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定品▪P16

  ..續本文上一頁者,未來修九,若利根者,未來修十。

  

  “應八九一切”,應是無學,應供。他有學的是八個,那麼無學,就是八、九、一切(就是十)。前面那個余道,阿羅漢的無學來說,是八九一切。“謂無學位,退法等五修練根時,前八品解脫道,未來修八”,練根,是阿羅漢的鈍根了,就是退法、思法、護法等等,這五種,修練根的時候前面八品的解脫道,“未來修八”,四谛智(苦集滅道)、法智、類智、他心智,因爲解脫道,可以他心智,因爲是無學,加個盡智。

  

  “于退法等四,第九解脫道,未來修九,于前八上加世俗智”,退法、思法、護法、安住這四種,第九解脫道的時候,因爲他第九解脫道還是鈍根,到堪達還是鈍根,所以他也不一樣。那麼另外一個堪達,他第九解脫道成了利根,所以不能擱了一起講。那麼這四種第九解脫道的時候,他的未來修就是得修了,修九,“于前八上”,前面八個裏邊,加一個世俗智,那就是前面的“無學初剎那”,鈍根是九個智,前面也講過的,這是一樣的。

  

  那麼堪達種性,第九解脫道他成了利根,要十個,加一個無生智,那成了利根,所以不一樣。所以練根裏邊,前八品是一樣的,第九品,四種練下來還是鈍根的是一類,第五種他練好了之後就是利根,又是一類。一個是九,一個是十。

  

  “又無學練根,諸加行道,未來修九”,那麼前面是無間、解脫道,那麼加行道,未來修九個,無生智沒有,因爲練根,不是利根,沒有無生智。

  

  “若勝進道是鈍根者,未來修九,若利根者,未來修十”,假使鈍根的勝進道,那麼未來還是九個,鈍根阿羅漢,九個;利根到了解脫道以後,他勝進道以後的事情,那麼他已經練根練好了,利根的話,那就是十個智。上邊是練根。

  

  

  

  

  雜修通無間,學七應八九者,此明雜修無間道,及修五通諸無間道也。有學雜修諸無間道,及修五通諸無間道,未來修七,謂四谛智、法智、類智,及世俗智釋學七也。無學雜修諸無間道,及修五通諸無間道,未來所修,鈍八利九。八者,除他心智,及無生智;九者唯除他心釋應八九也。

  

  下邊是雜修靜慮。雜修靜慮前面講過的,是有漏、無漏夾雜的修。“雜修通無間,學七應八九”,這裏說雜修靜慮,“通”,修五通,這個就是神境通什麼。那麼漏盡通怎麼不說呢?漏盡通就是阿羅漢的盡智的時候,那個一樣的,就不要說,前面講過。那麼修前面五通,天眼、天耳、神足通之類的,跟那個雜修靜慮,這是一類。“諸無間道”,修這個雜修跟五通的無間道的時候,都是在斷那些障的時候。

  

  “有學雜修諸無間道,及修五通諸無間道”,這兩類。有學在雜修的靜慮的時候,他的無間道跟他在修五通的時候的無間道,那麼得修是七個,四谛智(苦集滅道)、法智、類智、世俗智,這有學的七個智。不管你是雜修也好,修五通也好,都是七個智,因爲五通裏邊,有世俗智,神境通什麼,他心智裏邊也有世俗智的。那麼雜修靜慮當然了,我們說有漏、無漏雜的,當然有世俗智,所以說,除了苦集滅道、法智、類智的無漏之外,還要加個世俗智。

  

  “無學雜修諸無間道”,無學他要雜修的時候,無間道,也修五通的無間道,“未來所修,鈍八利九”,鈍根是八個,利根九個。因爲無間道不能有他心智,這個我們碰到好幾次了,無間道正在斷這個障,或者是斷惑,那麼他很緊張,沒有功夫來修他心智,一定要解脫道以後才有他心智。所以在無間道時候,即使無學他也是只能修,鈍根八個,利根九個,就除了個他心智。本來鈍根是九個,利根是十個智,現在他心智除掉,鈍根八個,利根九個。“及無生智”,現在除了他心智、無生智,這是鈍根。鈍根是他心智、無生智兩個沒有,既沒有他心智,又是鈍根沒有無生智;那麼利根的話,單除一個他心智,所以說“應八九”就是這個意思,阿羅漢鈍根八個,利根九個。

  

  

  

  

  余道學修八者,余道,謂雜修及修五通諸解脫道,及加行道,並勝進道,名爲余道。學修八者,學位雜修,及修五通諸解脫道,及加行道,並勝進道,未來修八,除盡、無生智。應九或一切者,應謂無學,上句余字,流至此中,謂無學雜修,及修五通諸解脫道,並加行道,及勝進道,未來所修,鈍九利十。此上修通,諸解脫道,應知唯取宿住、神境、他心,修解脫道也。謂天眼、天耳,二解脫道,無記性故,不名爲修。

  

  “余道學修八”,余道,就是雜修、修五通的解脫道、加行道、勝進道,前面講的是無間道。無間道爲什麼特別提出來說呢?因爲無間道裏邊,不能修他心智,那麼其它的解脫道也好,加行道也好,勝進道也好,這個都能修他心智的,所以要把它一起講。“名爲余道”。

  

  “學修八者,學位雜修,及修五通,諸解脫道,及加行道,並勝進道,未來修八”,把他心智加進去了,既然有學,當然盡智、無生智沒有,八個,十個智裏邊減兩個智就是八個。“應九或一切者”,應就是無學,余道,除了無間道以外的余道,那麼阿羅漢,他雜修的時候也好,修五通的也好,他的解脫道、加行道、勝進道,他的得修,利根有十個,鈍根九個,這是跟前面阿羅漢果一樣的。

  

  “此上修通諸解脫道,應知唯取宿住、神境、他心,修解脫道也”,那麼這裏要簡別的,修五通的解脫道,單是取……。漏盡通我們說前面的證阿羅漢的初剎那已經講過了,那麼這裏還有五個通,天眼、天耳不在裏邊,宿住、神境通、他心智,這個解脫道,這是指這個。天眼天耳二解脫道,爲無記性故。天眼、天耳,後邊要講五通,天眼、天耳這兩個是無記的。無記的,不名爲修。爲什麼不名爲修?那麼前面大家還記得吧!“善有爲應修”14 ,善法有爲的要修,使它增長,無記的不屬于修的範圍,所以天眼、天耳是無記的,那麼就不能叫修。

  

  

  

  

  聖起余功德者,謂余四靜慮、四無量心等諸功德也。及異生諸位者,謂異生位,修四靜慮,及修通等也。所修智多少,皆如理應思者,此上兩句,修智多少,如道理思之。謂聖起余功德,若有學聖,未離欲七,已離欲八;若無學聖,鈍九利十。其異生位,若未離欲,唯世俗智,若已離欲,加他心智。

  

  “聖起余功德者,謂余四靜慮”,其它功德,四靜慮,四無量心等等的功德,這是定中的功德。聖者要起其它的功德,“及異生諸位”,異生修四靜慮、修五通等等。“所修智多少,皆如理應思”,他的這個時候有多少智呢?你應當照那個理,自己去推,應當想得起來。

  

  那麼這裏,他還是給你講了,“此上兩句,修智多少,如道理思之”,“謂聖起余功德,若有學聖,未離欲七,已離欲八”,有學的,沒有離欲的,他就是七種;已經離欲的,八個。沒有離欲,沒有這個他心智;那麼盡智、無生智,他們有學當然沒有的。所以已經離欲的,他心智加進去,八個;沒有離欲的,不能有他心智,那就是七個。

  

  “若無學聖鈍九利十”,無學是一樣的,還是鈍根九個智,利根十個智。

  

  異生,假使沒有離欲的,只有世俗智,異生無漏智沒有的,這十個智裏邊,只有一個世俗智是有漏的,那麼凡夫是有漏的,只能世俗智;假使離欲的,也可以他心智,他心智通有漏、無漏,那麼異生的他心智只是有漏的。所以說有漏的他心智就以世俗智爲體。所以假使我們要知有漏法,苦智、集智能知道嗎?苦集二智是無漏法,異生不能有這個東西的,只能以世俗智去知有漏法。所以有漏的他心智,只能是世俗智爲體;那麼無漏的,當然是法智、類智、道智那些。

  

  上邊已經是講完了,所謂見道、修道、無學道修的那些東西,還有是練根的跟修雜修靜慮的,還有修五通,還有修靜慮的,四無量功德的,他們到底修多少智,講完了。

  

  

  

  

  丁五、約依地辨

  

  從此第五,約地辨修。論雲:諸未來修,爲修幾地一問?諸所起得,皆是修耶第二問也?頌曰:

  

  諸道依得此  修此地有漏  爲離得起此  修此下無漏

  

  唯初盡遍修  九地有漏德  生上不修下  曾所得非修

  

  第五,“約地辨修,論雲:諸未來修,爲修幾地?”這個依地來看了,所以這一層層的來觀察,都是很深細的問題,那麼我們看了,唉呀,這個搞得把頭都搞昏了,幹什麼用呢?實際上這些東西,你真正碰到那個境界,你不知道就完了,你就是跟修禅一樣的,境界來了,你不知道,不知道你不是著魔了嗎?那麼現在我們這個東西,你沒有到那個境界,當然好象嫌煩了;到那個境界呢,還嫌不夠,你要認識那個東西對不對的話,是不是恰當,那你非要知道不可了。我們一切法都要以智在先,以般若爲先導,你前面有智慧,然後走路是踏實,沒有智慧,閉著眼睛亂走,那你掉下山崖去,你都不知道。所以這些東西在我們現在看看好象很遠,真正修到家的人,非知不可的東西。

  

  “約地辨修,論雲:諸未來修,爲修幾地”,第一個問題,幾個地。“第二,諸所起得皆是修耶”,這個得是不是都是修?這兩個問題。那麼我們現在,以頌來回答這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後頭都要回答的。

  

  “頌曰:諸道依得此,修此地有漏”,這是講有漏道。諸道是有漏、無漏都有,“依得此,修此地有漏”,講有漏的。“爲離得起此,修此下無漏”,這是講無漏的。“唯初盡遍修,九地有漏德”,這是講阿羅漢的。“生上不修下,曾所得非修”,是不是所有的得都是修,那麼講這個問題,過去有過的得不是修。

  

  

  

  

  釋曰:前七句答第一問,第八句答第二問。諸道依得此,修此地有漏者,此明修有漏也。諸道謂世俗及無漏道。此有兩類修有漏道,一、諸道依此地,能修未來此地有漏,二、諸道得此地,能修未來此地有漏。…

《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定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大要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