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依此地者,于九地中,隨依何地也。得此地者,隨依何地,離下地染,第九解脫道,得上地也。得上地時,能修上地根本、近分有漏功德,離下地縛,必得上故。
“釋曰:前七句答第一問,第八句答第二問。諸道依得此,修此地有漏”,這個是說有漏道,諸道是總的,諸道是有漏道、無漏道,那麼“依得此,修此地有漏”,是指有漏的說。“此明修有漏也”,這裏講有漏的方面。“諸道謂世俗,及無漏道”,這個諸道通指有漏、無漏。下邊先講有漏,再下邊又講無漏。
“此有兩類修有漏道”,有兩種有漏道。“一、諸道依此地,能修未來此地有漏”,“諸道”,那些有漏道,“依此地”,依這個地,初禅、二禅,能夠“修未來此地有漏”,得修,就是說這個地的有漏道,依了這個地,這個依地的有漏道都能修。“二、諸道得此地,能修未來此地有漏”,“諸道”,假使得到此地,前面是依此地,現在是得此地,假使欲界得了初地,那麼他能修未來的這個地有漏道,有漏的法,有漏的功德。
什麼叫依此地、得此地呢?“依此地者,于九地中隨依何地也”,九個地裏邊,你隨依哪一個地來修的話。“得此地者,隨依何地,離下地染,第九解脫道,得上地也”,得此地,依了它,隨便那一個地,那個地是屬于修道的地,去離開它下邊的那個地的煩惱——染,第九解脫道的時候“得上地”,就是得此地。那麼依此地、得此地,兩個意思不一樣的。“得上地也”,得上地的時候,能修上地的根本、近分有漏功德,都能修——得修。“離下地縛,必得上故”,下地的煩惱,第九解脫道除掉,那上地的功德就會得到。
這是講有漏的。下邊無漏的。
爲離得起此,修此下無漏者,此明修無漏也。此有叁類,修無漏道:一、爲離此,謂爲離此地也;二、得此,謂得此地也;叁、起此,謂此諸道,起此地也。此上叁類,皆修未來此地無漏及下地無漏,以無漏道非系地攝,故得傍修。論雲:爲離此言,通二四道二謂有漏、無漏也,四謂加行、無間、解脫、勝進也。
“爲離得起此,修此下無漏者,此明修無漏也。此有叁類,修無漏道”,一是爲離此,二是得此,叁是起此,叁個東西。那麼什麼叫離此呢?“爲離此地”。什麼得此呢?“謂得此地”,跟前面一樣的。起此,依了此地功德,依了這個地,他的道生起來,起那個道。“起此,謂此諸道,起此地也”,就是起此地的那些道,對治道起來的時候,起此。
“此上叁類,皆修未來此地無漏及下地無漏”,因爲無漏法,他能修此地的無漏,也能修下地的無漏,上地的沒有得到,不能修。“以無漏道非系地攝,故得傍修”,因爲無漏道,它不屬于叁界所系的,所以能夠傍修,得了此地的無漏,也可以修下地的無漏,但是上地沒有得到,當然不能得修。
“論雲:爲離此言,通二四道”,“爲離此”這個話,看他注解,“二謂有漏、無漏也,四謂加行、無間、解脫、勝進也”,一般說爲離此,總是指的無間道、解脫道,能夠離煩惱的,那麼這裏爲離此這個話,世親菩薩特別在《俱舍論》裏邊,加了這一句話,“爲離此言,通二四道”,這是論裏邊的話,“論雲”前面也說了。爲離此這個話,並不單指無漏的無間、解脫道,也包含有漏的跟無漏的所有的加行、無間、解脫、勝進道,都在裏邊。“通二”,二就是有漏、無漏,“四”就是加行、無間、解脫、勝進。這個離此,不要以爲是單是無漏的無間、解脫道,也通有漏的,四個道都有,那麼這就是說不要看得太小了,範圍要擴大一點。
論:爲離此言,通二四道。謂上爲離此地染者,非唯無漏無間、解脫道,二四道也。正理論雲:謂隨何地有漏、無漏加行等道,正現在前,爲欲斷除此地煩惱,未來修此及下無漏,下于上染同能治故。雖下聖道斷煩惱時,諸上地邊有能同治,然由有漏系地堅牢,未離下時未能修彼。隨依何地離下地染,第九解脫現在前時,能修未來所得上地,及諸下地無漏功德。隨起此地世俗、聖道現在前時,未來皆修此及下地無漏功德。准此論文。賢聖品頌雲:聖二離八修,各二離系得。長行釋雲:諸有學聖用有漏道,離下八地修斷染時,能具引生二離系得,用無漏道離彼亦然,由二種道同所作故者。准正理文,聖定用有漏及無漏道離染,雖同修二種得,有漏道斷隨品修二,無漏道斷至第九品解脫道修。顯宗叁十二有叁釋,一雲:由此有學離八修斷,世、出世道隨應現前,各未來修世、出世道,此總相說。以無漏道離上七地前八品時,不修上邊世俗道故,唯有無漏一離系得,離第九品方可具二;第二釋雲:或應許得離道而修;第叁釋雲:或應斷染時許依下修上。已上說修道非見道也,見道現起亦修下俗智故。15
這個裏邊,《寶疏》,法寶的疏,旁通到一個問題,所以說值得把它念一下。他說“爲離此言,通二、四道,謂上爲離此地染”,這句話不單是無漏的無間、解脫道,它是通二——有漏、無漏,通四——加行、無間、解脫、勝進道,都通的。那麼他引了《順正理論》的文,“謂隨何地,有漏、無漏加行等道”,那就是《順正理論》具體地講,所以這個不但是指無漏的無間、解脫,有漏、無漏都在裏邊。 《順正理論》的文是這樣子,“謂隨何地有漏、無漏加行等道”,有漏、無漏二,加行等,等其它的無間、解脫、勝進,那麼四個道,“正現在前,爲欲斷除此地煩惱,未來修此及下無漏”,未來,就是得修,修此地的跟下地的無漏。
“下于上染同能治故,雖下聖道斷煩惱時,諸上地邊,有能同治,然由有漏系地堅牢,未離下時,未能修彼。隨依何地,離下地染,第九解脫道現在前時,能修未來所得上地,及諸下地無漏功德”,隨起此地的世俗或者聖道,隨起此,只要這個地的有漏道,或者是無漏道現起的時候,都能修此地,跟下地的無漏功德。那麼這個地方,法寶《寶疏》,他就發明了一個道理,他說前面說的,“聖二離八修,各二離系得”,聖者,他離開下邊八地的那些修道,他的離系得不管你是有漏道修的也好,無漏道修的也好,他的離系得都有兩個,有漏道修的也有無漏的離系得,也有有漏離系得,無漏道修的,也有有漏離系得,無漏(離系得),這就是這個原因,這個有漏、無漏道,都可以修下邊的無漏功德。這個法寶是很厲害的,他就這一點發明了一個道理,這個我們值得參考。
唯初盡遍修,九地有漏德者,唯初盡智現在前時,力能遍修九地有漏不淨觀等無量功德。以彼自心初爲王位,一切善法,起得來朝。
“唯初盡遍修,九地有漏德”,“唯初盡”,最初盡智的時候,就是阿羅漢的初念,他可以修九地的有漏的德全部起來。“唯初盡智,現在前時”,阿羅漢,證得阿羅漢的時候,“力能遍修九地有漏不淨觀等無量功德”,這個我們前面也見到過的。阿羅漢他的最初的這個剎那,一切有漏功德都起來了,我們在界品好象也見過的。“以彼自心初爲王位,一切善法,起得來朝”,這有兩個比喻,一個說,他這個心把一切煩惱降伏了,等于是做了王一樣,那麼一切善法,有漏的善法都很高興,來恭維他,等于說做了王,來朝拜他。還有一個比喻,說一個人,本來是他被繩子捆住的,就是煩惱的繩子捆住的,從來沒有通過,就是有頂的煩惱沒有斷過,得盡智的時候把有頂煩惱斷完了,這一斷完等于繩子松掉了,那人的氣脈也通了,氣脈一通,所有有漏的功德都活動起來,那麼在盡智的時候,他得了盡智,一切有漏的善的功德都起一個得,這個時候都要起來。這個修當然是得修的,不是真的全部起來,一剎那不能夠起那麼多功德,這些功德的能力、自在權都有了。
生上不修下者,上言遍修,若生上地,必不修下。修九地者,約欲界說。
“生上不修下”,這是生了上地的。前面的是遍修,都是欲界的身體來說的。假使生了上地的聖者,若生上地,必不修下,生了上地的人,他不會修下地的功德,上邊殊勝的得到了,下邊不必修了。“修九地者,約欲界說”,前面說,修九地,遍修九地,是欲界來說的,是欲界得了阿羅漢的人說的;假使在天上得了阿羅漢的,那麼不要九地,欲界的功德他不需要。
曾所得非修者,若法先時曾得棄舍,今雖還得,不名所修,曾來未得,今時方得,名爲所修,用功得故。
“曾所得非修”,這是說得、非得,是不是所有的得都是修?不是!“曾所得非修”,假使以前有過的,後來衰退、舍掉了,“今雖還得,不名所修”,雖然現在再次得到,不叫修。“曾來未得”,過去沒有的,這時候才得到,這才叫修。修要加功用行的,前面已經得過的,這次恢複了,不叫修,那麼要加功用行而來的才叫修。所以說這個問題,是不是所有的得都是修呢?不一定!前面已經得了的得,這次恢複,不叫修,這次新用功得來的,前面沒有得過的,這個能叫修,所以得裏邊,不一定全部是修。(148B)
丁六、明四修義
從此第六,明四修。論雲:修有四種:一、得修,二、習修,叁、對治修,四、除遣修。如是四種,依何法立?頌曰:
立得修習修 依善有爲法 依諸有漏法 立治修遣修
“從此第六,明四修”,那麼得修、習修,我們說了很多,到底得修、習修是怎麼一回事?這裏要辨一下,同時還要辨四個修,不但是兩個修,還要四個修,再其它的部還有說六個修的,那麼我們這裏全部介紹一下。
“從此第六,明四修,論雲:修有四種:一、得修,二、習修,叁、對治修,四、除遣修”,那麼先訴你修有四種修,得修、習修、對治修、除遣修,你不學《俱舍》根本是稀裏糊塗,什麼叫修也不知道?…
《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定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