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說我要修行修行,什麼修啊?修行那麼多種,你知不知道?你不知道,你修啥東西?那麼先要把名字知道,一個得修,一個習修,一個對治修,一個除遣修。“如是四種依何法立”,這四種修,依什麼法安立的?
“頌曰:立得修習修,依善有爲法”,根據善的有爲法來安立得修、習修,習修就是行修,就是現行的修,得修就是依得起了之後叫修,可以是現行,也可以未來修。
“依諸有漏法,立治修遣修”,這個除遣修跟對治修,是指有漏法來說的,這是除掉的、要對治的東西,前面得修、習修要得到的東西,是善的有爲法,所以兩個對面說的。
釋曰:得、習二修,依有爲善,以可修習,得愛果故,故有爲善,可名爲修。若現若未,俱有得得,皆名得修。法體現前,名爲習修,亦名行修,法現行故。約世分別,于未來世,唯有得修,起得得故,現具二修,有法俱得,名爲得修,體現行故,名爲習修。
“釋曰:得、習二修,依有爲善”,得修、習修這兩個修,依有爲的善法來說的。“以可修習得愛果故”,有爲的善法把它修習廣大可以得到可愛的果,這是得修、習修。反正我們修,一定要記得,善的有爲法應修,要修的,這個前面在業品講過的,你們回去看一看。那麼這個修,是善的有爲法可以修習的,使它得到可愛的果。“故有爲善可名爲修”,這是它前面的重複,互相對照的。
《俱舍論》昨天有同學講起,如果前後的關系拉通了之後,其味無窮,這是法味自己來了,打也打不走,就是《俱舍》非要聽完不可。如果你拉不通,一塊一塊的,那個味道就不長。如果你一塊都不懂,那就完了,恐怕坐都坐不住了,那就是開小差了,自己搞自己東西去了。那這樣子是浪費時間,也是徒耗信施,這個是披毛戴角還都靠不住。
“若現若未”,若現在、未來,“俱有得得”,現在法俱得,未來法前得,都有得可以得,叫得修。“法體現前,名爲習修”,法體現前,法現在前面了,那是現行的修,叫習修,“亦名行修”,習修就是行修,兩個一樣的。那麼看到行修、習修就是一個東西。“法現行故”,這個法在現行,正在現行的時候,也叫行修。習修,修習,一樣的,這是一個。
“約世分別”,那麼要詳細說一下,根據世的來分,就是叁世來分別。“于未來世,唯有得修,起得得故”,未來世,這個法還在未來,沒有生起來,那麼它的修只能得修。我們前面說的得修、得修、未來修,就是這個東西,他法前得得到了,等于這個法有自在了,但是它法還沒有現起來。我們說這個現觀邊的世俗智,也是得修,它法生不出來的,正在見道的時候,十五剎那緊張得不得了,沒有空閑給你生出來,但是他已經有自在了,他這個能力是有了,這是得修,起一個得,得到它了,得到之後,就說他有自在了。沒有得到的東西你沒有自在的,不聽話的。
“現具二修,有法俱得,名爲得修。體現行故,名爲習修”,在未來,只有一個得修,它體還沒有現前。那麼假使體現行了,它有兩個修,一個是得修,它不是法前得,是法俱得,法也現前,得也同時生起,法俱得,得修還是有。那麼還有一個行修,“體現行故,名爲習修”,它一方面是有法俱得是得修,有得了,前面是法前得也是得了,法俱得也是得。
那麼新來的,法俱得、法前得,還有法後得,這個東西多得不得了,那麼你要把《根品》的不相應行去仔細看一看。不看的話,你不曉得說啥東西。 《根品》不相應行裏邊講得、非得也講得很多,在《俱舍》裏邊也算是一個比較麻煩的問題。
這裏就是說,假使這個法現行的時候,不但有得修,因爲有法俱得,有得了;那麼它體也現行的,那麼也有行修,就是習修。所以說這個我們要記住,法沒有生出來的,只能有得修,前面我們講了那麼多,都是得修。那麼法已經生出來了,不但有得修,也是有行修。那麼前面的,我們說未來修、未來修,都是指的得修。假使單一個得修,那就包含現行的習修,跟那個沒有得到的未來的得修都在裏邊。
這是把善有爲法有兩個修(一個是得修,一是行修)講完了。
治、遣二修,依有漏法,謂有漏法,有對治道,名爲治修,遣縛義邊,名除遣修。西方諸師,于四修上,加防護修,及觀察修,防護諸根,觀察身故。毘婆沙雲:防、觀二修,即治、遣修攝。
那麼有漏法要除掉的,對治修跟除遣修,這兩種修。一共四個修,兩個修是一組,另外兩個修又是一組,這是第二組。有漏法的那些法,要有對治修,要有除遣修,有漏法要對治的,有漏法要除掉的。善法你不要對治了,善法也不能除掉,我們善法要增長,不能教它除掉。所以這兩個修是兩方面看的。
“治、遣二修,依有漏法”,對治修、除遣修,這兩個修對有漏法來說的。“謂有漏法有對治道”,有漏法要把它對治掉的,名爲治修。“遣縛義邊,名除遣修”,除了煩惱那一方面說,除了煩惱,因惑那一方面說,叫除遣修。這是兩種,有漏法,一個是要對治的,一個是要除遣的。
這裏我們要知道,千萬不要把有漏法跟有爲法混淆起來。有爲法裏邊有無漏的道谛,不能除遣,也不能對治,這是善法要增長廣大的。這是有漏,所以昨天有人提一個問題,就是有漏、無漏的問題。有漏、無漏在開始學的時候,是有點攪的,但是學了一陣子之後,就很簡單,反正把它範圍記住,有爲範圍是包括有漏、無漏,而有漏只包括有爲,因爲有漏的範圍小,一切有爲法裏邊,有它一部分,無爲法就沒有有漏的;那麼有爲法卻是有一部分道谛是無漏的,所以它既包括有漏的,也包括無漏的,但是不包括無爲法就完了。
這裏除遣修、對治修是對有漏法說的,所以有漏法要對治掉的,也要除遣的。“西方諸師”,那麼西方諸師,就是那邊世友派的那些,他再加兩個修。“于四修上,加防護修及觀察修”,他再加兩個,前面四個修之後,再加防護修、觀察修。什麼叫防護修?“防護諸根,觀察身故”,防護修,防護諸根,不要漏出煩惱來,就是守護六根。觀察修,就是觀察自己若正若不正。
“毘婆沙雲:防觀二修,即治遣修攝”,毗婆沙師,就是東方的有部師,他說你這個安立的防護修也好,觀察修也好,就在我們對治修、除遣修裏包進去了,不需要再立了。
那麼就是說,東方有部只主張四個修,而西方的有部又主張有六個修。這是各人各人的觀點、看法不同,修行的重點不同。不要以爲這兩個就矛盾了,矛盾也是原則上是沒有啥差異的,都是修,但是有這麼多差別。
什麼叫對治修?就是前面的四種對治,我們四種對治前面講過的,可以回去複習一下,哪四個對治。四個對治,後來他又講到四個道,就連起來了。
好,這是二十六講完了,開始二十七。 《智品》兩品,前面一品過了,後面一品是講智的功德。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二十七
分別智品第七之二
甲二、明智所成功德
乙一、明不共法
丙一、舉數標名
從此大文第二,明智所成功德。就中二:一、明不共法,二、明共功德。就明不共法中二:一、舉數標名,二、依名別釋。且初舉數標名者,論雲:如是已辨,諸智差別,智所成德, 今當顯示。于中先辨,佛不共德,且初成佛盡智位修,不共佛法,有十八種,何爲十八?頌曰:
十八不共法 謂佛十力等
釋曰:佛十力、四無畏、叁念住及大悲,如是合名十八不共法。余聖所無,故名不共法。
“從此大文第二,明智所成功德”,又容易了,這個講功德是好懂了。“就中二:一、明不共法”,佛的十八不共法,“二、明共功德”,跟聲聞、緣覺共有的功德,都是智慧才有的,沒有智慧就沒有這些功德。
所以說功德功德,從智慧而來啊!這個不要忘記。如果說眼睛閉起來,腿收起來,你智慧從哪裏來呢?智慧沒有的話,你功德又從何而來呢?所以修佛法千萬不要把根本忘掉,一切智慧根本哪裏來的?聞、思、修。最最根本還是從依止善士、聽聞正法而來的,所以這是根本。菩提道次第一開始就強調這個,有的人好象就是不歡喜這個,你不歡喜這個,後頭的都沒有了。這個菩提道次第也好,《俱舍論》也好,如果你們菩提道次第聽過的,再對比一下,就是一套東西,整個成套的,配起的。那麼我們宗大師,他以前學了《現觀》,他後來看到一本書,是用《俱舍》來注解《現觀》,他看到好得不得了,就請一個大善知識貢嘎貝講《俱舍》 。 那個善知識年紀大了,《俱舍》很細,他有好多年沒有講了,他說恐怕講起來不太如法了,也記不住了,那麼他就請他的弟子仁達瓦給宗大師講《俱舍》 。宗大師從仁達瓦那裏聽了《俱舍》,後來一直跟了仁達瓦聽了很多經,成了他的根本師。 《俱舍》重要性,這個我們也可以看到。
“從此大文第二”,這個智的功德,一是不共法,是佛的十八不共法,共功德,跟聲聞、緣覺共的功德,那麼這是兩種。先說不共的,不共裏邊又分二,“舉數標名”、“依名別釋”,先把數字說出來,有十八個,名字說出來十八個,哪個十八個?十力、四無畏、大悲、叁念住,那麼這每一個十力又是什麼?一個一個講,“依名別釋”。
“且初舉數標名者,論雲:如是已辨,諸智差別”,智的差別已經分辨得很仔細,那麼智慧有什麼好處呢?就是智慧它所得的功德,“今當顯示”,那麼現在要講一下了。智慧它有它的功德的,他成了很多的功德都從智慧來的。
“于中先辨佛不共德”,先說大的,佛的不共于聲聞、緣覺的功德,“…
《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定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