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定品▪P12

  ..续本文上一页智。

  

  第一位,本来前面三个智成就,加一个类智,苦类智,类智以前没有成就,现在成就了,加个类智,那么成了四个智。第二位,第六念集法智,本来有四个智成就,加一个集智,集智以前没有的,法智已经有了,那么加一个集智,成了五个。第三位,就是在第十念时候,灭法智,法智是有了,灭智没有,又加一个灭智,“成前五智,又增灭智”,六个。第四位,就是十四念的时候,道法智,也是法智已经有了,道智没有,加一个道智,所以说第四位,成前六智,本来前六智成就了,再加一个道智,一共是七个智。“故见道位,总成七智”,所以见道时候,一共成就七个智,从它的时间来说,第一念只有一个智,第二念是三个智,第四念是四个智,第六念是五个智,第十念是六个智,第十四念是七个智,总地说七个智。

  

  

  

  

  修道定成七者,此约修道未离欲位,亦成七智,如见道说。离欲增他心者,于离欲位,成前七智,有增他心,总成八智。

  

  “修道定成七”,“此约修道未离欲位”,这就是说修道的还没有把欲界的九品烦恼断掉的,这是修道位,修道位未离欲位,也成七智。修道的如果把欲界的烦恼断完,成了初禅,那当然不止七智,这里说的是修道还没有离开欲界的烦恼的,那么他的成就也是七个智,跟见道一样。

  

  那么没有离欲的七智,离欲的怎么说呢?“离欲增他心,于离欲位成前七智,有增他心,总成八智”,离欲之后,他是前面七个智本来成就的,得了禅定,就可以有他心智,所以说离欲的那些修道的圣者,他是成就八个智,加上一个他心智。

  

  

  

  

  无学钝利根,定成九成十者,时解脱者,定成九智,除无生智,不时解脱,定成十智。

  

  “无学钝利根,定成九成十”,无学的钝根决定成就九智,无学的利根决定成就十智。“时解脱者,定成九智”,时解脱的,九个智成就。这是钝根,他少哪一个?无生智是利根有的,钝根不能有,所以决定成就九个智,“除无生智”。

  

  “不时解脱,定成十智”,不时解脱,利根阿罗汉,他无生智有的,十个智都成就。

  

  那就是一个一个加了,我们说从见道位起,从一智加到三智,三智加到四智,五智,六智,七智,然后修道的时候,从七智加到八智,无学道的时候,八智加到九智,因为他本来有八个智,无学道有个尽智,钝根,那么利根再加一个无生智,到十智,这个很有规律。

  

  

  

  

  丙六、约位辨修

  

  丁一、约见道辨

  

  从此第六,约位辨修,就中分六:一、约见道辨,二、约修道辨,三、约无学道辨,四、约余位辨,五、约依地辨,六、明四修义。且初约见道辨者,论云:于何位中,顿修几智此总问也?且于见道十五心中,颂曰:

  

  见道忍智起  即彼未来修  三类智兼修  现观边俗智

  

  不生自下地  苦集四灭后  自谛行相境  唯加行所得

  

  “从此第六,约位辨修”,这个有点困难,辨修就是得修、行修,根据每一个部位来辨修多少。那么先说那个部位呢?先说见道的时候来说,“一、约见道辨,二、约修道辨,三、约无学道辨,四、约余位辨”,除了前面见、修、无学,其他的位置来辨修,“五、约地辨”,根据依什么地来辨,“六、明四修义”,四种修的意思。

  

  “且初约见道辨者,论云:于何位中,顿修几智”,在什么时候一起能够顿修(就是一起修)几个智?“且于见道十五心中”,现在,何位,我们从见道来说,在见道十五心里边,他能修几个智。

  

  “颂曰:见道忍智起,即彼未来修,三类智兼修,现观边俗智,不生自下地,苦集四灭后,自谛行相境,唯加行所得”,这个里边,当然是比较繁琐的。里边还加一个现观边世俗智,这个前面在界品讲过,这里又提一下。学过界品的可能有这个回忆,见道的时候,有可以修现观边世俗智,但是不现行的,是一个非择灭的法,它可以得修,但是它生不起来,因为见道的时候太忙了,没有一个缝插得进来,它生不起;生不起,到了见道见完了,它的因缘没有了,成了一个缘缺不生。但是得已经有了,它可以修,就是得修。

  

  

  

  

  释曰:见道忍智起,即彼未来修者,于见道中,八忍七智,忍正起时,修未来忍,智正起时,修未来智。此之忍智,先未曾得,故不相修,唯修同类。

  

  “释曰:见道忍智起,即彼未来修”,于见道的时候忍智,见道十五剎那忍智多少呢?八个忍,七个智,第八个智就是修道,所以说见道的时候,只有八忍七智。忍正起时,修未来忍,智起的时候,修未来智。“此之忍、智先未曾得,故不相修,唯修同类”,那么它们忍跟智,以前没有得过,在见道的时候第一次得到,那么它力量还不大,只能够忍修忍、智修智,不能相通,同类的可以修。

  

  “三类智兼修,现观边俗智”,那么八忍八智的时候,忍的时候,可以修忍,智的时候,可以修智。它是同类的,可以修。 《杂心论》里边有这么一句话10,我们念一下。苦法智现前的时候,就可以得修未来的苦法智,就是还没有现行地生出来的苦法智,都能以得修,就是它这个自在权是有了,但是法还没有现起,这是未来的修叫得修。“非忍非余智”,其它的忍不能修,其它的智也不能修,那么就是说,哪一个智起来的时候,哪个忍起来的时候,只能修它同类的。

  

  

  

  

  三类智兼修,现观边俗智者,于苦集灭三类智时,能兼修未来现观边俗智。此世俗智,于一一谛现观后边,方能兼修,故立现观边11世俗智号也。现观边者,即三类智也,谓世俗智,于无始来,曾知苦、断集、证灭。今三类智,亦知苦、断集、证灭,与世俗智,同为一事,有事现观,故三类智边,能修世俗智。

  

  现观边的世俗智,这是个特殊事情。“于苦、集、灭三类智时”,苦类智、集类智、灭类智这三个时候,“能兼修未来现观边俗智”,它这个时候,不但能修它的同类的智,还能够修未来没有生起来,就是说这个法在未来的,是不生法,是非择灭。“现观边”,现观的边边,这个世俗智在现观的边边上的。

  

  那这个现观边什么呢?“此世俗智,于一一谛现观后边”,每一个谛现观就是最后一个边上。苦类智是苦谛的时候最后的一个智,边边上;集类智,观集谛时候,最后一个智的边边上;灭类智,在观灭谛的最后一个智的边边上;这个叫现观边。什么智呢?世俗智。这个时候,能修这个世俗智,一定要在现观边的时候才能修,“故立现观边世俗智”,这个世俗智有点怪,一定要在现观边,就是说每一个谛的最后一个智的时候,只有那一个时候,才能修它。为什么原因?下边要说。先把它名字安好,为什么叫现观边世俗智呢?这个现观边不是现观完了,是一个谛的完了。苦谛观完是苦类智,这个边边上,它能修;那么集谛观完是集类智边边上,它也能修;灭谛观完了,灭类智,它也能修,这叫现观边。

  

  “此世俗智,于一一谛现观后边”,每一个谛的现观的后边,才能修的,“方能兼修”,叫现观边世俗智。那么为什么叫现观边世俗智,就是这个原因。

  

  什么叫现观边呢?具体的说就是三个类智,苦谛的现观的最后一个边边,是苦类智,集谛的现观最后一个边边,集类智,再过去是灭谛,当然是最后一个边了,灭谛的最后是灭类智。再过去是道法忍,那是道谛了,那就是另外一个。所以说,现观边就是三类智,就是三类智的边边上了。

  

  “谓世俗智于无始来,曾知苦、断集、证灭”,世俗智,以前也知道过苦,也断过集,这是有漏道断了;也证过灭,那是有漏道证了,有漏道断了烦恼之后,证到的择灭,就是世俗智证的。那么这个就是说,知苦、断集、证灭,无始以来有漏智也做过那个事情。“今三类智,亦知苦、断集、证灭,与世俗智同为一事,有事现观,故三类智边能修世俗智”,那就是说为什么在现观边能修世俗智呢?它们作用是同的。世俗智无始以来,知苦、断集、证灭这三个事情都做过,那么这个三类智,就是在苦类智的时候也是知苦,集类智的时候也是断集,灭类智的时候也是证灭,那么当它们起这个作用的时候,这个世俗智跟他们作用是相同的,这时候就能兼修,“同为一事”,它做的是同一个事情,假使苦类智的时候知是苦,这个世俗智也是知苦的,它也能生起来,那么集智是断集的,它也能生起来。这个修,所谓修,不是现行的修,是得修,就是它能力是有,但是它不能生出来,因为正在现观,没有一个空闲可以使这个世俗智能够到现行。我们讲种子也好,说它是未来也好,总是它还没有到现行,但是得有了——法前得,法没有起来,得已经有了,就是这个法的自在是有了,能力是有了,但是现行还没有生出来,叫未来修。那么因为它们所作的事情是一样的,所以它可以在那个时候起这个法前得。

  

  

  

  

  问:于道类智时,何不修俗智?答:俗智于道中,曾无事现观,故道类智不修世俗;又必无于道遍事现观故,谓于三谛,可遍知苦,可遍断集,可遍证灭,当谛事周,故修俗智,必无于道,可能遍修,种性多故,故道类智,不修俗智。

  

  “问:于道类智时,何不修俗智”,那么苦类智、集类智、灭类智一样的,无始以来,这个世俗智也知苦、断集、证灭,那么无始以来也修过道了,为什么道类智边上,现观边世俗智不起来呢?只有苦、集、灭三个智边边上呢?他提这个问题。“于道类智时,何不修俗智”,在道类智的时候,世俗智为什么不修呢?

  

  “答:俗智于道中,曾无事现观故”,道类智不修世俗。第一个原因:世俗智在修道当中,“曾无事现观”,从来没有这个事现观。什么叫事现观呢?真正修道。真正修道是无漏道,你世俗智不能修无…

《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定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大要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