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定品▪P15

  ..续本文上一页面一样。见道的时候为什么不起他心智?见道是很快,没有空的,就是一剎那一剎那,都在赶时间,这个十五剎那要把八十八使的思惑要断完,一点空闲也没有,所以说不能起一个空闲来起他心智。那么修道时候这个紧张的时候过了,那么他心智可以生出来了。所以说,已经离欲的,在修道的时候,他心智可以加一个。

  

  

  

  

  断八地无间者,谓断欲界乃至无所有处,此八地中,无间道也。及有欲余道者,谓未离欲,名为有欲,此有欲圣,所有加行、解脱、胜进,名为余道,是前无间道外,故名为余。有顶八解脱者,谓断有顶八解脱道,除第九也。各修于七智者,此上所明八地无间道,及有欲余道,并有顶八解脱,各修未来七智也。若无间道,及有欲余道者,谓四谛智、法智、类智,及世俗智。有顶八解脱,修七智者,于前七智,除世俗智,加他心智。

  

  “断八地无间”,欲界一直到无所有处,除开有顶,这八个地的中间的无间道,无间道是断烦恼的,“及有欲余道”,有欲的就是还没有离开欲的,余道,这个有欲的圣者就是欲界的烦恼还没有断掉的圣者,那是见道以后就修道了,当然是圣者了。余道什么呢?就是除了无间道以外的加行道、解脱道、胜进道,前面无间道讲过了嘛,现在这些其它的加行道也好,解脱道也好,胜进道也好,这是无间道之余。“除前无间道外,故名为余”,那么这一些都是同样的。

  

  “有顶八解脱”,前边讲的八地,那么还有最后的最高的有顶地,它的情况就是八个解脱,就是下面的八个解脱道,最后的解脱道另外说。“谓断有顶八解脱道”,第九解脱道除开。

  

  “各修于七智”,这个上面的这一些都是修七智,从八地的无间,有欲的余道跟有顶的八解脱,都可以修七个智。下边是分别说,三种情况。

  

  “若无间道,及有欲余道”,哪七个智呢?“谓四谛智,法智,类智,及世俗智”,因为世俗智,可以对治下边的这个八个地的。有顶的烦恼,世俗智对治不了的,那么所以它们七个智,就是四谛(苦集灭道)、法智、类智、世俗智,下边八地都能对治。因为有部他们是承认有漏道也能断烦恼的。

  

  有顶,就不能有世俗智了。“有顶八解脱修七智者,谓于前七智,除世俗智,加他心智”,那么有顶的天,这个他是最高了,那么他没有欣上厌下的世俗道断烦恼的,所以世俗智要除掉,那么七智,除了世俗智,它怎么还有一个什么呢?他心智。他心智解脱道,无间道不能生他心智,解脱道已经松活了,不紧张了,可以加一个他心智,所以还是七个智,但是不一样。

  

  

  

  

  上无间余道,如次修六八者,上无间者,谓是断有顶九无间道也。此上无间,未来修六,谓四谛智、法智、类智。言余道者,谓断欲界第九解脱道,及第九胜进道,又断上七地诸解脱道,及胜进道,断上八地加有顶也诸加行道,又断有顶,前八品惑,诸胜进道,此上诸道,皆名余道。此之余道,未来修八,于前六智,加世俗智及他心智。

  

  “上无间余道,如次修六八者”,什么上无间?是断有顶的九无间道,(148A)前面讲的有顶的八解脱道,现在我们讲有顶的无间道,断有顶的九个无间道。“此上”这个上就是有顶,“此上无间”,它未来的得修是六种:四谛、法智、类智。这是有顶的解脱道讲过了,讲无间道。有顶的第九解脱道没有讲,他是已经成了无学,这是讲的有学修道。

  

  余道什么?“断欲界第九解脱道,及第九胜进道,又断上七地诸解脱道”,这前面没说的都并在这里说,解脱道、胜进道。“断上八地”,上八地就是上面八地,欲界以上的八地,包括有顶,“诸加行道”,“又断有顶,前八品惑诸胜进道”,这些都是前面没有讲到的,都叫余道。

  

  “此上诸道,皆名余道,此之余道,未来修八”,余道,这些道里边,都修八个。“于前六智,加世俗智及他心智”,因为这些都不是无间道,可以有他心智,也不是对治有顶的,有顶的无间道不能起世俗智,那么它都不是无间道,不是正在断烦恼的有顶的对治道,所以也可以起他心智,也可以起世俗智。因为不是无间道,他时间松,可以起他心智,也不是对治有顶的烦恼,所以可以加世俗智。那么这里边当然很繁复了,我们知道一下就可以。

  

  

  

  

  丁三、约无学道辨

  

  从此第三,约无学辨修。论云:次辨离染得无学位。颂曰:

  

  无学初剎那  修九或修十  钝利根别故  胜进道亦然

  

  “从此第三,约无学道辨修”,前面是见道、修道,那么无学道,无学道就是有顶的第九解脱道。我们前面有顶的第九个解脱道没有讲的,因为他是无学,现在讲无学的时候,就是这一个,这一剎那。

  

  “无学初剎那”,无学的最初一剎那,就是有顶的烦恼断掉的第九个解脱道,那个时候成了无学。“修九或修十”,钝根修九个智,利根修十个智,加个无生智。“钝利根别故”,因为九还是十,钝根利根的差别。“胜进道亦然”,在胜进道的时候,就是再出了解脱道以后,那同样也是修九、十个智。这个容易了,辨无学是简单。

  

  

  

  

  释曰:无学初剎那者,谓断有顶第九解脱道也。此无学位,未来修智,或九或十。谓钝根者,除无生智,若利根者,具修十智。于无学位,诸胜进道,或九或十,准前说之。

  

  “释曰:无学初剎那,谓断有顶第九解脱道也”,这是前面有学里边丢下没有讲的,因为这是无学道的地位。

  

  “此无学位,未来修智,或九或十”,这个无学的得修,九个智,或者十个智全。“谓钝根者,除无生智”,钝根的阿罗汉,无生智他不能有,所以说是要修九个智,那么利根的阿罗汉,他有无生智,那么具足修十个智。

  

  “于无学位,诸胜进道,或九或十,准前说之”,无学位的胜进道,那就是第九解脱道以后的那些道,那么他修九个或者十个,跟前面一样,利根是十个,钝根是九个。

  

  这都是得修。

  

  

  

  

  丁四、约余位辨

  

  从此第四,约余位辨修。论云:次辨余位修智多少。颂曰:

  

  练根无间道  学六无学七  余学六七八  应八九一切

  

  杂修通无间  学七应八九  余道学修八  应九或一切

  

  圣起余功德  及异生诸位  所修智多少  皆如理应思

  

  “从此第四,约余位辨修”,这个是见道、修道、无学道,三道讲完了,那么“余位”,余位就是练根的位,其它的地方,除了见、修、无学之外,还有一些地,他们修多少?“论云:次辨余位,修智多少?颂曰:练根无间道,学六无学七”,这是练根的道,练根的无间道,有学的是修六个,无学的七个。“余学六七八”,“应”,就是阿罗汉,“应八九一切”。“杂修”,除了练根之外,还有杂修静虑也是属于余道。“杂修通无间”,杂修跟修五通,它的无间道,“学七应(阿罗汉果)八九”。“余道学修八”,其他的道,有学的有八个,应果九或一切十个。“圣起余功德,及异生诸位,所修智多少,皆如理应思”,这个都可以按这个道理去推想,那么这当然又是一个比较繁复的事情。

  

  

  

  

  释曰:练根无间道,学六无学七者,有学练根,诸无间道,未来修六,谓四谛智、法智、类智;无学练根,诸无间道,未来修七智,于前六上,更加尽智。

  

  “释曰”,练根的时候,先说练根,再说杂修,再说其它的。“练根无间道,学六无学七者”,有学练根,他的无间道,正在练的时候,对治那些不染无知,正在对治的时候,有学得修是六个,四谛智(苦集灭道)、法智、类智;无学练根的,“诸无间道,未来修七”,加一个尽智。那么利根为什么不加无生智呢?既然是练根,肯定是钝根,利根就不要练根了,所以说七个智,前面的苦集灭道、法智、类智,加一个尽智。没有加无生智的,加了无生智,你还练什么根呢?本来是利根。

  

  

  

  

  余学六七八者,余谓余道,即是练根,诸解脱道,及加行道,并胜进道,故名为余。有学练根,诸解脱道,未离欲者,未来修六,谓四谛智、法智、类智,已离欲七,更加他心。若加行道,未离欲者,未来修七,谓四谛智、法智、类智,及世俗智,已离欲八,更加他心。诸胜进道,未离欲者,未来修七,已离欲八,如加行说。

  

  “余学六七八者”,“余”,就是练根的,不是无间道,“余谓余道”,就是练根的解脱道、加行道、胜进道。凡是道有四种,我们前面都讲过了,前面讲了道有四种,这里就要用了。说了无间道之后,余下的道就是还有三个道,加行道、解脱道、胜进道,这个不说应当自己也知道了。这个要叫余。

  

  “有学练根,诸解脱道,未离欲者,未来修六”,在解脱道的时候,没有离欲的就六种,四谛智、法智、类智,一样的。已经离欲的,不是无间道,就可以加他心智,“更加他心”。

  

  “若加行道,未离欲者,未来修七”,谓四谛智、法智、类智、世俗智,加行道它里边还有世俗智加一个,那么还是七个,四谛(苦集灭道)、法智、类智,因为修加行的时候,世俗智还可以修的。已离欲的,当然了,还加一个他心智,这个一般都是这样子。

  

  “诸胜进道,未离欲者”,解脱道以后的胜进道,没有离欲的也是七个,已离欲的也是八个,跟加行道一样。

  

  

  

  

  应八九一切者,应谓无学,上句余字,流入此中,谓约余道,应八九一切也。谓无学位,退法等五,修练根时,前八品解脱道,未来修八,谓四谛智、法智、类智、他心智、尽智,于退法等四,第九解脱道,未来修九,于前八上,加世俗智。于第五堪达种性,第九解脱道,未来修十。又无学练根,诸加行道,未来修九,除无生智。若胜进道,是钝根…

《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定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大要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