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且初成佛,尽智位修,不共佛法有十八种”,我们先说,佛在初成佛的时候,尽智的时候,他修的什么法?十八个不共法,一共十八种,那么哪十八种?
“颂曰:十八不共法,谓佛十力等”,佛在尽智的时候,修的那个不共的一些功德、法有十八种,有十八种不共于声闻、缘觉的法。哪十八种呢?“谓佛十力等”,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大悲,一共十八个。这个要把它记住,十力十个,四个无畏四个,三个念住三个,十七,再加大悲,十八个。
“释曰:佛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及大悲,如是合名十八不共法。余圣所无,故名不共”,其余的圣者是没有的,所以说不共。那么先是一个举数标名,下边一个依名别释。
丙二、依名别释
丁一、明十力
戊一、明佛心力
从此第二,依名别释。就中有五:一、明十力,二、明四无畏,三、明三念住,四、明大悲,五、明佛同异。就明十力中二:一、明佛心力,二、明佛身力。且第一明心力者,论云:且佛十力,相别云何?颂曰:
力处非处十 业八除灭道 定根解界九 遍趣九或十
宿住死生俗 尽六或十智 宿住死生智 依静虑余通
赡部男佛身 于境无碍故
“从此第二,依名别释,就中有五:一、明十力,二、明四畏,三、明三念住,四、明大悲,五、明佛同异”,先说十力,第一就明十力中,明佛的心力,明佛的身力,佛的力量,有身有心,心的力量,身的力量都讲,讲得很仔细。“且第一明心力者”,心的力量,就是十力了。“且佛十力相别云何”,我们说佛有十八个不共法,中间第一个是十力,那么这个十力的相,它的差别如何?
“颂曰:力处非处十”,力,十个力,先把名字标一下。第一处非处智力,第二业异熟智力,第三解脱等持等至智力,第四根上下智力,第五种种胜解智力,第六种种界智力,第七遍趣行智力,第八宿住随念智力,这是宿命通,第九宿住死生智力,第十漏尽智力,漏尽智。那么这十个智,下边一个一个说。
“力处非处十”,处非处智力等十个,“业八除灭道”,处非处智,有十个智,这个以十个智来配的,假使业异熟智,它是只有八个,灭智、道智没有,因为灭道,这个业是属于苦集方面的。“定根解界九”,这是四种,定就是说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还有一个根,根上下智力,解是种种胜解智力,界是种种界的智力,这四种,一共有九个智。“遍趣”,遍趣行智力,九个或者十个。宿住随念智、死生智,这个还有世俗智、尽智,六个,或者十个智,尽智六个,或者十智,这是它的体。这个十力是由十个智为体的,哪些多少,哪些多少都配好的。
“宿住死生智,依静虑余通”,宿住生死智依静虑的,其它的通其它的地。
那么依哪些身能得到这个十力呢?依赡部洲的男身,成佛的身,那个要求很高,不但要南赡部的,还要是男的,男的还要成佛的,这样的身体能够得到十力。那就反过来说,要成佛呢,决定是男身,也决定生在赡部洲。所以赡部洲有特殊的十六个殊胜,在《现观庄严论》讲得很多啊!十六种殊胜法,就是南赡部洲,我们生在南赡部洲的男的,自己要好好地珍惜这个身体,好好地修行,不要浪费了,东搞西搞的,把真正的时间浪费了,以后得不到男身,又得不到南赡部身,那你修行就困难了。
“于境无碍故”,为什么叫力?于一切境界没有障碍,有力,这是解释力的意思。
释曰:初六句出体,次两句依地,次一句依身,后一句释力义也。力处非处十者,总标也。一处非处智力,以十智为体。处谓合道理义也。如说善因能感爱果,造不善业能招恶果,斯有是处。非处谓不合道理义也。如说善因感恶果,造不善因感爱果,必无是处。佛智能知处、非处故,名处非处智力。
“释曰:初六句出体,次两句依地,次一句依身,后一句释力义也”。“力处非处十者,总标也”,什么叫力?有处非处等十种。那么第一种,处非处智力,以十智为体,处非处十,这是依十智为体,下边一个一个讲下去的,处非处智力是第一个力,它以十智为体。
“一处非处智力,以十智为体”,什么叫处非处?“处谓合道理义也”,处就是对的了,合理的,非处就是不合理的,“如说善因能感爱果,造不善业,能招恶果,斯有是处”,这是对的,造善因感可爱的果。这里我们看法相就跟凡夫就不一样了,凡夫说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肯定这样说的。我们说善因得爱果,恶因得苦果,这个是法相的话。为什么?果,异熟果没有善恶的,无记,不能说善果、恶果。不善业,恶果,实际是苦果,如果我们一定要解释的话,恶业所感的果,这是什么释?依主释,如果是苦果,苦即是果,就是持业释。那么你要懂法相,这个时候你六离合释不会的话,马上就糟了,不能说恶果,怎么说恶果来了?依主释,恶业所感的果。
“斯有是处”,这样子说是对的,非处,不合道理的。那么举个例,说善因感恶果,不善因感爱果,那是不合理的——非处。处非处智力,佛有这个智慧,知道哪些哪些因果是对的,哪些哪些是不合理的,一清二楚,一丝不苟,这是佛的第一个力。
“佛智能知处、非处故,名处非处智力”,这是智慧来的力量。我们说力量,总是以为气力大,你吃那个补品,吃得气力很大,有力,不是那个事情。智慧才是真的力量。我们记得好象世间上,在前几年也是好象有在宣传这个东西,知识的力量是最大的,也是说智慧。现在的科学都是知识的结晶,你离开科学,你说靠你一个人,就是十几亿的人,你拼命去干,跟那些机器什么东西比,你比不过的,一个原子弹把你都搞完的,拼不过去的,这个智慧的力量是最大了,那么佛的十力从智慧来的。
业八除灭道者,第二业异熟智力,以八智为体,除灭道二智也。知如是类业,感如是异熟,名业异熟智力。除灭道智者,以业异熟,非灭道摄,故业异熟智力,除灭道智也。
第二个,业异熟智力,造这样的业得什么的异熟果?这个智慧。前面是说对不对的问题,这里是明细地感到什么异熟果了?那些是具体的那些果报。前面单是善恶来分了,这是具体的,什么业感什么果。这是佛才能确实知道,我只能够原则性地掌握一下子,是根据佛说的,真正的一个业报,为什么得这样的果,我们佛经里看得很多,有的人他受什么报?结果佛说你过去因为什么什么原因,这个佛现量知,不要动脑筋,他可以给你很明细地指出来。这正因为佛能够知道处非处,能够知道业报,才能制戒,一切的因果清清楚楚,出世的因果,流转的因果,一点也不错,制戒也不会错。如果你没有这个智慧,没有十力,你制戒吧?恐怕会错的。所以说戒不能改,也是这个意思。
“业八除灭道者”,这个业异熟智力,第二业异熟智力,“以八智为体,除灭道二智也”,“知如是类业,感如是异熟,名业异熟智力”。为什么要除灭、道二智?那很显然的,以业异熟非灭、道摄,这是苦、集二谛的东西。业异熟智力,灭、道智要除掉,这很简单的,所以这里容易。
定根解界九者,此有四力。定谓第三,静虑、解脱八解脱也、等持三三摩地、等至智力八等至也。根,谓第四,根上下智力,能知众生信等五根,有上下故。解谓第五,种种胜解智力16,能知众生种种喜乐殊,胜解故。界谓第六,种种界智力,能知众生种种性故。此之四力,九智为体,唯除灭智,以静虑等,非灭谛故。
“定根解界九,此有四力”,“定”,第三个。静虑解脱,静虑,四静虑大家知道,八解脱,将来讲定品要讲,等持,三个三摩地——空、无相、无愿。等至,八个等至。这个力量,能够通达一切,静虑、解脱、等持、等至的智慧的力量。
“根”,第四个,根上下智力。“能知众生信等五根,有上下故”,这是善根的上下。
“解”,第五,种种胜解智力。“能知众生种种喜乐殊,胜解故”,种种众生,有各式各样的欢喜,各式各样的信解,一清二楚,都能知道,这样子能对机说法了。如果你不知道,糊里糊涂,他来了,你根据你自己欢喜的法告诉他了,结果他不得益。舍利弗以前,他阿罗汉毕竟没有十力,两个人,一个叫他修不净观,一个叫他修数息观,结果修了很久,不得益,结果去问佛。佛说你以前干什么的?他说我以前打铁的。他说你打铁的你修什么?修不净观。不对,你修数息观。他一修就行,就成道了。还有一个你修什么?他说修数息观。你以前干啥的?洗衣服的,你修不净观。他一修不净观,把以前洗衣服脏东西都想起来了,不净观很快成就了。那就是知根,能不能知道,胜解喜乐能知道,那叫你修法就行了,我们现在碰不到佛怎么办呢?没有福气嘛,你自己假使有善根的话,决定感到佛来教你。现在我们佛在世离开了二千几百年,就是没有善根,那么你怎么办呢?好好地培养善根,不要说“我也没有碰到佛,反正修不成了,不修了”,这个你糟糕了,你要到地狱去了。
“界”,第六,种种界智力,能知种种的众生的种性。那么这四种,九智为体,除了灭智。灭智是缘择灭的,当然要除掉。“以静虑等非灭谛故”,这些都不是灭谛的事,都是有为法。那么这四种力,以九个智为体。
遍趣九或十者,遍趣谓第七,遍趣行智力。一切诸行,皆能趣果,名遍趣行。佛智能知,名遍趣行智力。若谓但缘能趣为境,九智为体,除灭智也。灭是所趣果,非能趣行故,故除灭智。若谓亦缘所趣为境,十智为体。
“遍趣九或十”,遍趣就是第七个,遍趣行智力,“一切诸行,皆能趣果,…
《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定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