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且初成佛,盡智位修,不共佛法有十八種”,我們先說,佛在初成佛的時候,盡智的時候,他修的什麼法?十八個不共法,一共十八種,那麼哪十八種?
“頌曰:十八不共法,謂佛十力等”,佛在盡智的時候,修的那個不共的一些功德、法有十八種,有十八種不共于聲聞、緣覺的法。哪十八種呢?“謂佛十力等”,十力、四無畏、叁念住、大悲,一共十八個。這個要把它記住,十力十個,四個無畏四個,叁個念住叁個,十七,再加大悲,十八個。
“釋曰:佛十力、四無畏、叁念住及大悲,如是合名十八不共法。余聖所無,故名不共”,其余的聖者是沒有的,所以說不共。那麼先是一個舉數標名,下邊一個依名別釋。
丙二、依名別釋
丁一、明十力
戊一、明佛心力
從此第二,依名別釋。就中有五:一、明十力,二、明四無畏,叁、明叁念住,四、明大悲,五、明佛同異。就明十力中二:一、明佛心力,二、明佛身力。且第一明心力者,論雲:且佛十力,相別雲何?頌曰:
力處非處十 業八除滅道 定根解界九 遍趣九或十
宿住死生俗 盡六或十智 宿住死生智 依靜慮余通
贍部男佛身 于境無礙故
“從此第二,依名別釋,就中有五:一、明十力,二、明四畏,叁、明叁念住,四、明大悲,五、明佛同異”,先說十力,第一就明十力中,明佛的心力,明佛的身力,佛的力量,有身有心,心的力量,身的力量都講,講得很仔細。“且第一明心力者”,心的力量,就是十力了。“且佛十力相別雲何”,我們說佛有十八個不共法,中間第一個是十力,那麼這個十力的相,它的差別如何?
“頌曰:力處非處十”,力,十個力,先把名字標一下。第一處非處智力,第二業異熟智力,第叁解脫等持等至智力,第四根上下智力,第五種種勝解智力,第六種種界智力,第七遍趣行智力,第八宿住隨念智力,這是宿命通,第九宿住死生智力,第十漏盡智力,漏盡智。那麼這十個智,下邊一個一個說。
“力處非處十”,處非處智力等十個,“業八除滅道”,處非處智,有十個智,這個以十個智來配的,假使業異熟智,它是只有八個,滅智、道智沒有,因爲滅道,這個業是屬于苦集方面的。“定根解界九”,這是四種,定就是說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還有一個根,根上下智力,解是種種勝解智力,界是種種界的智力,這四種,一共有九個智。“遍趣”,遍趣行智力,九個或者十個。宿住隨念智、死生智,這個還有世俗智、盡智,六個,或者十個智,盡智六個,或者十智,這是它的體。這個十力是由十個智爲體的,哪些多少,哪些多少都配好的。
“宿住死生智,依靜慮余通”,宿住生死智依靜慮的,其它的通其它的地。
那麼依哪些身能得到這個十力呢?依贍部洲的男身,成佛的身,那個要求很高,不但要南贍部的,還要是男的,男的還要成佛的,這樣的身體能夠得到十力。那就反過來說,要成佛呢,決定是男身,也決定生在贍部洲。所以贍部洲有特殊的十六個殊勝,在《現觀莊嚴論》講得很多啊!十六種殊勝法,就是南贍部洲,我們生在南贍部洲的男的,自己要好好地珍惜這個身體,好好地修行,不要浪費了,東搞西搞的,把真正的時間浪費了,以後得不到男身,又得不到南贍部身,那你修行就困難了。
“于境無礙故”,爲什麼叫力?于一切境界沒有障礙,有力,這是解釋力的意思。
釋曰:初六句出體,次兩句依地,次一句依身,後一句釋力義也。力處非處十者,總標也。一處非處智力,以十智爲體。處謂合道理義也。如說善因能感愛果,造不善業能招惡果,斯有是處。非處謂不合道理義也。如說善因感惡果,造不善因感愛果,必無是處。佛智能知處、非處故,名處非處智力。
“釋曰:初六句出體,次兩句依地,次一句依身,後一句釋力義也”。“力處非處十者,總標也”,什麼叫力?有處非處等十種。那麼第一種,處非處智力,以十智爲體,處非處十,這是依十智爲體,下邊一個一個講下去的,處非處智力是第一個力,它以十智爲體。
“一處非處智力,以十智爲體”,什麼叫處非處?“處謂合道理義也”,處就是對的了,合理的,非處就是不合理的,“如說善因能感愛果,造不善業,能招惡果,斯有是處”,這是對的,造善因感可愛的果。這裏我們看法相就跟凡夫就不一樣了,凡夫說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肯定這樣說的。我們說善因得愛果,惡因得苦果,這個是法相的話。爲什麼?果,異熟果沒有善惡的,無記,不能說善果、惡果。不善業,惡果,實際是苦果,如果我們一定要解釋的話,惡業所感的果,這是什麼釋?依主釋,如果是苦果,苦即是果,就是持業釋。那麼你要懂法相,這個時候你六離合釋不會的話,馬上就糟了,不能說惡果,怎麼說惡果來了?依主釋,惡業所感的果。
“斯有是處”,這樣子說是對的,非處,不合道理的。那麼舉個例,說善因感惡果,不善因感愛果,那是不合理的——非處。處非處智力,佛有這個智慧,知道哪些哪些因果是對的,哪些哪些是不合理的,一清二楚,一絲不苟,這是佛的第一個力。
“佛智能知處、非處故,名處非處智力”,這是智慧來的力量。我們說力量,總是以爲氣力大,你吃那個補品,吃得氣力很大,有力,不是那個事情。智慧才是真的力量。我們記得好象世間上,在前幾年也是好象有在宣傳這個東西,知識的力量是最大的,也是說智慧。現在的科學都是知識的結晶,你離開科學,你說靠你一個人,就是十幾億的人,你拼命去幹,跟那些機器什麼東西比,你比不過的,一個原子彈把你都搞完的,拼不過去的,這個智慧的力量是最大了,那麼佛的十力從智慧來的。
業八除滅道者,第二業異熟智力,以八智爲體,除滅道二智也。知如是類業,感如是異熟,名業異熟智力。除滅道智者,以業異熟,非滅道攝,故業異熟智力,除滅道智也。
第二個,業異熟智力,造這樣的業得什麼的異熟果?這個智慧。前面是說對不對的問題,這裏是明細地感到什麼異熟果了?那些是具體的那些果報。前面單是善惡來分了,這是具體的,什麼業感什麼果。這是佛才能確實知道,我只能夠原則性地掌握一下子,是根據佛說的,真正的一個業報,爲什麼得這樣的果,我們佛經裏看得很多,有的人他受什麼報?結果佛說你過去因爲什麼什麼原因,這個佛現量知,不要動腦筋,他可以給你很明細地指出來。這正因爲佛能夠知道處非處,能夠知道業報,才能製戒,一切的因果清清楚楚,出世的因果,流轉的因果,一點也不錯,製戒也不會錯。如果你沒有這個智慧,沒有十力,你製戒吧?恐怕會錯的。所以說戒不能改,也是這個意思。
“業八除滅道者”,這個業異熟智力,第二業異熟智力,“以八智爲體,除滅道二智也”,“知如是類業,感如是異熟,名業異熟智力”。爲什麼要除滅、道二智?那很顯然的,以業異熟非滅、道攝,這是苦、集二谛的東西。業異熟智力,滅、道智要除掉,這很簡單的,所以這裏容易。
定根解界九者,此有四力。定謂第叁,靜慮、解脫八解脫也、等持叁叁摩地、等至智力八等至也。根,謂第四,根上下智力,能知衆生信等五根,有上下故。解謂第五,種種勝解智力16,能知衆生種種喜樂殊,勝解故。界謂第六,種種界智力,能知衆生種種性故。此之四力,九智爲體,唯除滅智,以靜慮等,非滅谛故。
“定根解界九,此有四力”,“定”,第叁個。靜慮解脫,靜慮,四靜慮大家知道,八解脫,將來講定品要講,等持,叁個叁摩地——空、無相、無願。等至,八個等至。這個力量,能夠通達一切,靜慮、解脫、等持、等至的智慧的力量。
“根”,第四個,根上下智力。“能知衆生信等五根,有上下故”,這是善根的上下。
“解”,第五,種種勝解智力。“能知衆生種種喜樂殊,勝解故”,種種衆生,有各式各樣的歡喜,各式各樣的信解,一清二楚,都能知道,這樣子能對機說法了。如果你不知道,糊裏糊塗,他來了,你根據你自己歡喜的法告訴他了,結果他不得益。舍利弗以前,他阿羅漢畢竟沒有十力,兩個人,一個叫他修不淨觀,一個叫他修數息觀,結果修了很久,不得益,結果去問佛。佛說你以前幹什麼的?他說我以前打鐵的。他說你打鐵的你修什麼?修不淨觀。不對,你修數息觀。他一修就行,就成道了。還有一個你修什麼?他說修數息觀。你以前幹啥的?洗衣服的,你修不淨觀。他一修不淨觀,把以前洗衣服髒東西都想起來了,不淨觀很快成就了。那就是知根,能不能知道,勝解喜樂能知道,那叫你修法就行了,我們現在碰不到佛怎麼辦呢?沒有福氣嘛,你自己假使有善根的話,決定感到佛來教你。現在我們佛在世離開了二千幾百年,就是沒有善根,那麼你怎麼辦呢?好好地培養善根,不要說“我也沒有碰到佛,反正修不成了,不修了”,這個你糟糕了,你要到地獄去了。
“界”,第六,種種界智力,能知種種的衆生的種性。那麼這四種,九智爲體,除了滅智。滅智是緣擇滅的,當然要除掉。“以靜慮等非滅谛故”,這些都不是滅谛的事,都是有爲法。那麼這四種力,以九個智爲體。
遍趣九或十者,遍趣謂第七,遍趣行智力。一切諸行,皆能趣果,名遍趣行。佛智能知,名遍趣行智力。若謂但緣能趣爲境,九智爲體,除滅智也。滅是所趣果,非能趣行故,故除滅智。若謂亦緣所趣爲境,十智爲體。
“遍趣九或十”,遍趣就是第七個,遍趣行智力,“一切諸行,皆能趣果,…
《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定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