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定品▪P21

  ..續本文上一頁大呢?象,香象,一個一個加上去,十倍十倍地增。最後,這個身力是什麼爲體性的?觸,它是觸爲體性。

  

  

  

  

  釋曰:身那羅延力者,佛生身力,等那羅延。此雲人種神。或節節皆然者,或言表有余師說,佛身支節,一一皆具那羅延力。大德法救說:諸如來身力無邊,猶如心力。大覺、獨覺,及轉輪王,支節相連,有差別者,諸佛世尊,似龍盤結,獨覺似鈎鎖,輪王似相鈎,故叁相望,力有勝劣。

  

  “釋曰:身那羅延力者,佛生身力”,佛身體的力量,跟那羅延神那麼大。什麼叫那羅延呢?“此雲人種神”,一種神的名字,大概跟人差不多的樣子。這是第一種,他就說佛的力量跟那羅延神氣力那麼大。“或節節皆然”,有的說法還不了,每一個骨節都有那麼大力量,那麼全身有那麼多骨節,有那麼多的那羅延神的力量。“或言”,或這個話,“表有余師說”,另外還有一些論師他說,佛身上的支節、關節,每一個關節都有那羅延神那麼大的力量,那個力量就比一個身體全部那羅延神那麼力量要超過得多了,每一個關節都有那麼大的力量。

  

  “大德法救說,諸如來身力無邊,猶如心力”,法救論師說的更大,佛的身體力量沒有邊的,就是大得不可說的,跟佛的心力一樣,也是無邊的,那麼這是把這個力量更擴大化了。

  

  “大覺、獨覺及轉輪王,支節相連,有差別者”,人的身的氣力大小跟他的骨節有關系,那麼我們說,福報最大的是佛,其次是獨覺,再下是轉輪聖王,他們是力量都是比一般人要超過的。總的比較起來,他們的骨節的形狀也不一樣,骨節相連,兩個骨節,關節相聯的地方,不一樣的。

  

  “諸佛世尊,似龍盤結”,佛,大覺的身上的骨節,每一個關節它連起來地方跟龍盤的節結住的,那就是牢得不得了的。“獨覺似鈎鎖”,獨覺的骨節,他兩個骨節相連之處,好象有鈎的鎖一樣,扣起的。“輪王似相鈎”,輪王的要差一點了,兩個鈎子鈎起來一樣,沒有鎖住了。那麼龍盤結那個鈎起來,那不是一節了,卷起來。所以說,“故叁相望,力有勝劣”,因爲他的身體力量的結構不一樣,那麼産生的力量也就不一樣,有勝有劣。最勝的是佛,中間是緣覺,那麼轉輪聖王是最差。這是相對的,轉輪聖王比一般的人說起來要是大的多了。

  

  以前一個秦王,他一個千斤的鼎可以舉得起,那是人間的王,還不是轉輪聖王,他就舉得起,那就是這個跟普通的人就不一樣,他的福報特別大。我們普通的人兩百斤擔在背上,就感到重得很,如果你拿一個手或者兩個手把它舉起來,恐怕吃不消了。

  

  

  

  

  象等七十增者,明那羅延力量也。象等七力,十十倍增:一、十凡象力,當一香象力;二、十香象力,當一摩诃諾健那力此雲大露形神;叁、十摩诃諾健那力,當一缽羅塞建提力此雲勝蘊神;四、十缽羅塞建提力,當一伐浪伽力此雲妙支神;五、十伐浪伽力,當一遮弩羅力此雲執持神;六、十遮弩羅力,當一那羅延力。故象等七,十十倍增,名那羅延力也。此觸處爲性者,如是身力,觸處爲體。謂所觸中,大種差別。

  

  那麼那羅延神的力量到底多大呢?“象等七十增者,明那羅延力量也”,他的力到底有多少大?“象等七力”,他有七種的增長,先是象,它十倍十倍地增。“一、十凡象力,當一香象力”,普通的象,一般的普通的象,它十個象頂一個香象。香象就是印度的寶象,打仗用的,特別厲害的象,那麼這個象頂十個普通象的力量那麼大。再第二個,十個香象力,頂一個摩诃諾健那力,一個大露形神,十個香象力量只頂上一個大露形神的那麼大的氣力。十個大露形神的力量頂一個缽羅塞健提力,這個勝蘊神,他又是比他大十倍。那麼再第四個,十個缽羅塞健提力,當一個伐浪伽力,也是妙支神;十個伐浪伽力,頂一個遮弩羅力,也是一個叫什麼執持神,也是神的名字神。反正這個神就是一個比一個氣力大,大都是大十倍十倍的大。第六,十個遮弩羅力,頂一個那羅延力,所以說那羅延的力量頂十個執持神的力,那麼比象的力量要十倍十倍十倍的,七個十倍了。“故象等七,十十倍增”,十個十個十個增上去,就是現在的十的七次方了,那就是那羅延神的力,那就是很大很大了。如果一個人有那麼大的力,已經大得不得了,每一個支節有那麼大,那是氣力更大。

  

  這些我們在佛傳裏邊也看到的,佛在小的時候,他遊街,這個街上開始是一個提婆達多,他是氣力大了,心也暴躁,看見一個象在那裏跑,東竄西竄的,他一拳把那個象打死了,就打在地上。打在地上,他跑掉了,不算,這個象,那麼大一個象,以前的路又不是象現在那麼大的寬的路,那麼大一個象倒在路上,人車擁擠不堪,路擋住了,等于說堵住了。那麼怎麼辦呢?後來難陀他經過之後,他看到這個象把路擋住了就拿起來一個手把象一拖,拖到邊上去了,那難陀力量也很大。一個大一個了,提婆達多拼命一拳,把象打死,難陀輕輕一提,就把象扯了一邊去了。那麼釋迦牟尼太子,那時候太子了,他跑出來看到怎麼路邊上一個象,畢竟還是把路弄得走路還是不太通暢,有時看起來也不好看,他就把象提起來,往城外一丟,一直拋得很遠,掉在地下,那個掉下去,成了個坑,象因爲很高的下來了,地下就打一個坑。據說這個坑,到現在古迹還在。那佛的力量,從小就可以顯出來了。他有一次射箭的時候,他一般的弓箭,拿在他手裏一拉就斷了,他的氣力大嘛,衛兵把庫房裏以前他們祖王的那個最大的弓箭,從來沒有人用的,他拿出來一用,還行,那時候射箭不但是射中了這個鼓,而且穿了七道的鼓,都射穿,射穿了七道鼓之後,還不算,還要一直埋在地下,很深很深,那就是這些地方都顯示出,佛從小做太子的時候,已經氣力大得不得了了,這些都是佛傳裏有的。

  

  這個力量到底是什麼體性呢?“此觸處爲性者,如是身力。觸處爲體”,他這個身力的體,以觸爲體,身的對象是觸。觸,“謂所觸中,大種差別”,能觸是身,所觸是有十一個。不要忘記,十一個,地水火風,澀滑,輕重,冷饑渴。這十一個觸裏邊,四大種是它的體性。那麼在有部裏邊認爲是所觸,大種能造觸,跟所造觸都是力的體性,而經部認爲是四大種它的體性,所造觸不是的,那麼是世親菩薩同意經部的話,所以說所觸當中,大種差別,屬于四大種的差異。這是講力的體性。

  

  

  

  

  丁二、明四無畏

  

  從此第二,明四無畏。論雲:四無畏相,差別雲何?頌曰:

  

  四無畏如次  初十二七力

  

  “從此第二明四無畏。論雲:四無畏相,差別雲何”,這是十八不共法之一,那麼什麼叫四無畏呢?

  

  “頌曰:四無畏如次,初十二七力”,四個無畏挨著次第,第一個是初力,就是處非處智力,第二個無畏是第十個力,第叁個無畏第二個力,第四個無畏是第七個力,我們一配就配上。

  

  

  

  

  釋曰:四無畏者:一、正等覺無畏,十智爲體,猶如初力釋初字也;二、漏永盡無畏,或六智、或十智爲體,如第十力釋十字也;叁、說障法無畏,八智爲體,如第二力釋二字也;四、說出苦道無畏,或九智、或十智爲體,如第七力釋七字也。

  

  什麼叫四無畏?“一、正等覺無畏,十智爲體”,十個智,“猶如初力”,初,處非處智力也是十個智爲體,相當于初。“二、漏永盡無畏,或六智或十智爲體”,相當于第十個力,就是漏盡智力。漏盡智力,你說是緣漏盡的,那就是六個智,假使漏盡身上的智,那是十個智爲體,所以六個、十個都可以說,就是第十個力,漏盡智力。第叁個“說障法無畏,八智爲體”,第二個力,業異熟智那個力。第四個說出苦道無畏,九個智或者十個智,相當于第七個力,第七個力是遍趣行智力,這是出苦道,趣向涅槃的,那麼九個智或者是十個智,跟第七個力相近。

  

  下邊解釋這個無畏,它九智、十智,前面也講過的,謂單能緣能趣爲境,九智爲力,假使所趣也包進去的話,那就是擇滅也包進去,就十個智都有了,前面的對照一下都可以,這個都是不難的。下邊說四個無畏什麼東西。

  

  

  

  

  

  

  正等覺無畏者,謂佛自言,我于諸法正等覺者,若有世間沙門、梵志、天魔、梵等,依法立難,言佛如來于如是法,非正等覺,無有是處,設當有者,我于是事,正見無畏,故得安穩,無怖無畏。漏永盡者,謂佛自言,我于諸漏,已得永盡,若沙門等,依法立難,言佛于漏未得永盡,佛爲通釋,無怖畏故。說障法無畏者,佛說染法,必能爲障,若外道難,言染非能障,佛爲通釋,無怖畏故。說出苦道無畏者,佛說修道,必能出苦,若外難言,道非出苦,佛爲通釋,無怖畏故。答難無懼,故名無畏。

  

  “正等覺無畏”,“謂佛自言,我于諸法正等覺者,若有世間沙門、梵志、天魔、梵等,依法立難,言佛如來于如是法,非正等覺,無有是處”,佛在大庭廣衆自己宣布,我是對一切法能夠徹底真正地了解、覺了的,假使世間上一些人,或者是沙門(出家的人),或者是梵志(婆羅門裏邊修行的人),或者是天魔,或者是梵(梵王)等等,“依法立難”,依了如法的來難,說佛在這個地方不是正等覺,沒有達到正等覺,依法地立難的話,“無有是處”,那不可能的。如果亂說,明明知道太陽很亮的,你說太陽沒有光的,這個亂說,這個沒有辦法。如果依法立難,你真正依因明,或者其它的什麼來難,那是沒有這個可能性的。

  

  “設當有者,我于是事,正見無畏,故得安穩,無怖無畏”,假使有這些糊塗蟲,他是說佛,“那個地方沒有正等覺,不知道”,什麼東西,佛一點也不擔心,“我這個事情,正見無畏”,他看得很清楚,毫無畏懼給他解釋。所以“故得安穩,無怖無畏”,一點也…

《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定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大要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