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你说我要修行修行,什么修啊?修行那么多种,你知不知道?你不知道,你修啥东西?那么先要把名字知道,一个得修,一个习修,一个对治修,一个除遣修。“如是四种依何法立”,这四种修,依什么法安立的?
“颂曰:立得修习修,依善有为法”,根据善的有为法来安立得修、习修,习修就是行修,就是现行的修,得修就是依得起了之后叫修,可以是现行,也可以未来修。
“依诸有漏法,立治修遣修”,这个除遣修跟对治修,是指有漏法来说的,这是除掉的、要对治的东西,前面得修、习修要得到的东西,是善的有为法,所以两个对面说的。
释曰:得、习二修,依有为善,以可修习,得爱果故,故有为善,可名为修。若现若未,俱有得得,皆名得修。法体现前,名为习修,亦名行修,法现行故。约世分别,于未来世,唯有得修,起得得故,现具二修,有法俱得,名为得修,体现行故,名为习修。
“释曰:得、习二修,依有为善”,得修、习修这两个修,依有为的善法来说的。“以可修习得爱果故”,有为的善法把它修习广大可以得到可爱的果,这是得修、习修。反正我们修,一定要记得,善的有为法应修,要修的,这个前面在业品讲过的,你们回去看一看。那么这个修,是善的有为法可以修习的,使它得到可爱的果。“故有为善可名为修”,这是它前面的重复,互相对照的。
《俱舍论》昨天有同学讲起,如果前后的关系拉通了之后,其味无穷,这是法味自己来了,打也打不走,就是《俱舍》非要听完不可。如果你拉不通,一块一块的,那个味道就不长。如果你一块都不懂,那就完了,恐怕坐都坐不住了,那就是开小差了,自己搞自己东西去了。那这样子是浪费时间,也是徒耗信施,这个是披毛戴角还都靠不住。
“若现若未”,若现在、未来,“俱有得得”,现在法俱得,未来法前得,都有得可以得,叫得修。“法体现前,名为习修”,法体现前,法现在前面了,那是现行的修,叫习修,“亦名行修”,习修就是行修,两个一样的。那么看到行修、习修就是一个东西。“法现行故”,这个法在现行,正在现行的时候,也叫行修。习修,修习,一样的,这是一个。
“约世分别”,那么要详细说一下,根据世的来分,就是三世来分别。“于未来世,唯有得修,起得得故”,未来世,这个法还在未来,没有生起来,那么它的修只能得修。我们前面说的得修、得修、未来修,就是这个东西,他法前得得到了,等于这个法有自在了,但是它法还没有现起来。我们说这个现观边的世俗智,也是得修,它法生不出来的,正在见道的时候,十五剎那紧张得不得了,没有空闲给你生出来,但是他已经有自在了,他这个能力是有了,这是得修,起一个得,得到它了,得到之后,就说他有自在了。没有得到的东西你没有自在的,不听话的。
“现具二修,有法俱得,名为得修。体现行故,名为习修”,在未来,只有一个得修,它体还没有现前。那么假使体现行了,它有两个修,一个是得修,它不是法前得,是法俱得,法也现前,得也同时生起,法俱得,得修还是有。那么还有一个行修,“体现行故,名为习修”,它一方面是有法俱得是得修,有得了,前面是法前得也是得了,法俱得也是得。
那么新来的,法俱得、法前得,还有法后得,这个东西多得不得了,那么你要把《根品》的不相应行去仔细看一看。不看的话,你不晓得说啥东西。 《根品》不相应行里边讲得、非得也讲得很多,在《俱舍》里边也算是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
这里就是说,假使这个法现行的时候,不但有得修,因为有法俱得,有得了;那么它体也现行的,那么也有行修,就是习修。所以说这个我们要记住,法没有生出来的,只能有得修,前面我们讲了那么多,都是得修。那么法已经生出来了,不但有得修,也是有行修。那么前面的,我们说未来修、未来修,都是指的得修。假使单一个得修,那就包含现行的习修,跟那个没有得到的未来的得修都在里边。
这是把善有为法有两个修(一个是得修,一是行修)讲完了。
治、遣二修,依有漏法,谓有漏法,有对治道,名为治修,遣缚义边,名除遣修。西方诸师,于四修上,加防护修,及观察修,防护诸根,观察身故。毘婆沙云:防、观二修,即治、遣修摄。
那么有漏法要除掉的,对治修跟除遣修,这两种修。一共四个修,两个修是一组,另外两个修又是一组,这是第二组。有漏法的那些法,要有对治修,要有除遣修,有漏法要对治的,有漏法要除掉的。善法你不要对治了,善法也不能除掉,我们善法要增长,不能教它除掉。所以这两个修是两方面看的。
“治、遣二修,依有漏法”,对治修、除遣修,这两个修对有漏法来说的。“谓有漏法有对治道”,有漏法要把它对治掉的,名为治修。“遣缚义边,名除遣修”,除了烦恼那一方面说,除了烦恼,因惑那一方面说,叫除遣修。这是两种,有漏法,一个是要对治的,一个是要除遣的。
这里我们要知道,千万不要把有漏法跟有为法混淆起来。有为法里边有无漏的道谛,不能除遣,也不能对治,这是善法要增长广大的。这是有漏,所以昨天有人提一个问题,就是有漏、无漏的问题。有漏、无漏在开始学的时候,是有点搅的,但是学了一阵子之后,就很简单,反正把它范围记住,有为范围是包括有漏、无漏,而有漏只包括有为,因为有漏的范围小,一切有为法里边,有它一部分,无为法就没有有漏的;那么有为法却是有一部分道谛是无漏的,所以它既包括有漏的,也包括无漏的,但是不包括无为法就完了。
这里除遣修、对治修是对有漏法说的,所以有漏法要对治掉的,也要除遣的。“西方诸师”,那么西方诸师,就是那边世友派的那些,他再加两个修。“于四修上,加防护修及观察修”,他再加两个,前面四个修之后,再加防护修、观察修。什么叫防护修?“防护诸根,观察身故”,防护修,防护诸根,不要漏出烦恼来,就是守护六根。观察修,就是观察自己若正若不正。
“毘婆沙云:防观二修,即治遣修摄”,毗婆沙师,就是东方的有部师,他说你这个安立的防护修也好,观察修也好,就在我们对治修、除遣修里包进去了,不需要再立了。
那么就是说,东方有部只主张四个修,而西方的有部又主张有六个修。这是各人各人的观点、看法不同,修行的重点不同。不要以为这两个就矛盾了,矛盾也是原则上是没有啥差异的,都是修,但是有这么多差别。
什么叫对治修?就是前面的四种对治,我们四种对治前面讲过的,可以回去复习一下,哪四个对治。四个对治,后来他又讲到四个道,就连起来了。
好,这是二十六讲完了,开始二十七。 《智品》两品,前面一品过了,后面一品是讲智的功德。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七
分别智品第七之二
甲二、明智所成功德
乙一、明不共法
丙一、举数标名
从此大文第二,明智所成功德。就中二:一、明不共法,二、明共功德。就明不共法中二:一、举数标名,二、依名别释。且初举数标名者,论云:如是已辨,诸智差别,智所成德, 今当显示。于中先辨,佛不共德,且初成佛尽智位修,不共佛法,有十八种,何为十八?颂曰:
十八不共法 谓佛十力等
释曰:佛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及大悲,如是合名十八不共法。余圣所无,故名不共法。
“从此大文第二,明智所成功德”,又容易了,这个讲功德是好懂了。“就中二:一、明不共法”,佛的十八不共法,“二、明共功德”,跟声闻、缘觉共有的功德,都是智慧才有的,没有智慧就没有这些功德。
所以说功德功德,从智慧而来啊!这个不要忘记。如果说眼睛闭起来,腿收起来,你智慧从哪里来呢?智慧没有的话,你功德又从何而来呢?所以修佛法千万不要把根本忘掉,一切智慧根本哪里来的?闻、思、修。最最根本还是从依止善士、听闻正法而来的,所以这是根本。菩提道次第一开始就强调这个,有的人好象就是不欢喜这个,你不欢喜这个,后头的都没有了。这个菩提道次第也好,《俱舍论》也好,如果你们菩提道次第听过的,再对比一下,就是一套东西,整个成套的,配起的。那么我们宗大师,他以前学了《现观》,他后来看到一本书,是用《俱舍》来注解《现观》,他看到好得不得了,就请一个大善知识贡嘎贝讲《俱舍》 。 那个善知识年纪大了,《俱舍》很细,他有好多年没有讲了,他说恐怕讲起来不太如法了,也记不住了,那么他就请他的弟子仁达瓦给宗大师讲《俱舍》 。宗大师从仁达瓦那里听了《俱舍》,后来一直跟了仁达瓦听了很多经,成了他的根本师。 《俱舍》重要性,这个我们也可以看到。
“从此大文第二”,这个智的功德,一是不共法,是佛的十八不共法,共功德,跟声闻、缘觉共的功德,那么这是两种。先说不共的,不共里边又分二,“举数标名”、“依名别释”,先把数字说出来,有十八个,名字说出来十八个,哪个十八个?十力、四无畏、大悲、三念住,那么这每一个十力又是什么?一个一个讲,“依名别释”。
“且初举数标名者,论云:如是已辨,诸智差别”,智的差别已经分辨得很仔细,那么智慧有什么好处呢?就是智慧它所得的功德,“今当显示”,那么现在要讲一下了。智慧它有它的功德的,他成了很多的功德都从智慧来的。
“于中先辨佛不共德”,先说大的,佛的不共于声闻、缘觉的功德,“…
《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定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