,生就是說它有新生出東西來的,不是轉變。轉變就是沒有什麼新的生出來,體是常的,無所謂生的。因集生緣這個生,就是對治數論外道的常見,它認爲是一切法是常的,體是常的,前後轉變,但是我們說是有生的。
“爲治以知爲先能生因見故,修緣行相。遇緣即起,何須以知爲先”,什麼叫知先因?一些外道,印度外道,大自在天要它變化一切世界的時候,他先起一個念頭,要知道那些境,然後知道之後,才變出來。就是說他先有個規劃了,那麼就叫知先因,以知爲先的這個因,它就變出來了。他說他要變這樣的境界,他這樣子起了這個知以後,自性就變那些東西。那麼現在我們說,因緣和合之後自然有東西變出來的,不需要你先規劃一下,什麼有東西,不需要知先的。那就是說,我們說因集生緣,一切法是緣起的,並不是你先要想一想要起什麼東西,就變什麼東西出來了。
爲治解脫是無見,修滅行相。謂諸外道起大邪見撥無解脫,爲對治彼修滅行相,生緣滅故,明知有滅。爲治解脫是苦見故,修靜行相。謂諸外道作如是執,我見世間,無一眼者尚以爲苦,況複涅槃,諸根總滅,而不苦哉;爲治此見修靜行相,以涅槃中,苦皆寂靜。爲治外道執四靜慮及四無色等至樂是妙見故,修妙行相,此有漏定非真妙法,唯有涅槃是真妙法。爲治解脫是數退墮非永見故,修離行相。謂諸外道執無想天等爲真解脫,後時觀見數退墮落,便作是執,解脫涅槃是數退墮,非永出離;爲治彼見,修離行相,以證涅槃必不退故。
“爲治解脫是無見,修滅行相”,有的外道說解脫是沒有的,你修徒勞的,你修了那麼行,爲的是求解脫了,有的外道他修了半天,他自己解脫不了,他認爲解脫是不可能的,那麼對治這個,就說滅,現在我們那些東西是滅得掉的,就是可以解脫的。有些外道他是起邪見的,以爲沒有解脫的。
“爲治解脫是苦見故,修靜行相”,有的外道倒不否定解脫是有,但是他說解脫是個苦事情,他怎麼說呢?外道說的,看到世間上,少一個眼睛或者少一個手、少一個腳的,那就苦得不得了,你入了涅槃之後,六根都沒有了,那你不是苦透了嗎?爲了對治這些解脫是苦的那個邪見,他就修靜,滅靜妙離的靜,靜就是清靜的,一點也沒有苦的。所有的苦都寂靜了,那就是徹底的,一點苦也沒有的。這是對治那些外道的邪見。
“爲治外道執四靜慮,及四無色等至樂是妙見故,修妙行相,此有漏定非真妙法”,有些外道他修到四禅,或者四無色定,這個定裏邊有種樂,他說這個是最殊妙的。那麼我們修這個滅靜妙離這個妙,就說你這個有漏定,並不是真的妙,真正的妙就在涅槃。就是他不究竟,你個有漏定妙的啥東西?妙不了多少,只不過是比欲界好一點就完了。
“爲治解脫是數退墮,非永(出離)見故,修離行相”,有的外道他自己修行,以爲無想天或者是非想非非想天是解脫。這個無想定修得了,生了無想天,無想天是五百大劫,五百大劫過了之後又墮下來輪回了,他認爲解脫靠不住的,要退的。那麼對治這些外道的邪見,就是說這個離。這個涅槃,這個滅谛,是真正能夠離一切的那些苦的,不會再輪回的,不會退的,是真正能出離的。
爲治撥無聖道邪見故,修道行相,以道行相緣實道故。爲治外道執苦行等邪道見故,修如行相,契正理故名之爲如。爲治計余法爲道是真見故,修行行相,故正理雲:爲治世間離染是真道故,修行行相。爲治退道數見故,修出行相,故正理雲:爲治嘗遭不永離染道所诳惑,于真聖道亦不敬故,修出行相。
下邊是道谛四個行相。“爲治撥無聖道邪見故,修道行相”,有的人說,你修聖道,聖道不可能的,沒有的,修不到的;那麼對治這些邪見,就是道,這個道是真能通達菩提的那個道。
“爲治外道執苦行等邪道見故,修如行相”,有些外道執那些無益的苦行,他說這個是道,他們倒承認有道,但是以苦行爲道,那麼就修道如行出這個如。你修的苦行,你要看契不契合那個如,就是正理,如果契合正理的才是有益的,你不契合正理的,單是受一些苦,那沒有用,不是道。所以說不但是能夠通達這個實在有道,而且這個道要契合真如的,契合我們正理的,要契合正理的才能叫如。外道的苦行不如,雖然你修了很多辛苦,但是不如,不符合正理的,沒有用。
“爲治計余法爲道是真見故,修行行相”,有些外道執著那些不如法的道,好象氣功等等之類的,他說這個是真道,修了能夠出離的,那麼我們就修行的行相,你這個東西不能行向涅槃。
“爲治退道數見故,修出行相”,他們有的外道,也是跟前面那個一樣,他修了他們所謂的出離的道,結果還是輪回,他們就認爲道是不能夠永遠出離的。你一會兒修了道,好象是出離了,一會兒又退回來了。那麼我們就說修“出”,這個真的聖道修了之後,決定能出離。
那麼這裏,這個第四番是對治一切外道見的,也是有這個四谛十六行相。反正四谛十六行相的樣子很多,總的意思、原則是同的,那麼因爲應用起來,對治外道、對內道的,對內裏邊各式各樣宗派的,那就分了很多的樣子。我們現在念了叁個樣子,那麼參考,可以給大家參考的,就不一定死在這個地方,只要是講得通都可以用。那麼就是說我們見要打得開一點,不要看到我們講了這個樣子,其他地方稍微變動一點,就認爲不對,那要看只要契理的都是對的。
好!現在我們還是接下去,今天講修道的。
丁二、約修道辨
從此第二,約修道辨。論雲:次于修道離染位中,頌曰:
修道初剎那 修六或七智 斷八地無間 及有欲余道
有頂八解脫 各修于七智 上無間余道 如次修六八
“從此第二,約修道辨”,“論雲:次于修道,離染位中”,在修道位的時候,他得修是什麼?我們這裏講的修都是得修,現在直接修,論裏邊講的,這裏沒有講。那麼就是說他可能修的,就是說雖然不生起來,但是得有了,等于那個法是自在了,那麼就叫得修,那得修就多一些了。
“修道初剎那,修六或七智,斷八地無間,及有欲余道,有頂八解脫,各修于七智,上無間余道,如次修六八”,修道裏邊各式各樣的道都講完了。
釋曰:修道初剎那,修六或七智者,修道初剎那者,道類智是也。此智現前,修未來智,或六或七。未離欲者,未來修六,謂四谛智、法智、類智;已離欲者七,更加他心。
“修道初剎那,修六或七智”,修道的第一剎那,十六心,就是道類智,這是進入修道的第一步。“此智現前,修未來智或六或七”,這個智現前的時候,就是第十六剎那生出來時候,他得修,未來智,就是還沒有生出來的那個智,或者六個,或者七個。那麼這個跟見道一樣,沒有離欲的六個,四谛智、法智、類智,見道的時候,這些智都出現的,那麼修道第一位,這些都成就了,也能夠修的。那麼已經離欲,加個他心智,這個跟前…
《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定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