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定品▪P20

  ..續本文上一頁名遍趣行”,一切行,你造什麼行,將來趣向什麼果,遍趣行智力,佛都能知道,叫遍趣行智力。“若謂但緣能趣爲境”,假使能趣的爲境的話,那麼九智爲體,滅智要除掉,因爲能趣不是無爲法,“滅是所趣果”,所以要除掉,“非能趣行故”,能趣行有爲的,那麼滅是所趣,所以假使以能趣爲境的,他就是九智爲體。假使以所趣的緣做境界的話,十個智都可以,“十智爲體”。

  

  

  

  

  宿住死生俗者,一、第八宿住隨念智力,能知過去宿住事故,二、第九宿住死生智力,能知衆生死此生彼故。此二智力,緣事法故,俗智爲體。

  

  “宿住死生俗”,叁個智,一個是宿住隨念智,知過去宿住事,過去世的事情,都能夠知道。第二個是死生智力。(這個裏邊,宿住死生智,這個“宿住”可能是多出來的,應當是死生智力)。第九個死生智力,“能知衆生死此生彼”,這是未來的事情。宿住是過去的事情,過去有什麼事情,宿住隨念智能知道。死生智力,這個衆生將來死此生彼,這裏死到那裏生,這個能夠看到,這不是過去的事情,不能叫宿住。

  

  “此二智力,緣事法故,俗智爲體”,這兩個智,緣的是一些具體的事情,是世俗智爲體。

  

  

  

  

  盡六或十智者,第十漏盡智力。言漏盡者,謂涅槃擇滅也。若謂但緣漏盡爲境,名漏盡智力,以六智爲體,除苦、集、道、他心四智,以此四智不緣滅故。若漏盡身中,所得智故,名漏盡智力,以十智爲體。

  

  “盡六或十智”,漏盡智,前面講五通沒有講漏盡通,因爲阿羅漢的盡智的時候,這個漏盡智就得了,他一切煩惱沒有,就是漏盡。(149A)“盡六”,漏盡智力,“言漏盡者,謂涅槃擇滅也”,這是什麼叫漏盡呢?涅槃擇滅是漏盡,一切煩惱盡了就是擇滅、涅槃。

  

  “若謂但緣漏盡爲境,名漏盡智力,以六智爲體”,假使單緣漏盡,擇滅爲境的,這個叫漏盡智力的話,六智爲體。哪六智呢?世俗智、法智、類智、滅智、盡智、無生智,這六智,緣擇滅的;“苦、集、道、他心四智”,這四個智不緣擇滅的,不能擺進去。

  

  “若漏盡身中所得智故,名漏盡智”,這兩種了,一種漏盡智是緣漏盡爲境的叫漏盡智,那麼六智爲體;假使漏盡身中所得的智,就是漏盡身就是阿羅漢,漏盡阿羅漢,他所有的智,那就漏盡智的話,十智爲體,那就是十個智都有了。

  

  這十個力以哪些智爲體的,講完了。那麼依什麼地來得到這十個力的?

  

  

  

  

  宿住死生智,依靜慮余通者,宿住、死生二力,依四靜慮起。所余八智,通依十一地起,謂欲界、四禅、未至、中間,並四無色也。贍部男佛身者,此之十力,依贍部洲男子佛身。

  

  宿住隨念智力、死生智力,這兩個力依四靜慮的,一定要靠四根本定。“所余八智,通依十一地起”,其他的八個智,十一個地都可以起,那就包括欲界,欲界、四禅、未至、中間、四個無色都可以起。

  

  “贍部男佛身”,那麼依什麼身可以起十力呢?“此之十力,依贍部洲男子佛身”,佛必定在南贍部洲成佛的,金剛座就在印度那個地方,那麼佛決定是男身,叁十二相,不是女相,所以說依贍部洲的男子的佛的身,一個一個要求高了,以贍部洲的人,贍部洲的女人不要,男身,男身很多,要佛,就是一個。

  

  

  

  

  于境無礙故者,釋力義也。智于境中,知無礙故,名之爲力。由此十力,唯依佛身,唯佛永斷諸惑習氣,于一切境,隨欲能知。余聖不然,故不名力。

  

  “于境無礙故”,什麼叫力?于境無礙。“智于境中,知無礙故”,智慧,在所緣的境裏邊能夠徹底知道,一點沒有障礙叫力。“由此十力,唯依佛身”,既然這個力那麼厲害,只有佛的身才有。“謂佛永斷諸惑習氣”,只有佛永遠斷了一切惑(諸冥)、習氣(一切種冥),這個又回到前面去了,都是有聯系的。“于一切境,隨欲能知”,一切境,他想知道什麼就能知道。“余聖不然”,“余聖”,其他的聖者,“不然”,不一定,不可能了,“故不名力”,所以這個力只有佛才有,其余聖者不能叫力。前面在《界品》一開始“諸一切種諸冥滅”的時候,就講到阿羅漢不識赤鹽,在八萬四千劫以前,有一種鹽是紅的,人家,後來的人發現這個東西就去問阿羅漢這是什麼,他入定八萬四千劫看完了,看不出這個東西,再八萬四千劫以前的事情,他沒有辦法了,他問佛,佛一看,赤鹽,馬上就告訴你。那就是佛的力量是無邊的,一切境都沒有障礙的,智慧通達一切無礙,那麼這是十力的意思。

  

  好,今天講這裏。

  

  

  

  

  

  

  

  第128講

  

  《俱舍論頌疏》。昨天有人提一個問題,在二十六卷的最後第二個頌。“諸道依得此,修此地有漏”,這是有漏的,下邊是無漏的,“爲離得起此”,就是指這個。無漏有叁類,一是離此,二是得此,叁是起此。他這個問題,就是無漏、有漏的差別,前面是有漏的,這裏是講無漏的。無漏道,我們說無漏道不是叁界所系的,就是活的,就是不被叁界所系縛的,那麼他得了本地,下面一些地的無漏道也能修,但上地的還沒有得到就不能修,劣的不能修勝的,勝的能修劣的,所以他本身的這一道得到之後,下地是能修,這是無漏道的原因。那麼這裏邊就是叁個東西,“離此”,離此地,假使我們說無漏道離一個地的染,他不一定是有漏道一樣死板板的,初禅的未到地定離欲界的染,二禅的未到定,二禅離初禅的染,不一定那麼死;他隨便依哪個定離一個地的染,假使說依初定來修,離二定的染也可以的,依初定起無漏道,把二定的煩惱去掉、斷掉,這個時候,得第二定的無漏道,跟他下邊的,因爲得了上邊,可以修下邊的了。

  

  “得此”,得哪一個定,那麼隨便你依哪一個地來修得那個定,假使得二禅,得了二禅之後,這個二禅跟他下邊的初禅那些無漏的道都能修。

  

  “起此”,起此就是說依哪一個定起無漏道,假使以二禅起無漏道,那麼二禅跟他下地的無漏的善法都能修。

  

  反正叁個樣子,都是有一點點差別。我們再說一下。“離此”,離這一個地的染汙的時候,他就是說依那一個定起無漏道,離這個地的染汙。舉個例,以初禅的定來離第二禅的染汙,那麼這個時候,第二禅的跟他下面的無漏法都能夠修。“得此”,那麼得此也好說,得了這個定之後,那麼他這個定,假使得了二禅之後,那麼他跟他下邊的那些無漏法都能修。那麼“起此”,你隨便依哪個地的定來修無漏道,那麼這一個地的定跟他下邊的無漏未來的得修都能夠起來。言無漏道,就是自地的跟下地的,他不系的都能起,上地的還沒得到的,當然不能起了。大概就是這樣子,看起來是有點兒麻煩,你把它仔細分析一下,叁個叁個不同的樣子就行了。

  

  十力裏邊有幾個好懂,有些我想今天補充一下,因爲昨天忙著把十力念完,所以有些沒有仔細說。十力裏邊,第叁個,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這個就是說佛自己對一切的靜慮、一切的解脫、一切等持、一切等至,裏邊的雜染跟清淨如何安立,一切都如實地知道,反正對定中的事情完全知道的,就是第叁個智。那麼其中還有一個第五個智,叫種種勝解智力,勝解就是意樂,我們的心裏歡喜什麼,這個就是勝解。佛他的功德,一切有情他心裏喜歡什麼,各式各樣的差別,都無挂礙能夠知道,一切都能知道。第六種,種種界智力,種種界就是說,一切有情無始以來的他的習氣、隨眠、志性、種性等等是屬于哪一方面的,都能知道,不是一種,所以說種種的界。這個就是指的根性。其他幾個好懂。

  

  昨天我們補充了個表,恐怕你們抄好了吧?就是根據《大毗婆沙》裏邊,把四念住給它配一下,我們還是念一道,這個書上沒有講,因爲這個四念住,前面跟見修道的時候都配的,現在我們把這個十力也配一下。十力裏邊,種種勝解智力、宿住隨念智力,這是法念住,這是心裏邊的事情。死生智力,那是知道死此生彼,那是身念住,色法裏邊的事情。漏盡智力,漏盡的智力有兩種說法:一種緣漏盡的境的那個智,那麼是法念住,因爲漏盡是擇滅,屬于法裏邊;假使說緣這個漏盡的那個人身體的那個智,依了漏盡身,他産生的智,前面講過的,兩種了,那就屬于四個念住都有了。漏盡身中的所有的智,這是第二種。他們書上有的,緣漏盡爲境,那是只有法念住,假使說漏盡身上他所有的智,那麼這是身上的東西,這個身受心法都有,那就是四念住都有的。這是四個特殊的,其余六個力,四個念住都有。那麼下邊四無畏、大悲、叁念住也是配這個四念住,我們還沒有講,那些到講了之後再說。

  

  力,心力講完了。力有兩種:佛的心的力,智慧的力;一種是身的力,那是真正的氣力的力。

  

  

  

  

  戊二、明佛身力

  

  從此第二,明身力。論雲:如是諸佛遍于所知,心力無邊,雲何身力?頌曰:

  

   身那羅延力  或節節皆然  象等七十增  此觸處爲性

  

  “從此第二,明身力。論雲:如是諸佛遍于所知,心力無邊,雲何身力?”前面講過,佛對他所知的境,所有的境,他的心力全部能知道,無邊能夠達到、通達無礙,那麼這個是心的智慧的力量講, 過了,那麼佛的身體的力量到底怎麼樣?我們說世間上看到有些很聰明的人非常之瘦,沒有氣力的,風一吹就倒的,特別以前秀才都是很單薄的。那麼佛智力那麼大,他的身力怎麼樣呢?

  

  “頌曰:身那羅延力,或節節皆然,象等七十增,此觸處爲性”,那麼他就講佛的身體力量該是怎麼大。身呢,他說“身那羅延力”,佛的身跟那羅延神那麼大的力量,或者是說,每一個骨節都有那麼大的力量,那就是加起來力量更大了。那羅延神的力量是多…

《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定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大要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